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是如何被“神話”的?

用戶59831826439


第一是從民間傳說的,第二是小說,由其是小說,吹牛吹到會飛天,把武術吹神化了!又因為當時信息不發達,而有文化的人又少,都是靠說故事的形式一代傳一代,導致了人們信以為真,到近代了就是錄像、電影、電視劇等過份的武打動作場面又導致了人們相信中國功夫很利害!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被誤導著!


夜冷清有誰共鳴


中國傳統武術有著悠長的歷史,卻說那中華男兒誰不曾有過那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夢想。

首先我們先論證武術的真實性。

古代的時候,古人將一些特殊的鍛鍊技巧組合在了一起用於搏殺敵人,這些技巧被稱於武。

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像現在一樣練習諸如八極拳,太極拳一類的武術用來強身健體。

要知道自古以來窮文富武,練武需要大量的營養來撐起日常的消耗,不然的話身體將會堅持不住。

所以一般人(不富裕的人=大多數人)是不會去特意的進行鍛鍊,並且練武是要有門路的。

那麼既然不是用來鍛鍊是為了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古代多亂事,練有一身好武藝不僅能保護自身,甚至於可沙場殺敵,報效國家。

所以說第一點武是真實存在的。

冷兵器時代,會武的人面對不會武的人在同樣手持利器的情況下呈現一股碾壓的情況。

而到了清朝,國門被列強的火炮轟開,一名練武二十年的武者在面對於僅僅兩個星期的速成持槍士兵面前竟然顯得這麼軟弱無力。

這給了武術大師一個承重打擊,可以這麼說火器的出現給予武術界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在加上國家動亂從八國聯軍到侵華戰爭,一系列的戰爭使得中華大地上橫屍遍野,練武本就少部分這樣一來更加的稀少了。

很多武館傳承也就斷絕,到了後期遇到手腳利索的也就只會稱讚一句好身手,而不是好武藝。

因為一個好的身手不代表你有著好武藝。

到了近代,大家富裕了起來,也不需要與人搏殺,那麼練武僅僅只是為了強身健體。

市面上大多的武館之類的為了迎合學員把武術修改的十分簡單不需要長年累月的鍛鍊只需要每個星期練上個一天就可以。

武術搏擊技巧被去除剩下的只剩下了練身的階段,而教師為了謀取更大的利潤過於膨脹的去誇大了武術的真實性,而學員去學了以後為了突出自己的優越性更加去誇大神話了武術。

這就是被被誇大的原因。


青子真


武術是中國的國粹,但是早年間,武術大多停留在開館授徒,走鏢賣藝的樸素階段。但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武術史上發生了一場改天劈地的大事件!從此,中國武術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即小說和影視!

從金庸 ,古龍,梁羽生,一代武俠小說家從新定義了中國武術!後來更是被香港影視發揚光大。50年代,海峽兩岸的人們都在忙著拍革命電影,於是發揚中國武術的重任就落到了香港人的肩上。一開始中國武術選擇的就是不走尋常路,現在的小青年講談情說愛,那時的功夫電影講究彈琴殺人,還有就是放飛劍,反正就是非常會耍劍!

作為廣東電影人,當然要拍自己的武術電影。於是,佛山黃師傅和他的洪拳開始橫行熒幕,電影中的武術也開始從光怪陸離回到凡間武術。

但是真正讓中國武術世界皆知,還是多虧李小龍。因為李小龍,世界皆知的武術就是詠春。提及詠春,大家就會想到葉問。隨著電影的傳播,葉問這一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也就成為了一代宗師!同樣的,更多的宗師還在不斷量產,以至於我想真正的武術世家傳人怕也是分不清到底哪些人物真的是個人物!

