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下吊死的時候,身邊的太監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豬十二戒


大明王朝延續太難了,或許說根本不可能,這根本不是一個魏忠賢能夠決定的事情,要知道大明王朝後期,是從國力上面表現出根本不可能能夠成功逆轉的局面。,根本不是一個小小魏忠賢能翻盤的。

首先來分析小太監說的這句話

可以理解為崇禎皇帝的結局會好一些,崇禎皇帝如果繼續重用魏忠賢,崇禎皇帝的結局會好很多,可能會逃到其他國家避難,畢竟大明的國力遭到嚴重的破壞,魏忠賢可能會暫緩明朝滅亡的一段時間。


魏忠賢知道什麼人可以用,什麼人不能用,這一點就要比崇禎皇帝強很多,要知道魏忠賢的結局非常慘,是崇禎皇帝一手將其殺死的,魏忠賢生前長期打壓東林黨人,使明朝的國庫有一點餘糧。


崇禎上位後,東林黨人大放異彩,將國庫的錢糧消耗的一乾二淨,也沒能制定出一些國策,反到是崇禎皇帝想要強兵時,要求大臣捐款,東林黨人一毛不拔,直接導致大明兵馬頹廢,被滅國。


小太監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九千歲魏忠賢有一個新的瞭解,他知道國家需要強兵時,證明皇帝是有才能的,這個錢是一定要出的,可惜東林黨人只知自己斂財,並不知為國效力,才會導致大明王朝的慘敗。

其次來說崇禎為何一上臺就要扳倒魏忠賢

崇禎簡直是恨透了魏忠賢,從小就被魏忠賢玩弄於鼓掌之中,不過並不是單單崇禎一人,其他皇子依舊是這樣的,上位之前崇禎想要做一些事情,根本不用詢問自己的父皇,直接詢問魏忠賢便可以。


由此可見魏忠賢權利有多麼的大,這樣的權力驅使下,的確使魏忠賢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難怪崇禎皇帝一上臺便將魏忠賢扳倒,崇禎只是在洩恨。

袁崇煥不死,明朝不滅

袁崇煥是大明的將領,他的統兵才能是一流的,與清軍、闖王李自成的部隊多次交手少有敗績,可他擅自帶兵進北京城的事件,直接導致崇禎皇帝暴怒,將其賜死,他死後大明在無可用之將。


滿清貴族最害怕的就是袁崇煥,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所展現出的軍事天賦,是很多人希望能夠得到的,可惜他想要防禦北京時,並沒有像崇禎皇帝請旨,直接導致被殺的結局,令人惋惜。

綜上所述:袁崇煥是有能力的,比魏忠賢強了不是一點半點,崇禎皇帝並沒有識人只能,空有一腔大志,對於小太監說的這句話,我保持的觀點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崇禎把三尺白綾掛在歪脖子樹上,剛要把頭套進去,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話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崇禎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長朱由校的臨終叮囑: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崇禎痛哭一場,隨後道:“大勢已去,現在說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們陰間再見吧!”。


那麼問題來了,真如太監所說的那樣,有了魏忠賢,大明就不會滅亡了嗎?

我覺得滅亡肯定要滅亡的,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個幾年。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魏忠賢是個高手,一個斂財高手。

魏忠賢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創收”能力了得。當時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業、海洋貿易非常發達,天下財富,盡在三吳。

但是江南雖然富裕,貢獻上來的稅很少,這是因為萬曆末年,在東林黨的干預之下,工商稅、海稅被廢除了,農民頭上的稅並沒有減,結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稅,窮人多交稅的荒誕局面。


魏忠賢手握大權之後,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宣佈恢復工商稅、海稅,此舉遭到東林黨人強烈抵制,他們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賢又通過手裡的殺人工具—東廠,殺掉了一批東林黨首腦,政策終於得以推行。

幾年之後,國庫迅速充盈了,有了錢,魏忠賢修黃河水道,搞軍事,造武器,火銃、戰車、大炮這些重型武器全配備到了北方重鎮。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明末打的幾場大勝仗,都是在魏忠賢當九千歲的這幾年:寧遠大捷,明軍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寧錦大捷,明軍打得皇太極落花流水。

為什麼明軍能取勝呢?還不是裝備好,戰鬥力強嘛!要滿足這兩點,必須有錢才行!

