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小孩脾氣特別大、特別倔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改變?如何教育?

RyanKeny


看到這個問題,有個關鍵,2-3歲的小孩是自我意識非常強的階段。孩子脾氣特別大,孩子在長大,想要自己掌控很多東西,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去觀察孩子什麼時候容易脾氣大,為什麼會脾氣大?孩子的倔脾氣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都非常頭疼,孩子的倔我想到的是意志堅強。倔強的孩子從小就是特別有主意的人,認定的事情很難更改,但這類的小孩有個好處,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去盲從,不會輕易屈服他人的意見。

那麼對待倔的孩子我們要怎麼養育他呢?

1、注重培養親子關係,正面影響和正面引導。相信很多父母,在面對倔強的孩子,第一時間想要的是調教他們,或者改變他們。面對這類孩子,我們不要用責罵或者武力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有的孩子,會因為你的責罵,就變得很乖順;也有的孩子,因為你的責罵,會越來越叛逆。想要有效地管教孩子,我們需要注重親子關係的培養,通過好的親子關係去影響和正面引導孩子。

2、給孩子體驗式的成長學習

對於倔強的孩子,體驗式的學習永遠要比說教好。就好比,冬天你讓孩子多穿點衣服再出去玩,他不聽,那你可以讓他體會下冷的感受,這樣讓他穿衣服的事就不會顯得太難。當然,我們讓孩子體驗是在不會讓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的前提下進行的。

3、讓孩子掌控自己的節奏,管理自己的事情

倔強的孩子有非常強的掌控欲,比如要自己吃飯,如果你給他餵飯,他反而不肯吃。當然,2-3歲的小孩要自己吃飯肯定會把桌子弄得很髒,但如果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他會感覺到自己成長了,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有了掌控的感覺。對於孩子能夠力所能及做的事,我們可以適當放手,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再提供幫助,這樣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巧妙利用規則來避免權力之爭

給倔強的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我們要避免說“你不可以”“你必須要做什麼”這類話,這樣我們就成了孩子的對立面了。比如,孩子要吃餅乾的時候,我們要設定規則,說吃完飯,去散步回來就可以吃了。那我們先去吃飯,等會去散步回來就可以吃了。當然,我們也得信守承諾,說到了就要做到。等孩子都完成所有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很開心地還孩子說,我們散步回來了,可以吃寶寶的餅乾了。

5、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

在給孩子教育的前提都是從愛出發,我們要讓孩子感覺父母是愛他的,並不會因為他倔強而不愛他。對於倔強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與我們對著幹,表現得倔強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聽聽孩子的想法,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燕媽育兒之路



1


外甥女今天和我去逛超市,還帶著剛滿2歲的寶寶。寶寶很活潑,嘴巴又甜,很惹人喜愛。


只是,可愛維持不到半小時,他就自己打破了。


經過玩具區時,他看中一件汽車模型,就開始纏著外甥女買。


外甥女開始不同意,寶寶就發脾氣,又哭又鬧。外甥女試圖強行拉他離開,他就乾脆撒潑打滾,哭鬧得更兇了。


超市的人越來越多,外甥女感到尷尬,可寶寶的脾氣卻還是那麼倔,絲毫不聽外甥女的勸慰。


外甥女只好同意買下汽車模型,寶寶這才停止哭鬧,高高興興地拿著戰利品起身玩耍。

其實2-3歲的寶寶發脾氣、哭鬧,都是為了實現對父母的控制慾,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2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家裡來客人了,你正和朋友們相談甚歡,寶寶就跑過來打擾你們的交談,要求你去看他新搭的積木模型。


如果你敷衍而過,那寶寶就會發脾氣地把玩具摔得滿地都是,讓你覺得他在無理取鬧,令你在朋友面前丟臉。


夜深了,你叫寶寶放下畫畫本,去上床睡覺。他會執拗起來,非繼續塗鴉不可,甚至大喊大叫地發脾氣,就是不肯去睡覺。


寶寶在2-3歲時,開始對周圍的事物有了佔有的慾望,看到新鮮有趣的東西都想擁有。而且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要求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更多一點。


如果內心的要求和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摔打東西、破壞東西。情緒激動,就像個小炸藥包,一點就著,容不得半點遲疑。除非逢求必應,才能修復情緒。


