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職場上越是專業人士,越做不好溝通。是這樣嗎?

東籬晚香


不可否認,有些時候,與專業人士的溝通會出現障礙,但是很多時候“非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不一樣出現障礙嗎?這個問題,有兩個基本的解讀:


1.職場上,溝通障礙是存在的,形成溝通障礙的原因很多,專業度不同是其中原因之一,也絕不侷限於專業人士。
2.在部分公司,“非專業員工”與“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確實不順暢,但是導致不順暢或者不好溝通的原因也與“非專業員工”的溝通能力與方式有關。

所以,簡單說“越是專業人士,越做不好溝通”是不合理的,相反,越是專業的人士,其溝通能力可能越好。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職場人都感覺與公司的“專業人員”溝通比較吃力,無論是對方的態度還是溝通的過程都不理想。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

傳統組織管理的基本邏輯是“分工明確”,在此基礎上,大家“各司其職”,有明確的職責和工作邊界劃分。溝通協調的主要責任在部門負責人,而不是員工。對於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理解。

1.“做不好溝通”這個結論有其合理的一面

不管原因如何,與專業人士的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結論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原因卻是不合理的,並不是“專業度”造成的,或者並不是單純的“專業度”造成的,而是傳統組織分工與職能邊界的結果。

在傳統的組織形式下,溝通有兩個基本的特徵:

一是職級匹配,下屬要做的是聽從上司安排,主要的溝通與協調事項由主管領導負責;

二是職責邊界明晰,不屬於其職責範圍的事情,不願意做或者沒必要做,包括溝通。

這兩個基本的特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之間在溝通上的天然障礙。有時候,“專業人士”不是不善於溝通,而是覺得沒必要或者不願意搭理你。

如上圖,部門內部不同專業之間,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主要溝通與協調工作是領導負責的。組織或者邊界分工,造成了溝通的不暢,越是專業的人士,其分工越明確,其職級與一般員工差異也很大,根本“沒必要”和一般員工溝通。

2.“做不好溝通”這個結論有其不合理性

A.首先,要對專業人士有個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說,只有搞技術的員工才是專業人士,畢業於高校的員工,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專業理論與技能基礎,即使在公司的崗位分佈中,基本上任何崗位都有其“專業性”,都有相應的“專業人士”。

基層製表的員工可能在OFFICE操作上是專業的,HR部門的績效管理者在績效理論與實操上是專業的,營銷部門的員工在市場調研和客戶數據分析上是專業的,即便車間的操作工人,也可能在特定工序的實際操作上班是專業的。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B.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專業人士或者資深專業人士做不好溝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公司各部門、各職能、各板塊的基礎信息流都是堵塞的,基本的工作運行秩序都不會順暢,嚴重一些,公司的運行都可能停擺。事實是這樣嗎?顯然不是。這說明不同領域、不同職能的專業人士,其溝通是沒有問題的。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也來自多方面。比如,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壓根就不專業。

舉個例子:
某公司績效經理找到技術部經理,溝通績效制度執行的事。公司的績效制度是HR部門的“專業人士“通宵達旦”,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做出來的。在沒有經過各部門參與的情況下,報經主管領導批准,就開始下發執行。當績效經理找到技術部經理溝通執行問題的時候,技術部經理是排斥的態度,為什麼?因為績效制度的設計者壓根不熟悉技術的流程與操作的關鍵,對其KPI的設計與考核的方式純粹從網上舶來,技術經理根本不認可,甚至覺得HR人員不可理喻,怎麼好溝通呢?這種溝通的障礙是因為HR或者技術人員的專業造成的,還是不專業造成的?

小結:脫離實際或者片面地定義專業人士的溝通能力是不合理的。大多數情況下,大家眼中的那些“專業人士”不一樣有說有笑?不一樣和同事“摟肩搭背”?不一樣喜歡八卦,甚至是個“段子手”?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夠不夠專業?溝通有問題嗎?我們承認因為組織壁壘帶來的溝通問題,但不能因此否定專業人士個人的溝通能力。

“越是專業的人士,越做不好溝通”這個觀點的持有者,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專業人士”的理解不夠透徹。同樣是專業人士,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

即便在同樣的專業領域,專業人士之間的差異也很大,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專業度上,更體現在“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上。

