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珂人爾


歷史上的努爾哈赤,在經歷了三次的失敗立儲後,決定在有生之年不再冊立自己的接班人,轉而留下了一套“八和碩貝勒共治”的制度。

努爾哈赤第一次冊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從小就關係密切,並且自努爾哈赤起兵開始,舒爾哈齊就陪伴左右,是努爾哈赤最為重要的夥伴和戰友,並且兩人是同成長、共戰鬥,地位等同,共受朝拜,努爾哈赤也是公開確認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是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隨著建州女真對外征戰不斷勝利,勢力一天天壯大,努爾哈赤的地位也在與日俱增,這極大地刺激了舒爾哈齊,與此同時,明朝朝廷這面也開始不斷挑撥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之間的矛盾,極力扶持舒爾哈齊,是的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公然決裂,反目成仇。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爭鬥,自知胳膊拗不過大腿的舒爾哈齊想努爾哈赤屈服,並被努爾哈赤圈禁了起來,不久之後暴斃身亡,努爾哈赤第一次立儲也宣告失敗。

努爾哈赤第二次冊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長子褚英。

褚英是努爾哈赤與自己的第一位大福晉佟佳·哈哈納扎青所生的長子,也就是他的嫡長子,地位崇高,並且褚英能征善戰,功勳卓著,年紀輕輕就被冊封為了“廣略巴圖魯”,並被努爾哈赤確認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褚英生性殘暴並且心胸狹隘,與自己的兄弟以及非常為努爾哈赤所器重的“五大臣”之間,關係愈發緊張,褚英甚至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自己當上了大汗,就會將這些人處死。面對此情此景,努爾哈赤最終選擇了支持多數派,進而開始限制褚英的權力,誰知褚英不知悔改,對於努爾哈赤也產生了恨意,更是公開詛咒努爾哈赤兵敗。

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最終廢黜了褚英的儲君之位,並且最終將其處死,努爾哈赤第二次立儲也宣告失敗。

努爾哈赤第三次選擇立次子代善為自己的接班人。

代善與褚英都是努爾哈赤與佟佳·哈哈納扎青所生。代善為人寬和,戰功卓著,並且位列“四大貝勒”之大貝勒,有著一定的聲望和地位。

然而,就在代善春風得意的時候,先是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代善與大妃阿巴亥有染,引得努爾哈赤怨恨,隨後又出現了“代善虐子事情”,這兩件事情不僅讓代善名譽掃地,更是讓努爾哈赤對待山徹底失望。最終代善也被廢黜了儲君之位。

三次立儲,三次失敗,自己的弟弟和自己的兒子還搭上了性命,於是此之後,努爾哈赤選擇不再公開冊立接班人,而是確定了一整套“八和碩貝勒議政”的制度,在自己死後由眾貝勒共同推舉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繼承人。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令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怫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

根據努爾哈赤的說法,在他去世後,由八位和碩貝勒共同推舉新汗,並且監督新汗的施政,至於這“八和碩貝勒”究竟是誰,歷史上沒有確定的答案,特別是除了“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之外的“四小貝勒”,不過按照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在努爾哈赤掌握兵權的子侄孫中產生,包括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嶽託、杜度、豪格等。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留下了一整套“八和碩貝勒”共同治理國政的方案和制度,此也被稱為“八旗議政”或者“八王議政”。

在此背景之下,努爾哈赤自然也就不會公開冊立多爾袞為自己的接班人,來破壞自己制定的“八和碩貝勒”共議新汗的制度。


我們現在熟知的“多爾袞登基,代善輔政”的說法,來自於朝鮮的史料,但是也有著眾多疑點。

朝鮮的史料中記載努爾哈赤曾在生前對代善留下了遺言,要代善支持多爾袞。

九王子(多爾袞)應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而從努爾哈赤生前的一些列安排中,也可看到一些端倪。他將自己親領的兩黃旗中,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親軍,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同時努爾哈赤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至鑲紅旗下,據推測是努爾哈赤有意將鑲白旗賜給多爾袞。

