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中國古代哪些仗打得特別神?為什麼?

於無聲處34


1.鉅鹿之戰,項羽以三萬兵力打敗秦軍二十萬,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

2.官渡之戰,袁紹的實力遠大於曹操,最後曹操戰勝了袁紹,一統了北方。

3.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兵力戰勝了前秦的八十萬大軍,鞏固了新生的東晉政權。



文史兼備達人


我認為最神的一仗——東漢耿恭金蒲城之戰


東漢時期的耿恭駐守西域金蒲城,手中僅有部隊幾百人。匈奴派兵2萬人對金蒲城發動了猛烈的攻擊。耿恭上城迎戰,將箭頭敷上毒藥,命傳令兵告知匈奴,漢兵武器有神力,中箭傷口不可愈。匈奴士兵中箭後定睛一看,傷口全都開始潰爛,頓時大驚失色,時逢暴風驟雨,趁著天氣的掩護,耿恭下令部隊出擊,殺傷眾多,匈奴為之膽寒,解圍而去。

後來匈奴又來攻城,這次改變了策略,沒有正面攻擊城池,而是佔領了金蒲城的水道,城中乏水,耿恭命人掘地十五丈仍不得水。無奈之下,將士只好從馬糞中取水。耿恭仰天長嘆,整理衣服,向井而拜,祈禱漢德保佑。不一會,井水噴湧而出,眾人歡呼雀躍,萬歲聲驚天動地。看到井水,匈奴以為耿恭有神明保佑,紛紛撤退。

不肯善罷甘休的匈奴在休整完畢後,依仗人員上的優勢再次圍困金蒲城,這次時間更長,達到數月。很快,城內就開始缺糧,於是耿恭將盔甲和弓箭煮爛來吃。雖然窮困潦倒,但將士們誓同生死,絕無二心。虛弱的將士們一個個死去了,僅剩數十人。

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然困窘不堪,便派使者入城招降,耿恭親手格殺了使者,將使者的屍體懸掛在城牆上燒烤。匈奴其他官員看到,痛哭流涕。單于大發雷霆,增兵圍城,卻始終攻打不下。

長期的圍困,讓這群勇敢的戰士也困頓不堪。一天夜裡,守城的將士聽到了城外兵馬的聲音,趕緊擦去臉上的塵土,拿起破舊的武器,互相攙扶著,準備應敵。不料傳來一個響亮而熟悉的聲音:“我是範羌,漢朝皇帝派兵來接大家了。”大家仔細一看,原來是範羌帶領2000人的部隊來迎接這幫勇士了。城中守城將士熱淚盈眶,萬歲聲山呼海嘯一般。

第二天,部隊集結完畢,準備突圍,匈奴緊追不捨,漢兵且戰且退,路上風餐露宿,不少將士身體日漸虛弱,甚至永遠倒在了回家的路上。耿恭原守城部隊出發時有26人,等回到玉門關的時候,僅剩13人了,個個衣衫襤褸,面容枯槁。

面對這群勇士,大家欽佩不已,中郎將鄭眾親自為這群將士沐浴更衣。並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衝,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皇帝看了唏噓不已,拜耿恭為騎都尉,範羌為共丞,其他人職務高低不等。


我之所以認為這一仗最神,是因為這一仗打出了漢民族的精氣神來,甚至贏得了對手充分的尊重。從此以後,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可以驕傲的說,我是漢人。


若智若愚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諸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鉅鹿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等,其中一些戰役,你不得不感嘆領兵之人有如神助,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光武帝劉秀——昆陽之戰。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登基不久進行了一系列先進的改革,至今史學家們也無法相信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的思想,王莽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穿越者”。王莽的改革嚴重觸犯了士大夫集體的利益,同時加上天災不斷,致使各地紛紛起義自立。


本來劉秀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準備種種地,安安心心當一個農民好了,可是碰上天災,地就沒法種了,那幹什麼呢?造反!在他大哥劉縯的帶領下開始了造反的事業,後來加入了綠林軍,成為其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隨著綠林軍實力的增強,隊伍越滾越大,綠林軍高層決定擁立一位劉氏宗親為帝,性格軟弱但勢力較強的劉玄勝出了,劉玄稱帝后封了劉秀為太常偏將軍。王莽聽說漢室復立,火冒三丈,命令王邑、王尋率軍百萬進攻昆陽、宛城。