1.基於專業人士的專業度與職業素養兩個維度,可以將“專業人士”劃分為三個級別。

職場溝通能力體現了一個職場人的職業素養,專業人士也是職場人士,也必須具有相應的職業素養。然而,不同級別的專業人士,其職業素養是不同的。

如下圖:

我將專業人士劃分為三“階”:

最低階,也就是一階,為準專業人士,其特點是專業與職業的封閉性。

再往上是二階,也就是高階專業人士,其特點是專業與職業的半封閉性。

最高階,我稱之為真正的專業人士,其特點是專業與職業的開放性。

2.準專業人士特徵

之所以稱之為準專業人士,一方面其知識與職業有其專業性,以專業理論與技能為基礎進行工作;另一方面,其個人的專業技能比較狹窄,職業思維與素養也有很大的限制性,封閉在既定專業的圈子裡。

這種專業人士,只醉心於自己既定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對其他專業或者職業需求不感興趣,也無法突破。這種情況,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專業貢獻度很小,而且與他人“老死不相往來”。

準專業人士的兩個基本特徵,就是專業限制性與思維或技能的限制性。處處強調專業,實際是背離專業的應用趨向的。這種人不好溝通,也不善溝通。其“封閉性”行為導致職業表現平平庸庸。

3.高階專業人士特徵

相對於準專業人士來說,高階專業人士有一定的開放性。一方面,以專業理論與技能為基礎,平時將準要的精力放在特定專業領域的工作上,但因為職業需求,不得不拓展自己的技能空間與職業素養範圍。

這種專業人員,其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要高於準專業人士,知道適當的溝通,也注意對其他領域進行一定的研究與探討。如果從溝通角度來說,高階專業人士是善於溝通並且不排斥溝通的,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其專業與職業高度決定的。

舉個例子來說,你跟一個技術專員溝通可能比較費勁,但是與技術經理溝通,可能要容易一些。這並不是說技術經理的專業度差,相反他的專業度更高,思維更開放。

高階專業人士也有兩個基本的特徵:技能突破專業領域,思維上突破職業限制。只是突破的力度與範圍還是有限的。

4.真正專業人士的特徵

我們學習與掌握專業的目的,不是作繭自縛,不是將自己侷限於狹小的職能範圍,而是以此為基礎,作為自己的職業優勢,在認知、思維與職業上有更大的突破,有更廣闊的發展。

真正的專業人士,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明白“博採眾長”的道理。真正專業人士,考慮的不是專業的問題,而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專業需求的問題,明白實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合作與協同的重要性。

真正專業人士是以自己的專業為基礎原點,以自己的職業為基礎,思維、職業與技能完全開放的行為風格。這種人對於專業的理解深度更高,但卻可以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於職業的理解度更強,但卻可以讓所有人都感覺有親和力。

真正的專業人士不標榜自己的專業,工作如春風化雨。比如,現在家喻戶曉的鐘南山院士,你能說他不專業?但是他什麼時候用一些讓人晦澀難懂的“術語”來和社會大眾對過話?他不善於溝通嗎?

真正專業的人士,其特徵有二:專業開放性,思維與技能的發散性。也正是這些特徵,決定了其高度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

小結:

專業人士各不相同,越是專業的人士,其專業與職業素養越高,越容易溝通。片面強調專業的人成不了真正的專業人士,專業度與職業素養的高度是同步的。

專業人士大部分能夠做好溝通,也善於溝通,這是其本人的素養決定的,也是職場的工作實際要求的。

專業人士不是獨立於職場之外的“孤立者”,也不是冷冰冰的木頭,他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一樣是職場組織的一員,是工作組成的一部分。無論專業度如何。

1.組織職能的多樣性使得專業人士處於多樣性的職場環境。

只要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定有不同的職能分工。沒有一個單位或者一個組織,只做純專業的事情,做起碼還要有基本的工作溝通和人員與財務管理。這就要求專業人士必須能夠適應這種基礎的組織特徵,要能夠擔當非專業的工作,比如工作協同與日常溝通交流。

組織職能的多樣性有兩個基本的體現:

