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拿四項奧斯卡獎,是否實至名歸?

空谷幽客


相對來說,奧斯卡是比較公正的獎項。而且參與評比的電影,除了主辦方委員會的一致同意,還要得到社會認可。作為非歐美電影的韓劇,能拿這個獎項確實挺優秀。




歪果仁聊中國


個人不喜歡。劇情誇張,醜化窮人,凸顯下層的醜惡。心目中,最佳是1917



一路捫心問診



首先,這很強,韓國電影獲得金棕櫚+奧斯卡最佳,這是亞洲電影史上未曾出現過的境況,說一句奉俊昊創造歷史不過分。

其次,今年算得上是奧斯卡的一個大年(相比前幾屆而言),提名最佳影片的各部電影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所以從我的主觀角度來說,不管最佳影片是《1917》,《寄生蟲》,甚至是《愛爾蘭人》都我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從客觀角度而言,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9年5月,《寄生蟲》獲得金棕櫚,隨後美國上映,口碑甚佳。

19年11月,《愛爾蘭人》上映,隨後博彩預測《寄生蟲》第一,《愛爾蘭人》第二。

19年12月,《1917》上映,黑馬殺出。

20年1月,《1917》在各前哨獎,風向標,英國奧斯卡大殺特殺,形勢一片大好,幾乎可以內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然後《寄生蟲》就在這種局勢下頑強跑出。

直播時我看《寄生蟲》拿了最佳劇本,內心毫無波動,然後《極速車王》拿了最佳剪輯,我心想《寄生蟲》應該沒有BP了,隨後最佳外語片給了《寄生蟲》,我波瀾不驚。但最佳導演頒給奉俊昊時我開始重燃起那個大膽的想法,因為我原以為會頒給薩姆·門德斯的(按照傳統,最佳影片會在劇本、剪輯、導演這幾個獎中有所斬獲)。最後瓊·芳登頒獎時有一個明顯的遲疑,我頓時get到了大事即將發生...

再來說說第三:奧斯卡選擇將最佳影片頒給《寄生蟲》確實是一個爆冷,但也還算是可以理解。這事要結合另外幾件事一起看:

1.流媒體的崛起。今年netflix系的電影幾乎食白果(除了勞拉鄧恩拿了最佳女配,《美國工廠》拿了最佳紀錄片),《婚姻故事》歡樂陪跑,《愛爾蘭人》掛零,馬丁·斯科塞斯在臺下坐得快睡著了(所以奉俊昊拿最佳導演時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致意馬丁真的很讚了)。這是奧斯卡對流媒體的抗拒,畢竟netflix的崛起確實影響到了整個電影行業,奧斯卡對此自然是不高興的,不管是《美國工廠》還是勞拉鄧恩得獎時,只是一提到“Thanks to netflix”臺下頓時鴉雀無聲。

2.流媒體的崛起,就意味著奧斯卡的衰落。隨著大眾對電影的瞭解日益增長,奧斯卡現在的聲勢已有些不如從前,反而是戛納和威尼斯等電影節的影響力日益增加。為了保持奧斯卡的影響力,學院確實是需要拉攏更多的電影力量(但又不能是流媒體的電影),正好趕上了《寄生蟲》的到來,既是一部國際電影,又有階級議題,而且質量也確實好,為它開個先例其實是可行的,此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國際電影在奧斯卡出現也說不準。

3.過去幾年的頹勢,正如我前文提到的,過去幾屆的奧斯卡相對算是個小年,歷屆最佳分別是《愛樂男孩》(狗頭)、《水形物語》和《綠皮書》(你們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電影不好)今年如果按照過去的傳統選的話確實應該選《1917》,但如果今年要選擇創新的話,那麼《寄生蟲》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寄生蟲》所反映的問題,不僅僅是今天韓國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化社會以來,普遍存在的公共性問題。當然,以前也有很多導演在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呈現,比如賈樟柯的《天註定》亦或者庫布里克的《大開眼界》。但是這些電影選擇了用白描的方式來對劇本進行日常化的還願,效果適得其反。觀眾會本能排斥這樣的作品。而《寄生蟲》,則用一種類似舞臺劇的形式,逐層演繹出貧富差距與人性的扭曲,給個體與社會,甚至時代,所帶來的困境。荒誕的黑色幽默與偽懸疑的氣氛烘托,都很容易抓住普通觀眾的眼球。當觀眾被吸引進導演的敘事語境當中後,電影本身是所要表達的主旨也就更加清晰了!