如果真的能按照如此執行,那麼多爾袞兄弟將成為當時後金朝堂上最為強勢的政治力量,並且加上代善及其兩紅旗的輔佐,汗位將無比穩固。

但是最終,代善在其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勸說下,放棄了對於多爾袞的支持,轉而支持皇太極,進而打破了努爾哈赤的計劃,最終多爾袞不僅無緣汗位,自己的母親也被逼殉葬。

但是如果看這份史料和後來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的關係,便發現有著可疑之處。

首先,如果皇太極真的是搶奪的多爾袞的汗位,在其繼位之後,並沒有對多爾袞三兄弟趕盡殺絕,反而是委以重用,特別是多爾袞,不僅被任命為旗主貝勒,後來更是被奉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四大親王”之列。想想阿敏和莽古爾泰的結局,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是傳位給多爾袞,皇太極不會以如此態度對待他。

其次,如果真的如此,皇太極不僅與多爾袞有奪位之恨,更是與其三兄弟之間有殺母之仇,可是反觀三兄弟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對其是忠心耿耿,並沒有僭越之心,皇太極去世後除了豪格,其他皇太極的子嗣及其後宮也沒有進行為難,這也頗為奇怪。

所以,努爾哈赤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遺言和這樣的傳位安排,確實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是年齡。多爾袞當時只有十多歲,相較於年長很多的其他貝勒,他還只是個孩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手段。

另一個是軍功。多爾袞還沒有上過戰場,必然會招致功勳卓著的“四大貝勒”的不服,如何處理與自己的這些兄長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果將時間倒回到兩百多年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後便發生了“靖難之役”,不就是一個年齡小、能力弱且沒有影響力的小皇帝,壓制不住他那些功勳卓著的叔叔們,才產生了如此悲劇麼,努爾哈赤不能想不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努爾哈赤對於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僅是多爾袞,包括阿濟格和多鐸,甚至有人推測,努爾哈赤將汗位傳給多鐸的可能性甚至要超過多爾袞,這一點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這都需要努爾哈赤多活很多年,一方面要培植多爾袞等人的聲望,另一方面要幫助其積累能力和軍功,這樣才能完成權力的順利交接,不然的話將多爾袞等人放在汗位上,非但不能鎮住“四大貝勒”等人,多爾袞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朱允炆。

相比之下,我更認為努爾哈赤當時並沒有選擇多爾袞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其一,自己已經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不會輕易進行推翻。

其二,多爾袞年齡尚小,僅僅是對阿巴亥的愛屋及烏,既看不出能力,也看不出發展,立多爾袞太過於武斷,並不像努爾哈赤的風格。

其三,多爾袞沒有軍功,必然招致其他貝勒的不滿。

其四,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的殉葬,既有努爾哈赤的原因,也有四大貝勒的原因,這些都顯示了阿巴亥的某些政治野心。

而這些原因都使得努爾哈赤在生前沒有選擇,更確切的說是不能將多爾袞立為自己的接班人。


雍親王府


原因有兩個,一是努爾哈赤根本就不選任何人做繼承人,二是多爾袞沒資格做繼承人。

(1)努爾哈赤不選擇任何人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戰功赫赫,本來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惜為人專斷,和當時權力高層四大貝勒,五大臣結怨,最後被努爾哈赤囚禁處死。


這次事件直接影響了努爾哈赤的關於繼承人的想法,為了避免諸子爭鬥,他不再選擇繼承人,而是改為八大旗旗主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合議。

處死褚英發生在1615年,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國,號稱後金。

自1616年後金建立,到1626年努爾哈赤死去,中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指定繼承人的想法的話,他有足夠多的時間。

(2)努爾哈赤臨死前也不可能選多爾袞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後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生存下去,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想完成這些任務,必須選一個成年的能打仗的兒子。

選擇幼小的孩子做繼承人是王朝穩定才會有的事情。

有一些史料說,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或者多鐸做繼承人,完全把努爾哈赤當傻子看了。

①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還有十幾個兒子沒死呢。

當時八旗旗主是四個大貝勒,四個小貝勒,怎麼輪也輪不到多爾袞哥倆。

這幾個大貝勒都有兵權在手,都是年長的兒子,努爾哈赤要是真的想讓多爾袞哥倆的其中之一繼位,那早就該開始削幾個大兒子的權了。

②對努爾哈赤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找一個能打仗的兒子打敗對手。

試想,努爾哈赤自己都被明朝打掛了,他又怎麼會選一個年僅13歲還沒成年的兒子做繼承人呢?

