《大明風華》朱元璋的分封在真實歷史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眾所周知,明朝年間對宗室子弟大搞分封(確切的說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所以文章開始,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然後再看看朱元璋又做了哪些損益。

西周純粹的分封自不必說,天下不是大半而是絕大部分均分封給了宗室以及功臣,在烽火戲諸侯之後,西周不復存在,緊接著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周天子地位衰微,這些是教科書上的必學知識,無需過多論述。

漢朝建立以後,劉邦也進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權力非常大,在分封國內有政治、軍事、經濟大權,後來終於釀成“吳楚七國之亂”,雖然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但在景帝殺掉晁錯之後仍不退兵,明顯的是要爭奪皇位。

《大明風華》朱元璋的分封在真實歷史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漢代分封領地很大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東晉建立流亡朝廷。

唐代雖然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裡,由宦官進行管理,只有小部分宗室可以出任外地為官,然而權力僅僅是和其對應的正常官職一樣,並不會因為皇室子弟身份而擁有特殊的職權。

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動。宋代各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

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地行中書省,專制一方,儼然是地方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監視的色彩。

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朱元璋和漢初的劉邦很像,幸苦打拼建立基業,但堅持自家一家親,穩固之後大量功臣遭到誅殺,以為憑藉宗室血脈就可以讓國家安定成千上萬年。當然,他也吸取了漢代的教訓,並沒有盲目照搬,他所分封的諸王在地盤和權力上遠不如漢代諸王。然而現實是骨感的,這種制度不僅對於後來的朱棣本人,而且對明代的政治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大明風華》朱元璋的分封在真實歷史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朱棣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就只是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由於情況特殊,所統兵上都大大超過此數。例如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元璋本就相信自己的親兒子,朝廷出於軍事需要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均“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

藩王的嫡長子就是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0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出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則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類的行當,朱元璋想讓他的子孫坐領俸祿,但他顯然忽視了皇族強大的生育能力。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財政沉重的包袱,以至於後來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

明初的藩王並沒有西漢權力那麼大,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然而僅僅一個軍事權就是關鍵所在。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到戰事,即使是元勳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爾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差遣。朱元璋感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想到,他剛死,就爆發了著名的“靖難之役”。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對於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的最直率的大概就是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大明風華》朱元璋的分封在真實歷史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天災越多,藩王與普通百姓反差越明顯

可惜的是,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葉伯巨離間他們一家骨肉,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更可惜的是,葉伯巨的話成了現實。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吸取了自己的教訓,對分封諸王的禮儀、軍事、經濟、活動範圍都做了嚴格的限定,即使是這樣,在他死後不久,漢王就謀反了。寧王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出人出錢幫助燕王,朱棣即位後視其為心腹大患,將他遷到了南方,他的後代在明武宗的時候還是造反了,叛亂最終被王陽明平定。此外,西部的安化王也發動過叛亂。這些藩王大多無所事事,吃喝玩樂,有些藩王還欺壓百姓、強佔民舍農田。明相張居正的祖父就遭遼王欺凌致死,張居正當權後報了一箭之仇。內地藩王在明前中期無戰事的情況下給朝廷帶來了很壞的影響,一旦發生天災人禍、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流離失所無奈起義的時刻,金碧輝煌的王府就成了尋常百姓發洩的對象。在明末朝廷內憂外患、李自成和張獻忠橫行的年代,被農民起義軍俘虜的藩王基本上沒一個好下場,最出名的就是明神宗和鄭貴妃的兒子福王分封到洛陽之後,生活愈加奢侈,在河南連續數年遭到天災和瘟疫的年代仍舊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洛陽失陷後憤怒的起義軍將福王重達三百斤的身體扔鍋裡煮掉分吃。

《大明風華》朱元璋的分封在真實歷史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王陽明

不得不承認的是,歷史上所有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都爆發過同姓暴亂。分封制在國家剛建立的時候不會出現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第二代和第三代只有血緣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諸王的眼中就僅有皇位了。即使在尋常生活中,我們願意相信一個從小到大一直熟悉的人還是願意相信一個二十年沒見的遠房親戚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不分封也不能保證祖宗社稷傳到萬世,但至少能降低作亂風險、避免藩王的動亂。即便朱元璋和朱棣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分封,明王朝仍然出現了數起藩王叛亂的事件。相比之下,唐宋清的宗室制度相對穩定,諸王只享榮華富貴,除個別能力極強、與皇帝關係很好的王爺可以參政外,其餘一概遵守禮制、安心生活。皇室子孫確實開銷很大,這是皇族避免不了的事實,但是和平定一場叛亂帶來的損失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