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正月不能剪頭髮?剪了又會怎麼?

用戶2440551183946840


我國民間有許多老輩人傳下來的沒有道理卻約定俗成的事。比如,二月初二龍抬頭,不能捋線,那是抽龍筋。還有就是正月裡不能剪頭髮,剪頭髮的話會死舅舅。

現在科學昌明,當然明白這是無稽之談。那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這是口頭語言在流傳過程中,因為“音訛”而造成的。

正月不能剃頭的由來

清軍入關後,頒佈“剃髮令”,要求漢族男人剃髮,留和滿人一樣的髮型。滿族人男子的髮型是把前額的頭髮剃掉,剩下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而漢人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剃髮。再加上對異族統治的牴觸,對舊朝的懷念,所以對“剃髮令”拒不執行。清廷為了鞏固統治,發出了“留髮不留頭”的強硬政策,漢族老百姓為了保命不得不剃髮。但是為了保留一點自尊,為了懷念傳統,漢族人編造出了“正月不能剃頭”的年俗。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不剃頭,就代表一年都不剃頭。人們用這種方式來懷念前朝,就是“思舊”。為避免官府迫害,老百姓就說“正月不剃頭----思舅”。後來時間久了,以訛傳訛,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死舅”了。

“正月不剃頭----死舅”的說法毫無科學依據

這些不科學的說法我們現在不當一回事了。

一、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時令和意義都是人賦予的特殊含義。在時光的長河裡,每一段時間有什麼不同呢?人的個人行為,不會因為時令的不同而給別人帶來影響。

二、頭髮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器官的附屬物,剪掉不剪掉怎麼會給別人的生命安全帶來危險呢?

話說回來,我國的陰曆新年在老百姓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一些舊的傳統很看重。潘斌龍和崔志佳演過一個小品,正月裡外甥去向舅舅借錢,不借給就去剪髮。舅舅為了自己的性命,把錢借給了外甥。當然這都是笑話。為了表示對舅舅的尊重,還是不要去剪頭髮了。另外,為了美美的過新年,我們大多在年前剪髮的剪髮,美髮的美髮,正月根本不需要再捯飭頭髮了。

我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給大家幫助。淡看雲起,靜觀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後女子淡看雲起,歡迎不吝賜教!


淡看雲起


在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的習俗。為啥呢?因為民間流傳這樣的說法:正月剪頭死舅舅

但凡家裡有舅舅的,正月裡都不去剪頭髮,因為媽媽不高興,舅舅不樂意!

有個小笑話:

正月裡,外甥給舅舅打電話:

外甥:舅舅,我頭髮長了!

舅舅:再忍忍!

外甥:不行,實在忍不了了!

舅舅一聽趕緊給發200紅包🧧

外甥:舅舅,我們領導過兩天要來檢查工作,我這形象不合格啊!

舅舅一聽又發200紅包🧧

外甥:舅舅,我這形象不合格,我獎金就沒了!

舅舅默默又轉了400紅包🧧

外甥:行吧,舅舅,那我就再忍忍吧!

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佈剃髮令的前後。

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看到這裡,你就明白這一民俗的由來了吧。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在乎這一民俗了,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你的形象價值百萬!"該美就放心大膽去美吧。


伴世糖


這個啊,可以算是比較著名的民間習俗或者是陋習了。如果您媽媽不太喜歡您正月理髮,那就忍忍吧,這也算是孝道的一種吧,也不能算迷信,畢竟晚一點剃頭也不會有啥大問題,如果真有特殊需求需要理髮,那麼就剃唄,無傷大雅。

“正月剃頭死舅舅”,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主要有兩個說法。

第一,主要還是除了親爹親媽,小孩與舅舅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我身為一個舅舅,就很疼外甥女。正月了,過年了,小孩兒想剃頭,沒錢,管誰要啊,舅舅唄,只要張嘴舅舅就給錢,所以,就想起舅舅來了,也就是思舅舅,諧音“死舅舅”,還有啥戴倆帽子死舅舅,都可這麼理解。有錢沒處花阿,一個買字還不夠,戴倆,舅舅給錢買唄,所以就想舅舅了,繼而舅舅就“思”了。舅舅和外甥的淵源由來已久,所以,一定要孝順自己的舅舅。

第二,可能是更正式一點的來歷。

清朝入關後,要求男子剃掉前額的頭髮,留個大辮子。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目的是穩固滿清的統治這個清宮劇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漢人們無奈,但是有骨氣的一群人,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舊朝”。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是為了掩人耳目,“思舊”的諧音舊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舅舅真是居功至偉,如此偉大,背鍋多年,為啥就沒個舅舅節呢,作為舅舅,我真是憤憤不平。

話說回來,這個完全看個人或家人的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太糾結,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諧,就太不值了。反正我外甥女要是正月想剃頭,我親自給她剃,這有啥的,要真死了,那還真是太牛了,也算我給中國文化民宿做貢獻了。有些民俗文化還是能保留就保留一點吧,我並不是推崇迷信,畢竟這個也沒啥太大弊端,留點老東西也不為過。


語留人


這個不是。

第一:這個習俗是從明朝末期也就是清軍入關時,明朝的遺民老少對大明王朝的思念故而是一種“思舊”之感。因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習俗是很多漢人越發的思念明朝而漸漸形成一種習俗。

然而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到最後就變成了“死舅”之意。所以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無關緊要。更主要的是一種思想家國的精神力量。


聞人筠


正月不剪頭。長輩常在耳邊這樣教導!