(3)多爾袞的年齡決定他沒資格做繼承人。

1626年,努爾哈赤死,多爾袞(1612-1650)當時才13歲,結合上面的原因,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被選為繼承人。


師明禮


努爾哈赤雖然是活躍於白山黑水間的一個大汗,但作為部族首領,與中原民族一樣,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一般是立長不立幼的。

努爾哈赤有10個老婆、16個兒子,他最大的兒子叫褚英,第二個兒子叫代善,這二人為一母所生。代善以下,分別是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五子)、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八子)、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十四子)、多鐸、費揚果。

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眾多兒子們中間,正當年輕有為,而且真正給他出過大力的,是最長的兒子褚英和二兒子代善,這兩個兒子都英勇善戰,立過大功。1626年初,努爾哈赤進攻寧遠,被明朝守將袁崇煥打敗,退回盛京(瀋陽)後,他又率軍親征蒙古喀爾喀,同年秋,努爾哈赤因病去世。

而這一年,多爾袞還只是一個14歲的少年,既無戰功,又無名望,努爾哈赤縱然老糊塗,也不會把大汗之位傳給一個毛頭小子的,更何況,努爾哈赤也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他在去世前,並沒有明確將汗位傳給哪個兒子的決定,更不會將汗位莫名其妙地傳給這個還只有14歲的小兒子。

不過,雖然努爾哈赤沒有明確將汗位傳給哪個兒子,但他在擴張勢力的過程中,卻早已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努爾哈赤在沒有稱汗之前,就已經有立自己的長子褚英為接班人的意思,努爾哈赤當時的身份是明朝所封的建州都督僉事、龍虎將軍,他曾送給自己的長子褚英兩個名號,一是洪巴圖魯,意即大勇士;二是阿爾哈圖·土門,意即廣略之人。褚英受封廣略貝勒,就是這個原因。可見,在努爾哈赤的眼裡,褚英是個智勇雙全的人。努爾哈赤因此將日常的政務都交給褚英負責,有意培養他做接班人。

但是,褚英做事太負責,公正嚴格,得罪了不少兄弟,加上弟弟們也想當接班人,就經常到父親那告褚英的狀,努爾哈赤經常聽到褚英的壞話,就慢慢冷落了他,後來甚至因為兄弟們說他詛咒父親,努力哈赤就把褚英關了起來,關了兩年,褚英抑鬱而死,死在牢裡。

褚英死後,努爾哈赤反叛了明朝,割據遼東,建立後金,自稱大汗。努爾哈赤稱汗後,因為褚英死了,代善成了繼位的熱門人選,努爾哈赤封代善為大貝勒,即是此意。不過,封了代善為大貝勒,但同時還封了侄兒阿敏為二貝勒,封了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這四個人,如同努爾哈赤手下的“四大金剛”,開朝會時,這“四大金剛”可以和大汗並坐議事,地位很高,權力很大,同時,也說明這三個親生兒子,都可能成為將來的大汗。

努爾哈赤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會死得那麼快,所以生前沒有明確誰繼位。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是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汗位的,但代善讓賢,把汗位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八弟皇太極,皇太極因此繼承了後金的大汗之位。所以,汗位的繼承問題,與努爾哈赤那個十四子多爾袞,實在是沒有絲毫瓜葛。

補充一點趣事,皇太極本來叫做“黃臺吉”,因為他繼承了汗位,又當了皇帝,後來為清朝撰寫史書的漢人為了獻殷勤,就把“黃”字改成“皇”字,把“臺吉”改成了“太極”,像先天有當皇帝的預兆似的。


