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林軍、金毅教授團隊、邵志會教授團隊、以及西安交通大學毛帥副教授共同合作,發展了一種新穎的銀催化[4+1C]插入串級合成方法,高效、高區域選擇性和高化學選擇性的合成了一系列結構多樣性吡咯類化合物。研究成果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最新IF為12.221)上在線發表。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2018級博士研究生羅開秀,毛帥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金毅教授、邵志會教授和林軍教授。雲南大學為第一通訊作者單位。
(ACS Catal. 2020, DOI: 10.1021/acscatal.9b05360)
多取代吡咯是一類具有代表性的N-雜五元環骨架,廣泛應用於醫藥、材料及農藥領域。傳統的吡咯合成策略通常是[4+1N]、[3+2]和[2+2+1]偶聯環化反應,其中包括經典的Knorr、Pann-Knorr和Hantzsch等路線。近年來也有文獻報道基於傳統策略的金屬催化多組分偶聯環化反應合成多取代吡咯類化合物的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吡咯環構建大多需要對反應底物進行預官能活化,導致合成需要多步反應來完成,總收率較低,不具備原子經濟性等。因此,發展新穎的反應策略,設計簡捷高效並具有多取代選擇性的吡咯化合物製備方法是有機合成方法學領域極具挑戰的研究課題。
雲南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合作研究,以簡單易得的烯胺酮和卡賓前體為原料,巧妙設計了一種金屬銀催化條件下的[4+1C]插入反應策略,實現了高效的,區域選擇性和化學選擇性的吡咯環構築方法。通過機理控制實驗表明,該方法在金屬銀離子的催化下,經歷了一個“C‒C鍵插入”—“環化縮合”—“[1,5]選擇性基團遷移”的三聯串級反應歷程。該歷程具備高度的化學選擇性與區域選擇性,其中的金屬銀離子配位性能起到了特殊的影響。此外,研究人員還成功的將該反應策略應用於合成海洋天然產物Lamellarin L的路線中,通過和已報道的全合成文獻數據比較,該路線不僅縮短了製備Lamellarin L的合成步驟,同時還提高了總的反應產率。該研究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創新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高校創新團隊、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雲嶺學者”及“東陸英才”等計劃項目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catal.9b05360
來源 雲南大學
閱讀更多 小材科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