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宋朝在商業上的繁榮和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古代王朝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農耕文明下小農經濟的封閉性,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都相對不重視商業的發展。就算提及中國古代商業的繁榮時,首先想到的是國內的商業活動。

實際上,從漢朝時的絲綢之路,到盛唐的萬國來朝,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活動,早就不止於國內。而作為中國古代商業活動的巔峰,兩宋時期民間對外的海陸貿易,也是非常繁榮的。

一、兩宋時期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基本形式和特點

首先從陸路來說,宋朝不同於漢唐,並沒有完成傳統意義上的天下一統,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當時的遼,西夏包括後期的金,元等外部政權,都是宋王朝對外貿易的方向。而這些王朝大多地處西北或者東北,與大宋王朝有很多的陸上通道,這就為宋王朝

民間陸路對外貿易提供了基礎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1、兩宋時期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基本形式

首先,不論是東北的大遼,還是西北的西夏,甚至的南方的大理,其與位於中央王朝的大宋,很多時候是敵對或者是競爭的關係,在這種基礎之上,宋代民間對外貿易不可能像我們今天似的完全開放,很多時候都是時斷時續的,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宋會要輯稿》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司先定私礬條流,頗甚嚴峻,犯者皆至極刑。”

由此可見在宋朝與遼朝的民間陸路對外貿易,很多時候,很多種類都是被禁止的。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民間依然有走私等形式的對外貿易存在,但其規模肯定是不大的。但是這並不是說宋朝像明清執行海禁一樣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相反,因為國內嚴重的“三冗”問題,宋朝對於商業的繁榮是非常依賴的,在對外貿易的問題上,大多數的時候還是呈現以支持和鼓勵為主。

《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二年,始令鎮、易、雄、霸、滄州各置榷場,輦香藥、犀象及茶與交易。”所謂的榷場,就是今天的通商口岸,針對遼國一個國家,大宋就有五處通商口岸,可見在兩國不處於戰爭狀態的大多數時候,宋朝官府對對外貿易的態度還是持開放與鼓勵政策的。

2、兩宋時期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

由上文可知,兩宋時期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發展,深受當時的國際政治關係的影響,當宋遼,或者宋夏之間關係比較融洽時,陸路對外貿易的發展就比較迅速,反之則受到很大的限制。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同時,由於宋遼,宋夏之間大方向上的敵對狀態,民間貿易的種類和規模,其實是受到官府嚴格管控的,諸如糧食,軍馬等戰略物資,是嚴禁民間對外貿易的,只有對提升國家稅收有利,同時不會資敵的茶,香料等物資,才是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主體。所以說,兩宋時期民間陸路對外貿易,具有國家主導性,和貿易產品的種類較匱乏的特點。

二、兩宋時期民間海路對外貿易的條件和成就

1、造船技術的發展為兩宋時期民間海路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陸路相比,兩宋時期民間的海路對外貿易,主要以南方為主,因為沒有較強大的敵對勢力制約,其發展更加迅速。首先從科技水平上,宋朝中國文化科技的迅速進步,造船技術的發展,給繁榮的海外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舜民在《畫墁集》中記載:“丙戌觀萬石船,船形制圓短,如三間大屋,戶出其背,中甚華飾,登降以梯級。非甚大風不行,錢載二千萬貫,米載一萬二千石。”

由此可見,當時的海船不管是從載重量,還是製造水品上,都已經相當先進了,這正是宋朝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基礎。

2、兩宋時期民間海路對外貿易的成就

與北方有遼國,西北有西夏不同。主要出現在大宋南面的海外貿易,其產品的輸出地點多是日本,南洋諸小國,這些國家一來不與大宋接壤,對宋朝沒有直接的威脅,其次不管是從文化還是社會制度上來講,宋朝在當時的周邊國家之中都是比較先進的。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這種外部環境之下,兩宋時期海路的對外貿易極度繁榮,源自大宋的茶葉,絲綢等中國特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不僅銷售到周邊國家,更是順著海岸線一直蔓延到波斯灣,甚至非洲。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中國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往。雖以一月南風至之,然往返經二年矣。”宋朝之前,中國商船活動的範圍大致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交界處的南亞範圍,但到了宋代,有史記載的中國商船已經遠行到印度洋西海岸,甚至東非,可見當時海路對外貿易的繁榮。