現在人們對傳統武術越來越多的質疑,無非都是影視作品的錯誤引導留下的固有印象和現實的衝突。中國武術,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快樂的李哥


“張三丰太極拳論”真偽之爭辨析 (作者:李師融)

一、爭論的由來

1925年,楊氏太極拳正宗傳人陳徽明,首次代表楊氏著書《太極拳術》,公開向社會發行,影響甚廣。該書是楊澄甫宗師口授,微明代筆的,故書中有楊澄甫拳照楊氏家傳的正宗拳譜。該書經澄甫公審定首肯,拳譜的真實性是有保證的,是一本價值很高的古籍。

書末附錄的古拳譜,第一篇的原文如下:

《太極拳論》

一舉動,周身俱安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有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昐、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書注云: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以上拳論,原沒有標題。轉抄者自立標題。陳微明用《太極拳論》,吳圖南則用“太極拳用功秘訣”,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中則用“祿禪師原文”為題,不夠統一。後人鑑於王宗嶽著“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一文,已定名為《太極拳論》,為了不致重複,另立一題以示區別。因該拳譜之末有“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一語,故俗稱“張三丰太極拳論”。本文為便於讀者理解,暫沿用這一俗稱。

1931年,唐豪為了樹立清初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的最早創始人,對拳論中所注“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一語,便視為極大障礙。必須否定張三丰,才能樹立陳王廷為“鼻祖”。因此,陳微明所傳的“張三丰太極拳論”便成為唐豪的攻擊重點。

唐豪攻擊的手法,主要是利用清之武禹襄學習之上述拳論後,結合其心得,改寫的《十三勢說略》為據,誣衊陳微明及其他楊門弟子,將武氏之《十三勢說略》竄改成“張三丰太極拳論”。以達到否定“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的重要史證。

武禹襄的《十三勢略》全文如下: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換須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唐豪否定張三丰,有以下幾處歪理:

(1)在《太極拳研究》[文獻1] 的第142頁說:“1931年,出版之《太極拳使用法》,篇名為《祿禪師原文》,皆楊門弟子所附會。又楊家太極拳譜‘氣宜鼓盪’前39個字,改為‘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十三字。此下僅略加增刪潤色而已。……北京人文薈萃之地,祿禪行教於此,弟子甚廣,豈能不改作?必謂楊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亦畬、啟軒兄弟,不獨與禹襄為甥舅,兼為禹襄直傳弟子。如有初定本,決無傳楊不傳李之理。今亦畬寫貽郝和本,李福廕廉讓堂本,皆絕跡不見,獨見於楊氏流傳之本。此予斷,祿禪門人所改,乃衷於理。”

唐豪這些毫無證據的推想,本不足信;後因顧留馨氏支持其說,進一步發揮,才有一定影響。

(2)顧留馨著《太極拳術》[文獻2]第345頁,全文抄引了陳微明的上述拳論後,評論說:“以上引自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上海致柔拳社發行,因有楊澄甫拳式圖解,故流傳極廣。原為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末一段(本文注:《打手要言》是李亦畬將武禹襄的四篇短文合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之標題。其中末一段,即上文所抄的《十三勢說略》),經楊氏弟子竄改開頭幾句後,作為張三丰《太極拳論》,又將王宗嶽所著“長拳論”及《十三勢者》兩段,也作為張三丰所作。”顧氏在當時是大大有名的權威。迷信權威,深信其說者,不乏其人。顧氏不但在言論上有影響,而且在實踐上也有行動,在他審校的《太極拳全書》中,已經對傅鍾文著《楊氏太極拳》,徐致一著《呈式太極拳》所附錄的王宗嶽著《十三勢行功心解》改為“武禹襄作”,將俗稱的張三丰《太極拳論》改為武禹襄著《太極拳論》。又將孫劍雲著《孫式太極拳》所附的“張三丰太極拳論”改為“武禹襄太極拳論”;但標題雖改,文末仍有:“原書雲:此係武當山張三丰教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露出了竄改原著的跡象。這些改動,使後學之士分不清王宗嶽、武禹襄的真正著作,往往張冠李戴,貽誤後世。故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極拳譜》,受其影響較深。1997年出版的權威著作《中國武術史》也高度評價唐豪的源流考證。但是,真理是否屬於權威,仍需實踐檢驗才能定論。