雖說百萬大軍是誇大其詞,但是也有四十二萬大軍,駐守在昆陽的軍隊一共才九千多,將軍們都建議帶上家眷財物跑路,一直默默無聞的劉秀堅持固守待援,一番激情高昂的演講之後,帶上十三位人出城去找救兵,按理應該沒有人來才對,可是還是被他找來了一萬七千多人,加上城內的滿打滿算也才三萬人,這仗也沒法打呀。

這時候兩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後漢書.光武帝紀》

王邑率軍圍困昆陽,可是一天夜裡,一顆流星墜入軍營,頓時死傷無數,漫天飛塵,第二天白天又有云像一座山一樣壓向軍營,士兵都嚇得趴在地上不動,士氣降到低谷。劉秀趁機率領數千精卒反覆衝殺,斬敵數十首,勇猛無敵,讓大家刮目相看。

眾將看劉秀如此拼命,紛紛出戰,一支不到三萬人的軍隊數次衝擊幾十萬大軍的營盤,連戰連捷,劉秀更是率軍從城西水上衝擊敵營的中間,這時上天再次眷顧於他。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後漢書.光武帝紀》

天空下起了暴風雨,河水決堤,將王邑大軍盡數淹沒,溺死了幾萬人,劉秀率軍趁機攻擊,王邑慘敗,四十二萬大軍被劉秀以三萬軍隊擊潰,讓人驚歎。

結論:劉秀的昆陽之戰,先是隕石,再是暴風雨,佔盡天時,劉秀也被後人戲稱為“位面之子”。昆陽之戰奠定了劉秀天命之子的稱號,他也不負眾望擊敗了王莽這個“穿越者”,建立了東漢王朝。


歷史煙客


給世界軍事史上稱謂“上帝折鞭處”,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保存了古代中國文明的“釣魚城保衛戰”,此戰當之無愧。

蒙古大汗蒙哥所向無敵,到了重慶的合川釣魚城,城中守將王堅拒不投降,結果還把大汗擊傷不治而亡,導致蒙古大軍西征歐洲步伐停下來,大汗的兒子紛紛撤軍爭奪大汗寶座,讓歐洲得以喘息,讓南宋得以延命,後來讓忽必烈上位,改變蒙古屠殺屠城做法,釣魚城在蒙古承諾不殺一人,堅守36年後投降,將領全部自刎而死。


高血壓有效才付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急於建立威信,冒然發兵攻打魯國,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魯莊公迅速動員,決心抵抗,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在出徵前,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分賜給群臣,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真感動神明。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說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樣我們可以和齊國打仗了。兩軍相對長勺,魯莊公欲進攻,被曹勸止,曹劌在齊軍三次擂鼓衝鋒之後才擂鼓命令魯軍出擊,一舉將齊軍擊潰,莊公欲急於追擊,曹劌說不可,在下車察看了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之後,才建議莊公追擊。勝利之後魯莊公問曹劌勝負的原因。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一鼓而作氣,再次擊鼓則勇氣衰退,三次擊鼓勇氣就沒有了。敵三鼓氣竭,而我初鼓氣盛,所以能戰勝敵人。至於追擊,曹劌則說: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意圖,怕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2.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中原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的一場戰爭。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這場戰爭奠定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早年晉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國,受到過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問他:將來你要是當上了晉國國君之後會怎麼回報我?晉文公回答:如果將來哪天我們兩國的軍隊要是相遇,定當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等於30裡,三舍就是90裡。)公元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於回國即成王位。他執政後,對內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崇儉省用,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與楚國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爆發了城濮之戰。城濮之戰時晉文公遵守了當年對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諾,主動後退90裡。其實晉軍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晉文公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動,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在軍事上它避開了楚軍鋒芒,便於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先佔據了地利,以逸待勞,從而為晉軍後發制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晉軍的主動後撤,楚軍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蹺,主張持重待機,停止追擊。然而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這正是聚殲晉軍的大好時機,揮兵追至城濮與晉軍決戰,終至遭到慘敗。