三、兩宋時期民間海陸對外貿易發展和繁榮的原因

1、統治者的推動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農耕為主體的小農經濟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比較重視農業而貶低商業所謂“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就是出於這種需要。但宋朝是個例外,因為獨特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使得宋朝從建立開始就面臨著嚴重的“三冗問題”,

而三冗問題又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在這種政治背景之下,節流已然沒希望了,統治者只能想辦法開源。

而商業稅就是開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宋代以前,由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國家能從商業上收到的稅收是相當有限的,同時出於穩固統治的需要,歷代王朝都恨不得把農民拴在土地上。可宋朝本身由於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國土面積本就不如漢唐時廣闊,單純依靠農業根本沒辦法養活所有人口,供養自己龐大的官僚和軍隊體系。

同時,由於軍事上的羸弱,宋朝還要負責給遼,西夏等國的歲賦,更加重了宋朝的財政負擔。在此基礎上,鼓勵商業發展,甚至國家直接參與商業活動,從中獲利以滿足維持統治的財政需要,就成了宋王朝的必然選擇。李燾所著的《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請置榷易局,大出官庫香藥、寶貨,稍增其價,許商人入金帛買之,歲可得錢五十萬貫,以濟國用,使外國物有所洩。” 所以說,宋朝民間海路對外貿易的繁榮和發展,首先是

政府推動與支持的結果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2、商業活動繁榮和百姓謀生渠道的直接需要

首先宋朝時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國內商業活動的繁榮與發展,宋代在生產力水品和政府的雙重推動下,商業活動達到了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頂峰

商業的根源是剩餘價值的交換,商業活動的繁榮,自然誕生了社會總剩餘價值的充足,這些剩餘價值在資本和政府的推動下,是比要尋找新的輸出渠道。而當時作為中國國內主要商品的茶,絲等,對於普通百姓,甚至是當時的統治者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剛需。相反,由於商業活動的繁榮導致的錢荒,全國耕地面積的減少產生的糧食短缺,以及為了應付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而急需的馬匹等物資,才是北宋政府和民間最需要的東西。

這個時候,盛產馬匹的東北和西北草原,盛產白銀的日本,稻米一年三熟的南亞諸國,就很好的成為了大宋商品的交易對象。另一方面,由於宋朝官府一反歷代封建王朝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反而鼓勵和支持土地向大地主階級集中,使得大量小農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只能尋求別的謀生出路。

最好的道路當然是讀書做官,可讀書在古代也是個消耗性的事業

,原本就陷於破產邊緣的小農們根本支撐不起子弟讀書的花費。“士農工商”裡士農已經沒有了希望,工也需要專業的技術,留給大多數百姓的選擇就只剩下了“商”這一個渠道。

而當時的海外貿易由於生產力限制而客觀存在的危險性,促使其利潤也是非常可觀,在這種情形之下,民間的海路對外貿易就成了一個風險大,但收益更大的謀生渠道。因此,兩宋時期民間海陸對外貿易的繁榮,除了國家推動和商業的繁榮促使之外,也滿足了當時破產農民謀生渠道的需要

“小農經濟”在宋代可行不通,談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兩宋時期民間海陸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繁榮,其實要分成兩個方面去看。從陸路的方面,民間陸路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繁榮,其實一開始就是帶著鐐銬跳舞,是在國家的監管之下進行的,具有國家主導性和貿易產品單一性的特點。

而海路對外貿易的角度看,首先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條件,其次是兩宋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國家出於財政壓力,鼓勵民間對外貿易,同時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謀生,自發的選擇了參與對外貿易。這兩者又共同促使了兩宋時期海陸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長編》

2、《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