其實,這都是因為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由於還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所以當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採用發脾氣、哭鬧等方式來達到威脅父母、控制父母,迫使父母聽從自己的意願。


如果屢試不爽的話,寶寶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有效的、正確的、可行的,以後就會變本加厲,養成習慣。

那麼,面對寶寶的“無理取鬧”,媽媽們可以用下這三招來應對。

1、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帶寶寶去外面玩時,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寶寶看中某件玩具,就要父母買下來。當父母不同意時,寶寶就會哭鬧不止,甚者坐在地上打滾,場面一度尷尬。


如果父母為了息事寧人,買下玩具,讓寶寶的慾望得到滿足,那麼寶寶就會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式,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哭鬧發脾氣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寶寶就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自我控制,脾氣越來越大。


碰上寶寶這種情況時,媽媽可以抱起寶寶,告訴他前面還有更好玩更有趣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2-3歲的寶寶對新鮮事物特別容易感興趣,如果媽媽講述得很有趣的話,就能成功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忘記當下的想法。


2、給予適當的懲罰。

遇上寶寶無理取鬧,媽媽們還要懂得給予適當的懲罰,讓寶寶懂得這麼做是不對的,是要受到懲罰的,要承擔不好的結果的。


鄰居寶寶有一回,鬧著要搶媽媽的手機,可是媽媽正在用手機和同事談工作,不能受到干擾,也不能中斷。


於是,媽媽暫時跟同事交代暫停五分鐘,然後跟寶寶說媽媽在用手機談工作,不能受到打擾。


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必須受到懲罰。


接著給寶寶佈置適當的懲罰,讓寶寶意識到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被拒絕的。

3、故意對寶寶視若不見。

有時候,寶寶發脾氣的時候,無論媽媽怎麼好言勸慰,怎麼講述描繪其他的有趣事物,寶寶就是倔得不行,非堅持自己當下的慾望。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覺得不能嬌慣寶寶的話,那就選擇離開(但要時刻關注著孩子的行為,以防磕碰),故意對寶寶視若不見。


寶寶繼續哭鬧一陣子,發現媽媽已經離開了,自然覺得沒意思,就會停止哭鬧。

寶寶脾氣大、脾氣倔,那都是有原因的。


媽媽要通過寶寶的行為看到寶寶的心理需求,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就要拒絕。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寶寶日後對情緒的管控,也能讓寶寶漸漸學會自制。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羽木舒親子育兒,期待您的留言~


—End—


羽木舒親子育兒


2-3歲的孩子,正好是“麻煩的兩歲”這個階段,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喜歡將“不”掛著嘴邊。這個年齡的孩子,就像一頭“犟驢”說不得勸不得。

01、2-3歲的孩子,脾氣特別大,是因為自己跟自己較勁中。

我家小c兩歲的時候,看到姐姐會自己穿衣服,也想著自己的事自己做。看著她拿著衣服折騰了十幾分鍾,一籌莫展的樣子,加上擔心她著涼,好心過去幫忙。誰曾料想,她居然對我發脾氣,推開我,不用我幫忙。

其實,她不是真的跟我發脾氣,而是生氣自己不能跟姐姐一樣靈活滴穿好衣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渴望有力量,試著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情,可他的能力還不足。這讓他很沮喪,內心裡集聚了很多情感,他們就會發脾氣。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放手給孩子時間和空間成長。



02、孩子倔,脾氣大,是敢於表達自我意識的表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脾氣大,特別倔,是敢於表達自我的一種表現。這是好事,證明孩子做事有主見。一個溫順沒有脾氣的孩子,和一個有脾氣,對待事情特別較真的孩子,你會喜歡哪一個?

