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繼位合情合理嗎?

青山一敘


雍正繼位合情合理嗎?

這個問題這樣問,說明了關於雍正皇帝繼位存在的爭議,一直是餘聲不絕。加上近年清宮劇,以及野史的推波助瀾,更加把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推到風口浪尖了。其實,仔細閱讀歷史,結合晚年康熙九子奪嫡的如火如荼,在那個關鍵時候,選擇雍正繼承皇位,既是明智之舉,又合情合理。

為什麼呢?



一,合情。

在封建社會,皇帝在選擇繼承皇位人選時,幾乎是按祖制,即嫡皇長子先做太子。

太子按照出生順序是二阿哥,即胤礽,是皇后赫舍裡所生。在二月河《康熙大帝》裡,胤礽之所以在出生不久被封為太子,緣於宮中太監叛亂,康熙以特殊情況處理。

做了三十年太子,胤礽終究像扶不起的阿斗,在兩廢兩立後宣告了太子生涯也是政治生涯的結束,徹徹底底的出局。

大阿哥胤禔,就是胤礽封太子了把對繼承皇位心存幻想。特別是太子第一次被廢,大阿哥還搞起了魔怔,在太監何桂柱的告發後,惱怒的康熙第一時間把大阿哥圈禁了。也宣告他與太子之位徹底的無份。

三阿哥胤址,一心讀書和練書法,根本不涉及政治朝中大事。

那麼,按照尊卑長幼有序:大阿哥被圈禁,二阿哥被廢,三阿哥無心政治,那只有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了,這樣非常的合情。



二,合理。

晚年的康熙九子奪嫡的大戲如火如荼。

晚年的康熙也是病痛多多。

在處理朝中大事除了一眾大臣,皇子們卻是不盡人意。

大阿哥圈禁,太子被廢徹底的出局。

三阿哥醉心學術,不喜政治。

八阿哥,一到關鍵時刻就“患病”。

九阿哥,就是一個欏頭青,做大事根本不靠譜。

十阿哥,就是一個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十三阿哥也被圈禁了!

十四阿哥領兵出征了。

所以,在那個時候,只有四阿哥在處理朝中大事,無論是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忙得腳不沾地,但處理朝政有條不紊,深受康熙賞識。

那麼,如此優秀的雍正,康熙不選擇他繼承皇位,還能選擇誰?

這樣,雍正繼承皇位非常的合理。



由此可見:雍正皇帝的繼位,並不是清宮劇中那樣的詭異!畢竟,晚年的康熙大帝也想把大清萬里江山託付給一個可靠的皇子。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雍正皇帝即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其父乃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康熙第四子,雍正雖然在位僅僅十三年,但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整頓吏治,改革財政,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康熙末年官場腐敗,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延續了清朝國力上升,歷史上“康乾盛世”繁榮百餘年雍正功不可沒,就是這樣勤勉的皇帝(大清皇帝中最勤政的,沒有之一),死後卻爭議不斷,有人說他殘暴,殺人如麻,也有人說他得位不正,手足相殘,今天我們只談他的繼位之謎,他的繼位合理嗎?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娓娓道來,解開大家的迷惑。

清朝皇帝的繼承製度

清朝的皇帝繼承也是實行世襲制,即父死子繼,但在繼承方式上卻和前朝尤其是明朝不一樣,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制,而大清卻不是,他的繼承比較特殊。我們先來看看雍正得位之前的幾任皇帝如何選定繼承人。

一、努爾哈赤死後,沒立下遺詔說是讓誰繼位,此時實行八王治國基礎上的汗位推選制,皇太極實力最強,由皇太極繼承汗位。

二、皇太極在世時,改後金為“大清”,是大清的開國皇帝,他死後也未立下遺囑立太子,在各方勢力的平衡下,立皇太極的九阿哥福臨繼位,雖形式不再是汗位推選制,但實質相同。

三、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患病去世,生前以遺詔立三阿哥玄燁為皇太子。從以上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經歷了汗位推選制,遺詔繼承製,但都沒有實行中國傳統王朝的嫡長”制。

