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需要天賦嗎?

lxl愛莉


書法需要天賦,天賦決定高度,但是勤能補拙,勤奮真的很重要,可以決定最終的結果,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位天賦不高,但是書法成就驚人的大書法家--文徵明。

文徵明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聽過,特別是關於江南四大才子的影視作品特別多,“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影視臺詞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

文徵明的家庭出生非常好,是一個官二代,在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是正處級幹部了,在他17歲的時候,他的老爸已經混到副部級國家幹部,這才15年的時間,他的老爸進步確實太快了,火箭提拔。

更加難得的是文徵明的父親是一個大清官,為國為民,死後家無餘財,這些對文徵明的成長影響巨大。

文徵明的天賦不僅算不上高,更可謂愚鈍,據史料記載,他11歲還不能說話,如果是其他父母估計都已經對他放棄了,一定認為是一個傻孩子,但是文徵明的父親卻從始至終認為他必定大器晚成。<strong>

相比大家從影視作品也能夠看出,文徵明的天賦比唐寅差很多,所有影視作品中,文徵明的才能都是被唐伯虎壓著打,只能當一個配角,鏡頭還不多,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文徵明確實非常勤奮。

其學院老師評價文徵明的字寫得差,文徵明就知恥後勇,學習書法到深夜,用了僅僅一年的時間讓他的老師刮目相看。

文徵明的壽命很長,活了九十多歲,並且身體素質很好,死前還能寫蠅頭小楷,好多專家認為,這樣一個沒有什麼天賦的書法家卻能躋身高境界,靠的是他的勤奮,更靠長壽。


名廬書社許高鑑


老實說,於書法我是不大在行的,所以涉及書法方面的問題我很少回答的。但是這個問題,我可以答一答。

學書法跟天賦有關係嗎?不管別人怎麼說,反正我是相信書法跟天賦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



我從小學到大學,讀了十六年書,後來又一直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現在人到中年,除了近幾年由於推行電腦無紙化辦公,動筆少了,前些年一直的抓筆的幹活。要說寫的字委實不少了,恐怕至少可以以數百萬計,而且我也練過一個時期的字。可是說來漸愧,我的字雖說也有點個性,但卻怎麼也比不過我父親的字!我父親農村高小畢業,後來進城做了一名機床工人,平時寫字不多。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按說我的字都應該比我父親寫的好才是。可是不成,就是比不過我父親。這怎麼解釋?這不是天賦是什麼?



雖然說任何事情要想做好要想成功甚至成名立萬,都離不開勤奮、執著和堅持,但是天賦也確實是不能否認的客觀存在。天賦並不神秘,它就跟人和人生下來長的不同的樣子一個道理。人人都有天賦,只是各有不同。博爾特的天賦就是一二百米短跑,比他訓練刻苦的人多了去了,但就是跑不過他,你不服不行。宋微宗趙佶一個皇帝,卻在書畫上堪稱大家,還自創了“瘦金體”,我覺得他確實有這方面的天賦。其實,書法的天賦就在人的手上,有的人的手天作之美,就是寫字的手型,攥住筆寫出來的字就是好看,就是不一樣,再經過行家指點規範,再經過勤學苦練,就容易在書法上出成績,出成就。


燈影書畫


大約10年前,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每到星期五大家都去區文化館交流書法,負責老師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40歲左右。他站在一幅根據《集王字聖教序‖臨創的作品前嘖嘖稱奇,我至今仍記得他說:怎麼可能,我他媽寫這麼多年才寫這樣,他才寫半年就寫麼好。那是個20歲左右,戴眼鏡的小夥。

從那以後我就相信天賦的存在,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叫做通感,就是給你一頁字帖幾行字通過臨寫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覆原全貼的面貌。而在生活中真就有人這種能力很強,這就是天賦使然。

如果把書法成功的條件按比例分配一下的話,我覺得天賦佔兩成,技法類的字內功夫佔三成,勤奮佔三成,字外功夫佔兩成。

前幾年有人在評論書法家成就時曾用青年拼才華,中年拼功力,老年拼學問。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才華或天賦,會更容易成功。