大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主見的孩子,想法能自由表達出來,並被看到無接納,何嘗不是一種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

當然,並不是說要嬌慣孩子,事事都順著他們。

必要的規則還是要有,允許孩子表達自我,但不允許用“發脾氣”操控大人。三個基本原則: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他人、不能傷害環境。



03、孩子脾氣大,家長這樣才是好榜樣。

A、對於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還說,安撫他的情緒,比處理問題要重要。當孩子的大腦被情緒淹沒是,他無法聽進去你任何大道理。

溫柔的撫摸、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有節奏的呼吸,都能幫助他們冷靜下來。當然,也是為了幫我們冷靜下來,防止出現情緒的第二次失控。

B、接納孩子情緒,說出孩子的情緒。

要記住,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作用時幫助孩子平靜下來,而不是懲罰他或者讓他“想想他做錯了什麼”。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更好地與孩子共情。不用試圖說一些“假共情”的話:“嗯,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好了,不要哭了。”這是打著共情的幌子試圖控制孩子,讓孩子不哭不鬧。

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哭是不被允許的,他不是個好孩子,不值得被愛。

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情緒,允許他們有情緒,說出他們的情緒。


C、孩子是通過觀察大人來學習的。

你對待孩子發脾氣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在發脾氣時的處理方式。他們會觀察大人們在憤怒時怎麼做?從而體驗別人在憤怒時是如何對待他們的。當父母平靜地接受孩子的情緒,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作出強烈反應時,孩子自然懂得去學習識別自己內心的憤怒感受。

D、立規則,和善而堅定。

規則不是為了限制或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們知道那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不被允許的。這樣,他們就不用通過嘗試來試探大人的底線。

立好規則後,就要執行,言行合一。不被允許的行為,孩子發脾氣,大哭大腦,我們也不讓步。

態度比行為要重要,和善而堅定,不批評,不辱罵。規矩要堅守,但我接受你難過的心情。

父母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方式,就是孩子學習管理自己憤怒情緒的過程。接納孩子,允許孩子有情緒,以後回頭再看這個階段,你會感謝當初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


家語幼學


這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到了。

大多數寶寶成長髮育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任性的兩歲”。

雖然說叫“任性的兩歲”,其實這個階段開始的時間並不侷限於兩歲。具體說起來,可能會在一歲半到三歲多這個區間出現。

這時候的孩子確實很難帶,動不動發脾氣。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各種表現:粘人、愛說不、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不一定全都有,但有那麼幾個,爸爸媽媽就很頭疼了)

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對爸爸媽媽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不過,這也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因為:

孩子的這時候的思維特點,就是非常地自我中心,還不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叫做“自我中心思維”。

為啥孩子為這麼自我中心?

這是因為這麼大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理論”還很簡化。

所謂心理理論,就是孩子對心理的現有的理解,比如願望,動機、他人感覺等。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對心理狀態的理解都很有限。

下面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就能說明這個一點:

給5歲的東東一個糖盒,先問問東東:你覺得裡面有什麼啊?東東說:“有糖”。然後讓東東打開糖盒看看,裡面居然是蠟筆!東東很驚訝。然後再問問東東:“我們把這個糖盒拿給琪琪看看,她會覺得糖盒裡有啥?”東東說:“她肯定也猜是糖!”東東想著琪琪也要上當了,心裡覺得很有趣!

可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實驗再做一遍,可是對象換成了3歲的琪琪,會怎麼樣呢?

琪琪也會像東東一樣,一開始,覺得糖盒裡面是糖,但是打開糖盒後看到蠟筆,覺得很驚訝。

這時候,我們再問琪琪:

“我們把盒子拿給東東看,東東會覺得盒子裡有啥?”

琪琪說:

“蠟筆”

3歲的琪琪覺得,自己知道盒子裡是蠟筆,那麼其他人也都知道。

對於3歲的琪琪來說:事實只有一個,她還不能理解其他人的頭腦中更有不同的信息,信念和想法。

小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彷彿就是自我。

如果爸爸媽媽很理解這個特點,就會更理解孩子為啥有時候會顯得那麼“自私”,那麼愛給人搗亂了。

再加上,年幼的孩子,尚未發展出良好的應對技巧,每次發脾氣,幾乎都是由一件我們大人覺得“沒啥了不起”的事情造成的。比如:

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還沒玩夠;自己的媽媽抱了鄰居家的妹妹……

怎麼應對孩子的“大爆發”呢?