康熙諸皇子的奪嫡鬥爭

康熙十四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由於皇太子的尊貴身份及其富足的生活,長大後的皇太子變得驕縱和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對這位皇太子日漸不滿,皇太子胤礽經歷了兩立兩廢,皇太子的徹底倒臺,使得其餘諸皇子看到了立儲的希望,紛紛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到康熙末年,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皇八子集團 皇八子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長大後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眾心,有清朝“八賢王”美稱,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大臣亦相交甚厚,其實胤禩有自己的目的,早在皇太子初廢之後,胤禩就開始結交黨羽,對皇儲躍躍欲試。康熙命諸大臣舉薦太子,由於胤禩在朝廷頗有聲望,以大學士馬齊為首的大臣紛紛推舉皇八子,在皇八子周圍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

皇四子集團 皇四子胤禛起先並無奪嫡之心,他安心輔佐皇太子,只到皇太子二次被廢,皇八子集團的步步緊逼,他才開始營造自己的政治小團體,包括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不露聲色,上對父皇至誠至孝,下對朝臣結交友好,這些策略為他日後登位大有益處。

雍正繼位的爭議

雍正為謀奪皇位,韜光養晦,精心佈局,最終奪取了最後的勝利,然而登上皇位後爭議不斷,主要爭議說雍正是篡改了康熙遺詔,那就是當初康熙並非將皇位傳給了雍正,而是傳給了十四阿哥,據《清世宗襲位之異聞》中說,康熙彌留之際,手書遺詔曰:朕傳位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上面寫的恰好是皇十四子胤禵,只是雍正把“十”字加上一橫一勾,改成“於”字,遂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樣子,自己繼位就名正言順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很荒唐,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雍正大行前曾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康熙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二、《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大家都知道,清代的聖旨都是分滿漢兩種文字,漢文也許能改十和於,但滿文雍正根本沒有辦法將這兩個字隨意改變。

結尾

由此可看,雍正的繼位合理合法,沒有任何爭議,至於後世說雍正得位不正,靠篡改詔書繼位,可能與其在位時改革弊政,得罪士紳土豪,他們報復寫黑雍正有關。


一切都付笑談中


據《朝鮮李朝實錄》,康熙最鍾愛的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朝鮮使臣彙報說:“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也。”又說:“或雲太子之子甚賢,故不忍立他子而尚爾貶處雲矣。”除此之外,據故宮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康熙朝滿文奏摺硃批全譯》,胤禵西征之後,康熙帝不僅賞賜給他10萬兩銀子,還將他的幾個兒子時常帶在身邊,並多加賞賜,胤禵雖然爵位只是貝子,但他幾個兒子結婚和幾個親王哥哥長子一個規格。這份寵愛之情遠較弘曆為甚,但知者聊聊,原因可想而知:換了誰是乾隆,恐怕也不會讓別人搶了自己風頭;更何況乾隆本人也面臨著向家族和社會證明其繼位光明磊落的麻煩。

可以這樣說,能夠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只有那份康熙遺詔,而攥著這份詔書的雍正,此刻已是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君王,即使真有人懷疑真偽,又有幾個人敢說出來?說出來的人又有幾個能活下來呢?

從邏輯上講,只要有一個疑點,就完全可以斷言雍正並非合法繼位,何況雍正繼位前後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疑點。儘管從現有史料中我們難以確定雍正是如何上位的,但把所有的疑點串聯起來,我們庶幾可以看到雍正都做了什麼;而與此相關的是,當我們把不同的歷史學家們蒐集到的碎片串聯一起的時候,會發現雍正之死的秘密也透露了出來。


學史泛舟


滿族從努爾哈赤開始並沒有皇帝提前指定接班人的制度,更沒有立嫡立長的漢族王朝的宗法制度!康熙死的時候下詔傳位四皇子胤禛,康熙當時是至高無上的帝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他的話一言九鼎,他的話就是法!所以,雍正繼位是合法的!

為什麼現在人們還質疑雍正繼位是否合情合理呢?因為,康熙兒子眾多,有二立二廢第二子胤礽為太子、引發了“九子奪嫡”的事實,雍正上位前已樹立了政敵;所以,後來就有了雍正篡改遺詔、他的皇位得之不正說法!因而還有人認為他的上位不合情理!


1.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康熙聖旨有兩份,有一份會被存檔備份,對於涉及接班人的遺詔,康熙會倍加重視,是不會讓人有機可乘的!況且,他的聖旨是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如某些影視劇所說的: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傻,雍正也不會有此滑天下之大稽的舉措!關鍵是,滿文怎麼改!