風雪關山


書法也屬於形象思維範疇,大凡書法大家除了刻苦努力而外,當然天賦也不容否定,要不然誰都可以成為書法大家。但是,如果說是練好書法,只要方法得當,堅持不懈地努力再努力,不但能練好書法,甚至可以成為一名小小書法家。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剛剛踏入藝術之門接受正規藝術訓練,我有個同學,他的字寫得要多差有多差,甚至不如小學生中字寫得不好的學生。而我的字從小就出手好也就是所謂的天賦好吧,他看見我的字以後,發現他的字與我的相比差距太大了,於是利用點滴時間甚至廢寢忘食地練習臨帖,大學畢業的時候,他的字雖然還沒有趕超過我,但是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大約畢業後工作了十多年的時候,偶然發現我這個同學出版了一本書,書的下方有他的簽名和題字,讓我大吃一驚,這簡直就是書法大師的作品,我默默地為這位學友鼓掌,他太厲害了。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已經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後來聽說,這個同學不但書法好而且還榮升為副校長。我還有一個書法界的朋友,因為車禍失去了雙手,他在失去雙手前,根本不懂不會書法,可是,就是因為沒有了雙手,讓他身殘志堅,練就了一門口筆書法絕活,把毛筆筆桿咬在嘴裡,用頭頸當手臂,長年累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持之以恆。現在已經是地級市裡數一數二的書法家!


文工美術


謝提問!講究天賦,即率先具有書法人格化的意識,掌握基礎後,拋棄碑帖,,厭惡帖奴、仿奴,創作衝動,自信可以在書法領域獨創天地。這種人獨有被強烈改造後的書法基因,與其他人休眠狀的書法基因截然區別!



智慧書法


公元759年,懷素剛剛20出頭,但他的草書竟然無師自通,名重瀟湘。一代詩仙李白觀看了懷素的草書創作之後,倍感震撼,欣然為懷素寫下《草書歌行》。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李白作《草書歌行》,盛讚懷素草書冠絕天下

在這首詩中,李白濃墨重彩,盛讚懷素草書功夫已經超過了王羲之和張芝、張旭這三位書法藝術的標誌性人物,洋洋灑灑26句185字,充分肯定懷素的草書書法藝術冠絕天下。

其中最後一句,是李白的結語,他說:古往今來,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天賦,懷素有書法天賦,根本不需要像張旭那樣看公孫大娘舞什麼“渾脫”劍術,才能找到靈感!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已近花甲之年,不可能酒後亂說。另外,李白詩絕天下,但墨跡僅存世一篇,但從這唯一的書法墨跡也不難看出,李白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

我認同李白的看法,書法的確需要天賦。沒有天賦,通過學習書法,僅可以把字寫好,難以參透書法真諦。有天賦的人,或許練書法下的功夫不到家,字寫得不甚完美,但他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是敏銳的、準確的,獨特的。

有許多人不承認天賦,對此,我有一個我自己總結的看法:說世界上沒有天賦的人,是因為他自己沒有天賦,或者說他的天賦還沒有被髮掘出來。懷素無師自通,把草書書法寫到極致,你能說懷素沒有天賦嗎?


永書101


書法的天賦就是勤奮。

也許有些人從小得天獨厚,能先於大多數人享受到藝術氛圍的薰陶,甚至有名師作為指導。如此優渥的條件,會使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現實中,有這樣條件的人畢竟只有少數。大多數人都是“半路出家”,到了一定的年紀才對書法產生興趣,而後開始學習。別人比我們起步早,除了勤奮,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



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曾鞏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想有所成就,離不開勤奮。付出不一定能得到收穫,但是一定不會留下遺憾,努力過,不後悔。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勤奮”不是埋頭苦幹,而是把“思”和“寫”結合起來。要勤于思考,以善於從歷代名帖中汲取筆意、從古代文學中提煉意境、從大自然中感受氣息。更要勤於書寫,先從“永”字練起,再選名帖臨寫,循序漸進,力求“遍臨百家,自成一體”。



倚齋聽風雨


高考,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大考,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高考難嗎?《考綱》上寫著,其基礎題佔70%,提高題佔20%,而難度較大的題只有10%。


換句話說,把基礎題全做對了,525分,接近幾年的分數,你可上一本,提高題做對一半,985,211基本上也沒問題,但是要上清華、北大,那麼,除了基礎題和提高題要全對以外,難題你得答對近一半才行。

