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374家工業企業開復工,“湖南產”口罩開足馬力

全省2374家工業企業開復工,“湖南產”口罩開足馬力

18家重點生產企業口罩日產量已超80萬隻,新增設備後日產量可達100萬隻 我省已出臺措施鼓勵企業加入口罩生產行列

湖南2374家工业企业开复工,“湖南产”口罩开足马力
湖南2374家工业企业开复工,“湖南产”口罩开足马力

岳陽市華容縣湖南福爾康醫用衛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忙著趕製口罩。受訪者供圖

2月9日,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湖南企業春節後開復工進度加快,截至2月8日,全省共有2374家工業企業開復工(含連續性生產企業),累計到崗人數20.28萬人。隨著返崗復工人員的不斷增多,對口罩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記者瞭解到,目前我省各口罩生產企業“火力全開”,加班加點生產,全力保障市場供應。據統計,2月8日一天,湖南18家省重點調度的口罩及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生產口罩80.66萬隻。此外,還鼓勵有條件企業加入口罩生產行列,給予設備投資獎勵、配套政策支持和稅費減免。

數據

1281家“四類”企業開復工

“截至2月8日,全省共有2374戶工業企業開復工(含連續性生產企業),較前一日淨增506戶;累計到崗人數20.28萬人,較前一日淨增3.49萬人。”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水電油氣等要素保障、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其他涉及重要國計民生及特殊情況急需復工的‘四類’企業共計1281家已開復工,較前一日增加76戶。

全省開復工企業到崗人數100人以上的346戶,其中1000人以上的21戶。藍思科技瀏陽、星沙等生產基地陸續復工,到崗人數近11000人;中聯重科2月5日復工,返崗上班員工已達9000人;得陽鞋業、奧士康、湖南機油泵、南嶽電控、山河智能、北汽福田、衡陽富泰宏、比亞迪電子、比亞迪汽車等一批企業到崗人數超過300人。

供應

口罩現有產能已接近“天花板”

春節假期延長後復工返崗人員不斷增多,人們對口罩的需求量也隨之上升,供應是否充足,是大家心中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記者瞭解到,2月8日,18家省重點調度的口罩及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生產口罩80.66萬隻、一次性隔離服2000套、手持紅外體溫儀3400臺,17家省重點調度的消殺用品生產企業生產84消毒液208.379噸、75%酒精36.738噸、免洗手消毒液9.12噸,口罩、手持紅外體溫儀、84消毒液等物資生產量較前一日均有增加。

“從目前企業調度的情況看,現有企業生產能力已接近‘天花板’,日生產量通過新增採購的設備只能夠再增加20-30萬隻,總量達到100萬隻左右。”省工信廳總工程師黃學工受訪時介紹。目前,省內生產的口罩、一次性隔離服、手持紅外體溫儀等物資只能重點保障醫療救護和疫情防控的一線人員,84消毒液、75%酒精、免洗手消毒液、絡合碘等消毒殺菌用品已由醫藥流通企業逐步向終端門店配送。

措施

呼籲有條件企業加入口罩生產行列

2月4日,我省已出臺《全力保障防疫物資生產供應十條措施》,在金融、稅收、物流等方面全力保障我省防疫物資的生產和供應。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受訪時介紹,我省在此基礎上,將結合國家有關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擴大口罩產能。具體政策包括:

一是設備投資給予獎勵。對符合條件的口罩和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獎勵時段和標準為: 1月23日-2月14日前,對符合條件的設備投資給予不超過80%的獎勵;2月15日-2月21日,對符合條件的設備投資給予不超過60%的獎勵; 2月22日-4月15日前,對符合條件的設備投資給予不超過50%的獎勵;支持具備一定條件的其他企業轉型生產口罩、防護服,對生產出符合標準產品的,參照以上政策給予補助。

二是給予配套政策支持。優惠利率和貸款貼息。在央行等部門出臺再貸款政策將利率降到1.65%的基礎上,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省重點聯繫企業的技術改造、流動資金貸款給予利率優惠,由省製造強省專項資金給予50%的貸款貼息支持。

支持相關裝備企業放大生產。對省內註冊的口罩機、防護服生產相關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裝備企業,獎勵標準為:對2月8日至2月21日產生銷售的企業,按每臺售價不超過50%的比例給獎勵;對2月22日至4月15日產生實際銷售的企業按照每套不超過40%比例給獎勵。

三是稅費減免。疫情防控期間省重點聯繫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其應繳納的增值稅、所得稅,按國家政策規定可延緩申報,予以減免;對重點聯繫企業,加快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優先核准延期繳納稅款申請;需繳納的相關費用全部免除。