(3)唐豪覺得,要否定張三丰,單否定楊氏拳譜(後簡稱楊譜)還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攻擊武禹襄才能圓場。因為武氏之甥李亦畬,在草寫《太極拳小序》時,初稿有“太極拳創自宋之張三丰”一語。禹襄之孫武萊緒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說:“太極拳自武當山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嶽著有論說外,其餘率皆口傳,鮮有著作。”說明武派的嫡傳弟子,均尊張三丰創太極拳。唐豪在《太極拳研究》第146頁說:“祿禪出身僮僕,無能臆造張三丰。禹襄稟貢生,博覽書史,若太極拳之附會張三丰,不出於禹襄,祿禪、亦畬、萊緒、延緒之說,豈能盡同。……永年西鄉何營村文生陳秀峰,祿禪子班侯門人也。其太極拳譜全文之首有曰:‘武當山張三丰老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天也。’予斷此為禹襄初文以授祿禪者,後來楊氏傳流北京之譜,不一其處,無在譜首者,皆為後人改移。”

從以上三則否定張三丰說法觀之,全屬主觀臆想,提不出半點人證、物證的實據,實在太武斷了。

本文以充分的歷史證據,對上述謬論,詳加剖析。揭穿偽誤,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二、考證的焦點

要澄清史實,駁斥唐豪之謬論,主要解訣下列問題:

1、拳譜中的“原書雲: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是武禹襄初定本首先提出,授予祿禪,還是王宗嶽譜寫拳論時,親筆留下的史證。

2、“張三丰太極拳論”是王宗嶽傳下的古譜,還是陳微明將武禹襄的《十三勢說略》竄改而成。

以上兩個考證焦點,前者地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解決了前者,後者即迎刃而解。

三、楊氏拳譜源自陳長興之傳,非源自武禹襄之傳

楊譜源自何人之傳?以前鮮為人知。陳家溝說,其處無王宗嶽拳譜(後簡稱王譜);楊氏傳人,也隱諱拳譜之來源,使人誤以為源於武氏之傳。實際上,陳長興是擁有整套拳譜。因其譜源於趙堡掌門陳敬伯,違反門規(拳不出村),私自授譜族弟,不便宣揚,故長期保密其出處。楊祿禪之拳譜,實為陳和興之傳,證據如下:

(1)楊氏擁有一套古譜32目,楊振基在著書《楊澄甫式太極拳》時,已將原件影印公之於世。楊振基於1992年委託嚴翰秀代筆出版《楊澄甫式太極拳》時,已將該譜為陳長興傳,告知嚴翰秀,其後嚴翰秀告知筆者。

(2)李亦畬著《太極拳小序》早已點出了陳長興擁有“王譜”之秘。文曰:“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人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李亦畬何以知此不宣之秘呢?因楊祿禪與武禹襄為同一時代、同一家鄉之親密拳友,經常切磋拳藝,交流拳譜,祿禪獲長興授譜之秘,雖對外人保密,但對禹襄是如實透露的。

李亦畬從武氏處得悉真情,故能有證據地點出,王宗嶽拳譜已傳入陳家溝。李亦畬之曾孫李光藩也據祖傳,在其撰寫《楊露禪三下陳家溝》的紀實文學中,證實“陳長興又將祖傳秘訣,看家絕技授予楊露禪。”(載《中國太極拳》雜誌1994年第2期48頁)這又佐證了楊振基所述是真實的。武氏嫡系傳人證明楊譜非源自武氏,是最有權威之證據。

(3)從拳譜的文字校核,“楊譜”與陳長興家存的“乾隆抄本”是吻合的。小有不同之處是,授予祿禪之譜只傳拳譜,省略了六首張三丰的拳經歌訣(七言四句);而“乾隆抄本”則保存完整。“乾隆抄本”已由長興之孫陳延熙於1900—1906年期間,在天津授拳時,贈予友人形意拳名家許佔鰲,許再傳姜容樵等。姜氏於1930年著書《太極拳講義》[文獻3],將該譜公之於世。下面是“乾隆抄本”中“張三丰太極拳論”原文:

“乾隆抄本”之相關原文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時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虛實要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歌訣五 掤捋擠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拳論)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從“楊譜”及“乾隆抄本”這兩份不同流傳途徑的證據看,基本吻合。可以確認,楊譜是陳長興之真傳無疑。陳長興的成存家之譜,有六首歌訣與王宗嶽拳論一一對應。其中歌訣三、四對應的是“山右王宗太極拳論”,此論單獨抽出後,就會將歌訣二、歌訣五和附在歌訣後之旁註“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連起來。楊氏拳譜,因缺少歌訣相間隔,誤把兩首歌訣對應的拳論,合為一篇。由此驗證,便理順了楊譜的真正來源。