一、預防——保證遊戲時間,並讓孩子獲得足夠關注

每天和孩子保持一定的遊戲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自主、帶頭選擇活動,並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

比如孩子做出了符合爸爸媽媽期待的、良好的行為,一定要及時指出並鼓勵。孩子在這方面獲得的關注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再次這樣做。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這種和父母共享的、積極關注的體驗,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會幫助孩子遇到不安的狀況時,更容易平靜下來。

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孩子做出處理壞情緒的榜樣。比如在自己發脾氣之後,對孩子說:

“對不起,媽媽剛才有點反應過度了”。

媽媽的道歉,正好讓孩子明白:有時候犯點錯也是可以的。不需要為了掩蓋錯誤、為了剛才發脾氣沒面子下不來臺,而延長哭鬧的時間。

二、彆著急讓孩子冷靜

如果孩子並沒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時間、環境也允許,不妨就讓孩子自己發會兒脾氣好了,不用過多理睬。

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好了。”然後,大可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這種“忽視”、“取消關注”的辦法,讓孩子的哭鬧行為得不到強化,漸漸地也就不愛這樣做了。

但如果您的孩子在崩潰期間,開始踢打,咬人或扔東西,請立即阻止他,並將他帶離當前的環境,明確跟孩子表示:

傷害他人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在這裡冷靜N分鐘(一般1歲分鐘,以此類推),媽媽陪著你(千萬不能把孩子一個人關小黑屋)。

三、孩子大聲叫喊,爸媽的聲音卻要更輕更軟

孩子的聲音最終會與你的音量相匹配的。

因為媽媽對孩子來說多重要啊!發再大的脾氣,最終也會想和媽媽恢復互動的。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脾氣平復後,也要考慮如何應對那個導致脾氣的原始需求。

比如孩子因為吃不到糖而發脾氣,那麼在孩子眼淚止住後,也儘量不要給她吃糖。畢竟,這是我們希望孩子記住、並重復的積極的行為。

四、弄明白——孩子為何反應如此強烈

2、3歲孩子能聽懂大部分的語言,卻還不能清晰地把自己的需求通過語言告訴爸爸媽媽。一著急,當然容易發脾氣了。

所以,等孩子平靜一些,我們可以和孩子談談他如此沮喪的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討論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剛剛發生了什麼,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

我剛才感到很難過、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傷心、我很委屈……

而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認錯”或是“追究責任”,比如我們常常聽見的:

“你自己說,你剛才錯了沒有?”

即便讓孩子“認錯”,也不一定教會了孩子更好地情緒處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長都會抱怨:每次都認錯,但從來都不改!

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卻可以讓孩子從真實的經歷中,學會更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五、切換頻道,創造轉移

適合在戶外、公共場合,以免妨礙他人或秩序時使用。

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很短,這意味著他們通常很容易轉移。如果爸爸媽媽能及時發現苗頭,分散注意力可以幫助避免重大崩潰。

帶孩子出門時,可以在自己包裡準備一個孩子沒見過的、新奇的玩具,以備不時之需。

或者及時和孩子做一個簡單的遊戲,來暫時緩解悲傷。

比如,孩子一進幼兒園就想哭,我們可以建議孩子:

當你覺得淚水就要湧出來了,就大聲從1數到10。

這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卻很有效。小孩子數數的時候,是很需要集中精力的。對數數的關注,能暫時緩解心中的不快。

當然,千萬不要分散了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不管了。

接下來的工作更重要:

等孩子數數完,稍微平靜一點,我們要幫助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告訴我們,是什麼讓他不開心。

比如:

“琪琪不跟我玩了”;“我沒得粉色的杯子”;

然後再問問孩子:

你覺得你現在想做些什麼,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

孩子能想到最好,如果孩子想不到,那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那些讓他感覺良好的事情,比如:

“上次你和鼕鼕一起看圖畫書很開心呢”。

多經歷幾次這樣的情景,多些練習,孩子很快就會開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不再需要成年人的提示了。

六、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個大而堅定的擁抱,而不是一個強硬的擁抱,真的可以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不需要講道理,甚至都不需要說話。

擁抱,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行為。

有時候,孩子只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消除他們的情緒。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2~3歲的孩子比較難帶,是因為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來了,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難帶有以下特徵,動不動就發脾氣,所有的玩具都要按照她自己擺放的順序擺放好,稍微變動就會嚎啕大哭。無論家長和他說什麼,或者徵求孩子意見的時候,就直接不要,不要的直接抗拒家長。

