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些喝酒禁區,怪不得每次醉的都是你!

喝酒,不僅能助興,還能解憂,適當少喝,還能強身健體。不過,因酒傷身,因酒誤事的也不再少數。為了趨利避害,很多人學會了掌握喝酒的“度”,卻不知喝酒的方式有時也會左右其結果。

每逢節假日各種聚會應接不暇,少不了喝上幾杯助助興。為了口感更好,或是為了稀釋烈酒的濃度,很多人習慣在酒裡兌上飲料,來個“混搭”。

從紅酒+雪碧,到威士忌+冰紅茶,再到伏特加+紅牛、啤酒+可樂......各種摻兌組合數不勝數。然而,酒水飲料與食物一樣,都有著各自的“剋星”,隨著“混搭”,輕者流失營養,重者傷害健康。那麼,不同的酒水錯混在一起會“鬧”出什麼病?如何喝酒不容易醉?

今天多位營養專家為您解讀餐桌上的酒水隱患。

01

餐桌上的常見酒水

1、果酒。顧名思義就是用水果發酵而成的酒。果酒提取了水果中的全部營養,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果酒裡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具有抗氧化、防衰老、保護心臟的作用。果酒中最著名的是葡萄酒,它的保健功效大部分來自於其中的“白藜蘆醇”。白藜蘆醇的健康功效有: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抗氧化、抗菌、保護肝臟、防輻射等健康飲用量:成年男性一天不要超過250毫升,女性不要超過150毫升。

2、黃酒。該酒對人體的補養作用最明顯。黃酒中含大量蛋白質、B族維生素、鈣、磷、硒等,以及一定量的糖、有機酸和氨基酸。料酒屬於黃酒的一種。黃酒性熱,加熱後更適合冬天飲用。

3、米酒。都說喝酒傷胃,可米酒卻能養胃。糯米釀成的米酒酒精度數一般不超過10度,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此外,糯米有養胃、補氣、助消化的作用,釀成酒後,其營養成分更有利於消化吸收。日本的清酒與中國的米酒類似。

4、白酒。又名燒酒,是中國人最熟知的酒,釀造白酒的原料以高粱、小麥、玉米為主。中醫認為白酒可以溫血通脈,祛風散寒,適合中風、關節炎、手腳麻木的人喝。但由於其度數偏高,不宜空腹飲用,更不能過量飲用。

5、啤酒。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糖分、蛋白質、17種氨基酸和12種維生素。中醫認為啤酒性涼,因此適合容易便秘、口渴的熱性體質的人喝。不過,由於含有大量糖分,多飲易發胖。

02

酒水錯搭埋隱患

1、白酒+啤酒。由於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和許多水分,可促進白酒中高濃度的酒精在全身滲透,更會對飲酒者的腦、肝、腎、胃產生強烈的刺激並導致危害。且二者混合飲用更容易使醉感提前到來,難受程度明顯大於單喝一種酒的,更易引起頭昏、噁心、嘔吐等症狀。

2、白酒+濃茶。濃茶中的茶鹼可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不但起不到解酒作用,反而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使人更加難受。

3、烈酒+紅牛。因為功能性飲料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電解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摻兌在酒中飲用,電解質中的鈉離子和咖啡因會增加心臟負擔,使人感到心慌和胸悶。

4、紅酒+雪碧。專家表示,碳酸飲料在胃裡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迫使酒精很快進入小腸。而小腸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從而加大傷害。

5、啤酒+海鮮。啤酒中的維生素B1容易與海鮮中嘌呤發生反應,導致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加,容易破壞代謝平衡,進而形成結石、引發痛風。

6、白酒+辣菜。吃紅油火鍋等辛辣的菜會加重白酒的熱性,出現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

03

這樣喝酒不易醉

關於醉酒,很多人學會了掌握喝酒的度,卻不知喝酒的方式有時也會左右其結果。 日本生活百科網“M3Q”介紹了一些喝酒技巧,幫你盡興的同時,避免酒醉的副作用。

1、坐在客人的左側。由於交談,敬酒時身體要右轉,而肝臟位於右邊肋骨最下邊內側,這樣可以刺激肝臟的代謝。但是由於存在個體差異,效果不一。

2、喝酒前吃口飯。空腹喝酒會令血液中酒精濃度驟升,引起醉酒,久之還會傷肝。建議喝之前先吃幾口飯菜墊下肚子。

3、一口酒一口水。這樣交替著喝可以沖淡血液裡的酒精濃度,但要注意不是往酒裡兌水。

4、小口喝。肝臟每小時分解酒精的能力有限,如果超過負荷,血液裡乙醛濃度會增加,引起酒醉。因此,喝酒時要儘量小口慢慢喝,給肝臟分解酒精的時間,同時也能避免喝過量。

5、喝顏色淺的酒。釀造酒比蒸餾酒更易引起宿醉。蒸餾酒有深淺之分,例如白葡萄酒與紅葡萄酒相比,伏特加與威士忌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引起宿醉。

在中國樹大根深的酒文化中,“乾杯”成為飯桌上說得比較多的話。既然很多場合喝酒難以避免,那麼就一定要掌握一些不傷身的喝酒方法,這樣才能既不傷身,也不會破壞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