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會不會導致清政府垮臺?

普慈賢


首先,個人認為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清政府不會垮臺,反而可能會出現“短暫中興”,而後面歷史的走向也會有極大的不確定。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簡單分析下。

一.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

要了解戊戌變法,就要從它的源頭看起。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發生於1895年的“公車上書”是戊戌變法的源頭,也是清朝末年維新改良派湧現的標誌。

“公車上書”,即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6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庭在甲午戰爭中戰敗,進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事件。這一事件標誌著當時知識分子對國家走向的關注和覺醒。



當時的中國,是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外,東西方列強連年掠奪征戰,在內,國庫空虛,叛亂不斷,而清庭對國家局勢的掌控已經捉襟見肘。

知識分子的覺醒,意味著這個龐大的帝國將要來一場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改革的內容主要有:

文教改革:廢八股,興西學;

經濟改革:鼓勵民辦,重以工商立國;

軍事改革:實行西洋軍事訓練與裝備;

政治改革:開放言路,精簡機構,任用新人,設立直屬皇帝的“內閣”等等。



可見,儘管這些改革中的許多內容有著維新派“奪權爭利”的影子,但若能真正實行,其中的大多數措施必定能一掃清朝積弱的國勢,使得千蒼百孔的清朝重新煥發光輝。

二.同是自上而下變革的外國形勢

早說戊戌變法,實在算不上維新派的首創,他們只是拿而用之。這種自上而下改革的制度最先來自於西歐各國,比如英國,德國等等,而後在日本發揚光大。當然與西歐各國不同的是,日本的君主立憲是“實君”,即當時的日本天皇即是國家元首也是軍政的最高長官。



或許正是看到西方各國政體的成功,日本的成功,才激起了當時國內維新人士的效仿。

因此,假如戊戌變法能夠真正實施,類似日本,至少清庭在以後的道路上會走的比較順暢。

三.發於危難,止於小利

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其中不乏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而絕大多數農民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發於危難,止於小利!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實在活不下去了才“造反”,而剛剛得到一點蠅頭小利或者小小的成功,就忘記了革命的使命!止步不前,不進則退。

同樣,假如戊戌變法成功,清朝局勢好轉,後面的歷史極有可能有很大的變故。



當然,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了,當時發生的事說是必然也好,說是偶然也好,都是如今我們的猜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待歷史,只希望以後的我們擁有長遠的目光,不再重蹈覆轍。


會跳高的豬


戊戌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跟變法是否徹底,手段是否溫和沒有關係。

其實滿清朝廷早期更類似殖民政府,只是統治太久落地生根,所以最後沒法退回老家。但他們的思維還是殖民式的,儘管他們接受了被統治民族文化,但並不願意主動融入――實際漢化是另一回事,頂層對此是強烈抵制的。因此防家奴甚於外敵就是愛新覺羅家的最高指導思想,這一點不得動搖!

時至晚清,誰都知道八旗子弟已墮落不可用,甚至不足以構成軍事暴力統治基礎,滿清朝廷只是靠歷史慣性生存。他們對本部崩壞束手無策,不能下狠心斷奶逼迫八旗子弟涅槃重生,自然更不敢放權漢人。變法無論這麼變,最終要權力下放,漢人有著絕對數量優勢,必然受惠最多,這恰恰是滿清統治者最忌諱的。

很多人認為,清末新政搞得不錯,本有復興氣象,只是被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輕貴介子弟收權壞了事。其實是本末倒置了,既然底層放權,就意味著自下而上通道放開,如果不在頂層收權,滿清貴族哪有信心維持統治?

這個道理跟英國人一樣,他們在絕大多數殖民地也是這麼幹的。比如印度,再如某個你懂的地方,鬼佬一直高人一等,民意不過是耳邊風。在專制統治多年後,等到一定要拍屁股捲鋪蓋了,就忽然天良發現搞起皿煮,因為接下來的事不用他們操心了。


真正鱷魚不哭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所以,回答這道題純屬拋開歷史來談笑。我覺得,戊戌變法一旦成功,清政府垮臺也是遲早的事。可能有人會認為會不會像日本一樣讓皇室成為一個象徵。那你就想多了,中國畢竟是以漢族為主,不像日本一樣民族結構單純且天皇的正統地位一直沒變過,所以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承認他。而中國一直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思想,皇室只要被架空,遲早要被趕走,後來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就是很好的印證。


唐某先生


清政府垮臺是必然的,戊戌變法也不可能成功。戊戌六君子以及光緒皇帝看似他們的敵人是慈禧太后以及她身邊的保守派。實際的敵人是封建傳統制度,制度不打破僅依靠變法是救不了國家的。封建舊中國好比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已經是奄奄一息處於彌留之際了。不管用什麼方式,死亡是必然的了,變法,改革或許會延緩這種死亡,但終究還是要亡的。唯一的辦法解就是讓舊的徹底死去,新的才會到來。這也是大家革命之原因。要救中國唯有大變革


那年的兄弟123


客觀來看不會,首先“戊戌變法”是在君主立憲制的基礎上實行的,也就是當時的一部分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發起的變法行動,說白了,也是為了維護延續封建階級統治的運動。


迅哥說史


一樣會垮臺,因為維新派要改變國體,改為君主立憲制,要組建新的政府,所以原來的政府肯定會垮臺,只能說是不流血的革命而已,但仍然是革命。


泰溪散人


戊戌變法是立足於繼續清政府統治的維新運動,損害到清政府上層人員利益的變法不可能成功,而不損害這些辣雞貴族利益的變法不深刻不足以使國家強大。


文盲大聲說


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已經事實上垮臺了,沒戊戌變法什麼事。戊戌變法也不可能成功。


TonyDeng


首先,這是一個假定的情況。如果戊戌變法成功,清政府的壽命反而有可能會延長,因為當時中國的保皇黨的勢力也是比較大的,這部分人會是變法後清政府的可靠力量。革命黨的實力在清末說實話並不能推翻清政府,後來辛亥革命還是鑽了四川保路運動的空子才成功的。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當時的變法僅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帶領下,只有幾個維新派人物去推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變法確實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主要是一些皇族(不希望實行君主立憲,削弱皇權),還有之前的洋務派(他們認為中國之弱,不在制度,而在器用不如西洋),還有各省地方大員,紛紛持觀望態度,其實他們大部分傾向保守派;就連革命黨人也在輿論上攻擊維新派,他們的目標是要建立共和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她可以同意一般體制的改革,但後來當她看到戊戌變法的根本是讓光緒帝奪她的權力時,她就決定要進行反擊了。

由此看來,當時反變法的力量遠遠大於變法的力量,變法註定失敗;變法的失敗恰恰加劇了清政府的滅亡。因為共和民主才是歷史的潮流,而皇權專制是註定要被歷史拋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