應當指出,據路迪民等的古拳譜原貌考證[文獻4],以及筆者的再考證,確認:古譜是王宗嶽對張三丰所傳的拳經歌訣,作一一對應的詮釋。譜中的釋文均為王宗嶽著,歌訣,均為張三丰原著。王宗嶽在譜寫完畢後,向後人交代,“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指的是張三丰的拳訣,不是他自己的拳論。因此,“一舉動,周身要輕靈……”的作者應是王宗嶽,不是張三丰。但俗稱為“張三丰太極拳論”,從廣義來看,也無原則錯誤,因為王宗嶽之全部拳論,均為張三丰的拳理所傳。

(4)從楊譜中的《十三勢歌》,同武禹襄所傳的《十三勢歌》相比,其中文字大同小異。小異部分,楊譜與“乾隆抄本”相同,也說明楊譜源自長興所傳,非禹襄所傳。見下表。

四、陳微明忠實傳播楊氏拳譜

唐、顧誣衊陳微明“竄改拳譜”,是不堪一駁的。查吳公藻(吳鑑泉次子)1935年著《太極拳講義》[文獻5]已將楊祿禪在京授予拳時,傳予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譜公佈。第32頁的《太極拳論》即為陳微明傳出的《張三丰太極拳論》。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論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係張三丰老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處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完全相同。這是證明陳微明忠實傳播楊氏拳譜的鐵證。吳公藻在書中還特地親筆留言云:“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侯教師所授。是端芳親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即保存到如今。吳公藻識。”這是鐵證。唐豪曾博覽眾譜,理應知悉該譜的傳播真情。但為了樹陳王延,否定張三丰,必須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掩蓋騙局(附:吳全佑傳下的該影印件於文末)。

五、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是以楊譜為藍本衍寫而成

上文已證實,楊祿禪獲得長興師授“王譜”,是在第三次下陳家溝滿師之時。據《從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極拳史集成》[文獻6]的記載:“據廣府南關的老人言:楊祿禪是二十一歲開始去陳家溝,到四十歲左右回到老家的。”楊祿禪生於1799年。二十一歲,時在職1820年;三下陳家溝歷時十八年,加上回鄉的時間,可推算出楊祿禪獲譜之年約在1840年。楊祿禪赴京授拳之年,據該書的《永年太極拳大事記》雲:“1854年,楊祿禪經同鄉武汝清介紹,到瑞王府教授太極拳。”

再看武禹襄的學拳和著文經歷,武禹襄是在1852年才去趙堡向陳清平學太極拳的。喬松茂在《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文獻七]記述其學拳情況:“復將陳師(清平)所贈的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拳勢概要圖》和《拳論》一併抄繪攜返,與其甥李亦畬、李啟軒一同研習。二年後,技藝驟進,理法大明。竅要盡能施於身。因之將前作之札記,參以後閱之《拳論》,練功方面的發悟,衍寫成《拳解》四則……。”這裡已說明,《拳解》四則,不是武氏創作的,而是以後參閱經典《拳論》而衍寫的。這四篇衍寫的“拳解”,就是後來由李亦畬合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標題的內中四小篇,其原題為《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解》、《十三勢行工要解》和一篇無題的“又曰”。參考哪些“拳論”衍寫呢?不難看出,是參閱王宗嶽的《十三勢行工心解》[文獻11]及“張三丰太極拳論”而寫成。

據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得知,武氏從陳清平處所獲之“王譜”,缺少《十三勢行工心解》及“張三丰太極拳論”,而楊譜正好有此二譜。楊、武是親密拳友,楊對北京弟子全佑尚無私授以全套拳譜,對武氏更為關照,必抄傳贈與。因此,武氏衍寫的四篇“拳解”,是以楊譜為藍本而衍寫的,故文字大都相同或相似。