2.從雍正的執政能力和政績來看,他的繼位是合情合理的!

雍正上位後,勵精圖治:他敢為人先整飭吏治,大刀闊斧地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進行改革,由於施政措施得當,解決了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的問題,為康雍乾盛世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3.正史上並沒有雍正繼位不合情理之說。

雍正繼位的不合法性的說法主要來源於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始作俑者保不定是九子奪嫡的失敗者們———他們是雍正的兄弟!又雍正在推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和火耗歸公時,損害了土豪劣紳和官僚集團及讀書人的利益!

在當時,社會輿論力量主要就掌握在這些人手裡的!他們黑了雍正一把!

攤丁入畝,又稱地丁合一,堪稱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這是清政府將丁銀併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取消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制度(丁稅),雍正時期正式開始實行;從而減少了官府巧立名目、任意加稅的可能。

火耗歸公就是耗羨歸公,以前,地方官徵收錢稅時稱為火耗,地方官員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而雍正於雍正二年開始推廣火耗歸公,他敢為人先,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有了界限與標準!用意在打擊州縣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所以,推丁入畝和火耗歸公從根本上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

雍正的改革也損害了讀書人的利益;在清朝前期,凡讀書人經考試中了舉人後國家就為其免稅了,這讓很多土豪劣紳有孔子可鑽,他們將自己的大片土地寄掛在這些中舉後的讀書人的名下,導致國家虧空,而土豪劣紳與舉人們則雙贏獲利!

所以,雍正皇帝的聲譽遭到詆譭!

雍正是政治家,作為承康啟乾的皇帝,歷史已肯定了他的作為與功績!他是康熙最合適的接班人,因而,站在歷史的高度,我認為雍正繼位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雍正繼位是不是合情合理,看看雍正親自編寫的《大義覺迷錄》就知道了,雍正為自己“謀父逼母”辯護,至少證明在雍正統治時期,雍正繼位就有謀殺父親康熙逼死母親篡位的說法而眾說紛紜滿城風雨,雍正寫《大義覺迷錄》明顯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以至於後來乾隆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而銷燬。

“而逆賊忽加朕以謀父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又如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大義覺迷錄》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好諛、奸佞的皇帝?

由此可見,雍正繼位至少在雍正時期就是非常有爭議的事情,如果雍正是合情合理繼位,何來“謀父逼母”的說法。

康熙晚年變得越來越昏庸多疑,對皇太子胤礽等人疑神疑鬼,正是因為康熙兩次廢掉皇太子胤礽才引起九子奪嫡的悲劇,最終康熙也不明不白地死於九子奪嫡,據說是被雍正與其親信隆科多毒死。

如果康熙不疑神疑鬼打壓並廢掉皇太子胤礽,哪裡來的九子奪嫡?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唯一活著的嫡子,兩歲就被康熙立為皇太子,胤礽文武全才,聰明好學,幾次監國表現出色,在臣民中威望很高,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皇太子,地位非常穩固,可以說是康熙合格的接班人。

康熙的其他兒子都是庶子,根本不敢覬覦天之驕子胤礽的皇太子寶座,按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皇太子胤礽繼承皇位是眾望所歸名正言順,哪裡來的九子奪嫡?

但問題出在康熙做皇帝時間太長,皇太子胤礽幾次監國代理皇帝處理政務在朝廷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即太子黨,讓康熙感受到自己的最高權力受到了太子黨的威脅。

康熙害怕太子黨搶班奪權,於是對皇太子胤礽吹毛求疵,千方百計打壓,其他皇子看到皇太子胤礽失寵,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機會,於是引起了九子奪嫡,可見康熙是導致九子奪嫡的罪魁禍首。

所謂九子奪嫡其實是不準確的,九子主要是指大阿哥、二阿哥即皇太子胤礽、三阿哥、四阿哥即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九個皇子。

其中皇太子胤礽本來就是“嫡”,是康熙唯一的嫡子與儲君,他根本用不著“奪嫡”,如果不是康熙年老昏庸,根本不會發生“奪嫡”的悲劇。

與兩歲就被康熙立為皇太子的胤礽相比,其他皇子與皇太子地位相差懸殊,根本不可能覬覦胤礽的儲君地位。

在胤礽被立為皇太子25年以後的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康熙才封大阿哥、三阿哥為郡王,封四阿哥、八阿哥等為貝勒,正是康熙提高這幾個皇子地位的舉動,使這四個皇子成為威脅皇太子胤礽地位的主要對手。