故心城


今天終於看完了《寄生蟲》,坦白說,確實有點“期望太高,掉了下來”的感覺。身為腦殘粉,如果想找些亮點吹一吹倒也很容易,但正是因為腦殘粉,覺得奉俊昊可以拍得更好,而不只是—— 隔靴搔癢。 基本不劇透,講講《寄生蟲》為什麼給我隔靴搔癢的感覺。

01這個社會,貧不見富,富不見貧 奉俊昊表達過相似的意思。《寄生蟲》的主角是兩家人,一家貧,一家富,本來也該毫無交集。富家的一個地下酒窖,可能就比貧家的整個住宅都大,它們還有一個共性:半地下。 一個偶然的機會,貧家的兒子去給富家的女兒補習。貧家抓住了這次機會,慢慢讓全家為富家打起了工——兒子當補習老師,女兒當藝術老師,男人當司機兼打雜,女人當住家女傭。 儘管過程中也使了些不光彩的手段,但是故事到這裡,貧與富之間的聯繫還只是僱傭與被僱傭。就像富家男主人最喜歡講的一句話:我最不喜歡工人越界。你為我打工,我付你工資,哪怕無意中養起你全家,也不代表貧富之間有任何交集。 然而窮人不是機器,做不到心理上的銀貨兩訖。 接下來,富人舉家外出野營,雨夜,生日派對。 三場重頭戲步步推進,貧與富之間就像不斷伸出枝蔓,彼此糾纏,越纏越深,終於走到了不得不越界的一步。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一路的跌宕起伏也正是奉俊昊一貫以來的拿手好戲。“兒子當富人家的補習老師”這件事,就像是綁架門口狗裡那隻“被綁架的狗”,是黑色犯罪類型片裡的引子,奉俊昊借用它,輾轉騰挪,一路架起劇情的高低起伏,反轉連連。 能做到一路精彩,對別的導演來說已經夠給高分,但這是奉俊昊,有理由要求更多。