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可以表達簡單的短句,但是自己的想法還不能完全表述出來。面對孩子撒潑打滾,有些家長就是採取講道理式的方法來高階孩子。孩子本身就是處於想表達的表達不出來,你讓我聽的我不一定能聽懂,這就是這個時期孩子難帶的原因。也被稱為“terrble two”,那麼這個時期的孩子該怎麼帶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家長應學會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當他把你氣的火冒三丈的時候,自己跑出去玩耍了,完全不顧家長的火冒三丈

2.在安全的有家長監督的範圍內適當的對孩子放手,很多家長控制慾強,不許孩子這,不許孩子那的,孩子就偏偏好奇心重,東碰一下,西摸一摸,家長就怕出點意外不讓碰。只會讓孩子哭鬧更厲害

3.多陪孩子戶外活動,家庭裡相對活動空間比較小,孩子可能會壓抑。多帶她去戶外活動,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孩子融入到其他小朋友圈中也利於他的發展

4.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

雖然2~3歲的孩子比較難帶,但是這也說明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們作為父母也該為他感到高興。


小橙媽媽話育兒


朋友,你好!2-3的小朋友學會走路時間不長,活潑好動,手舞足蹈,手老是喜歡不停的一會摸摸這裡一會摸摸那裡,對任何事物感到新鮮充滿好奇心。甚至有時脾氣大很倔,你叫他不要摔東西他偏摔的更厲害,你叫他往東走他偏往西走,他意識裡不知道什麼是安全行為,什麼是危險行為。而且這個時段的小朋友正好咿咿呀呀學語模仿行為特別強,你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你拿錢去買東西他也要一張跟著去,所以家裡親人們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影響,因此作為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小朋友面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要有所分寸,從小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作風。一般來說2-3歲的小朋友年幼無知,在特別的年齡段必定有特定的表現,有時他不高興摔壞自己的玩具甚至大小的手機,這時作為家長你不要罵他更不能打他,你要沉住氣嚴歷的教育他,條件允許的話重新帶他去玩具店買他喜歡的玩具,結帳時叫他拿錢買單,他手上沒錢這時候他犯難了知道買東西是要付錢的,來之不易的,這樣才能從小懂得珍惜自己的東西。從小慢慢的感化他,教育他,培養他,等他長大後一定知道怎樣做人的。謝謝大家


粵G小譚


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有個關於測試孩子自控力的著名實驗,叫“棉花糖實驗”。在斯坦福大學,曾給一群4歲的孩子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直接吃掉,也可以選擇忍耐15分鐘,最後就可以吃兩塊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誘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衝動,等15分鐘。

研究人員持續跟蹤了這些孩子14年,最後發現,那些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他們不管是學業成績方面還是其它方面都表現得更優秀。

這個實驗讓很多人開始用這種所謂的“延遲滿足”法來訓練孩子提高自控力。然而很多人發現,這樣的訓練帶來的最終結果大多是無意義的。記得有一個類似的測試視頻,視頻記錄了那些沒有經受住誘惑的孩子在得知結果後的行為,有些憤怒地用手打自己的媽媽,有些難過地在一旁大哭,有些則生氣地一個人離開……

這些訓練方式的背後,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細節,提高自控力的前提是要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延遲滿足”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孩子控制住自己當下的慾望,去學會等待。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如何在這“漫長”的等待中,剋制住內心的那股衝動。


記得有一次,在兒子1週歲時,我帶他去兒童樂園玩。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賽車,他也想玩,然而那個賽車規定3週歲以上的小朋友才能玩,於是他開始哇哇大哭。我一邊抱著他一邊反覆跟他解釋為什麼不能玩,結果周圍的幾個大人聽到後都在哈哈大笑,說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聽的懂。


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真的有些滑稽可笑。是啊,他才1歲,我跟他講大道理他怎麼會理解?最後還是把他抱去玩滑滑梯的區域,才終止了他的哭聲。