帝國的臉譜


《石匱書》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這個場景發生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有可能擊中的便是努爾哈赤,其也於該年逝世。如題主所言,汗位繼承上,多爾袞不僅在與年長的哥哥競爭中,無優勢。且與一母所出的阿濟格、多鐸相比,也處於下風。

努爾哈赤大妃

如此,汗位的繼承應該在四位大妃的子嗣中選擇,大妃其地位類似於皇后。四位大妃分別:依次是佟佳氏、袞代、孟古哲哲、阿巴亥。


  1. 佟佳氏:此時已病逝。所出一個被殺;一個便是大貝勒代善,坐擁兩紅旗。
  2. 袞代:因與代善關係曖昧,而後又搜出竊藏財物,被休。而後被大兒子,三貝勒莽古爾泰為所殺。
  3. 孟古哲哲:第三任大妃,四貝勒皇太極生母,此時已病逝。
  4. 阿巴亥:最後一任大妃,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

戰功卓著的兒子

從1620年廢黜代善的太子之位起,到1626年兵敗寧遠,不久後病逝。努爾哈赤並未再立太子,可能面臨了其曾孫同樣的繼承人問題,都在猶豫新太子人選。在眾多兒子中,有可能繼位的便是上述四位大妃所出的子嗣。其中,沒孃的孩子,也是戰功卓著的兒子:

  1. 大貝勒代善,即廢黜的太子,自然在努爾哈赤心中大大的減分,但念其戰功卓著,仍坐擁兩紅旗,實力不容小覷;
  2. 三貝勒莽古爾泰,因手刃親母,落得殘忍的惡名,有勇無謀。行軍佈陣尚可,治理國政恐怕不是這塊料;
  3. 四貝勒皇太極,有用有謀,但為人自負,恐不利用內部團結。

有孃的孩子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皆阿巴亥所出。自“十三副遺甲”起兵以來,戎馬一生,年近花甲的努爾哈赤,按年齡算,多爾袞兄弟算是孫子輩。難得的天倫之樂是巨大的慰藉,像極了康熙對待十八阿哥胤祄。當時太子胤礽對胤祄生病時的漠視,是其被廢的誘因,也可看出胤祄,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同理,努爾哈赤對多爾袞兄弟,也過於偏愛。阿濟格、多鐸自領一旗,多爾袞十五牛錄,自己保留十五牛錄,過度的偏愛也埋下了隱憂。由此可以看出,努爾哈赤更偏愛阿濟格、多鐸。

其次,《滿文老檔 太祖》一段朝賀儀式的描述,也體現出多爾袞的地位:

“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嶽託阿哥,碩託阿哥........”

可以看出,除去額附、蒙古貝勒,各旗旗主可以單獨朝賀,之後是擁有若干牛錄的貝勒。而多爾袞不是旗主,連單獨朝賀的機會,都不具備。綜上所述,多爾袞在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孩子中,也不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即便立太子也不會是首選。其次,努爾哈赤也沒有立阿巴亥的三個孩子,原因可能是擔心不能鎮住戰功卓著的兒子,容易引起宮廷政變。故努爾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國策,也有保護阿巴亥母子的考慮。但結果是事與願違,阿巴亥被逼自盡。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公子霜塵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非常疼愛的兒子之一,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但努爾哈赤因病去世後,卻將汗位傳給了皇太極,而非多爾袞。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從年齡說起。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才十五歲,這個年紀自然是無法擔起一國重任的。此時如果多爾袞繼位就必須有人輔政,當時最合適的人選是代善和阿巴亥。但是代善與阿巴亥之前有染早已引得努爾哈赤十分不快,所以他是不會放心二人輔政的。而當時的皇太極三十四歲,正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年紀,他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管理一個國家。


論八旗實力來看,多爾袞也是佔下風的。當時的多爾袞兄弟除了手裡握有兩黃旗外,其他六旗都掌握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四大貝勒更是對多爾袞不屑一顧。