3.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一場戰爭。桂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極具經典的一場戰爭。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魏國率先在諸侯國中強盛起來,並積極向外擴張,對齊國所屬的東部構成嚴重的威。而趙國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與齊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早有圖霸之意,遂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于歸途截擊它,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的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等到邯鄲城破,魏軍急需休整的時候,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迫使龐涓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重創魏軍。

4.雁門之戰

雁門之戰

雁門之戰,也稱李牧破匈奴之戰,是講戰國時期鎮守雁、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場戰爭。雁門之戰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打敗外族匈奴的戰役。戰國時候,外族匈奴經常騷擾趙國邊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將李牧深知遊牧民族忽來忽去的作戰特點,李牧按邊防需要調整了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採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之實力,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遂撤換了李牧。此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百姓亦無法耕作。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趙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後才走馬上任。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之後,精選弓弩手10萬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隊進入包圍圈後,李牧率軍殺出,一舉聚殲匈奴的10萬騎兵,匈奴單于僅率少量親兵逃脫。此後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進擾趙國邊境。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最為激烈、最有影響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國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至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64年,秦國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願割獻上黨郡以求和。但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以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於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趙王聞秦軍東進,派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阻擋秦軍。一代良將廉頗在經過幾次交戰皆負之後,知道秦軍勢大,無法速勝,遂及時改變策略,採取堅壁不出的戰術,與秦軍打持久戰,以圖拖垮秦軍。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國採用離間手段,用千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四處散佈流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趙王遂以趙括代廉頗,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草率率軍出擊,被秦軍包圍,46天不得出,最後趙軍投降,45萬人被殺。

6.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場戰爭。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亂,諸侯復起。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趙王歇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鉅鹿。而此時秦將王離率領的幾十萬邊防軍也趕到包圍了鉅鹿,章邯則在鉅鹿以南筑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諸侯求救。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餘人救趙。大軍進至安陽後,宋義被秦軍的氣勢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楚懷王迫不得已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示有進無退之決心。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而經此一戰,秦朝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7.還秦之戰

還秦之戰

還秦之戰是指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的一場戰爭。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憑藉其軍事實力,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為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劉邦,將巴、蜀、漢中封於劉邦,迫其離開關中。並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公元前206年,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平叛齊地田榮之機,決計襲佔關中,東出與項羽爭天下。劉邦的大將韓信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來時燒燬,三秦王鬆懈麻痺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主力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同時分兵攻取隴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襲佔關中大部地區,實現了還定三秦的戰略目的,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8.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場戰爭。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接著他在完成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之後,遂發起了統一南方的戰爭。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十五萬大軍進攻荊州,荊州其主劉綜見其勢大納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過來的荊州降將訓練水軍,然後打造戰船,為進攻江東的孫權做準備。當時江東內部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降以張昭為首。其奉詔回來的大將周瑜向孫權逐一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一是曹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時天氣盛寒,馬無藁草;三是馬超、韓遂尚在關西,後患未除;四是其軍隊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無心戀戰。藉此只需有五萬精兵就可以破敵。孫權於是決心抗曹,當即撥與兵馬和糧草,任命周瑜為都督,統兵抗曹。兩軍相對於赤壁,周瑜深知曹軍勢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準備都做好之後將無可匹敵,所以必須先發制人,趁其立足未穩之計就將其擊敗。這時曹操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因為所帶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將所有的戰船用鐵鏈相連,將其固定,使其走路時像陸地上一樣平穩。周瑜見此情景,果斷抓住戰機,採取火攻之術,放火燒其戰船,由於曹操所有戰船相連,一船著即全船著,大軍迅速崩潰。周俞立即發動全軍進攻曹操,曹操被殺的丟盔卸甲,狼狽逃回北方。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水戰。

9.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發生在東晉時期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的一場戰爭。西晉末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前秦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國力迅速發展壯大,先後滅掉燕、代、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於是苻堅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親室一致反對之下,不顧丞相王猛臨終再三告誡不可輕伐東晉的遺言發動了統一南方的戰爭。公元383年,苻堅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進攻東晉。東晉方面以宰相謝安為將,率軍8萬抵抗秦軍。兩軍對峙於淝水,謝玄針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眾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認為可以趁其軍隊渡河到一半時半渡而擊之,於是同意,指揮兵眾後退。然而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大軍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亂做一團,而此時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秦軍大敗。苻堅在逃跑的路上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晝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中雙方戰爭規模最為懸殊的一次戰爭,其結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意義。此戰苻堅統一中國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10.復臺之戰