回到題目,學習書法其實與參加高考一樣,正常人、正常智商,只要你認真臨帖,每個人都能較好地掌握,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

而如果你想要成為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那樣書史留名的大書法家,那麼,你真得好好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那樣的天賦。

但是,現實中,為什麼要達到一本線其實也很難呢?這便涉及到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問題。有些同學似乎也不是太用功,運動場上總看得到他的身影,談起國事與時尚也總是頭頭是道,可人家成績卻一點不差,這就是因為他有一套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書法照樣有方法。比如,有的人拿到一種碑帖,總是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一通狂臨,寫個幾十遍也寫不像。可有的人卻並不急著臨,而是認真分析,先按結構將字分類,再按類別一天臨好幾個字,待單字過關後再通臨,時間不長就能掌握原帖的氣息了。

可見,學習書法,更重要的是方法,而想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則需要一定天賦。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勤奮很重要,悟性很重要,但“天賦”也很重要!

有人說,天賦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所處的環境有關。關於這個說法,我並不完全贊同。

那麼,學習書法,什麼是天賦?我的看法是:這個人要從骨子裡熱愛書法,從骨子裡喜歡書法,見到好字就邁不動腳步了,甚至坐觀三天三夜。不是有個故事嗎,說的是初唐書法家虞世南和歐陽詢,見到索靖書的章草《出師頌》真跡後,就走不動了,席地而坐三天三夜,不說話,只靜觀,只細品,可以說,他倆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啊!這就是天賦。



(上圖為章草《出師頌》局部)

還有就是,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好的書法作品,或者是自己喜歡的古人的名碑名帖,就看,就買,就學,這也叫天賦。

(上圖為吳昌碩先生的大篆作品)


還有就是熱愛書法,對書法有極大的興趣,把寫字當成一種享受,當作最大的快樂,這也是天賦啊!

天賦是天生的,而又不是天生的。記得有一位書法家曾經說過,天賦在書法創作中佔相當重要的位置,有天賦,就有才華和性情,如果你沒有才華和性情,怎麼會創作出書法精品呢?

說明:以上為個人觀點。手打原創,抄襲必究!


中州耕牛堂主


練好書法講究天賦嗎?

這是肯定的。兩個同時學習書法的人,總會有一個人最後取得的成就要比另外一個的大一些。


我們說的成張,不是金錢名利。指的是書法本身。天賦是什麼東西?它不是頭腦聰明,而是對某一方面顯現出特殊的才能。他可能在其它方面表現平平,而在他天賦的這一項中,他就會有異於常人的能力。

天賦有早成,有晚熟。有書法天賦的人,對書法很執著。他可能會在開始時不及其它人,也可能是很小的時候就超越一般的人。王羲之和文徵明,就是這樣兩種情況的代表。

王羲之在他七歲的時候,他的書法天賦就顯露出來。伯父王敦誇獎王羲之是王家的佳弟子。王羲之家族在東晉是旺族。國家的朝政為王家所把持。王敦作為家族中的長輩,對王羲之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而東晉士族對書法格外的重視。王謝郗庾四大家族,都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書法世家。王羲之則是最傑出的一個。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書法家。他則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在七八歲的時候,還連話都說不出來。大家都以為他是痴兒。他的好友唐伯虎,第一次科考便中頭名。若不是因那次科考牽涉到舞弊案取消了名次,唐伯虎相信不會一生潦倒。文徵明則不同,到了青年時候才慢慢的開竅。多次考試都名落孫山。一直到了五十多歲,才考起,做了三年的待詔。辭官回家,專心於書畫文學。憑藉著超長的壽命,在書法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天賦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具有這份天賦的人勤奮努力的學習。有人對書法理解非常好,一說便能領會。這樣的人是不是真的具有書法天賦?未必。他的理解力很強,卻不肯付諸實踐。對書法總是能說的頭頭是道,卻因疏於練習,不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書法除了悟解,更重要的是技能。所有的構思,最終都要靠手去落實。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有天賦,便等著自然成熟。沒有這樣的事。更何況,天賦不是打著標籤貼在人的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