就經歷而言,皇太極常常隨父出征,建立了赫赫戰功,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認可。多爾袞因為年紀尚小,根本就沒有上過一次戰場。努爾哈赤死前入主中原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因此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完成自己願望的傑出軍事人才。當時的多爾袞是擔不起這個重任的。


若論及出身,多爾袞其實也是比不上皇太極的。皇太極的生母與努爾哈赤是青梅竹馬,感情甚篤,他不幸早逝後被封為孝慈高皇后。阿巴亥雖然是努爾哈赤晚年的寵妃,但因為跟代善有染,而被努爾哈赤所厭惡。所以多多少少努爾哈赤對多爾袞是帶有一點偏見的。


除此之外,不得不說的是代善對皇太極的支持。代善本來是汗位的繼承人,因為其與阿巴亥有染的事情被努爾哈赤知道了,被廢掉了繼承人的位置,所以代善多少有些討厭多爾袞。在皇太極和多爾袞的汗位之爭中,他和兩個兒子是偏向皇太極的。而且皇太極智勇雙全,善用權術,得到了大臣們的一直擁護。這兩個原因努爾哈赤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三七的歷史書屋


首先一個原因是:

多爾袞出生於1612年11月17日,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很鍾愛這個幼子,但在努爾哈赤去世的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只有14歲,無論是年齡或者資望,都不足以成為後金的新一任領袖。

多爾袞是指定的繼承人這個說法的出處本身比較可疑,朝鮮史料中曾經提過一嘴,蔣良驥《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多爾袞本人也聲稱: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

即使在多爾袞的“指控”中,也並沒有明確指出皇太極是“奪”了自己的位。

其次,努爾哈赤生前其實並沒有通過自己明確的指令確立汗位的繼承人。

相反,他去世前4年的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宣佈將來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規定未來新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推舉和廢黜。

按照《清太宗實錄》的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議立新汗的貝勒會議成員有如下諸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託、碩託、薩哈廉、豪格等一共15人。

這些參會的貝勒貴族,按宗支和旗屬關係可以劃分為5個主要派系:

代善系:代善、嶽託、碩託、薩哈廉、杜度(褚英長子);

阿敏系:阿敏、濟爾哈朗;

莽古爾泰、德格類系:莽古爾泰、德格類;

皇太極系:皇太極、豪格、阿巴泰;

阿濟格系: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代善系的代善、嶽託、薩哈廉,阿敏系的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系的德格類都支持皇太極,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更不在話下,其他候選人沒有一個能獲得像皇太極一樣的廣泛支持,因而皇太極成為眾貝勒推選的新大汗人選。

從當時的形勢和派系格局看,也有人認為在努爾哈赤的心中,皇太極早已是新汗的人選,所謂推舉不過是努爾哈赤為皇太極掃清障礙的一種手段。

上述這個說法是否確切待考,但多爾袞無論如何談不上的繼承人選。

多爾袞雖然和皇太極有疑似的殺母之仇,但是其一步步上位還是在皇太極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就被封貝勒,但是到了天聰二年(1628),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才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併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多爾袞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睿親王的睿即墨爾根,滿語智慧之意);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1642)多爾袞在大敗明軍的松錦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在某種意義上是實踐了對大妃阿巴亥做出的恩養幼弟的承諾,而且其中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害怕立下誓言應驗遭到報應,有著悉心培養多爾袞成才的因素——這也使得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感情極其複雜,這是後話,此處按下不表。


談古論金


努爾哈赤有機會傳位給多爾袞嗎?

不,他根本沒有機會的!

1626年9月30日,努爾哈赤在兵敗寧遠之後,憂憤而死。他死之前,既沒有立太子,也沒用留下任何傳位遺詔,(所以他根本沒有機會傳位給多爾袞)他只是宣佈《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制——共同選舉推舉新汗、廢除大汗。

清太祖(努爾哈赤)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大妃阿巴亥的兒子,當努爾哈赤憂憤而死的時候,他只有15歲而已,一個毛頭小子,就算努爾哈赤立了遺詔,他敢傳位給這個還不知事的少年嗎?