有人或許說,魏忠賢貪得無厭,中飽私囊,這話確實不假,但魏忠賢貪的多,賺的更多啊!他貪的這些錢,說到底還是明朝的錢,皇帝說拿回來就拿回來了。和珅貪了這麼多錢,最後還不是被抄了家,錢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國庫了嗎?


也只有魏忠賢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才能壓制住東林黨。要知道,東林黨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東林黨,就不可能有錢。

不過,魏忠賢算是徹底得罪了東林黨人,勢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後,朱由檢上臺了,朱由檢就是崇禎。

崇禎上臺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魏忠賢,崇禎此舉贏得了東林黨人的讚許,獲得東林黨人的大力支持。

沒有了魏忠賢的牽制,東林黨登上了政治舞臺,工商稅、海稅再次廢止了,西北災區的稅不減反增。

為了彌補財力不足,節約開支,東林黨打起了驛站的主意,宣佈裁撤驛站,後來幾十萬驛卒成了無業遊民,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驛卒裡有個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驛站,李自成就不會失業,李自成不失業,他就不會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許不會滅亡。

可笑的是,當李自成農民軍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國庫已經空了,前方士兵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之時,崇禎只能低三下四地號召大臣和國戚捐款,後來只募捐了二十萬兩。

而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強迫王公貴族募捐之時,居然捐出來了七千萬兩,假如早一點捐出七千萬兩銀子,或許明朝就不會滅亡了!


一半秋色


朱由檢他哥朱由校臨死的時候,就叮囑他,魏忠賢可以大用。但是他不聽,把他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東林黨失去了對手,無法無天。朱由檢累死都沒用,被氣個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監不是沒有理由的。太監去了勢,沒有子嗣,一輩子待在皇宮,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監雖然權勢熏天,和漢朝、唐朝的宦官還是不一樣。明朝的中央集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禮監掌印太監只是秘書的性質,他始終控制不了皇帝,說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殺劉瑾也就一句話的事。而漢唐的宦官權力極大,甚至能夠廢立皇帝,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禮監與內閣是相互制約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幹事,國家也不會亂。

到朱由檢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在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在外,遼東努爾哈赤崛起,虎視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歡研究木匠手藝,很多事都讓魏忠賢處理。魏忠賢沒什麼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處給他建生祠,爭著認他做乾爹。但正直的讀書人也不少,骨頭硬,魏忠賢殺了關了不少,手段殘酷至極。


但就是這樣,明朝穩得很,遼東從來沒出過問題,打仗也沒怎麼缺過錢。魏忠賢這個人很有理財能力,生財有道。做事還是很有原則的。最重要的是對皇帝絕對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從萬曆時,張居正倒了,各種改革廢除。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產業最多,稅卻收不上來,國家怎麼維持。

說到底,魏忠賢的閹黨與東林黨的矛盾,都是利益的衝突,談道德,談為國為民都是假大空。閹黨群體搜刮的那點東西,相對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而絕大部分東林黨人是偽君子。

魏忠賢一死,朱由檢以為可以大幹一場,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國家已經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有點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無奈的失敗。他自己又剛愎自用,被袁崇煥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結果袁崇煥膽大包天,殺了毛文龍,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繞過山海關,圍了北京城。要命啊,這誰受得了。就把袁崇煥剮了,平民憤。袁崇煥一死,明朝在遼東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賢這個手段狠辣的維持會會長,明朝也就走到頭了。當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朱由檢求爺爺告奶奶,沒有一個大臣出來幫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時候,才醒悟過來說“諸臣誤朕”,用頭髮蓋住自己的臉面,以示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當初捐不出餉銀的忠臣良將們,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懷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輩,一個一個,讓他們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來,光白銀就不知道幾千萬兩。


