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成為具備實踐能力的心理諮詢師,如何安排學習科目和進度?

趨勢金牛


首先我是一名精神科主治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現在我來談談對心理諮詢的感受:

第一,沒有專科精神醫學背景的人去做心理諮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能夠找到你去諮詢的,需要花錢去找你諮詢的,大多數都是精神障礙患者,絕大多數已經達到了疾病狀態,根本就不適合做心理諮詢,這個時候你沒有醫學背景,自己根本就搞不清他的病情嚴重程度

第二,如果你運氣好的話,碰到的不是精神障礙的患者,或者說來訪者來諮詢,如果是僅僅你個人的話,你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因為這個諮詢範圍很廣,小到青少年兒童,大到老年,中間還有中年的婚姻等問題,如果你沒有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團隊,你很快就會吃不消,沒有一個心理諮詢師能夠通吃的;

第三,恰好你碰到的是你擅長的領域諮詢,來訪者也很滿意,希望能夠做一個長程的諮詢治療,隨著諮詢的慢慢進行,慢慢你會有一種資源枯竭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有人督導了,及時的督導幾乎是不可能的,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這些都不說,現在比較好的督導師基本上都有醫學背景,這些資源可能和你無關,你也很難獲取,因為你們是不同種類的人

第四,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隻能作為一項業餘愛好,並不能作為主業來養家餬口,如果你想做好的話,你必須要有團隊,才能應付各種心理治療。你想單幹的話,建議你到一些精神專科醫院的心理治療中心去進修,至少一年以上,基本上可以應付一些日常事務了,建立自己的心理治療工作室了。


李醫生助你康復


馬東加入愛奇藝的時候,給出了兩點原因:“時代不一樣了,應該看到新媒體的格局;我們是一個獨立型人格的人,需要一個更自由的平臺。”

兩句話一下子戳中現代人的心窩。這位曾經央視最年輕的總導演、央視新銳綜藝節目的代表人物,決心出走央視,到不需要按領導指示剪輯片子的地方,做一檔真正的互聯網節目。

一個海峽對岸的火爆主持人,兩個有著豐富互聯網節目經驗又能言善辯的段子手,和另外一群形態各異的奇葩們,製造出來一檔首次試水互聯網的辯論類語言節目。

一定要有趣,一切為了有趣

時代在改變,在如今物質生活鼎盛的年代,人們越加活得灑脫與本我,越來越追求自由與趣味。無論工作、生活、娛樂,一定要有趣,一切為了有趣。

《奇葩說》的走紅正是秉持著這樣的原則:要找到一群有趣的、奇怪的人。從門薩俱樂部到辯論圈,講話深奧晦澀的一律不要。一輪輪篩選之後,再開始面對面交流,去發現每個人的個性。最後再來一輪遊戲環節的“群毆”。

為奇葩正名,“我是奇葩我驕傲”

“奇葩”這個詞放在以前那是罵人的詞,並不被接受。意思是與主流人群不符的個性、異類。而如今,“奇葩”這個詞語可能已經完全失去了它應表的褒義功能。奇葩有著讓人費解的表達方式,有自己強大的不被打擾的邏輯體系,自信且不可交流。奇葩各式各樣甚至不能被輕易分類。

《奇葩說》披著娛樂的外衣,時不時地帶給觀眾一些人生的道理。“這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披了一個人生道理的外衣,偶爾有幾個笑點。那這個節目就一定失敗了。這個比例是不能改的,好看、有趣一定是天平最重要的那一端,另一端要有邏輯,要有人生道理,要有價值觀。”

我的一個朋友在《奇葩說》快結束時曾發過朋友圈說,“大早上看《奇葩說》看的直掉淚,還有最後一集,真的捨不得,這是目前看到的所有視頻網站中最喜歡的一檔自制綜藝。”

我想,這位朋友的評價也許能代表一部分網友的心聲——一個奇葩團隊製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葩說》,很期待奇葩們的繼續演繹。


瑪塔瑜伽吧


考證已經停了。

實踐能力就是學習+個人分析+案例督導,如果經濟情況不允許可以省略個人分析,但你如果學習跟案例督導不積極那樣不建議你參與這個行業,畢竟這是對他人產生重大影響的職業。關於天賦,生活的坎坷如果讓你對人性有一些深刻的認識(不是偏激的不是表層的),那可以說你是在這方面有一定天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