此外,建立防疫物資生產許可應急審批“綠色通道”並免除應繳納的相關費用,對防疫物資及其原輔材料、生產設備等緊急物資開闢物流“綠色通道”,安排應急生產專項資金支持省重點聯繫企業採購儲備緊缺原材料,對省重點聯繫企業實行用工補貼等。

由於口罩生產門檻並不是很高,省工信廳總工程師黃學工呼籲省內紡織、服裝等相近行業企業,以及在技術、資金、人員等方面有保障的大企業,主動加入口罩生產行列。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銳 通訊員 陶韜

探訪

我省口罩企業“火力全開”趕生產

2月9日,記者從我省口罩廠瞭解到,目前各口罩生產企業正“火力全開”加班加點忙生產,全力保障市場供應。

員工兩班制,24小時不停機

9日下午,記者聯繫上了臨澧縣湖南永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汪煙軍。該公司主要生產普通醫用口罩、防護服、隔離衣。

“目前共有60多名員工在崗,首先保障口罩生產線。現在4條生產口罩生產線,每天產能約20萬隻。”汪煙軍告訴記者,他們是去年臘月二十四放的假,臘月二十七(1月21日)就把員工們召集回來上班了。從復工到到現在,員工實行兩班制,24小時生產。”

汪煙軍說,在恢復上班前他們就接到了應急管理部門“加強疫情防控,保護職工健康安全”的通知,對返工人員之前“去了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接觸”做了調查,確認沒問題後才會讓其上班。“來到公司後每天也會對員工們進行體溫測量,車間場所每天都有疾控人員來進行消毒。常德市、縣應急管理局也有專人上門,給我們指導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

原材料儲備上,汪煙軍表示,目前還可以支撐10天左右,“布料儲備是充足的,主要是口罩中間的隔離層和耳帶等材料比較緊張,我們每天也都在各地調貨。”

汪煙軍表示,雖然現在人手有點緊張,但為了提高產能,該公司目前又重新籌劃了兩條生產線,預計三天左右就能正式投入生產。“到時候,每天可以生產口罩約28萬隻。”

改增生產線,滿負荷生產

華容縣湖南福爾康醫用衛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醫用脫脂棉、紗布、水刺無紡布和化妝棉、棉柔巾及醫用敷料等。1月27日,公司董事長柳慶新在公司微信群發出復工倡議,當天就有30多名員工積極響應報名復工。

1月28日,該公司正式復工。從最初的一條生產線日產1.5萬隻口罩,逐漸增加到4條生產線,再到現在的6條生產線日產10萬隻。柳慶新說,“為了擴大產能,我們正在陸續的將原有的紗面、面膜機改造成口罩生產設備,員工上班也從開始的16小時輪班制,提升到了三班24小時制度。目前,改造的設備正在購買相關配件。”

柳慶新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準備開設12條口罩生產線,“再過半個月左右,我們所有的生產線將完成改造,屆時口罩的日產量可達30萬隻左右。”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湖南特瑞精密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疫情發生後緊急啟動防護服及口罩等產品的註冊報批、材料及設備採購、生產組織等工作,目前已取得“醫用防護口罩”的醫療器械註冊證號。同時,無菌醫療器械生產所需潔淨車間及相應生產質量保證體系也已確認完畢,經藥監部門許可後將全面運行。

長沙芙蓉口罩廠從1月21日起全體復工,很快就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8條生產線同時啟動,全自動機和半自動機全部開啟。1月31日起,該廠根據需要,正式開啟早晨6時到次日凌晨2時的20小時工作模式。如今,該口罩廠的日產量已實現一次性無紡布口罩22萬隻、KN95型口罩1.8萬隻。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歐陽鋒

保障

企業為返崗員工提供口罩:

不因口罩短缺而停工

華聲在線2月9日訊 近幾日,長沙已有不少企業陸續恢復生產。記者瞭解到,這些企業在著手復工復產的同時,為一線返崗員工配備了口罩,定期對廠區進行消毒,嚴抓安全防疫工作。在復工前,企業都想辦法自採了大批口罩,確保不因口罩短缺而停工。同時,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幫助企業對接資源,擴寬其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採購渠道。

