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6歲前)分別在奶奶、姥姥家輪流帶有什麼危害?

偶爾一言


孩子一定要留在自己跟前,再忙再累也要放在自己跟前,奶奶姥姥可以輪流到家裡,老人帶孩子真的是太慣了,我家老大是奶奶帶的,上小學之前都是餵飯,該上學接到我身邊,結果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自理能力,凡事都不動手做,氣得我怎麼說甚至打罵都不行,一片面包掉地上她來回從邊上走幾遍都不會撿,自己的垃圾更是隨手亂扔,手髒了往衣服上擦,跟她奶奶一個動做,真的三歲看老,三歲前孩子的習慣基本定性了,再後來沒辦法上初中送她到寄宿學校軍事化管理,上了三年,現在好多了,但是我也為此付出了太大的精力和物力。孩子真的要放自己跟前。


二寶媽媽紅姐


你好,我是麻麻育兒,我覺得我很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把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幼兒(6歲前)分別在奶奶,姥姥家帶危害當然有很多,具體有如下:

一. 每個家庭的育兒理念不同,孩子輪流被照看,各種標準被混淆,孩子懵圈,不知聽哪一頭的。

譬如,有些家庭習慣早睡,而有些家庭習慣晚睡,孩子好不容易在這邊養成早睡的好習慣,又在那邊熬成了夜貓子,長期來看,一則對孩子身體不好,二則孩子的好習慣很難養成;又譬如,有些家庭認為6歲以前的孩子只要好好玩就行了,而有些家庭認為孩子在玩的同時還需要做某些培訓,結果孩子在這邊做了某些方面的訓練,而在另一邊又放棄了,這樣,孩子的教育就斷斷續續,不夠完整,沒有連續性,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總之,小到生活細節,大到孩子的教育等各個方面每個家庭都不同,標準很難統一,孩子無所適從。

二. 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在幼兒時期需要有一個固定的家及照顧者,有助於孩子依戀關係的形成,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0-3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6歲的孩子基本上模子出來了。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關鍵之一是孩子有個固定的養育者,當然最好是母親,條件不允許情況下奶奶或姥姥也可以,但要固定。如果孩子在不同的家庭被輪流照顧,不利於孩子固定依戀關係的形成,讓孩子感覺老被拋棄,孩子對誰都不信任,將來人際交往也會有問題。


三. 幼兒時期沒在父母身邊,孩子從小對父母沒感情,長大後不好管教。

有個朋友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一直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過,高中畢業後來到朋友所在的城市打工,前兩天,朋友跟我吐槽,現在跟孩子住在一起,唯一的交流是吵架,好說歹說孩子都不聽,朋友沒辦法,只好聽之任之,他也嘗試找心理醫生諮詢,心理醫生聽朋友說孩子從小沒帶在身邊,直接答覆朋友搞好關係很難......父母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了這個時間,孩子便很難管了。

我們家兩孩子,大孩子小時也在老家呆過幾年,為彌補這個缺失,我小心翼翼地花了十來年時間,但感情上還是不如和天天在我身邊的老小親密,相比較而言,老大相對敏感,不善表達自己,老小卻安全感滿滿,十足樂天派,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強烈建議把孩子帶在身邊,讓老人過來幫忙,千萬不要圖省事,全權交給老人負責,一時的省事,換得一輩子的心結,得不償失。


麻麻育兒


孩子分別由姥姥奶奶家輪流帶著,怎麼會有危害呢,相反,好處還挺多。

一是不慣孩子。

孩子一直跟著姥姥或奶奶,時間長了總是會有溺愛的情況出現,輪流帶著,一些小毛病會及時被改正,畢竟不同的環境習慣也不同,孩子的適應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二是孩子感情不偏向。

孩子一直由一方老人帶著,感情上會有比較大的依賴,有所偏向也是自然,我們一直有“外甥狗”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說孩子只和爺爺奶奶親,和姥姥姥爺不親,究其原因,還是孩子和姥姥姥爺接觸的少,情感上比較薄弱。

三是兩方老人不吃累。

帶孩子太累了,尤其對於負責任的老人來說,恨不得走路時候怕摔著,吃飯時候怕噎著。老人本來精力就有限,再加上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輪流帶著,彼此有一個修養的時間段,有利於身體的保養。

現在老人幫著看孩子是非常普遍的情況,老人和我們的育兒想法不同非常正常,產生矛盾的地方也很多。

所以一定記得要多溝通,多交流,實在觀念扭轉不過來,也不要對老人發火,更不要把老人當做負擔。

說實話,老人幫我們看孩子,是在減輕我們的負擔。

我是致被遺忘的自己,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俊玥爸爸的日常


教育專家認為,0到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六歲之前是最為關鍵的階段,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輩子都受益,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自帶孩子更是天經地義的。

但是作為父母來說,沒有條件親自養育,只有交給自己的父母了。這其中有利有弊,今天我們只談大多數面臨的幾個問題:

1、隔輩親太寵溺,護短。對應社會上一些個老來得子的名人,孩子一撒嬌,老人就沒有原則啦。父母在孩子眼裡也失去了威嚴,有依仗,做錯了事容易一直錯下去,不能很好地樹立規矩。

2、孩子跟著誰親誰,跟老一輩越來越親。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心裡苦,保不齊在心裡埋怨,跟父母反倒越來越疏遠。也許父母無法理解這種感情,因為在孩子心目中,老人在心裡的地位甚至超過了父母。


3、生活衛生習慣的差異。很多孩子在老人身邊耳濡目染, 有樣學樣,而且有很多語言、思維、生活習慣跟老人越來越像。老人們認為過去的孩子怎麼養怎麼長,哪有那麼多講究注意的,你爸你媽還不是一樣長大了?