02這部電影,不是窮人視角,而是精英視角 《寄生蟲》裡的窮人一家,有點不同尋常。 關於他們為什麼會窮,鏡頭著墨不多,但草蛇灰線眾多——你可以從各種線索中猜到這一家的前塵往事:當爹的得過銀牌,很可能是退役運動員,但級別不高,退役後靠打零工為生,開過蛋糕店(很可能是騙錢的那種加盟店),失敗告終;兒子四次高考不中,女兒還在讀書,一家四口都是無業狀態,wifi都靠蹭鄰居的。生活開支就靠給披薩店摺紙盒子。 這一家子,身體健康,也算年富力強,關鍵,還都很有工作意願——兒子想爭取披薩店的工作,最終做了富家的補習老師,女兒馬上也要求被介紹去做藝術老師,接著是老爸、老媽,一家子都為自己落實了工作,還開啤酒吃烤肉慶祝“全員就業”。再看看他們的工作狀態——兒子補習有一套,女兒藝術治療有一套,老爸開奔馳又穩又好,老媽當女傭似乎也相當稱職。 這妥妥地顛覆了一般對於窮人“好吃懶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印象。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有工作意願又有工作能力的一家,之前為什麼會窮到全員失業住半地下三餐不繼呢? 電影裡給了一些伏筆:找工作太難,一份保安的工作都有幾十個大學畢業生來搶。創業太難,開店說不定還碰到詐騙。 看到這裡明白了:在《寄生蟲》裡,致貧的原因顯然不是個人,而是社會。 再看富人一家,幾乎也沒有任何“為富不仁”的成見,夫婦倆連小氣刻薄都算不上,唯一嫌棄的只是司機身上的體味。這樣的嫌棄,你我在高峰擠地鐵的時候心裡怕不也發生過上百次? 綜上所述,這個故事裡,沒有惡人,甚至一開始,也沒有惡意。 但結果,還是發生了惡性事件。 顯然,奉俊昊將矛頭指向了社會制度,而不是貧富中的任何一方。 一面,是社會原因導致貧富差距日漸加大,貧不見富,富不見貧。另一面,貧富卻依然同處一個社會,你以為他們會像涇渭一樣分明,但水卻是流動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獨清其身。 《寄生蟲》拍了一個極端戲劇性的故事,但是在戲劇性背後,卻有普世性。惡性案件不是偶發,而是貧富差距累積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就好像故事裡的披薩盒——富人去買披薩的時候,不會想到,披薩盒是窮人一個一個,在陰暗的充滿殺蟲水氣味的地下室裡折出來的。表面上看富人只是購買了窮人的服務,彼此兩清再無瓜葛,實際上呢,殺蟲水的味道會滲入每一個披薩盒,吃進富人的肚子。 戛納會喜歡這個故事,不奇怪,因為貧富分化是全球問題,不獨韓國有。再加上,戛納評委都是業界精英,奉俊昊本人也是延世大學畢業的精英階層,《寄生蟲》本就站在了精英立場看貧富分化——它帶來的恐懼,帶出的思考,很顯然都是精英視角下對貧者的關懷。


03剝開黑色電影外衣,裡面空蕩蕩,沒有人 而這,正是我覺得遺憾的地方——為了給這個主題服務,《寄生蟲》裡的窮人和富人,都過於符號化了。以往奉俊昊電影裡,最精彩的是人性,黑色犯罪都是外衣,人才是主體。但是這一次,最精彩的反而是主題,剝開外衣之後,裡面空蕩蕩的,沒有人。 窮人之窮,不只是窮在住半地下室、一下雨就被糞水淹,窮是窮在狀態,窮在心裡——那種因為窮而喪失一切活力慾望,沒有任何改變生活狀態意願的頹喪懶散,才是窮根。而《寄生蟲》裡的窮人出盡百寶,不太像是受了多年窮苦折磨的樣子。前半段拍得那麼搞笑,我還以為是看了一集韓國版《9號密室》。 論當代社畜(或者說失業生)的無望人生,《綁架門口狗》都要比《寄生蟲》表現得好一些。 為什麼覺得對窮人的表現浮皮潦草呢?最明顯的原因是——《寄生蟲》裡的宋康昊,幾乎沒什麼發揮的餘地。換句話說,這個角色,根本就不需要出動宋康昊嘛,換個人演也差不多。 照理說,在人人都為貧富差距加大、上升通道關閉焦慮的年代,看完《寄生蟲》應有一種骨鯁在喉的感覺,可惜並沒有。電影從前半段的黑色犯罪喜劇忽然跳轉到下半段充滿無力感的文藝範,只覺割裂,不覺餘味深長。 同樣是戛納,去年的《小偷家族》就要好得多——電影裡的小偷一家,東拼西湊,家庭成員都是“撿”回來的,全員從事卑微的職業,有社會因素,也有個人問題,毫無疑問也是日本社會的一面鏡子,但好就好在除此之外還有鮮活的個人—— 這個家庭看起來很美滿:每個人都是自願留下,奶奶有了人陪伴送終,男人有了奶奶的退休金,女人有了給孩子母愛的機會,大女兒有了不嫌棄她的家庭,小女兒免於家暴,兒子免於悶死在車廂。但是每個看起來無辜的人也都有不動聲色的殘忍:奶奶收養大女兒來報復前夫,男人收養的兒子算得上拐騙,女人收養的小女兒也好像是誘拐,女人埋過屍,男人也埋過屍……但是故事的表面又是溫馨向,像一顆糖衣包著檸檬,含過很久才慢慢嚐到酸澀。 這樣豐富的人性層次,《寄生蟲》是沒有的。 即使跟奉俊昊自己的作品比比,《寄生蟲》也還不如《母親》,不如《漢江怪物》。當年,這部被怪獸片包裝的黑色喜劇,倒是真的融入了一個完整的家庭關係,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這部電影裡,鬥怪獸的驚心動魄指數如果是10,家庭的崩塌與重建就是100,於無聲處聽驚雷。 最後一幕,宋康昊帶著撿來的小男孩坐在集裝箱小賣部裡吃飯,屋外是茫茫大雪,屋內,小男孩關上嘈雜又壞消息不斷的電視新聞,說:吃飯就要專心吃飯。 就是在這一刻,我被這個眼袋都能演戲的宋康昊圈了粉。 其實《漢江怪物》也可以作許多社會問題解讀,比如美國對韓國的影響,比如環保,但最打動人的,並不是社會議題,而是故事裡的人。 再看看我國唯一拿到金棕櫚的《霸王別姬》,有理由猜測,其中蘊含的王朝更替時代變遷也是當年獲獎的原因,但最打動人的並不是以史為鑑,也不是世事無常,是天地不斷變色而一人獨鍾情一藝。最打動我的臺詞,並不是流傳最廣的“不瘋魔不成活”、“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而是——師哥,就讓我跟你好好唱一輩子戲,不成麼? 如今,金棕櫚給了《寄生蟲》,更多是戛納在為電影人的社會責任鼓掌吧?奉俊昊當然配得起金棕櫚,但《寄生蟲》卻不算是他的個人最優。