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應該要根據他所在的年齡段來做出適合的方法。比如針對0~3歲之間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當他在哭鬧的時候,父母跟他講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而3歲以內的孩子我們也不提倡用“打”的方式去管教,因為這個時候孩子並不能理解父母“打”的這個行為,如果打得不恰當,還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他不再只想著眼前的事情。而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是孩子感興趣的,比如他喜歡喝奶,家長就可以給他泡點奶粉,跟寶寶說,“我們現在去喝點奶奶怎麼樣?”比如孩子喜歡和父母一起玩積木,家長就可以拿著積木過來跟寶寶說一起搭個城堡怎麼樣;或者孩子很喜歡去外面玩,就直接帶他去樓下走走……總之要儘量把他的注意力從當前的事物上引開。這樣的方式既不會傷害親子關係,也可以減少孩子對眼前事物依賴。


這如同在“棉花糖實驗”中,很多孩子就是靠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做到“延遲滿足”。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也有幫助,當他對某件事產生衝動時,轉移注意力或者轉換想法,可以幫助他剋制住衝動情緒,防止他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樂觀佰愛


小孩就和小樹苗一樣,要盡心呵護也要用心裁剪,不可放任,小孩子都在成長和學習期,發脾氣犯錯給他講明對錯,什麼該什麼不該!會導至什麼結果!講明道理孩子自然聽從,對頑皮孩先溫後嚴,決不放任,該嚴必嚴,必須讓他知利害關係,所以對孩子生長學習期務必把握好尺度,讓他知道人與人之間喜好善美。



東北王70


寶寶的習慣教育要“早”你知道嗎?

都還記得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吧,“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以“病梅”比喻時局 ,表達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痛心和譴責。如果我們捨去喻意,直接說盆景,就會想到大樹是無法做成“梅以曲為美”的梅盆景的,用梅樹做盆景必須從幼苗開始,錯過了幼苗期就做不成盆景了。故早教重要也!

  • 專家怎麼說早教?

  • 著名的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通過對人心理的研究,是這樣說的“請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它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它訓練成為一個醫生、律師、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她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華生否定先天因素,在學界不認可的也大有人在,但有一點說明培養孩子要從小開始。

  •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他通過對人心理的研究,認為人的身高、體重、面部特徵和頭髮顏色等都源於從父母親哪裡遺傳來的基因“藍圖”,他們被銘刻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裡。與之類似“你的很多心理特徵同樣受到遺傳的影響”,其中包括基因氣質、恐懼傾向以及特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長相、行為都像父母的根據。可見,父母的優缺點都有可能傳承的。

  • 前蘇聯生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浦洛夫有一個“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他認為,人一生下來的哭、笑、吃奶等都是先天遺傳的不學而能的,這叫非條件反射,通過外界的影響產生的反映叫條件反射。他用狗做實驗,他發現“狗見了食物就流口水”這是先天性的,當他反覆在狗進食時搖鈴鐺,久之,狗聽到鈴聲也流口水,他把這種通過影響、刺激養成的反應叫條件反射。他說“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強調先天的不是不可改變的,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 我們教育孩子的現狀怎麼樣?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但不懂教育的父母卻耐心地將孩子一個個地變成庸才才善罷甘休。”這句話很流行,做父母的很委屈,因為世界上的真愛唯有父母,沒有那個父母願把自己的孩子由天才培養成庸才,更沒有像約翰.華生說的那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乞丐或小偷”。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父母不自覺的把自己的不良習慣和人生觀交給了孩子,這是因為做父母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的。在父母中有專家、官商、工人、農民,有富豪也有窮人,所以教育方式各異,溺愛的、不管的、恨鐵不成鋼的要有盡有。這些千人千面的學前教育,給後期糾偏帶來了很多難度。

在學校也有一句流行的話,“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要求老師根據不同學生“分類教育”。其實,做過老師的都清楚,每一個學生都帶有家庭、家長習慣、性格的印記,好強的孩子的家長一定不是弱輩,怕吃苦的甚至不好好學習的孩子一定是家長的溺愛,斤斤計較的孩子家長可能是愛佔小便宜的一類,膽小怕事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家庭溫暖、缺乏父愛母愛的學生,愛學習肯助人的孩子家庭一定是書香門第或負責人的家庭背景等等。學前教育給學校教育帶來的問題一般都很嚴重。教書易育人難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

  • 怎樣搞好學前教育及後期教育?