而九子奪嫡的另外幾個皇子,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八爺黨,十三阿哥是四爺黨,他們其實沒有覬覦皇太子寶座的野心,只是分別為八阿哥與四阿哥搖旗吶喊兩肋插刀。另外十六阿哥與十七阿哥也屬於四爺黨,卻沒有被列入九子奪嫡。

康熙為了打壓太子黨,在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把太子黨的重要人物索額圖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下獄並活活餓死。要知道索額圖是為康熙消滅鰲拜吳三桂及與沙俄談判等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要功臣,可見康熙打壓太子黨的手段是多麼心狠手辣 。

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康熙與皇太子胤礽的矛盾激化,康熙對近二十年前自己生病時皇太子胤礽沒有表現出特別憂傷的表情耿耿於懷,康熙還疑神疑鬼,他發現皇太子胤礽夜晚靠近康熙的帳篷向裡面探視,被多疑昏庸的康熙認為皇太子胤礽圖謀不軌甚至企圖弒父,可見康熙已經昏庸至極,於是康熙下決心廢掉了皇太子胤礽。

正是康熙廢掉皇太子胤礽的重大失誤,才打開了九子奪嫡的魔盒,一發不可收拾,眾多皇子身不由己地加入九子奪嫡的權力鬥爭的漩渦。

其實真正明目張膽要奪嫡的只有大阿哥,大阿哥看到二阿哥被康熙廢掉皇太子地位,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甚至自告奮勇要為康熙殺死廢太子,康熙勃然大怒,最終把大阿哥囚禁,大爺黨宣告奪嫡失敗。

三阿哥雖然參與奪嫡,但三爺黨的實力最弱。因此奪嫡主要在四爺黨與八爺黨之間展開。

八阿哥胤禩其實非常無辜,他德才兼備而且人緣最好,在大臣與皇子中威望最高,康熙也曾經非常喜歡他,任命八阿哥為內務府總管。

可惜大阿哥在失寵後嫁禍於八阿哥,他看到自己沒有希望奪嫡以後於是向康熙惡意推薦八阿哥,康熙誤以為大阿哥與八阿哥勾結在一起陷害廢太子,可憐的八阿哥遭遇無妄之災,與大阿哥一起被康熙逮捕下獄。

義薄雲天的十四阿哥看到八阿哥被康熙冤枉,他挺身而出為八阿哥辯護,結果狠毒的康熙居然要拔刀殺害自己平時疼愛的十四阿哥,幸虧五阿哥死死保住康熙的大腿求情,十四阿哥才死裡逃生。

後來真相大白,康熙雖然發現八阿哥是冤枉的,是大阿哥搞的鬼,但康熙從此以後對八阿哥有了很深的成見。

後來康熙假惺惺地讓大臣推薦儲君人選,說尊重大家推薦的人選,結果大臣們一致推薦德才兼備的八阿哥,康熙卻翻臉不認賬,對推薦八阿哥的大臣大肆打擊,八阿哥又一次無辜躺槍,徹底失去成為儲君的可能。八爺黨轉而支持十四阿哥奪嫡。

而導致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就是那位不顯山不露水的四阿哥雍正,陷害皇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的背後都有陰險狡猾的四阿哥的影子。

在陷害皇太子胤礽的鬥爭中,四阿哥雍正一度也露出了狐狸尾巴,但他的死黨十三阿哥犧牲自己爭奪儲君的希望出來為了四阿哥背鍋,使四阿哥逢凶化吉,這也是四阿哥雍正繼位以後,對十三阿哥另眼相看極端信任的原因。

康熙晚年最寵愛的其實是差一點被他殺害的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為八阿哥仗義執言奮不顧身也讓康熙發現其人品出眾。於是康熙封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以天子的規格統帥大軍出征,因此朝野都認為十四阿哥是康熙的接班人。

但康熙犯了與秦始皇晚年一樣的錯誤,即沒有明確立皇太子,康熙在選擇四阿哥與十四阿哥誰做自己的接班人有些猶豫不決,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傳說康熙死前身邊只有四阿哥雍正與其親信隆科多兩個人,雍正與隆科多毒死康熙並篡改遺詔。