復臺之戰

復臺之戰就是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鄭成功,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臺灣移民,積極開發臺灣島。1645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賜名成功,因此改名鄭成功。清軍入關之後,鄭成功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廈門作為抗清根據地。在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失敗後,兵力大傷,他考慮了全局形勢,感到只靠廈門和金門作為根據地,勢單力孤,不可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大業。如果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臺灣,擴大抗清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形勢就會好得多。而且臺灣人民不堪忍受荷蘭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於是鄭成功決定揮戈東征,收復臺灣。公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發現鄭成功進攻臺灣後,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成功乘海水漲潮之際出其不意的穿過鹿耳門,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繫。在鄭成功先後擊潰了其水師和臺灣城的援軍後,赤嵌的荷蘭軍向鄭成功投降。接著鄭成功近圍臺灣城,經過9個月的圍攻,荷蘭人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掛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書。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寶島臺灣。


走起小魏


中國歷史上的戰役是非常的多,一般戰場上人數多還是會比較佔上風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水平相當或者人多取勝,也有少部分的情況是人少的情況下,還能夠取勝的,比如著名的牧野之戰、淝水之戰、護步答岡戰役等。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一場最“不可思議”的戰爭,它便是護步達岡之戰。護步達岡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非常著名的戰役,這次的戰爭中,阿骨打殲滅了遼軍數萬之多,對遼國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場戰役發生在1115年,遼國起兵討伐女真族,當時遼國有著70萬人的部隊,而女真族只有2萬的士兵,實力相差非常的大,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人難以相信,女真族就是憑著不到三千的士兵打敗了遼國70萬人的 軍隊,將遼國的軍隊逼到了護步答岡,一舉擊潰了遼國的主力,所以稱這次戰役為互不大綱之戰。很多人也會疑惑 那這場戰役到底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呢?第一,當時遼國的軍隊聲稱自己有著70萬人,其實是誇大了,也就是說當時的確切的數字也就是隻有10萬人,這種作戰方法在古時候是非常常見的,像赤壁之戰等等,為了在氣勢上贏得對方,就把自己軍隊的人數以5-10倍不等的數字報出。第二,當時遼國還算比較強盛,在將近200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太大的戰事,大部分的人也就在這個安逸的環境中磨掉了原來就有的血性,而女真族為了生存可以說是非常強悍的一直隊伍,當沒有了血性的一直隊伍遇上一直野心勃勃的戰鬥隊伍,可想而知後果如何。第三,在武器裝備上來說,在最開始的時候遼國是佔優勢的,但是由於前面的作戰過程中,女真族勝利了,在這個過程中沒收了不少的遼國兵器,在作戰方面就縮短了兩個隊伍在武器上的差距,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第四,除了以上說的幾條之外,在雙方開戰的過程中,遼國更多的時候十以“守”為主,而在關鍵的時刻,遼國接到了自己內部有叛亂的消息,遼國的天祚帝選擇了班師回朝,先搞定內部問題,而不是繼續戰鬥,可想而知,最大的領導都帶著旗子跑了,剩下的士兵哪裡還會有繼續作戰的心思呢?就這樣,遼國的精銳部隊被殲滅了,遼國也元氣大傷


頂不住了昂


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戰神當屬韓信,沒有之一,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紫伊慕婉


我認為諸葛亮打的每一場戰役,都是特別出神入化,分別是:

火燒博望坡

火燒新野

白河煙曹仁

赤壁之戰

計取荊州

計取西川

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當然了,諸葛亮是沒有真正的去現場揮刀斬將,但是他的計謀和他的聰明才智,使得每一場戰役都是那麼出神入化。




歷史榴芒教授


戰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但是有些戰爭讓我們刻骨銘心,下面讓我們去看看古代中國歷史上被遺忘的十場重要戰爭吧。