衍寫的時間,是在武氏回鄉後,經兩年練功,技藝大進之後,才有衍寫的水平。也即是在1854年以後的某年寫成,最早也在1855年寫成,比楊譜獲得時約遲15年。

楊祿禪於1854年赴京授拳,已無法看到武氏衍寫之文。可見唐豪所攻擊的,武氏授祿禪以初定本,祿禪在京找弟子竄改“武譜”,純屬無稽之談,不負責任的誣衊。

六、“張三丰太極拳論”古已有之

本文以不同流傳途徑的兩種拳譜,對照佐證,來檢驗古譜的真實性。已經確認:陳長興原有的王宗嶽拳譜,已包含有“張三丰拳論”,及旁註“以上系武當張三丰祖師所著”。既然是明朝傳下的古譜,經過四百餘年的輾轉抄錄流傳,必然還有其它抄本、古籍之中存有這些殘譜。當然,年代愈是遠古,古譜的散失更為嚴重,不易保存。在此情況下,若能挖掘一、二份古譜佐證,已足夠證明張三丰創拳的真實性。下面舉出二例:

(一)據趙堡傳人杜元化著《太極拳正宗》一書[文獻8]載有陳清平傳下的《太極拳總論》,其中引用的古譜,就是“張三丰太極拳論”,原文是:

《太極拳總論》(附歌)

河南懷郡溫邑趙堡鎮陳清平

歌雲:舉步輕靈神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  意上寓下後天還。

歌雲:舉步輕靈神內斂(注1)。

一舉步,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歌雲:莫教斷續一氣研。

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歌雲:左宜右有虛實處。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下下前後左右皆然。

歌雲:意上寓下後天還。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這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總須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背絲扣為太極拳之母,是此拳徹終工夫。此論歌是教人單做背絲扣順逆動作之法,故以總稱之。

陳清平所傳之譜,因署有陳清平之名及後附之背絲扣一語,前人誤以為陳清平所作,但對照“乾隆抄本”的歌訣二及釋文,則基本相同。可見此論實為陳清平引用王宗嶽拳論,以指導背絲扣的動作。

由此拳論看,與“乾隆抄本”是同出一源的。陳清平何來此譜?溯其源即知,是明末的蔣發受山西王宗嶽之傳,在趙堡派內,經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而傳給清平的。故杜元化(育萬)於1933年出版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時,在書之末頁,附上該譜,題為《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這是該譜源流的真實記述。然而,受唐豪觀點影響的考證者,則認為:“《原題為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之二),杜育萬為‘鑫本’的訂補者之一。當時盛傳‘山西王宗嶽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的太極拳源流說,此篇即含有附會之意。”[文獻9]這一考釋的錯誤之處,是把王宗嶽為清乾隆人,蔣發為明末清初人,否認王過嶽傳蔣發。今已考證出大量事實,證實王宗嶽為明朝人,收蔣發為徒。杜育萬之說正確無誤,應予澄清。

(二)據《武當》雜誌1998年第8期所載的王震川供稿、譚大江校評的《孤本殘卷秘典,隱世歷劫重光》[文獻10]挖掘出趙堡太極拳的古本拳譜,是趙堡第四代傳人王柏青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編的《太極秘術》古譜。譜中的第一篇即是俗稱“張三丰太極拳論”,文字與“乾隆抄本”相同。關於這些源流,王柏青在原序有云:“餘從師於溫洲(注:溫縣)張楚臣,先師曰:是術得之於道家門(注:指張三丰所創),精微□□□,不可言傳之妙,德不修者不與之,名利重者難成之。才不足者□□□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惰。餘秘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澤長,光耀九州。……雍正六年冬,愚叟王柏青留示。”這是一分寶貴的史證,王柏青自稱“愚叟”,秘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若青年二十歲左右習拳,當時王柏青已近七十歲,其生年應在1660年左右,往上推三代,便是蔣發,蔣發生年為1574年,相距八十餘年,平均每代傳人間距二十七八年,大體吻合。從這一古譜看,王宗嶽拳譜,確為明代流傳下來的。其中的旁註:“以上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所著”是王宗嶽所寫的重要史證,王宗嶽的全套拳譜皆是闡述張三丰的拳理秘訣。故所謂“張三丰太極拳論”,從本源上看是正確的。

七、對唐豪的源流考證評價種種

唐豪的源流考證,從上世紀的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直居統治地位。但民間的看法卻不同,現將各方面的評價轉抄於後,供社會作一公正的評定。

