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震撼、史詩、驚人,幾乎沒有言語得以形容觀賞《1917》當下的投入和著迷,以及映入片尾後久久不能自己的情緒漣漪與震懾力道。故事雖然簡單,但全片一鏡到底的直觀代入感鎖住了分秒必爭的緊繃層次,接二連三的大小場面事件更因此般敘事而強化了劇本的無邊張力。

用一般手法論述的話,《1917》其實會比較平淡無奇,一旦選對了方式,簡單的故事也能被料理的如此美味。技術和劇本的完美交織,烘托了文本意境的驚悚、寫實、衝擊、流暢與淋漓盡致,更在多向式的元素巧妙之互設走勢裡塑造了畫面的壯闊和絢麗,致使《1917》實在精湛傑出的令人目瞪口呆,是這一兩個月必看IMAX的電影首選。

「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戰戰爭力作,《1917》精彩的出神入化又不可思議,不僅僅以毫無破綻的剪接跟隨鏡頭塑造了電影敘事上的一大創舉,片長就等於整個故事的完整時間,活用長鏡頭技法著實創造了最為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讓那些緊張、緊繃及壓抑,都如此貨真價實的隨之恐慌跟著淚流。就算基本上不可能真的完全手持攝影機無NG的兩個小時調度演出,薩姆·門德斯高超的影像掌控能力依舊強勁的不得了,利用轉場或光影掩飾剪接的痕跡而一絲破綻都盡無顯露營造了徹底投入式的一鏡到底陶醉張力,著實使人俯首稱臣五體投地之佩服。

《1917》的劇情其實可以用一句話說完,但細節的細膩層次結構及填補卻很飽滿,在故事的單一直線外頭,透過場景攝影的精心設計、角色旅途的心境成長和一鏡到底的視角輪廓帶入捕捉,讓《1917》反而更是豐厚實的一點都不簡單。

「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1917》的始末,其實意外的柔和,但在前後呼應之後,卻湧入了連綿情意的哀愁,頭尾兩景獨特的田園景觀特寫,自然的寧靜與人為的戰火,寫出了兩面迫害的情感反差。走了那麼遠,原本都還那麼單純,沒想到才短短一日,戰爭撕裂的人類之情,流露的是人事全非的悲歌,生死之別,竟來的那麼突然。

《 1917》在大部分影像表現,是以鏡頭緊緊跟在兩個前往第二營的士兵史考菲和布萊克的眼前或身後,營造他們的視野、感受他們所見的侷限、見證每一次迎面而來的傷害。這種緊迫盯人的視覺急迫感搭配長鏡頭的敘事效果,有效的令觀眾雙眼無時無刻都捨不得移開,深深陷入那驚心動魄的生死戰場無法自拔。也因此,情境的深意、畫面的意境到故事的醞釀堆疊,才能那麼的震撼又常駐心頭。就敘事面的技巧抉擇,其長鏡頭的施展及偽長鏡頭的剪接亦然而然的為《1917》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電影藝術震撼饗宴。

「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然而,不只是薩姆·門德斯充滿力量的鏡頭帶入目的,影壇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輔佐影像梳理操刀的精彩攝影調度更是讓《1917》除了比3D或4DX都要來的身歷其境之外,畫面亦是屢屢迷人的美不勝收。《1917》並沒有什麼室內戲,所以一鏡到底的完美講求難度更高,它沒有重複的外景地點,每一幀都是新的景色不容許一點差錯,自然光和天候則是仰賴老天保佑的極重點元素。由此可知,《1917》後半部高潮迭起緊繃刺激的教堂夜戰在緊張之際竟能如此美輪美奐難能可貴,仍得多虧薩姆·門德斯的精準運鏡調度美學運用及羅傑·狄金斯的攝影掌握。尤以剛進入小鎮一段實在震撼人心,長鏡頭轉入了一鏡黑幕,日夜交替,慢慢入夜的自然光和夕陽打在戰亂的廢墟上頭,透過絲絲的煙霧、照明彈的色彩和天然色調勾勒出了鮮明對比的柔美面容,陰影與光線的組合充層次,世界是如此之美,光影燈火,刻畫了光明與黑暗交織纏綿的寫實對比,簡直美得炫目。

而樹林的繁榮對照另一端戰爭的荒涼無情、戰火延燒中的十字架滿溢象徵意味,情境上給出了飽滿情緒內心澎湃令人驚豔,也在那麼美麗的視覺堆疊裡擁有了反戰與救贖之意。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的搭配實在太強大了,將人為與自然獻禮一機囊括在手巧妙營造出了豐富的視覺心境感受,盈溢的焦慮之後獲得的是滿滿的感動以及呼應情境的絕美詩文,這一切的一切,都讓《1917》不只是戰爭電影,更是一副極具詩意的手工精巧藝術品,每一場戲,都足是享受。