位於長沙市高新區的三諾生物是一家研發、生產、銷售快速檢測慢性疾病產品的企業,從正月初六開始,負責一線生產的員工就開始陸續返崗。“即便沒有疫情,在日常的生產中,我們也是要求生產人員佩戴口罩的,口罩由公司統一提供,因此公司有儲備口罩。疫情發生後,考慮到口罩的緊缺,公司又及時採購了一批,目前能夠保證為一線員工提供充足的口罩。”三諾生物董秘兼財務總監黃安國告訴記者,同時高新區管委會也正在為企業對接資源,幫助企業擴寬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採購渠道。除了佩戴口罩進行防護外,三諾生物每天都會為員工測量體溫,定期為廠區進行消毒,食堂採取了分餐制,員工分批次就餐,以往所有員工半個小時就能吃完飯,現在則需要兩個小時。

2月6日,位於長沙經開區的山河智能迎來複工。這幾日,沉寂已久的廠房裡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一臺臺焊接機器人在生產線上開始了忙碌的工作,焊接的火花在車間閃耀。“復工前,我們採購了6.5萬隻口罩,確保來上班的每個員工都有口罩。採購的第二批口罩很快將到貨,不用擔心口罩斷檔。”山河智能環境安全辦主任舒棟表示,目前口罩在各地都比較緊缺,公司也正在想辦法拓寬採購渠道,切實為返崗員工提供充足的防護物資保障。同時,公司每日都會對生產園區進行3次消毒,為避免聚集就餐,食堂統一發放盒飯,員工在自己崗位附近就餐。

■記者 潘顯璇

業內建議

口罩供應緊缺,呼籲合理節約使用

“年前接了訂單,必須開工了。”劉女士是湖南希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往年都是大年初七復工。今年眼看元宵節都過了,全公司的人都還在休息,想著沒完成的訂單,她著急得很。

近日,劉女士四處打聽,買回25升酒精,50個口罩,決定在正月十八復工。“酒精還好,口罩難買。”劉女士感慨,復工之後可能會需要更多防疫物資,有點擔心。

面對復工帶來的口罩緊缺局面,藥店具體如何應對呢?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藥店把進口渠道擴大到了國外,一些藥店則發起了“開源節流”的呼籲。

特格爾芝林大藥房負責人袁振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復工,估計市場上口罩緊缺的形勢還會持續一陣子。目前是特殊時期,藥店在“開源”的同時,市民要“節流”,一起努力應對眼下的難關。“如果不是在醫院、人群聚集的場合,普通場合的口罩,可以放在通風的地方晾吹一下,重複使用。”

“如果口罩緊缺,市民可以合理科學地重複使用。”楚濟堂大藥房全省有1400多家門店,在長沙有600多家,該藥房企宣負責人陳銳表示,目前進貨感到非常吃力。“現在每個人幾乎還是用得上口罩的。”陳銳說,建議大家學會合理節約使用。“口罩能保護人,是因為裡面有一層纖維,重複使用時可以晾乾,可以通過高溫蒸,但是不能水洗,不能酒精消毒,不能煮。”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琪

鏈接

首批500個3D打印醫用護目鏡馳援一線

3D打印醫用護目鏡從構想到成品規模化生產需要多久?湖南雲箭集團創造的“湖南速度”是7天。三湘都市報記者今日獲悉,2月10日,首批500個醫用護目鏡將正式交付使用,馳援抗疫一線。

“兄弟們,3D打印上戰場的用武之地來了,打印眼鏡,招募勇士,急速研發。”1月31日21點55分,湖南雲箭集團增材製造事業群總經理楊凱在微信群內發出“徵集令”後,當晚便組建了3人研發小組,開始討論數據模型。

楊凱介紹,2月1日晚9點,第一件醫用護目鏡樣品製作完成,研發小組立即兵分三路,一路前往湘雅口腔醫院和長沙市第三醫院收集試戴反饋,一路在研發室改進3D模型,一路編制文檔、協調配件原材料,“一線的醫護人員給了很多意見。”

7天,135小時,上述團隊先後嘗試不同的打印材料與成型方法,前後討論調整近20次模型參數,才生產出與面部貼合度高、佩戴舒適的產品。

記者瞭解到,雲箭集團利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醫用護目鏡,不僅鏡片防霧效果好、密封度高、重量只有普通護目鏡的3/4,還可根據個人面部數據實現私人化定製。

“3D打印具有快速應急生產的優勢,在疫情等特殊時期,實現無人化製造,減少疫情傳播,還可共享數據模型,實現網絡協同生產,提高並行生產效率。”楊凱介紹,目前公司內50餘臺3D打印設備正24小時不間斷工作,日產護目鏡超300個;若協同調動3000臺網絡打印資源,日產能可破萬。

2月7日下午,雲箭集團生產的首批3D打印FDM-1型醫用護目鏡通過湖南省湘雅口腔醫院專家的試用驗證,同時獲得長沙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備案准入。2月10日,首批500個醫用護目鏡將正式交付使用。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亞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