1、1997年出版的《中國武術史》[文獻12]的《武術論著與學術成果》中(第359頁)的評價是:“依考據探求武術源流的論著不多,主要出自唐豪手筆,徐震等也撰寫了一些。自二十年代末,唐豪廣泛查錄文獻,收集民間武術抄本,深入實際上考察,不僅寫出了《少林武當考》、《少林拳術秘訣考證》、《內家拳的研究》以及關於太極拳源流和拳譜的系列考證論著等,還出版了《中國武藝圖籍考》、《行健齋隨筆》等廣輯武術史料的專著。唐豪的考證論著,應該說材料翔實,推論細密,結論也較公允,為武壇揚棄附會玄虛之說,提供了依據。為後繼者提供了考察拳術源流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唐豪的開拓性研究,為現代中國武術史學科打下了基礎。”

2、太極源流的研究家徐震先生,是唐豪的同時代人,也對唐豪的考證作了深入的研究,徐震先生的評價,在1961年9月24日晚給友人金仁霖的信,有曰:“唐豪同志對太極拳本生的技術方面,實未下過功夫,對這方面的體會是很淺的,往往從形式上看問題。這一點以後還要詳述鄙見。至於唐同志的據考,其辛勤實地調查的精神,確可欽佩,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形而上學的觀點,往往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這可能由於他以前操持律師職業養成了習慣,只求取勝,不虛心地研究相反方面的理由與證據。再唐同志在解放前是相當驕傲的,解放後有了改進,這是進步的表現。但似乎所有的舊習慣,並不能一掃而光。所以始終堅持其陳王延根據戚繼光的《拳經》創造太極拳之說。鄙見向不同意此點,與尊論可謂不謀而合(以上據金仁霖先生向筆者提供原函之複印件)。”

3、在趙斌等著《楊氏太極拳正宗》第231—232頁[文獻4]有評:“談到唐豪的考證,有一段太極拳的派別恩怨有必要擔及。1930年前後,楊澄甫、吳鑑泉共負盛譽,關係極好,吳稱呼楊為三叔,十分尊敬,從無以吳派另立門戶之意。當時的政客褚民誼已任行政院秘書長,楊老師恭維有加,並計劃以其權勢發展楊氏太極。但因在某集體宿舍邀楊老師與他做推手示範時,原以為楊老師會顧及他‘秘書長’的面子,不料剛一接觸,就被楊老師發出丈外。褚一氣之下,改變初衷,轉投吳氏門下,抑楊而捧吳,並且將太極拳劃分為吳、楊兩派。此後在陳微明創辦的致柔拳社舉行的張三丰祖師壽誕典禮時,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唐豪也指責楊派偽託神仙炫耀於世。乃遠赴河南,進行‘調查’並著《少林武當考》一書,從而把太極拳在祖國早期孕育和發展的歷史推遲了幾百年(參見宋志堅《太極拳源流考證辨》)。”

筆者對上述評價的看法,同意徐震先生的評價。徐震先生對唐豪的考證,有深刻的瞭解,徐氏是一位正直的研究者,備受後人的尊重,其名著《太極拳考信錄》是後繼研究者之珍貴史籍,筆者深受啟發,而步其後塵。

褚民誼貶低和打擊楊派,及唐豪否定陳微明的行為,是有聯繫的,是趨炎附勢的表現。褚民誼雖居高位,但心術不正,後來淪為臭名昭著的大漢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豪追隨褚而否定楊派,立場錯了,其考證的結論必然錯誤。先有了否定張三丰的框框,後去調查,以此框框去找“證據”,未有不鑄成大錯者也。

望後繼之考證者,引以為戒。

(注1)陳清平之原譜,突出拳論,把四句歌訣附於四段拳論之後。此種編排,與王宗嶽原譜的順序顛倒。後學者往往誤以為第一句歌訣搭配第二段拳論,第四句歌訣搭配陳清平關於背絲扣的論述,而指責為偽譜。為此,本文轉抄時,把每句歌訣調到相應的拳譜之前,文字則完全忠於原譜,以避免誤會。

參考文獻:

(1)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初版,1992年第二版本

(2)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姜容樵、姚馥春著《太極拳講義》,上海武學書局,1930年版

(4)趙斌、趙幼斌、路迪民著《楊氏太極拳正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5)吳公藻著《太極拳講義》,1935年著,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6)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編《從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極拳史集成》