A.沒有純專業組織

組織內部一定有人,有人就要有溝通。如果做不好溝通,工作就沒法做,也做不好。專業人員會連自己的飯碗都保不住。

B.組織的必要職能

一個組織內部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個職能,除非員工都是機器人,否則就要包含基本的協調、協同、溝通、彙報等最基礎的職能。不溝通或者做不好溝通如何能夠滿足組織需要?即便是處於100%的純專業人士的圈子,一樣要做好溝通。

2.角色職責的多重性,要求專業人士做好溝通

任何一個崗位,任何一個員工,都要在特定職場內擔當某種角色,而所有的角色職責都不可能只有一個。這一點,做HR的最清楚,一個基本的職場角色,其職責界定至少有三個方面:

A.工作範圍

B.角色協同

C.目標責任

這三方面之中任何一個方面,都要求專業人士要做專業以外的事情,比如溝通。要實現自己的工作擔當,你要有基礎的辦公設備吧?要領用基礎的辦公用品吧?要對接自己的領導和同事吧?這些哪個少得了溝通?做不好溝通怎麼能行?

3.工作開展的複雜性

對於公司來說,包括專業人士在內的員工,都是工作“網”中的一個連接點,你的工作關係到別人,別人的工作你也關係到你。

A.工作協同

工作協同的管理基礎是工作流,但是技能基礎卻不是專業,而是溝通。沒有好的溝通,如何實現協同?就是遠程辦公,一樣需要在信息平臺上彼此交流的。

B.管理協同

一個企業的管理講究一盤棋,但是管理還是要考員工之間在信息與行為上良好的相互互動才能夠達成理想效果。而員工之間的工作互動,包括本部門與其他部門,包括觀點與行為,哪一個少得了溝通?

話說的不到位,領導不願意,同事不明白,下屬不理解,即便你是一個專業人士,也沒有獨立於職場之外的資格。做不好溝通能行?能做不好溝通?

小結:

從職場運行的現實來看,部門職能的多樣性,個人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工作開展的複雜性都決定了專業人士必須要做好溝通。實際上絕大部分專業職場人都能夠做好溝通,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

總結:

有些時候,專業人士做不好溝通,但更多的時候不僅是專業人士做不好溝通,很多職場人都做不好溝通。作為一個通用的職場技能,溝通是工作的最基本前提,除非你不是職場人。

而對於專業人士來講,專業度越高,其職業素養也隨之匹配,溝通能力也越強。越是專業的人士,其溝通能力越好,而不是搞不好。相反,一知半解的所謂專業者卻容易存在溝通的障礙。

所以,題主的觀點是不合理的。


更多職場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
本文由@指尖視野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抄襲或洗文到任何平臺。最近發現有抄襲到一點資訊、百家號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文章,均已投訴,侵權必究!


指尖視野


你好,我是辦公室的春秋戰國

針對你這個問題,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助你。

其實任何事情都不能以偏概全。專業人士是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很精通,這個時候想把自己精通的東西和不精通的人講,勢必要講究一些方法的。很多專業術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的。

比如,作為管理者,我能很輕鬆的說出5S,TPM,VSM等,但是對於機械製造方面就不是很懂,而研發人員有很少知道VSM,TPM是什麼東東。

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這裡面有很多門道的。所以建議你不要簡單的認為專業人士做不好溝通。其實溝通本來就不太好做。但只要你掌握好方法和技巧,這門學問你也能掌握。

溝通的三要素:

1、要有一個共同的明確的目標;

2、要達成共同的協議;

3、要相互信任、共情。

溝通是要講求移情,換位思考的。現在簡單給幾點建議,如下:

1、要保持自信的態度

2、體諒他人的行為

3、適當地提示對方

4、有效地直接告訴對方

5、善用詢問與傾聽,這一點很關鍵。

另外提醒以下幾點:

1、溝通之前要做準備。

2、溝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3、溝通要注意場合和方式。

前面說了,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用這麼幾句話是很難說的很透徹的。 最後幾本書,可以參考一下《高品質溝通》,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


春秋義戰


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向上管理沒做好,或者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是向上管理(參考《不做向上管理,再努力,滿分也只有70分》)。說一個前幾年諮詢過的一個案例吧。這個客戶是中科院博士畢業,做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獲得技術專利多項。但工作5年,跳槽7次,最後竟然淪落到找不到工作、只能去賣保險的地步。和他詳細溝通之後,我發現了他身上的問題所在:個性太強,與每個老闆都相處得極不愉快。每次跳槽,不是他把老闆開了,就是老闆把他開了。