且看當時皇子中比多爾袞立害得多的人物!

努爾哈赤死後,汗位之爭,那是相當一個激烈。

當時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 二貝勒阿敏、 三 貝勒古爾泰、 四貝勒皇太極的權勢最大、地位也是最高, 當然也還有多爾袞和多鐸(但這兩位也只能遠邊站)
(多爾袞)


圖片

在這四大貝勒中,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而死,自己也受到牽連,自然沒有資格與其他貝勒相爭。莽古爾泰又因為殺死生身母親,名聲掃地,自然不能做一國之君。

只剩下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兩個爭奪!

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其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很大,被朝廷上下看好。

但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一個小小把柄。

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德因澤,訐告大福晉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大貝勒也不客氣,受而食之,又送給四貝勒,四貝勒到很會做事,受而未食:

大福晉還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後來派人調查,發現確有此事,俗話說:“家醜不願外揚”,便藉機修理了大福晉。
(大福晉)


後來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導致他已無力爭奪皇位。

事情經過這麼一番轉折,也只剩下皇太極能爭奪皇位了,但皇太極又考慮到還有多鐸和多爾袞,(雖說實力不是很強,但畢竟也是皇子,加上其他貝勒的不滿,如果幫助他們的話,這樣對皇太極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威脅!)

要削弱多爾袞、多鐸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力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


劇照

阿巴亥當時37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22歲、多爾哀15歲、 多鐸13歲。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稱先汗有遺命,讓大妃殉彈。在皇太極和其他貝勒的威逼下,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

這樣一來皇太極就穩穩的做起了皇位。

雖說多爾袞沒有坐上皇位,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順治)即帝位,稱攝政王;


(多爾袞)

劇照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後,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所以多爾袞的一生,雖說沒有體驗過當皇帝的隱,但在6歲福臨(順治)當政的前幾年,也妥妥的過了把“皇帝”的威風,也相當的不錯了!


文史議春秋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卒於公元1626年,而我們知道大清入關的時候間公元1644年,也就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離大清入關,還有十八年的時間,我們再來看看努爾哈赤都有哪些兒子。

努爾哈赤有排行的共有十六個兒子,我們只挑幾個重要的皇子來說。長子褚英,生於1580年,卒於1615年。次子代善,生於1583年,卒於1648年。皇五子莽古爾泰,生於1587年,卒於1632年。

皇八子皇太極,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皇十二子阿濟格,生於1605年,卒於1651年。皇十四子多爾袞,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皇十五子多鐸,生於1614年,死於1649年。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親兄弟,他們的生母都是阿巴亥。

我為什麼要把他們的年紀給列出來呢?因為之所以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繼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紀。我們可以看出,在努爾哈赤病逝的時候,皇太極是35歲(虛歲),而多爾袞是15歲(虛歲)。

年紀就意味著軍功,皇太極此時已是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位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三貝勒是莽古爾泰,他們是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的時候設立的,地位十分高。

而多爾袞是四小貝勒之一,他們分別是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四小貝勒的地位跟四大貝勒的地位差得還是有點大的。

皇太極在後金軍與大明軍的幾次戰鬥中,都表現得十分的突出,居功至偉。而多爾袞呢在努爾哈赤死之前,就沒帶過兵,打過仗,如果用多爾袞來繼位的話,根本無法服眾。

另外皇太極的繼位,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眾位貝勒推舉出來的。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一的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嶽託,薩哈廉出來支持皇太極繼位,他們的理由是皇太極“才德冠世”,獲得眾多貝勒的贊同。

也就是說皇太極以自己的能力嬴得了大家的認可,最終才繼位的。而此時正是後金與大明戰鬥的關鍵時刻,自然不可能選一個只有十五歲,還沒有打過仗的少年來繼位的。


歷史簡單說


有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為何要選擇多爾袞呢?