可以說,有魏忠賢在,明王朝不至於亡的這麼快。而魏忠賢名聲之所以這麼臭,是因為筆桿子都握在讀書人手裡。


hh1185977001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定論,在瞭解東林黨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十惡不赦,將大明江山敗光了,等到魏忠賢終於下了臺,大明已經無力迴天,事實如何?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不是什麼好鳥,雙方共同存在的時候,相互牽制,大明的江山還穩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對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較而言,閹黨比東林黨要靠譜一點,閹黨主要都是太監,太監可以掌權,卻不能奪權,太監的權力源自於皇權,而太監卻不能將權力傳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監魏忠賢,也不過只能做一下皇權的代理人,魏忠賢沒有子嗣,這就意味著,即使是魏忠賢反了,天下還是老朱家的,而東林黨在這一點上就佔據了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自古至今太監一直都可以掌權的一大原因。

閹黨如何?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閹黨無惡不作,確實如此,閹黨,特別是魏忠賢,的確是無惡不作的,魏忠賢本來就是個地痞流氓,燒殺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賢對普通百姓的態度又略有些不同,對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賢可以虛加罪名,將他們趕盡殺絕,但對待普通百姓,魏忠賢顯然沒那麼殘忍。

東林黨如何?

在閹黨落敗以後,或者說崇禎皇帝上臺以後,崇禎皇帝曾經勵精圖治,試圖營造出一種政治開明的氛圍,只是很可惜,東林黨也都不是什麼好鳥,對崇禎皇帝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缺錢,為了應對北方女真入侵,為了應對內部農民起義,崇禎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們借錢,借錢的結果如何?比如說大臣可能有萬貫家財,借給崇禎幾百兩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禎皇帝也曾試圖將東林黨的某些人拉下馬,給東林黨人一個下馬威,只是,前腳剛把東林黨人的某個高官撤了下去,後腳自己的某個親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禎實在是無能為力。

相較而言,儘管閹黨禍亂朝政的時候,朝廷也是逐年衰敗,但明顯比之東林黨強上很多,地位的不同決定了,閹黨只能做走狗,而東林黨卻可能喧賓奪主。

為何魏忠賢的名聲那麼不好?不是因為閹黨掌權不如東林黨掌權,而是因為,歷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無疑問,世代傳承的東林黨人,就成為了歷史真相的敘述者,東林黨高風亮節?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賢不死,大明王朝繼續由閹黨掌控,難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實不管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不是什麼好鳥,但明顯東林黨比之閹黨更加不堪。<strong>

大明滅亡,魏忠賢的搖錢樹就沒有了,所以魏忠賢會拼命救大明,但憑藉一個貪念勝過信念的魏忠賢,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滅亡,對東林黨而言,也不過是換了一個侍奉的王朝,或許東林黨中也有忠於皇室的,但那些人畢竟勢單力孤,無法決定東林黨人大的政治趨向。

即使魏忠賢不死,大明也不過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而已,兩個派系,都不是什麼好鳥,大明的滅亡是註定的。


魏青衣


引言:魏忠賢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宮進入皇宮後改名李進忠,在出任秉筆太監之後,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賜名“魏忠賢”!魏忠賢極受皇帝的寵信,被稱為“九千歲”,可想而知魏忠賢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賢得寵之後,在朝廷上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橫行霸道。從而引起一句古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

崇禎皇帝即位後,一一列舉出魏忠賢的罪狀,將其處死!魏忠賢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禎皇帝

針對題主您所說的“魏忠賢如果不被處死,是不是能夠拯救大明王朝呢?”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我想為您分析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魏忠賢不被處死,能夠暫時延長明朝的滅亡時間!

第一點:魏忠賢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賢雖然的確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們不能夠忽視他的能力的確高明!魏忠賢被人認為是老奸巨猾、無惡不作,當時明朝黨派之爭激烈,魏忠賢與東林黨屬於死對頭,東林黨不信服魏忠賢,魏忠賢就處死諸多忠臣良將!

事實上,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卻在明朝末年袁崇煥的一話: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袁崇煥竟然表示魏忠賢是救世良臣!無形中是肯定魏忠賢雖然奸詐,可是他能力的確強,乃至東林黨一直無法推翻他!

魏忠賢

第二點:魏忠賢專橫期間,百姓能吃上飯,將領抵禦外敵!