公元1722年12月,68歲的一代雄主康熙突然去世,從此一直有雍正謀殺父親康熙篡位的說法:“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雍正將十字改為於字”。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曾靜對此說得更為明確,“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也就是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

清史專家孟森通過文獻的辨析,他認為康熙死於雍正的陰謀,這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所造成的。

王仲翰在《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以意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斷言:“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清史雜考》)

許曾重指出:康熙去世和雍正嗣位“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是“隆科多在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害死了康熙。

甚至朝鮮李氏王朝祝賀雍正的專使回國後都指出:“雍正繼位,雲出於矯詔”。

雍正奪取皇帝之位後,他就對朝廷進行了多次的血腥大清洗,不但將八弟九弟十弟等所謂的八爺黨——以廉親王為首的政治集團一舉剷除,後來還將幫助自己奪取皇位的兩位親信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堯也予以誅滅。

甚至,雍正還將自己的生母也活活逼死。雍正既然能謀害父親康熙篡位,逼死偏愛十四弟的親生母親也在情理之中。

《清史》記載,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重,雍正帝親至永和宮,晝夜侍奉湯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醜刻皇太后崩,終年64歲。按照《清史》的記載,烏雅氏是因病去世的。但是,烏雅氏真的是因病去世的嗎?其實,按道理這個可能性是不大的。烏雅氏很大程度上都不會是因病去世,而是另有原因。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由於其生母烏雅氏的出身不好,自從她生了雍正以後,雍正其實就根本沒有由她親手撫養過一天,而一直都是由當時的大清貴妃佟佳氏在撫養,所以,正所謂“生的不親養的親”。

雍正和他親生母親的關係一直也不親密。反之,他對皇后佟佳氏這個養母倒是充滿了依戀。比如在雍正登基之後,依然曾經在諭旨當中極力頌揚佟桂氏皇后,並授予佟桂氏的弟弟隆科多以高官厚祿。

對於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而言,一方面,由於雍正自小都不在她的身邊,所以,她對這個大兒子也是打心眼裡也親不起來。另一方面,就在她生了雍正之後,她又先後生了二子三女,這樣的話,她就更加無暇、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再去關照雍正了。

尤其到了後來,當雍正和她的另外一個兒子——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最後演變成為了政治敵人之後,烏雅氏的內心深處當然是更加希望她的另外一個兒子——第十四子胤禵最終能夠成為皇帝。

所以,烏雅氏對雍正從內心裡又產生了牴觸情緒。所以,當她的愛子胤禵在這場皇位爭奪戰當中,成為了雍正的手下敗將,並且又在被雍正削掉了兵權撤銷一切職務之後,囚禁到了河北遵化去看守康熙陵寢之時,她的情緒更是一落萬丈,鬱鬱而終,也有她被兒子雍正逼迫自殺的說法。

據說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烏雅氏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雍正尊她為仁壽皇太后,拒絕!雍正請其居住到寧壽宮,拒絕!雍正求其主持登基慶典,拒絕!處處跟雍正作對,讓雍正極為難堪.......

後來,在烏雅氏再次要求將胤禵召回來的時候,雍正拒絕了。為此,她一頭撞向了柱子,自殺身亡了。

雍正繼位以後,繼續囚禁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廢太子胤礽在雍正二年不明不白死去。雍正對自己最大的對手八阿哥欲擒故縱,然後羅織罪名把八阿哥與九阿哥在獄中殺害。

不僅如此,雍正對與八阿哥關係不錯的親生兒子弘時也痛下殺手,把弘時過繼給八阿哥然後殺害。

綜上所述,如果雍正繼位是合情合理,雍正就不會此地無銀三百兩編寫《大義覺迷錄》為自己繼位辯護,不然清朝其他皇帝繼位為什麼沒有爭議為什麼沒有鬧得滿城風雨還要親自為自己辯護,所謂越描越黑,說的就是雍正。


厚德載物49847


一直有陰謀論。

雍正繼位是康熙英明選擇的結果。康熙一直在儲君問題上大費腦筋,廢了立立了廢,這是事實,是陰謀論者無法迴避的事實。在這一事實下,看出康熙帝是不在乎嫡長子繼位的規矩的。因此康熙帝立誰都是他選擇的結果。