老野說電影


這部《寄生蟲》在韓國甚至國際社會上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拿到奧斯卡獎也是實至名歸了。

電影講述的是住在半地下室的無業遊民的韓國一家四口,長子因為通過朋友的介紹所以意外的成為富豪人家的女兒的外教,又抓住這個機會,把自己的妹妹、父親,還有媽媽陸續地介紹到這個樸社長家裡工作,成為了依靠樸社長生存的“寄生蟲”,卻又在無意中發現富豪家裡還有著其他的寄生蟲

這部電影很難定義它是悲劇還是喜劇,它打破了某種類型上的定義,感覺上半段是喜劇,後半段是悲劇。電影的上半段在看的時候會覺得好像一種黑色幽默一樣,讓人看著很愉快。看著這一家四口陸續地通過各種掩飾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就職”樸社長家,就好像看到有能力的職場新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功進入到大企業一樣的那種快感。但是漸漸地你會陷入沉思,也會覺得緊張感和不安感越來越強……因為使用這樣的“能力”再怎麼也是一種欺騙,甚至是犯罪。

電影重要的轉折點是樸社長一家人去露營不在家的那個夜晚。窮人一家四口在富豪家裡喝酒享用美食聊天,然而被辭掉的前家政阿姨突然來訪並說明自己離職走得匆忙忘了拿一些個人物品,然而那個個人物品居然是隱居在樸社長家裡不可見天日的深層地下室裡的丈夫!

從這裡開始,整個電影的節奏加快,緊張感更加強烈,電影的風格也開始轉向悲劇,暗沉、黑色、抑鬱

導演也非常好地通過電影美術來表現了這種轉變。窮人的一家人回家的路又長又暗,需要不斷向下,下到階梯的下邊,再下到地下室……這與富豪家人的房子及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去樸社長的家需要不斷向上走,畫面是開闊的,明亮的。樸社長的家門口有一塊開闊的綠地,可以開派對,可以在這裡享受陽光浴;然而,住在地下室的一家人唯一的窗連著地面,時不時可以看到喝醉酒的人隨意的小便……家門前的“風景”對比同樣明顯。

電影中一直提到一個敏感的詞,那就是味道。準確的說應該是臭味。地下室的一家人擁有著洗不掉的某種共同的味道,其實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來區分人類的階級的。在這部電影裡,你可以看到很多社會問題,如階級兩極分化。但是一定會給你一個思考,我們這個社會的寄生蟲是誰?為什麼會有寄生蟲?他們又該何去何從?自己是不是一隻寄生蟲?

