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熊孩子"成為許多年輕父母的頭疼病。"熊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大、破壞力強。有網友發現,大多數熊孩子都是幼兒園到小學中下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自我判斷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都比較低,因此家庭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堆破塑料,還想訛錢。"
六十幾歲的張奶奶自退休後就一直幫兒媳帶孩子,對六歲的孫子奇奇是疼愛有加。
這天,張奶奶帶著孫子奇奇到鄰居黃阿姨家串門。黃阿姨的兒子是一個動漫迷,喜歡收藏一些手辦。
正當張奶奶和黃阿姨在客廳裡聊得正開心的時候,從黃阿姨兒子的房間裡傳來一陣聲音。
張奶奶和黃阿姨聽到聲音,趕了過去,發現奇奇坐在地上拆著兒子的手辦,房間一片狼藉。
黃阿姨的兒子知道後,看到被拆得已經沒有原形的手辦,很生氣,要求張奶奶按照手辦原價賠償,手辦價值20萬。但是張奶奶卻不認賬,拒絕賠償,並表示:"一堆破塑料,還想訛錢。"便拉著奇奇回家了。
熊孩子的熊性從何來?
1、自我中心心理
"熊孩子"的年齡一般集中在5-1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少正確的判斷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不考慮後果,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熊孩子之所以"熊"的一個根本原因。
2、自我控制力低
熊孩子"熊"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低。熊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區別在於孩子不懂得根據所處環境控制自己行為。
對於熊孩子來說,只要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有機會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會不計後果地去滿足自己的願望。由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做事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所以"熊孩子"的"熊"性就表現了出來。
3、家庭教育的缺陷
孩子的心理、行為等方面的發展是需要發展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一味地寵愛孩子、袒護孩子,孩子就不會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這樣,孩子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不能正確地 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
因此,家庭教育的缺陷也是導致熊孩子"熊"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熊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治理?
1、不包庇,冷靜處理
孩子犯錯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孩子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犯錯之後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汲取教訓。
因此,當熊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瞭解孩子犯錯的整個過程,並思考怎樣幫助孩子彌補錯誤。
2、正確引導,讓孩子認錯、改錯
在冷靜之後,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讓自己保持冷靜,不要過分批評孩子,而是要學會與孩子交流,可以通過問孩子"你知道你自己犯了什麼錯""你打算如何彌補錯誤"等問題讓孩子深刻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
3、做好榜樣,幫助孩子恢復情緒
作為孩子的家長,最有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身教"。因此,家長們要懂得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樣——當自己犯錯的時候,要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另外,當孩子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害怕的。因此,家孩子那個應該在批評懲罰孩子的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心情,及時對孩子進行疏導。
"熊孩子的背後必有熊父母。"這句話其實說的太過於絕對了。但是,家庭教育對熊孩子的治理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家長們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讓"熊孩子"也能變成"好孩子"。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閱讀更多 奶嘴媽媽育嬰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