陰謀論是不成立的。康熙至死都控制著政權。

陰謀論是同情皇十四子的結果,這純粹屬於政敵的編造,欺騙那些沒有政治經驗的吃瓜群眾的淚水,給雍正潑髒水。政治鬥爭是很殘酷的,很血腥的,很下流的,很無恥的,很需要靈活腦瓜的,很需要明白吃餃子可以讓他人多吃點的道理的。康熙臨死前一直很清醒,他比誰都明白政治鬥爭的暴力對國家造成的危害,他決不允許因為儲君問題危及清王朝的穩定,這是康熙的偉大英明之處。

象許多偉大的帝王一樣,康熙不但指定了第一代接班人,還指定了第二代接班人即乾隆,為大清王朝連續一百年的穩定提供了組織保證。

對於靠勞動為生的草民而言,一百多年的和平穩定,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寧做太平狗,不作亂世人,對於老百姓而言,只要能給他們穩定的生活,他們還操心誰去當皇帝,誰給老百姓穩定的生活,他們就擁護誰。雍正給了老百姓在清朝歷史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所以民間稱雍正為雍正爺。因此老百姓不會去造雍正的謠,陰謀論是雍正的政敵潑的髒水。

實際上,在皇十四子接受軍權的那一刻,就證明了他根本不具有偉大政治家的頭腦。如果皇十四子具有歷史知識,他就應當明白,讓他帶軍出征標誌著被徹底排除出政治權力的核心,他在儲君問題上已失去了資格。歷史事實證明,皇太子是不被允許脫離皇帝的身邊的,皇帝寧可自己出徵讓太子監國都不會讓太子掌握軍權的,這既是對太子的愛護也是防止太子作亂。如秦朝的扶蘇,當扶蘇帶兵駐邊的時候,扶蘇在秦始皇的心中就不再是第一繼承人了。對於康熙而言,當皇十四子美滋滋的帶兵出征的時候,康熙就暗自嘆了口氣,知道自己對皇十四子的判斷沒錯誤,知道這瓜娃子不是當皇帝的料,知道這瓜娃子也就只配耍耍大刀了。


精彩網評


關於雍正繼位是否合理的這個問題,歷史也沒有個準話。一個說是康熙皇帝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想讓弘曆當皇帝,然而自己的兒子還都活的好好,斷不能直接立弘曆做皇帝,所以康熙就先立了弘曆的父親做皇帝,然後在把皇位傳給弘曆。

還有的說康熙本來是想立十四阿哥當皇帝,詔書都寫好了,這個時候四阿哥就串通自己的舅舅隆科多改了遺詔,原本詔書寫的詩“傳位十四阿哥”被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看過《步步驚心》的人都知道。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只是做母親的偏愛十四阿哥。都是親兄弟,兩個人都是隆科多的親侄兒,皇上傳位給哪個對於隆科多都沒有損失。

他有必要冒險嗎?

《雍正王朝》、《步步驚心》等等一些電視劇裡都演的詩雍正改了遺詔才做了皇上。這也讓我們很多人都相信雍正的皇位來的充滿了陰謀。

我認為他的皇位得來還算合情合理,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論。做了皇帝的雍正勤政愛民,愛戴百姓人民安居樂業有什麼不好非要汙衊他。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關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百年來爭論不休,什麼改詔說、無詔奪位說,眾說紛紜,但是幾乎所有的史學家都忘了一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甚至本人就是儒學大家的康熙皇帝除了安新覺羅胤稹,並不會選擇其他人繼位,拋開個人能力出色不說,單單從胤禛是實際上的嫡長子,就讓康熙帝只能選擇他繼承大統。

有人說:不對呀,胤禛不是烏雅氏生的嗎?怎麼會成了嫡長子了呢?聽小編一一道來。

康熙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儒家思想關於繼承人的規定,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鐵律:立子以嫡以長。也就是說,選擇接班人,只能從正妻(在皇帝這裡就是皇后)的兒子中選擇,如果正妻沒有兒子,可以從側室(妾,在皇帝這裡就是皇貴妃、貴妃、妃嬪)的兒子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兒子親自撫養,這個孩子就算嫡子了。如果正妻自信自己還能生育,以至於沒有來得及收養兒子就死掉了,那麼就沒有嫡子了,繼承人就只能從庶子(妾、妃嬪生的兒子)中,選年紀最大的那個做繼承人。