看完也許你會失眠,但是是那種有意義的失眠。

因為怕涉及劇透,很多情節我不打算再談。在演技方面,崔宇植是一個不斷會給人驚喜的韓國男演員,他的表現總是超過對他的期待,演員之路還很長很長,真的未來可期。

對於電影的結局,我一直很好奇其他觀眾的想法。我既覺得男主人公有可能買得起那棟房子又覺得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買得起。韓國現實很殘酷,他想要奮鬥到能買那樣的房子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是我又覺得一個那麼能夠豁出去的聰明窮小子,也許拼命也能掙到那麼多錢吧,你認為呢?


電影天堂小旋風


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韓國影片《寄生蟲》連奪4項奧斯卡大獎

在此之前,《寄生蟲》已經被戛納電影節授予捧回金棕櫚大獎,實現韓國電影在戛納電影節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而後,《寄生蟲》又在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上喜提“最佳外語片”,成為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最大熱門作品。

《寄生蟲》是奧斯卡獎項開始以來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韓國影片,這對於《寄生蟲》全體成員來說是一個很驚喜的消息,也不辜負他們全體成員出席這個盛宴了。喜歡韓國影片的觀眾都知道韓國電影一般擅長拍攝揭露人性醜惡一面,劇情不拖拉,環環扣人心絃,所以這次《寄生蟲》能夠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也是意料之中的。除了這個最佳原創劇本獎之外還有一個“國際最佳影片”的獎項也是由《寄生蟲》拿下了。

包括被譽為“英國奧斯卡”的英國電影學院獎,《寄生蟲》同樣在“最佳非英語片”獎項中脫穎而出。

但人們對《寄生蟲》此次衝奧之旅的獲獎預測,更多是認為它能捧回“最佳國際影片”獎。

結果,《寄生蟲》不僅順利摘得“最佳國際影片”獎,還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悉數囊入懷中。

當年《臥虎藏龍》可謂是風光無限,在奧斯卡所得的最高榮譽也僅僅是“最佳外語片”而已,

而《寄生蟲》卻將奧斯卡大獎一舉拿下,可見這部片子的評價有多高了。

作為一部徹頭徹尾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幾乎沒有可能斬獲“最佳國際影片”之外的重量級獎項。

但這一次,奧斯卡評委會顯然對《寄生蟲》情有獨鍾,不惜把“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全部授予該片。

《寄生蟲》所得的獎項榮譽,為韓國電影翻開了新篇章

而《寄生蟲》的導演奉俊昊,更是因此步入事業巔峰,他如今在韓國影壇的地位,恐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當你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肯定覺得四項奧斯卡獎項是《寄生蟲》該拿的。


大飛愛吐槽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圓滿落幕,這屆奧斯卡最大的驚喜是韓國電影《寄生蟲》拿下了多項大獎。最佳影片:《寄生蟲》;最佳導演:奉俊昊《寄生蟲》;最佳原創劇本:《寄生蟲》;最佳國際電影:《寄生蟲》 。

非英語片首次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實現了韓國電影甚至亞洲電影的歷史性突破,這在奧斯卡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歷史性突破。《寄生蟲》披著喜劇的外衣,揭露社會現實,是一部值得多看幾遍的電影。主演宋康昊是韓國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演員,他演技精湛,是很多經典電影的主演,例如《辯護人》,《殺人回憶》,《漢江怪物》等。