(7)喬松茂:《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和特點》,原載《中華武術》1994年第四期

(8)杜元化《太極拳正宗》1935年,開封石印本,影印本附於王海洲、嚴翰秀著《趙堡太極拳械合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太極拳譜》(王宗嶽等著)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

(10) 王震川、譚大江著《孤本殘卷秘典,隱世歷劫重光》,載《武當》雜誌1998年第8、9期

(11) 李師融著《王宗嶽武禹襄兩拳譜之比較與鑑別》,載《武林》1997年第2期

(12) 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版


生命太極拳


中國傳統武術被嚴重神話主要源於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傳統的武術講究的是實戰性和高效性,目的是最快的擊倒或者擊殺敵人。由於影視作品以及形色不一的網絡小說,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武術就應該是非常瀟灑並且威力巨大的招式,但實際我們從近代外國曆史紀錄片中看到的和我們想象中的出入巨大。武術中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是存在的,但這是極少數情況,並且在身體各方面機能上差距不大,沒有什麼說一個小孩子能擊倒七尺大漢的,不可能。最近一次武術的發揚光大是李小龍,他採用的是武術的招式以及快準狠的原則,充分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武術。至於太極的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在最裡面的各大媒體比賽中大家都能看見各位武術大家被整得有多慘了。內行人欺負欺負體型差不多的外行人還行,內行對內行,或者體型差距很大,那麼打起來就和普通鬥毆沒有啥區別了


雨色天青


真正的傳統功夫練習者,並沒有神話武術。神話武術的是影視劇,以及一些為了名利而刻意宣揚的人。

武術是什麼?

武術說到底,也不過是一門自祖輩流傳下來的一門技藝而已,任何其他國家都有這樣的東西,比如美國拳擊,泰國泰拳,以及自我國流傳過去,在日本發展起來的空手道以及柔道一類,這些都是一代代人傳下來,以技擊為本,兼具其他功用的技藝。

我們的傳統武術是個很大的概念,在以前的年代,但凡練武的人,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本門的拳腳兵器,內功外功,還有各種傷藥等。很多時候一代人的傳承人不是實戰最強的,但一定是學的最多的。

武術有時代性,在以前的年代的確有高手,這樣的高手並不是吹噓出來的,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以前的人和現在不同,練家子一身筋肉,絕沒有身材臃腫的,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所謂的練家子,已經不算是練家子。

武術與搏擊。

隨著擂臺搏擊的興起,對傳統武術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說,為什麼傳統武術不上擂臺?為什麼冒頭的練家子幾下就被搏擊打倒?為什麼散打試點的時候上來幾個人幾下就被打下去?傳統武術的高手在哪呢?

高手一直都有,能不能打過搏擊高手不知道,只知道是貨真價實的。當年散打試點時,據說有很多穿僧袍道袍的人上臺,很無語,印象中的高手沒有刻意穿這種衣服露臉的,當拍武俠劇呢?沒法評論太多,只知道真正的高手從不會刻意弄造型。真正有本事的就是普通人,不會標新立異。

武術不能說沒上擂臺,散打就是武術教授們一起編創出來的。擂臺搏擊的實戰目的,和武術的實戰要求,是不同的,沒必要非要讓傳統武術上擂臺。

武術不是表演。

有些人對武術有誤解,認為武術就是影視劇中表現的那樣,一招一式,擺造型,耍動作,打得瀟灑漂亮,那不是傳統武術,什麼插招換式,你來我往,都不切實際。真正的高手不會用所謂的固定招式打人。

很多武術拳法都有套路,套路的練習絕不是讓你打架的時候套招,正常思維想一想,那也是不可能的。招數就是招法,重要的是法,法是無形的。如果當真有武術高手上擂臺,拳法動作一定是直襬勾,一定有摟抱,一定也有膝撞,掃踢,正蹬腿,擂臺搏擊有規則,規則下就一定要這樣打。

很多拳法的創拳人,並不會多少套路,螳螂拳開始是一些散手,少林心意把就是幾個動作,八卦掌開始只有三掌,心意拳最早就是三拳,鷹爪行拳就是來回幾個動作,還有杜心五的自然門,沒聽說有什麼具體套路。