清朝的建立的確是個奇蹟,從道理來說,滿清和大明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滿清人口不過百萬,漢人何止千萬,八旗兵馬不過幾十萬,而南明的軍隊就有百萬之多,但是滿清就是打贏了朱明還建立了大清帝國,其原因,除了漢人內亂,滿人接連出了幾位明君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當時的朱明王朝腐朽墮落,皇帝不行,底下的軍隊自然戰鬥力不咋的

皇太極之所以要優於多爾袞,道理很簡單

其實有說努爾哈赤曾想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據說努爾哈赤萬年寵愛大妃阿巴亥(多爾袞及多鐸的母親),所以自己很喜歡兩兄弟,把最重要的正黃旗交給他們。但他是猝死,沒有遺言,這時候的汗位就不得不由各個貴族頭子推選,當時的八大和碩貝勒並不滿意年前氣盛的多爾袞,這才便宜了皇太極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多爾袞是清朝早年傑出的政治家,為大清入主中原、統一全國,作出了突出貢獻,確實具備帝王的才能。但是努爾哈赤為什麼沒有選擇多爾袞作為皇位繼承人呢?筆者試著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努爾哈赤設計的政治體制

清太祖努爾哈赤創業時,以軍隊立國,軍隊分編為八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明萬曆四十四年,統一了女真各部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登基稱帝(大汗),國號大金,建元天命。稱帝后的努爾哈赤,分封了八個和碩貝勒為八旗旗主,也稱八大固山(八旗)貝勒或八大親王,設計了八固山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結構。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國家的政權歸屬於八大固山貝勒共同所有,國家的重大決策權,由八大固山貝勒共同商議決定,包括皇位的繼承人,也由八人共同商議推選,建立了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政體。

“八固山王等問曰:上天所予之規模,何以底定?所賜之福祉,何以永承?帝曰:繼我而為君者,毋令強勢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眾人之智慮耶?爾八人可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於國,可無失矣。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武皇帝實錄)

明白地說,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的皇位繼承人,並不是由努爾哈赤本人在生前確定,而由八大固山貝勒共同商議推選。所以,也就沒有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作為皇位繼承人這一說法。

努爾哈赤去世時的政治形勢

努爾哈赤去世時,八位固山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蒙古爾泰、皇太極,此四人為四大貝勒,也稱四大王;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此四人為四小貝勒,也稱四小王。

這八位固山王中,四大王都已成年,且常年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功勳卓著,威望崇高;四小王則大都年幼,沒有戰功,與四大王沒有可比性,所以按正常情況,皇位的人選一定是在四大王中選出。所以年僅十五歲的小王多爾袞,本身是沒有什麼機會爭奪皇位的。

多爾袞也有一個利的條件,其生母阿巴亥身居大妃之位(相當於皇后),同母的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手中掌握八旗中的三旗,在八位固山王中又佔據三個席位。如果大妃阿巴亥居中指揮調度,聯合各方實力人物,是很有可能奪取皇位的。如果能取得皇位爭奪的主導權,大妃阿巴亥很可能會選擇多爾袞為皇位的繼承人,因為阿濟格雖然年長,但性格暴躁,有勇無謀,而多鐸才十三歲,年齡太小。

但是,老道的皇太極早就預見到了這種可能的情況,先下手為強,趁多爾袞和多鐸尚未成年,聯合八大王之首的代善,偽造了努爾哈赤生前的遺言,逼迫阿巴亥自盡殉葬。大妃阿巴亥這一核心人物一死,年幼的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已經排除在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之外了。

皇太極的實力分析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親為赫納拉氏,是葉赫貝勒的妹妹,也曾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因此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嫡子。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三十六歲,已經多年領兵征戰,戰功赫赫,功勳居八位固山王之首。同時又手握兩黃旗,實力也在八位固山王之首。再加上,還有八固山王之首的代善和其兩個兒子的堅決擁立。八位固山王中的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本就不在爭位之列;蒙古爾泰是庶出,也沒有實力與嫡出的代善和皇太極相爭,所以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的皇位,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綜上分析,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是沒有實力與皇太極去爭取皇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