《寄生蟲》從上映就口碑爆炸,無論是專業影人還是業餘影迷都給予了影片高度的評價。這部電影沒有刻意醜化富人階層,影片中的富人什麼壞事也沒做,但我們就是忍不住恨他們,這是導演奉俊昊的功力,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關於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窮人一家躲在富人家的客廳裡,富人樸社長和妻子說金基澤(宋康昊飾演的司機)身上有一股味道,一股地鐵裡的味道。這種味道實質上是窮人的味道。影片中還有很多對比的場景,窮人那邊因為暴雨流離失所,富人那邊暴雨過後開派對。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階級壁壘那麼堅固,無論窮人怎麼努力,多麼聰明,也無法輕易打破,這是赤裸裸的現實,冰冷殘酷。

如今這部電影在奧斯卡出盡風頭,也將再次在電影圈引發熱議。作為中國影迷,期待我們能有更多優秀的作品被世界看到,願中國電影也能創造更多振奮人心的榮耀時刻!


漫談閒說


《寄生蟲》討論了階級固化和貧富分化問題,卻沒有深入展開。片中對窮人的諷刺力度不可謂不大,對富人的批判卻只是隔靴搔癢。而且影片在劇情上也有很多爛俗及不合理之處。

比如:金家一家人突然從樓梯上滾下來,就非常俗套無聊。

另外,影片最後,宋康昊扮演的金基澤見女兒被殺,卻無動於衷,只想著遭受到的氣味歧視,而忙著洩憤。這一點就非常不合乎情理。

《寄生蟲》是亞洲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更是奧斯卡歷史上首奪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此前,《寄生蟲》還為韓國斬獲了首個戛納金棕櫚,可謂風頭無兩。

《寄生蟲》的確獲得了很多獎項的認可,但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最好的亞洲電影,甚至它也不是奉俊昊最好的電影。


幽客說電影


前面已經回答過與《寄生蟲》有關的問題,在我看來,劇情是很有創意的,而且接近完美。還是先簡單說一下劇情,基宇和妹妹及父母蝸居於狹窄的地下室。基宇的同學給有錢人家的女兒做家教,因為要出國留學,就將家教暫時轉交給基宇,基宇帶上全家住進有錢人家裡,繼而與人家大小姐相愛,隨即又發現人家不為人知的秘密。貧窮與富裕的強烈對比,最是考驗人性的。無論奧斯卡金像獎還是戛納金棕櫚獎,都比較偏重於人性發掘類影片。


新視a肖子樹


當地時間2月9日,由奉俊昊導演,韓振元(音譯)編劇電影《寄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國際電影獎"以及"最佳導演獎",一舉拿下四座奧斯卡獎盃,創造了韓國電影新的歷史,也是亞洲電影之最,更是奧斯卡史上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

《寄生蟲》是韓國電影首次獲得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第一次提名即獲獎。獲得全場起立鼓掌歡呼。導演奉俊昊說:"我準備好今晚喝酒了!"他也向全場介紹了主演們,表示支持將"最佳外語片"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對在場"所有優秀的藝術家"表示慶祝。

導演奉俊昊已經是第三次上臺領取了最佳導演獎,上次做到這一成就的亞洲導演還是李安。導演奉俊昊上臺領獎時表示:"謝謝,寫劇本總是一趟孤獨的旅程。我們寫劇本不是為了代表國家,但這是給韓國的第一尊奧斯卡獎。謝謝妻子總是一直激勵我,我謝謝所有演員。"奉俊昊還在臺上致敬了馬丁·斯科塞斯"上學時就研究馬丁導演的作品",還感謝了昆汀"昆汀我愛你"。他說想拿電鋸把獎盃鋸,五個人一人一份。最後又說到了"要喝到明天早上"。可以看出難掩激動之情。

韓國電影《寄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6項提名,是第一部獲此殊榮的韓國電影,也是繼墨西哥電影《羅馬》之後,連續第二年入圍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不少看過該電影的網友也表示這部電影的確不錯,韓國電影的質量一直比較高,這次拿獎也算是實至名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