4、如果孩子生病或者出現更大的狀況,作為非監護人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麼對孩子負責?父母也會為此非常的懊惱的。

5、青春期更容易叛逆。孩子現在有老人幫著帶,確實省事,叛逆期會讓父母加倍償還。如果是當甩手掌櫃,娃兒會覺得你憑啥管我。

6、知識老化,影響孩子早期智力開發。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比較慢,教養觀念相對滯後,只要孩子乖巧,聽話,穩當就OK,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會幫寶寶做太多事情,間接地讓寶寶失去學習的機會,影響寶寶接受新知識的速度。

7、養孩子不是別的,在享受愛的同時,身累心累很辛苦,老人年紀大怕嘰嘰喳喳。所以做父母只要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自養育,讓自己的父母多輕鬆一些。


李奶奶說小兒驚嚇


第一,人們常說三歲看大,8歲看老,0~6歲是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及健康心態的關鍵時期。

第二,0~6歲孩子應該有專人陪伴,比如是奶奶就一直是奶奶,是姥姥就是姥姥,這樣孩子才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沒有自信

第三,0~6歲即使有老人的陪伴,照顧。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爸爸媽媽負責。


一樹梅家長教練


你提的這個問題真是個奇葩的問題,“奶奶、姥姥帶孩子還有危害”?還“什麼危害”!那你自己帶好了,一點危害沒有,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如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四個人給你帶孩子,你再不放心的話,那你還找誰呢?你說是吧!


用戶54767852971


6歲前最好爸爸媽媽自己撫養。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善與堅定並行。3歲前說不,3-6歲拒絕誘惑,抵制任性,這是父母教育的責任。錯過了,缺失了,帶來或產生的心理問題會伴隨孩子一生。撫養應該是一一對應關係,這種情感依戀是排他的。若由老人輪流照看,他內心少了安全感,安穩感。對父母的依賴感,親密感會降低很多。叛逆期會更煩躁焦慮,爸媽這時要想再管教約束,太難,因為你們錯過了情感基礎和最佳管教期。

隔代輪流撫養弊端多:

一、隔代親下的妥協

老人普遍比較溺愛孩子,不會對孩子說“不”,對孩子無理的要求也會妥協。2歲後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他的獨立人格也在萌發,若大人一味妥協,一味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無疑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久之他的價值觀會出現偏差。3歲前說不,拒絕不合理的要求,讓他有對錯意識。3-6歲剋制任性,抵制誘惑。讓他明白家長是有原則的,事情是有規律的,無規則不成方圓。家庭教育要和善與堅定並行。

二、情感基礎薄弱

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生兒不養,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情感認知程度比較低。在他眼中爸媽陌生的。不有恩於他,想管教他,有威於他,難,太難。特別是到了孩子第二個青春期,好多父母與孩子關係異常緊張,往往歸結於幼年前撫養不到位,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感低。

三、教育應與時俱進

教育是與時俱進的,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提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很難用三言兩語來解決。教育本身是一個雙修的過程,修的孩子的智,修的是父母的心。在這一過程誰都不能掉隊,不能缺失。相比老人,父母學習能力,自我提升慾望還是比較強,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還是比較能跟上孩子心理,生理,成長髮育需求的。因而鼓勵爸爸媽媽自己撫養。

四、孩子性格與氣質固化

老人因身體原因,比較喜歡安靜舒緩的運動。孩子天生好動,喜歡一些刺激有挑戰的活動。老人帶的娃性格上相對要內斂沉悶些。媽媽爸爸年輕人喜歡一些探索性,活動幅度大,有力量感的活動,對孩子外向型人格還是起到導向作用。

措施:

若因爸爸媽媽工作等一些自身原因,實在無法照顧孩子。儘量把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孩子。或固定由哪一方老人來照顧,爸爸媽媽每個月都要抽出固定時間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們的愛與思念。




金樹苗


我想您應該是實在沒有辦法自己帶所以才給老人家帶的吧,不然都會自己帶,畢竟孩子跟著父母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是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輪流帶的話,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

1、育兒觀念是否一樣?畢竟是輪流帶,如果說教育理念不一樣,孩子自己會混淆,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2、因為四位都是老人家,孩子如果比較調皮的話,帶起來會比較吃力,畢竟小孩子都是愛蹦愛跳愛跑的,出去玩的話,可能老人家會沒有辦法時刻注意。

3、如果一直是老人家帶的話,孩子確實會和父母有點不親,就是親密關係不好。

其他的,暫時沒有了,當然,如果父母能帶儘量自己帶,如果不行,也要經常回家看看孩子,經常和孩子通電話,和老人家溝通孩子的情況,讓孩子知道你們只是去工作了,但是是愛孩子的。



銥鑫的媽媽


這樣長大的孩子跟父母不親,老人的溺愛,會讓孩子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到時候會讓你抓狂!為人父母,不能當甩手掌櫃!再不管,有你哭的時候!



我形我素71195304


從生活健康方面沒問題,但是心理上,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親密關係對象。不穩定的撫養人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影響。如果不穩定的幾方要求還不統一,那孩子或者混的誰都不聽,或者看人下菜碟,總之是不好。

如果媽媽陪伴時間不夠長,孩子會不認同你的監護人地位,小了看不出,等叛逆期你就失去了管他的權利,她認為你沒資格管。

為了以後省心,6歲至少自己要多參與養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