因為秉承中國傳統禮儀甚至誓約“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的理念,所以他就成了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生前立太子的皇帝,而這正是按照儒家正統思想行事。雖然胤禔是老大,比老二胤礽大兩歲,但是因為不是皇后而是惠妃那拉氏生的,所以不能成為太子。而胤礽雖然是老二,但卻是赫舍裡皇后生的,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弄得胤禔想起將來要給弟弟叩頭稱臣就鬧心,搞出了個魘鎮事件,把自己也搞成了“永遠圈禁”,等於被判了無期徒刑。 後來胤礽出事,兩次被廢,第二次乾脆也被判了無期徒刑。

這時候康熙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嫡長子了。下面就有故事了,這個故事要從康熙的幾位皇后說起。康熙先後(當然是先後,哪個朝代也不會同時出現兩個皇后)有四個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封的)。赫舍里氏生了倆兒子,就活了個胤礽,鈕祜祿氏還沒來得及生,她妹妹生了老十胤䄉(礻我,這個字打不出來),而且奇怪的是鈕祜祿氏居然沒有沒有收養為自己的兒子,弄得老十隻好給老八做跟班。第三個皇后佟佳氏就比較聰明,早早地收養了烏雅氏生出來的胤禛。

這就說到正題了,胤礽出事之後,胤禛就成了唯一的嫡子。也就成了非常注重出身的康熙大帝的唯一選擇。這一點從康熙晚年讓胤禛主持祭祀,而讓胤禛的親弟弟胤禵帶兵出征可以看出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皇帝守家供奉祖宗,親信帶兵出征,這是康熙對身後事的美好願望,也是歷代皇朝一貫的做法,沒想到這同父同母的兄弟居然鬧了個不歡而散,直到雍正的兒子乾隆繼位,已經成了“十四皇叔”的胤禵才出來做事,估計這時候也想通了——皇位本來就不是我的。

至於老八胤禩,根本就沒當繼承人的份兒,康熙帝的理由很簡單: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胤禩素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選的繼承人,母親必須身份尊貴,別人沒份兒,想也別想


坤麟2514001


雍正繼位問題,本來沒什麼爭議,只是民間演義中說他讓人私改傳位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大家稍微清楚一個事就好了,那時候的於是繁體字,根本無法由十字改成。就這麼簡單!


唐某先生


關於雍正即位的合法性,一直爭議不斷,到現在也沒有定論,誰也沒法說服誰。但本人缺更願意相信雍正即位是合情合理。

胤禛一向常以閒人自居,跟兄弟和和睦睦,雖然是裝的,但至少他的這種韜光養晦的態度康熙帝應該都看在眼裡,知道他是一個沉得住氣、老成之人,知道“不爭就是爭”這麼一個道理。康熙對皇子奪嫡的是是非非已經相當無奈,對按耐不住而自作聰明的人相當厭煩,就比如老八,在太子再度被廢以後就大肆活動,上竄下跳,引得康熙直接一通斥責,還有老三也是,一看太子位子空出來,居然敢“以儲君自命”,實在愚蠢。這麼一來,雍正擔不擔得大任,康熙心裡應該有桿秤。

還有,雍正有沒有治國之材,康熙能不清楚嘛。雍正多次隨從康熙巡幸、外出代辦政務,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從政經驗,對地方行政、吏治以及民生情況有了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在爭儲過程中,他提出了整頓積習的方針,應該是深得康熙之心的,康熙其實應該也知道國家積弊已深,奈何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故而將整頓國家積弊的大任寄希望於後人。這麼一來,康熙為了國家長遠未來,也願意選擇這樣一個實心用事的認來當後繼者。

說到繼任者,你又不得不談老十四,他是一個深得康熙喜愛的皇子,康熙對他的恩寵,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的,尤其是他任撫遠大將軍以後,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可謂是聲譽日高,是儲君之位的強有力競爭者。但是,為何沒有成繼任者呢,我想大概是康熙覺得他有大將軍之才,而無帝王之能,康熙在對待繼承人問題上沒有犯糊塗。

後世之所以不停的黑雍正,很可能就是政敵、被雍正新政觸犯了既得利益的一批人、對滿清有成見乘機起鬨鬧事的人搞出來的。不過,其中有的黑料,實在是不值得討論,比如詔書上玩什麼“十”改“於”的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