1,楚吞百越之戰(春秋---戰國)

在西周分封諸侯的版圖裡,楚國不過是南部一個偏遠小邦,在春秋戰國風起雲湧的畫卷中,楚國卻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決定群侯爭霸格局的超級大國。史冊大多傾重於記錄楚國北上中原,與秦晉大國爭鋒的壯闊歷史。

卻忽略了楚人自始至終都未曾停息的一場戰爭:南吞百越之戰。在華夏文明的成長與擴張時代,楚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扮演了華夏民族南部拓荒者的偉大角色。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楚國的南擴之路,彷彿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統統融化入華夏民族洶湧的血液中。楚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其實扮演了中國南北文明橋樑的作用。

2,班超敗月氏帝國之戰(東漢)

這是一場只漢史中只記錄了寥寥數筆的戰鬥,公元90年夏,貴霜帝國派兵七萬,越過帕米爾高原,進攻漢朝西域諸屬國。漢朝西域都護班超集合西域各屬國兵馬,以誘敵深入之策將月氏軍圍困,並迫使其遣使投降。

不費漢朝中央一兵一卒,便輕易化解了一場西域各國的災難。從漢朝經營西域的歷史來看,這場戰爭自然鞏固了漢朝中央政府對於西域的主權,並使絲綢之路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分界線---蔥嶺。

中國對蔥嶺以東的地區的主權,從那時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當時的漢朝人對貴霜帝國知之甚少,甚至久歷邊疆的班超也對這個國家分外陌生,依然如慣例稱其國王為月氏王。

3,東漢與羌的百年戰爭

貴霜降服了,西域收復了,南方平定了,匈奴烏恆沒戲唱了,東漢帝國曆經幾代君王的苦心經營,終於達到了盛世的頂峰,然而自始至終,他們都面對著一個頑強的對手---河西羌族。

先零羌平滅了,參狼羌又反,鍾羌完蛋了,東羌又亂,羌人彷彿一個在擂臺上屢次被擊倒卻屢次站起來的頑強拳手,與東漢帝國整整搏鬥了一個多世紀的時光,東漢王朝幾代名將的心血與榮辱,都將為這個頑強的部族所拋灑。

特別到東漢中期以後,隨著地方豪強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坐大,政治的腐敗為羌人叛亂提供了溫床,更加速了漢朝軍隊的腐化過程,終使平羌戰爭演變成一場烽火連綿的消耗戰。

平羌戰爭的另一結果恐怕是漢朝政府沒想到的,在漫長的平羌戰爭裡,漢朝河西軍閥勢力日益膨脹,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終於有了河西軍閥董卓進京奪權的大戲,拉開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

4、隋攻吐谷渾之戰

大隋盛唐,武功赫赫,擊吐蕃,戰突厥,浩瀚的史冊裡留下了無數英雄的傳說,然而隋朝攻吐谷渾之戰,在隋唐名將赫赫光輝的映照下,顯得有些平庸和暗淡,而事實上,隋攻吐谷渾之戰,不僅僅是隋朝統一中國的前奏,更為歷經分裂與戰亂的中國,打響了重歸盛世的發令搶。

我們可以從國防等多個因素來解釋隋唐徵吐谷渾之戰,然而透過無數塵封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西擊吐谷渾之戰,實際上牽動著歷代強盛中原王朝的一個大戰略---西進戰略,如漢朝開西域一樣,歷代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把開闢絲綢之路恢復對西域的主權作為國家和平與發展的大謀略。

而吐谷渾正是橫亙在隋唐王朝通向絲綢之路的大釘子,擊敗吐谷渾使隋唐王朝鞏固了自己在河西地區的主權,以此為基礎將華夏文明傳向了西域大地,更使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從此暢行無阻,拉開了中華民族又一盛事的序幕。

徵吐谷渾之戰是華夏文明再次衝出關山阻隔,通向歐亞大陸的第一塊跳板。其意義即使與唐平突厥之戰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5, 唐朝破吐蕃的維州之戰

盛唐的赫赫武功讓人神往追憶,而安史之亂後晚唐的歷史卻總讓史家不堪回首,那個向來被認為是宦官亂政與藩鎮專權的黑暗年代,儘管已經是唐王朝日落西山的末世,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下。