固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往往從“壞處”看待!不管一個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辦錯一件事就會被批評!魏忠賢在朝廷上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賢出身貧苦家庭,能夠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雖然專橫,可至少能夠給老百姓一碗飯吃!魏忠賢專政期間,河南遇到天災,顆粒無收。魏忠賢得知後不僅免去了和河南農民的賦稅,還撥款放糧救濟災民。黃河水患頻發,派人修繕水道,改善兩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賢放權給邊疆將領,與袁崇煥共同抵禦皇太極的入侵!想對比而言,東林黨在李自成、吳三桂等人叛變的時候,有過多少的抵禦外敵政策,有過哪些救百姓於水火的事情?

崇禎自盡

固然,我不認為魏忠賢是一個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夠暫時緩解明朝的滅亡!每個人都有其兩面性,魏忠賢的代表是“無惡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絲一毫的“好處”!不是嗎?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無力迴天!魏忠賢最多能夠暫時緩解,可治標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滅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與您談古論今,共暢歷史長河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木子談歷史!

木子談歷史


魏忠賢也許能幫助大明王朝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絕對起不到延續王朝的作用。


我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01

士大夫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到只有家族而無國家的地步

明朝是一個典型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王朝,士大夫從民間到朝廷的勢力都滲透的很深。到了明朝末期,代表士大夫勢力巔峰的東林黨橫空出世。

可悲的在於東林黨雖然是儒家政治集團的典型,但其未繼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念,而是一個聚集起來謀私利的朋黨而已。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史載崇禎皇帝張口向大臣們借錢,大臣們卻紛紛喊窮,不願意借錢給皇上。皇上老丈人周奎不得不捐出1萬兩,其他大臣家裡藏幾十萬兩的,卻只認捐幾十兩。可見這些士大夫利益集團已經無視國家到何等觸目驚心的地步。



02

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無法為王朝的續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明朝軍隊從初期的吊打蒙古騎兵,在軍戶制度的逐漸糜爛下,經歷土木堡之變、薩爾滸之敗後,已經完全被打斷了脊樑骨,喪失了抵禦外辱的勇氣。但對內則把暴虐展露無遺。左良玉則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

出生低微的左良玉為實現出人頭地的理想,少時聞雞起舞、刻苦修煉,終練就一身真功夫,更牛掰的是一手百步穿楊的箭術。之後從軍通過悍不畏死與作戰勇猛,累功升為正四品武官。經歷一系列齷齪事情後,左良玉被調去鎮壓農民起義,從此一個真正的軍人蛻化為權力的奴隸。

左良玉為保證自己的權力而不停擴充軍隊,沒糧餉供應軍隊時則放縱軍隊劫掠農民,遇到李自成的軍隊則為保存實力而不戰而逃。

一個國家的軍隊淪落到對內兇悍對外猥瑣的地步,大明王朝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魏忠賢不死也是迴天乏力。


03

連年的戰亂導致的是國家經濟基礎已經崩塌,人心也已經崩塌

統治階層為代表的東林黨只顧私利,一是兼併土地導致農民流離失所,二是自己經商而反對政府徵收商稅導致大明王朝國庫空虛。

整個崇禎時期,北方不斷的餓死人,而南方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大量的良田被改為桑田。海關,礦山的太監被召回,導致明朝在南方根本收不上稅。

陝西大災的時候,崇禎派人賑災,只帶10萬兩白銀,數百萬人鬧災,十萬兩白銀根本無濟於事,結果災情惡化。李自成振臂一呼而天下大亂,最終一路打進北京城。發生的一件估計都會令他懵逼的事情:

李自成進入北京,從國庫沒搜到許多銀兩,就向大臣們搜刮,誰喊窮就一頓皮鞭過去,不得不乖乖地交出銀兩,一下子李自成在京城就搜刮到了七千萬兩白銀。其中,王公貴族、太監宦官各佔三成,百官商人兩成,其餘兩成是老百姓。


結語

一個優秀的領導也許可以實現力挽狂瀾,但魏忠賢的能力與位置還起不到挽救大明王朝的作用。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豹眼以為,如果魏忠賢活著,大明朝不用等到這個時候才滅亡。崇禎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說,但肯定不是在這棵歪脖子樹下吊死。

01

此說在正史沒有記載,但野史中卻廣為流傳。

一般說法是出自太監曹化淳之口,但據一些史料來看,此事不靠譜。

曹化淳幼年時家境寒微,十二三歲左右入宮。由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得到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後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孫朱由檢。