歷史上那些高手,或者說現在看來近乎於神話的那些人,打架從來不會和誰誰大戰幾天幾夜,都是幾拳幾腳就贏人,李書文郭雲深等等都是這樣,現在的練家子,有幾人有這樣的功力?時代不同了,肯下苦功的很少。


八仙過海1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必定會有中華武術一個位子,而且是很重要的位子!從遠古至今,武術就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爭執和戰爭的體現和產物。傳統武術在冷兵器時代有過輝煌和發展。以前練武術的都重視真練和苦練加創新,都是吃苦幾十年刻苦練出來的。武能防身,也能健身,更能關鍵時刻保護身邊的人。以前的武術行家都是認認真真吃苦拼搏練出來的,都是一天幾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磨鍊出來的。

以前人們對武術行家都是有敬畏之心的。武術行家都是憑藉功夫實力獲得人們的尊重。新中國以後武術完全用於健身修心,很少以強技擊為主了,並且訓練時間大大減少,部分脫離實戰,部分一些所謂的武術家們,打著各門派的旗號收徒教課,只注重錢財和形式及套路,忽視了基本功的訓練和減少了訓練時間,這就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當今有人為了保持武術的神秘感,而故意把武術推向“神壇”開始神話誇大武術,這就造成有些人盲目追求武術的神奇!

現在武術就應該作為中華傳統非遺的一項健身運動,傳承和發揚光大。雖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和玄”但也絕對不是一無是處。武術是一個很博大精深的事物,它與武學和醫學及國學都有淵源。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把屬於我們的古老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不要刻意攻擊和挖苦武術,各個門派更要團結一致,來將中華武術的精、氣、神傳播和發揚下去。





清風拂面雅悅來


我練了十幾年內家拳,傳統武術,我就覺得傳統武術就是一杯白開水,沒什麼神話和神秘可言。神話傳武的都是沒練過的吃瓜群眾,或者沒練到的,要麼就是練操的,總之,傳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是身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背景下,傳武實戰訓練少經驗不足而已,現階段對傳武實戰能力有爭議屬於正常範圍,傳武屬於大眾化,性價比高的項目,拳打臥牛之地,拳擊、泰拳、自由搏擊、mma等西式項目場地器材都要求過高,隨便一節課的課時費價格不菲,交學費掏錢的時候就知道了。


實用內家拳法踐行者


傳統武術最起碼是有真東西的是有過輝煌時期的,在民國及以前練武術的都是有真本事,都是吃苦少的幾年,多的幾十年刻苦練出來的。因為大部分都是以武為生的,本領練不好面對挑戰者或者盜匪是有性命之憂的。所以以前的武術家都是認認真真一分一秒練出來的,而且窮文富武大多數武術家都是一天幾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系統訓練的,由於當時的環境原因練的還都是殺人技。所以在民國及以前人們對武術都是有敬畏之心的。因為那時候的武術家都是憑藉實力獲得的人們的尊重。新中國以後武術很少以技擊為主了,並且訓練時間大大減少,部分脫離實戰,部分一些所謂的武術家們打著祖師爺的旗號收徒開館,只注重形式和套路,忽視了科學的訓練和減少了訓練時間。但是為了保持武術的神秘感不得不開始把武術推向“玄學”開始神話武術。大概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吧。現在武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原來的技擊保命的意義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象徵和一種信仰了。歸根結底一句話武術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話”但是也絕對不是一無是處。武術是一個很博大精深的東西它所包含的都東西是很多的,武學和醫學儒釋道都有淵源。不吹不黑我們應該把我們的武術文化發揚光大,不必神話更不不要貶低的一無是處。



雲心水影武


中國的武術其實就是開館授徒,走鏢賣藝。但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武術發生了偏轉誤入歧途,被小說和影視控制!

被金庸 ,古龍,梁羽生,一代武俠小說家重新規劃了中國武術!後來更是被香港影視推向極致。50年代大陸主要拍革命電影,於是香港影視界同仁抓住時機把中國武術推入不尋常道路,那時的電影就是神劍,武功!

但真正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還是李小龍。就連葉問這一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也演變成一代宗師!當然更多的宗師還在不斷杜撰,挖掘,真正的武術世家傳人怕也分不清哪些人物真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