唐朝軍隊依舊部分保持著盛唐時代強悍的戰鬥力,一代名將們以扶大廈於將傾的勇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出了一次次酣暢淋漓的外戰勝利,確保了走向末世的唐王朝邊境的太平,也一度為國家迎來了迴光返照一般的“中興”,公元801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正是唐軍末世時代的輝煌之作。

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於長慶會盟,徹底結束了兩大軍事集團歷經數百年的持續對峙和戰爭狀態,在之後的時日裡,雙方都忠誠的遵循了這一盟約。

韋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開兩大集團和平之門的一把鑰匙。世人對晚唐政治頗多貶斥,然而透過維州之戰的輝煌,我們仍然可以依稀可見盛唐武功的絲縷榮光。

6.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

唐擊回鶻殘部之戰,可以被看作晚唐時代唐朝戰略防禦的轉折點,唐朝的邊患素來集中在西北地帶,尤其以回鶻和吐蕃兩大強鄰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後,強大的回鶻帝國也既而走向了滅亡。

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的情況下,能夠解決好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問題,實在是幾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在外交與軍事方面努力的結果。擊滅烏介可汗後,唐朝冊封了擊滅回鶻的黠戛斯部落。

而自稱是漢朝李陵後人的黠戛斯部也對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為了抗擊阿拉伯帝國東侵的屏障,更使戰火綿延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長安到中亞的通道再次暢通。

7,宋夏平夏城之戰

史家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內容頗多爭議,然而有一點卻是不容否認的,王安石變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經濟和政治,卻在軍事上。從王安石變法開始,宋朝軍事改革特別是西北地區的軍事改革就成為了變法的重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西北軍隊擁有了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士兵的作戰素質和將領素質也隨著變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終於漸漸扭轉了宋朝在宋夏戰爭裡的被動局面,併為宋朝打造出一支難得的精銳之師,遺憾的是,這一切的成果,皆因為北宋最終的敗亡和王安石變法的是非爭論,一直被史家所忽略。

在兩宋並不光彩的外戰史上,北宋後半段的西北爭奪戰,當是一個為數不多的亮點。而如果歷史真能夠給北宋充分的時間平定西夏,並利用河西地區的資源優勢繼續打造一支強悍的騎兵,或許整個兩宋的歷史,都會換一種寫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滅亡到南宋初立的這個大轉折階段,起重要作用的也同樣有原北宋的西北軍,南宋抗金名將吳階和岳飛的部隊裡,都有大量來自西北軍的戰士,他們也在戰場上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證明了那支遠去部隊的輝煌與尊嚴。

8,南宋孟拱的襄樊爭奪戰

在蒙古大軍橫掃歐亞的黃金時代裡,誰能夠在硬碰硬的野戰中擊敗蒙古大軍?放眼世界,能完成這個答案的人屈指可數,而南宋名將孟拱卻正是其中一位。襄樊爭奪戰是蒙古軍與南宋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硬碰硬較量,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延續了南宋五十年的國祚,更讓蒙古軍因連勝而狂熱的頭腦漸漸轉向了清醒。

素來被認為孱弱的宋軍在抗蒙戰鬥中打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以及高技術化的裝備優勢,更證明了一件事:經濟佔優的宋朝,一旦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能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高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與高效率的指揮體系,完全能夠讓宋朝把其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如果宋朝能夠出現一位善用人才的有為君主,能夠適當的調整國策,賦予武將更多的主動權,如果能夠出現幾位真正以國家為己任的賢良文臣,宋朝免於滅亡的命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多是宋朝功臣不得善終的結局,除了孟拱以外,宋朝多數抗蒙名將都幾乎遭陷害身死。而奸臣的亂政與皇帝的昏庸更把宋朝推向了深淵,即使如此,孟拱襄樊爭奪戰的勝利,還是為宋朝打造了一條足夠抵抗蒙古大軍南下的堅固屏障,讓蒙古軍無數次的南侵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而從中吸取教訓的蒙古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原有的政治政策和軍事政策,把學習南宋的科技與水軍戰術作為重點,並廣泛任用漢將漢軍,後來的蒙古滅宋之戰,基本成為了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9,明朝哈密爭奪戰