專業水平高的人,往往以為能力決定一切,自恃技術牛逼,目空一切。但這恰恰成了其職場發展的致命弱點。老闆在評價一個員工是否應該得到晉升時,不僅僅看能力表現,還有情感因素。如果你無法從情感上得到老闆的信任,讓老闆認可你,即使你能力再強,往往也很難遇到被賞識的機會,除非你遇到一個極度理性或極度包容的老闆。極度理性,意味著他只根據能力大小來評判你,其他一概不重要;極度包容,意味著他為了得到你的能力,可以極度忍受你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柚子碩


專業人士不好溝通通常有這樣一些原因:

1-覺得自己很厲害,想凸顯自己的專業性,特意說些大家聽不懂的專業詞語、句子。忘記了專業信息一定要讓他人明白才能對工作產生價值。

2-不想自己承擔責任、風險,忘記了公司整體的責任、風險更加重要。

3-想維護自己的小團隊利益,忘記維護公司整體的利益。

4-專業性不夠,不懂裝懂,以勢壓人。以為自己的頭銜就是自己,忘記了以理服人,以誠待人,虛懷若谷

5-從專業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從公司整體業務流程、業務需求思考問題

只要轉換觀念就能解決。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達達格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個溝通能力的問題,個人專業和溝通能力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才對。

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在談到自己的專業話題應該更加的瞭解,更加有發言權,應該更加的好溝通才對。

而非自己專業的問題,溝通能力和它相關性不大,會溝通的人就是會溝通,不會溝通的人就是不會溝通。

溝通能力本來就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技巧,只要加以持續的訓練是可以提升的。

但是題主的問題,往往就是有的人專業能力提升了,卻忘記了溝通能力的提升。自己成為了某個專業領域的大咖,往往就靠著專業能力吃飯,而不是靠溝通能力吃飯。自己作為行業權威或者專家,其他人也不太敢予以質疑,不敢和權威溝通。兩方面的原因,會讓題主更加有"越專業越不會溝通"的錯覺。

那麼我們應該就要,加強自己溝通能力的鍛鍊,要放低自己的姿態。要善於聆聽別人不同的意見,然後加以應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足夠專業,就認為自己絕對是對的。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溝通,通過溝通才能得出一個好的結論。


小小的玩子


這種情況,往往是向上管理沒做好,或者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是向上管理(參考《不做向上管理,再努力,滿分也只有70分》)。說一個前幾年諮詢過的一個案例吧。這個客戶是中科院博士畢業,做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獲得技術專利多項。但工作5年,跳槽7次,最後竟然淪落到找不到工作、只能去賣保險的地步。和他詳細溝通之後,我發現了他身上的問題所在:個性太強,與每個老闆都相處得極不愉快。每次跳槽,不是他把老闆開了,就是老闆把他開了。

專業水平高的人,往往以為能力決定一切,自恃技術牛逼,目空一切。但這恰恰成了其職場發展的致命弱點。老闆在評價一個員工是否應該得到晉升時,不僅僅看能力表現,還有情感因素。如果你無法從情感上得到老闆的信任,讓老闆認可你,即使你能力再強,往往也很難遇到被賞識的機會,


萬氏建築工程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之所以被稱之為專業人士,就是這些人在某個領域的知識、經驗比其他人等價豐富,他們見過的太多了,所以外行人或者剛入行的新人如果比較貿然的說三道四,專業人士輕則莞爾一笑不予置評,重則當眾斥責拂袖而去。


若恆職場隨筆


職場上越專業的人,越不好與人溝通,我認為是的。在職場上狡猾分子是先了解人再做事,然而工作程度專業性比較強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是先做事,忽略別人的感受。所以越專業的人越與人溝通不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a0000d5b98796459e8\

得的


是的,持才傲物,大部分人的正常反應,但不是絕對的,也有人很有才,但是他很好溝通,就是說智商情商都非常高的人,但這類人非常少。


知了培訓


你好,專業只是一種能力,是能做某項工作的技能要求,但要做好某項工作,除了具備專業能力外,還需要溝通協調,處理好人際關係。特別是管理人員,將個人的專業技能通過有效溝通,讓對方理解、認同並配合,能得到落實,達成預期目標的能力才是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