另外,扣除薩姆·門德斯與羅傑·狄金斯妙筆生花的豐功偉業,《1917》找來助陣的卡司群則集結多位英國一線演員力挺,讓電影驚喜的星光異常,不過露臉的時刻的確也不多。科林·費爾斯飾演的將軍只有開場一場戲,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只有片尾一場戲,馬克·斯特朗到理查德·麥登還是隻有在另兩轉折處各擁一場戲。這四位一線卡司彼此的一場戲大概都不超過五分鐘,但情緒與氣場的掌握仍是遊刃有餘的吸住了觀眾的目光,紛紛帶來了驚喜及畫龍點睛的亮眼效果,就算戲份猶如驚鴻一瞥,不過能在這部精彩深刻,情感及視覺影像樣樣深刻的準奧斯卡最佳影片參一腳的共襄盛舉留下了足跡,這也絕對是足而滿意了。

「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換言之,擔綱主角的則是年輕新星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富有了小兵立大功之意,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的布雷克,打從接到任務就急著前往二營通知撤退指令,不只是要拯救千名士兵的性命,更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兄長。迪恩那種堅毅為了家人的正義演出同時心腸善良的柔情著實令人動容,但很危險的是,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布雷克未達中途就丟掉了一條小命。反觀沒有親人在前線的史考菲受布雷克請願同行,曾經與死神擦肩的經歷,讓史考菲有了一些埋怨的不滿,直到布雷克身亡,史考菲堅守重責踏上旅程爾後又在夜晚的廢墟城內和一名法國女子及女嬰有了一陣短暫的相處時光,徹底扭轉了史考菲的心境。和平總是英雄犧牲得來的,原本有所怨言的史考菲開始明白他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重要,一步一步,點出了這場口信行動的價值與意義。

喬治·麥凱成熟而突出紮實的演出,舉步維艱,走出了震撼人心的最後一里路。穿梭、奔跑、跳躍於燈火通明的教堂小鎮敵我夜戰,攝影一同緊跟穿越的遠近調度捕捉,精彩至極無與倫比,最後一段壕溝奮不顧身的槍林彈雨奮力衝刺,看的是讓人怵目驚心又熱血壯烈,喬治·麥凱略顯疲態但仍無畏無懼的神情肢體,一展了戰爭最無情的樣貌。非常喜歡喬治麥凱的演出,有脆弱、人性、恐懼與憤怒,更多的卻是勇氣、毅力與義氣的偉大顯現,這讓《1917》時時刻刻無不都洋溢著力量和光芒。

「影評」《1917》:前所未有的“身歷其境”

《1917》題材嚴肅深刻,但順拍的長鏡頭拍攝手法讓此般戰爭題材討喜活絡了起來,每一刻都捨不得眨一下眼、每一秒都徹底活在那個步步進逼的高壓世界。劇本雖簡單可是架構前後呼應、演員表現出色、配樂能高亢能溫柔的具有足量渲染力、場設佈景與攝影之技術面,幾乎毫無破綻,每一顆鏡頭、每一幕影像,都是電影藝術高難度高水準的極致體現。情感面的處理則在旅程心境的一點一滴蛻變輔以亮麗自然景觀的襯托獲得了格外優美的心靈揮發,各環節都無失手、各環節都無比享受而嘖嘖稱奇。銀幕上的風景無論是殘破的房舍或是大片草原,甚至是遍野血肉模糊的殘酷屍體,強烈的不安感危機四伏透露層層,該放就放,盡顯了戰爭的迫害和無助。而大量的長鏡頭將觀眾緊貼著人物的視角前進,慢慢放大我們對角色處境的焦慮感,進而迎接最直接的「感同身受」之深刻效果,彷彿置身其中,更能領悟戰爭的摧殘與傷害。

「身歷其境」,是對《1917》技術敘事上的最大讚美,可是在身歷其境之外,它的詩意、意象與意義,皆美的出乎意料,它不是為了炫技,相反的觀眾一開始可能衝著一鏡到底去欣賞去注意,可當故事減減邁開步伐,迷人的使觀眾徹底融入其中,便也不太會去注意到它是否還有繼續一鏡到底下去,這是電影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化技術成了真正的敘事必要工具,故事乃是首要,技術則大力成為故事的推手與環結,「身歷其境」因此有了價值及代價。《1917》毫無疑問,盡情展現了故事和技術、商業與藝術並存的可能性,長長久久,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後勁及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