天啟元年(1621年),魏忠賢得寵弄權,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牽連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禎元年(1628年),朱由檢繼位後,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賢製造的冤案,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

崇禎十一年(1638年),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準告假,向崇禎帝連上三疏。

崇禎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還鄉。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農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樹下自縊身亡。

此時,曹化淳並不在北京,已經在家鄉閒居六載。無論如何他不能跟崇禎帝隔空喊話,說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之類的話。

02

崇禎帝死難,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據有關資料記載,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崇禎帝,朱由檢此時正在宮中飲酒,長嘆道:“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其投降,被一劍刺死。

3月19日拂曉,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最後死時,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

沒有史料記載,在崇禎帝最後時刻,王承恩等太監們是否說過“忠賢若在”之類的話。

甲申五月,清軍入京,為崇禎帝發喪三日,追贈廟號懷宗。

十月,清朝順治皇帝移駕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請求妥善處理懷宗帝后陵寢。經恩准,委派內官監冉肇總理其事。

此時,順天府楊博、宛平楊時茂等分別上疏參告曹化淳“開門迎賊”,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辯誣,奏辯甚力。奉旨“曹化淳無端抱屈,心跡已明,不必剖琛,該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後,啟門之說廣為流傳,許多野史都記載曹化淳開門迎賊,並有了“忠賢若在”之傳說。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分發諸子侄,曹氏後人傳承抄錄,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禎帝死時,曹化淳並不在其身邊;其二,魏忠賢與曹化淳的師傅王安是死對頭,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賢流放。

魏忠賢被崇禎帝殺死後,隨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賢的遺患,足以證明曹化淳與魏忠賢不是一路人。

不要說崇禎帝臨死前,曹化淳並不在其身邊,即便在其身邊也絕不會說出此等話,為魏忠賢辯護叫屈。

04

如果魏忠賢不死,恐怕早就篡奪了崇禎帝的皇位,不會給崇禎帝自縊身亡的機會。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號稱“木匠皇帝”,對於政事毫無興致,一心從事木匠事業。寵幸太監魏忠賢,把一切事務交給他打理。

魏忠賢常常趁著朱由校專心製作木器時啟奏,這時,朱由校總是不耐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無子,兄終弟及。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繼承帝位,臨死前說:“魏忠賢可以大用。”

旁觀者清,魏忠賢所作所為,朱由檢心裡清楚得很,他如何會對魏忠賢大用呢?

第二,魏忠賢對於原信王朱由檢很不感冒,未繼位之前,朱由檢多次受到魏忠賢的凌辱,令他忌恨,這自然會導致魏忠賢的防範,廢掉朱由檢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與魏忠賢是對食關係,一向陰毒狠辣。誅殺魏忠賢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養著不少宮女,據說是想效仿呂不韋的故事,等有宮女懷孕後就送入宮中,將來接替朱由校的皇位。這豈不是謀反的預兆嗎?

第四,魏忠賢是太監,沒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實力。巴結他的權宦都呼他“九千九百歲”,囂張到如此地步,篡權奪位,恐怕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崇禎帝繼位不久,嘉興貢生錢嘉徵為彈劾魏忠賢,列出了十大罪狀。

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奏疏呈上後,朱由檢就把魏忠賢除掉了。

除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人趁機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大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最終走向了覆滅。

歷史沒有如果,但豹眼認為,如果魏忠賢不死,他恐怕不會甘於寂寞,朱由檢遲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結局很難說,恐怕中國歷史上還真得要出一個太監皇帝。

大明朝由一個討飯的和尚建立,由一個太監結束,這個結果可比朱由檢找棵歪脖子樹吊死要奇葩得多。


豹眼看歷史


個人感覺如果魏忠賢還在,明朝可能真的還能延續個幾年。

魏忠賢的好壞,姑且不論,但如果他把持朝政,他有一個崇禎沒有的情況,就是他不會朝令夕改,變化無常,也不會死要面子。

崇禎派袁崇煥,到殺袁崇煥,先不說袁崇煥這個人到底好壞,崇禎心思變化太快了。

再有李自成、張獻忠之類的起義軍,都曾經被明軍逼得毫無辦法,被迫投降接著就是投降又叛,甚至不止一次。這要是魏忠賢在,投降估計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拿不定主意,心思變化太快,魏忠賢不管是好是壞,他可以一條路走到黑,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他可以不擇手段,真要是他在,恐怕起義軍到真有被壓下去或者至少控制在一定範圍的可能。而只要大明自己根基不動搖,吳三桂也不會去開什麼山海關,那麼滿清就只止於騷擾,明估計真可以多延續幾年壽命。