在明王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地名讓人格外的陌生,卻在歷史中格外的扎眼---哈密,哈密的興衰也同樣見證了明王朝興衰的歷史。在明朝強盛時代,哈密是是明朝西部邊陲嘉峪關外的緩衝地帶。

更是明朝抵抗蒙古部落騷擾入侵的橋頭堡,哈密曾經與明王朝“萬國來朝”的盛景緊密相連,它是西域屬國乃至中亞西亞國家使節進京朝見中國皇帝的中轉站,也是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它曾經一度商旅雲集,經濟富庶,哈密的存在見證了絲綢之路最後的繁榮與輝煌,它曾經如此的重要,卻也如此輕易的被明王朝遺忘。

哈密衛的丟失,在嘉靖以後的君臣眼中算不得什麼大事情:小小的邊陲,幾千人口,丟就丟了吧。事實上,哈密的丟失對明王朝的邊境防衛影響甚大,從軍事角度講,明朝失去了嘉峪關外的緩衝地帶,原本處於二線防禦的嘉峪關。

此後直接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邊境的軍事壓力陡然增大。明朝甚至也失去了戰馬的重要來源,直接影響了明朝騎兵力量的發展。

10.明朝料羅灣海戰

料羅灣海戰是一次明朝對荷蘭殖民者的自衛反擊戰爭,鄭芝龍廣泛吸取西方海軍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組建強大的水師,首開東方國家在海戰中擊敗西方殖民國家的先例。而對比於西方殖民擴張的歷史,指揮料羅灣海戰的鄭芝龍及其鄭氏家族正是中國海商勢力的代表,海盜出身的他們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獨立的勢力範圍,甚至可以直接在海洋上與西方殖民勢力交鋒。

他們的發跡歷史,恰恰是西方無數海商勢力發跡歷史在中國的翻版。從某種意義上說,鄭氏艦隊的壯大以及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打擊,是中國人跳出大陸思維,開拓萬里海疆的開始。

料羅灣海戰後,福建廣東一地海域日趨平靜,海外貿易日趨繁榮,在陸上絲綢之路絕跡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從此搭起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樑,海洋貿易的繁榮與商人勢力的增長在當時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如果歷史可以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或許古老的中國將走向自己獨有的近代化歷程,遺憾的是,歷史的河流永遠都是曲折的,明末的兵火和清朝的閉關鎖國,終於讓這本有可能產生的自然發展規律就此阻隔。二百多年後,當繼荷蘭人之後而來的英國殖民者也以同樣的方式兵逼中國沿海時,他們搞笑的發現對面對手的船隻和武器,居然還不如二百多年前的明朝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尋你and奔跑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潘陽湖大戰

潘陽湖之戰被稱為中世紀世界最大規模水戰。這場仗決定了朱元璋的命運。

在這場戰爭中最讓人稱奇的事就是當時朱元璋只有20萬人,而陳友諒親率60萬大兵,並且當時陳友諒有著很先進的武器和船隻,他所指揮的五千艘艨艟巨大無比,船樓分上中下三層,中間置走馬棚,船樓上下的人說話互相聽不見,每層船樓有無數房艙,如同大廳。船身鐵皮包裹,紅漆塗飾,遠遠看去,猶如一片紅色的城廓。

而相反的,朱元璋的戰船多是小舢板,從聲勢上就落後一大截。不過船小也有船小的好處,那就是靈活啊。

戰爭一開始,局面對朱元璋一方就不利。陳友諒率軍看準了朱元璋所在的船隻,一心想將朱元璋圍殺,就在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被翻滾的海水推動著,使得船隻不能開動,朱元璋已經接近絕望了,他以為他的一生要在此時此地結束了。

突然,就在這時,朱元璋的大將韓成將朱元璋拖進船倉,脫下朱元璋的紅袍,穿在自己身上。

朱元璋還沒反應過來,只見韓成站在船頭,罵了幾句陳友諒,然後投水而死。這時,漢軍一片歡騰,以為朱元璋死了。

於是結局就在這一刻逆轉,漢軍已經放鬆了,而此時常遇春帶領人馬從側面殺過來,場面一度翻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