  • 首先,假定做父母的你離開人世後,你期望你的孩子怎樣?我的建議是不必要有讓孩子“成龍成鳳”奢望,定位你的孩子能在世間獨立生存的能力是首選。有了這種意識,你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從盲目到自覺。
  • 第二,抓住學前教育的關鍵階段,按孩子的成長過程分階段施教。巴浦洛夫所說的“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意思是說早教要要早。有人說剛生下的嬰兒是可以在水裡生存的,因為嬰兒在母胎裡就是水環境,可想從水環境到陸路環境的寶寶有很多需要適應,從不適應到適應這是很重要的時間節點。用“條件反射”方法,讓寶寶感知到怎麼做有人愛,怎麼做無人管,逐漸形成習慣。所以家長“愛的要死,恨得要命”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七大姑八大姨圍著寶寶轉,當“寵物”去養寶寶更是有百害無一益。具體說,1--3歲的寶寶,要讓他多見“世面”,接觸小朋友,讓自己主動變成“群居動物”;4--5歲的寶寶要有步驟的培養他的膽量和增強身體素質,有意設置障礙,有意領著孩子“登山”,在家長的陪伴下不要怕孩子摔跤。學前這階段的教育要伴隨著一條主線,寶寶能合群、有禮、敬老、幫助、善良都會受到表揚,反之受到批評。主要教育方法是“哄”。

  • 第三,孩子學校教育階段,家長主要是陪伴和引導。孩子進校的第一天乃至若干年見到的除了書而外,還見到一群有錢的、沒錢的、霸道的,怯懦的,性格各異的同學。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也是融入“社會”選定目標人群,以“物以類聚,鳥以群分”規律從組的時候,如果家長有良好的人生觀的話,就可以進行引導。如果說孩子學前已經奠定了好的習慣的話,如不注意引導,可能會在學校漫長的學習階段,讓你奠定的好基礎功虧一簣。
  • 第四,孩子少年階段。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早熟或晚熟?我更贊同是現在的孩子“晚熟”,這種“晚熟”不是身體素質的晚熟而是思想素質的晚熟。現在信息發達的程度是父輩們招致不及的,在孩子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時候,在追風趕潮成了時尚的時候,他們需要主心骨,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追潮,為什麼愛,愛他什麼。有的孩子還給父母講兩代人有代溝,其實這種代購主要是文化代溝,丟棄主流文化正能量傳承的代溝,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這階段的家庭教育“放”是主要的,但仍離不開“引導”。

  •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關乎家國未來。忽視教育、盲目教育,帶來的嚴重後果古今都有,比如“富不過三代”之說,究其原因源於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富人如此也不乏一些窮孩子,有點成功就走上蛻變之路,這也說明早期教育的根基不牢。大凡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父母早教的汗水,打上父母深深的印記。所以,無論是身教或是言教能培養出一個能撐起這個家奉獻這個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成就和榮耀。


家有頑童親媽咪


2-3歲把孩子脾氣特別倔,是因為孩子到2-3歲,隨著隨著生理和頭腦的話語,自我意識也出現,他們開始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體,並對此產生一系列反應,而這一系列的反應,往往會缺乏育兒的經驗的家長為之頭疼。

首先,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對一致性相當看重,無論位置順序,方式,物品歸屬……,它會自己立下一些規矩,一旦家長破壞了他的秩序規矩,他就會大發脾氣,要求重來.

那麼,針對這類問題,家長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不隨意破壞孩子心中的規矩。

二:2到3歲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兩歲左右的孩子會逐漸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渺小。這個時期的寶寶缺乏安全感,隨時隨地都想跟親人在一起,如果家人離開一會他的視線範圍,他就會表現的無比不安,哭鬧不止,非常粘人,很多家長會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是:給孩子設定安全感心錨。

三,2到3歲的孩子還會態度多變,如果說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喜歡違背大人的意思,那麼兩歲半左右的孩子最喜歡和自己作對,明明心裡想要,嘴上卻說不要,然後循環往復糾結。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一會要,一會不要。家長會覺得他總是故意挑戰自己的底線,又倔強,又不可理喻。

這是因為兩歲到三歲左右的孩子要她做選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常常認為兩者解皆可又皆不可,前一秒要這樣,下一秒又反悔了。

針對這種情況,2到3歲的孩子倔強難纏,是一個必然的生長階段,帶待完成發展後,才會呈現出一個較高層次,較穩定的狀態,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擺正心態,用平常心對待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多鼓勵,欣賞,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