葉飄刀


魏忠賢如果活著,明朝就不會滅亡嗎?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賢年輕的時候,沉迷於酒色並且喜歡賭博,後來因為賭博欠下了一大筆的錢,最後沒有辦法償還,便利用宮中的關係進入宮中當了一名太監。因為他家境貧寒所以又不識字,做了很久的官職位也沒有升遷。

明熹宗是個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繼位後也不理國事,一心他的木匠營造生活。後來魏忠賢靠著溜鬚拍馬和他的小聰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愛。便開始了他的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司禮秉筆太監,拉開了宦官專權的序幕,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魏忠賢仗著有皇帝的寵愛給他撐腰,大肆誣陷迫害忠良,剷除反對他的人,權傾朝野便有了九千歲的稱號,甚至在大多情況下所說的話比皇帝還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沒有不懼怕他的。

以他為首的閹黨在朝堂和國內開始胡作非為,貪官汙吏與日俱增,欺壓百姓打壓貧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徵各種稅務,使社會的各種弊端日益凸顯出來,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貧苦紛紛大規模起義。

無力迴天,已成定局

魏忠賢雖然在崇禎即位後被剷除,但閹黨勢力根深蒂固,對國家的影響還在,百姓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已經太久,加之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侵擾”詬病太多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滅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賢還活著,也改變不了明朝的滅亡。


排骨咋不香了


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張居正這種人,行政能力極高,可以說,大明沒張居正,都傳不到崇禎。庸才就是普通人,有點聰明,但做不到力挽狂瀾。魏忠賢屬於庸才。蠢材就是崇禎,努力的犯錯,努力的向著錯誤的方向一路狂奔,終於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賢,作為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監,可謂大惡,一般大奸大惡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輩,為什麼我將魏忠賢定位庸才呢?因為魏忠賢的崛起只不過是時代的選擇,和他本身能力沒有太大的關係。

為什麼我說魏忠賢沒有才能,看兩點,一個頭,一個尾。魏忠賢為什麼做太監?爛賭,把能賣的都賣了,包括自己的女兒,最後實在無路可走,自宮做了太監,要知道,魏忠賢那個時候三十多了,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混成這個德行,能是天才嗎?再看尾,崇禎剛剛即位,魏忠賢權勢滔天,滿朝皆是魏忠賢同黨,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一年不到,滿盤皆輸,魏忠賢的政治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覺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賢到底怎麼上位的呢?

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裡,從政治上來說,兩個字——黨爭。從經濟上來說,三個字——窮死的。為什麼窮?放著高收入的大財主錢不收,收窮人的錢,把有些地方窮人逼反,這些地方自然沒有稅賦,收的錢更少,而軍費開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還沒有逼反的地方的窮人,再將更多人逼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為什麼不收有錢人的錢呢?黨爭,東林黨代表江南財閥利益,在朝堂縱橫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員代表自然奮起反抗,但可惜不敵,被東林黨斥為齊黨,浙黨,這些黨派自然需要領頭人,而魏忠賢與東林黨交惡,又是天啟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賢馬首是瞻。一句話,魏忠賢與東林黨的鬥爭是朝堂內部非東林黨的政治勢力和東林黨的政治鬥爭。魏忠賢擁有這麼大權勢並不是魏忠賢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賢是抗擊東林黨的旗手。

更重要一點,魏忠賢也確實不是個東西,禍國殃民不用多說,歷史雖然已經證明,東林黨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讓魏忠賢繼續執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氣。崇禎皇帝執政十八年,如果這十八年由魏忠賢繼續執政,如果崇禎皇帝學他哥哥天啟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總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滅,是制度的問題,制度引發了黨爭,黨爭兩邊都不是好東西,不能說東林黨不是東西就說魏忠賢好,半斤八兩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個張居正第二,或許能延長國祚。不過整個中國五千年曆史,又有幾個張居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