每年都是過年前一兩天去剪。每每致理發店人滿為患![呲牙]

今年疫情爆發以來,想正月去剪也不可能了!

最美逆行者中,醫務工人員義無反顧地上了戰場!

大年初一起,就有報道,女醫生們剪去一頭秀髮,只為工作方便!

正月、女同志......



洞庭潮聲


古人的說法,有精華也有糟粕。正月不剪頭,亳無道理。我近年來都是正月裡理一次髮,為何這幾年倒覺順利。實踐告訴我們:心正抵百邪。你若想日子過得好,先擁有快樂好心情,多做好事,自然而然得到天地神明相助,諸事成功。那些束縛我們前進的條條框框只能是無稭之談而己。


幸福人生49371711


我國很多地方都認為正月剪頭,其實正月不剃頭的說法是有歷史原因的。

清代以前的漢人男子都有蓄髮的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因頭髮受之父母,故頭髮被視如生命,故男女都留長髮,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若去發則意味著犯了嚴重的罪。

“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

清政權為滿族人所建立,滿人入關後強迫漢人遵循滿人習俗。順治元年清軍入關,隨著兵勢日漸強大,消滅了明朝的主要抵抗力量,後統一天下。

順治二年在盛京發佈《剃髮詔書》:

“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劃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乎,若不統一,終屬二心。自發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為惜發爭留,決不輕貸。”

強迫漢人十天內一律與滿人一樣剔去外周的頭髮,僅留中間的一點兒梳成辮子。

政府召集所有的剃頭匠,給每人發一根掛著聖旨的旗杆,寫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警語,剃頭匠奉旨剃頭。這個舉動引起民眾廣泛不滿,對當時的漢人來說,剃頭是對人格的莫大侮辱,此舉尤其遭到江南民眾極力反對,以致發生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拼死鬥爭的事件。

如浙江嘉定明朝舊部左通政使侯峒曾和進士黃淳耀集結數萬軍民,誓死留髮與城共存亡,可最終侯峒曾投水、黃淳耀自縊,全城二十萬人戰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另有江蘇省江陰鎮明朝舊部閻應元,被百姓們推舉為守城統帥,由他指揮九萬百姓對抗剃頭令,但在抵抗八十餘天后慘敗,他臨終前一日,在城樓上留下一首絕命對聯:“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守城,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多爾袞曾親自提審明使臣左懋第,問他說:“你為何不肯剃頭?”左懋第回答:“頭可斷,發不可斷!”

以上各種事實都表明了當時人們對清朝剃頭令的抵制心理,但大明江山由清政權取代的現實已經無法改變,弱勢的百姓只能在每年的年首,以“正月不剃頭,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來寓意“正月不剃頭——思舊”,並形成習俗而廣泛流行。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仍然遵循正月不進理髮館的傳統,人們寧願在臘月初八或二月二龍抬頭的一天去排隊理髮,以致於除了過年因素外,大多數理發店正月的生意都很冷清。

在某種程度上,“正月不剃頭”的習俗反映的恰恰是一種忠貞和氣節。


一起等月亮


老理兒講正月裡剪頭死舅舅,舅舅有沒招誰惹誰為什麼會這樣說吶?其實正月裡的講究很多,從初一講是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烙餅攤雞蛋,這是吃。還有逢七不動剪刀,如初七,十七,二十七。事實這些都是老理。那為什麼說正月剪頭死舅舅呢?還是要從安全角度說起,過了初夕迎來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裡都希望平安吉祥,理髮本來是好事但是要動剪刀,從安全角度考慮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不小心傷著一年都會走背運,所以也有不易太歲頭上動土一說,這是本人拙見!見笑


京北二畝園


正月不能剪頭髮是中國很多地方的傳統陋習,是舊時代封建迷信思想對人們的束縛,基本來說沒一點道理可言。


赤箭2020


正月不剪頭這個名俗習慣流傳大約也幾百年了,這主要是漢族人的一個習慣,這還的從明末清初說起,清軍入關實行嚴苛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策,致使很多漢人不滿,常常懷念明朝漢人統治時期的好,好多人說思舊,思舊的後來慢慢就演化成死舅了,在正月裡漢人們過大年的時候孩子們可以不剪髮這也不違背政策,清朝滅亡,到了民國時期以後慢慢就演化成了正月裡剪髮會死舅的習俗,要是在正月剪髮常常媽媽會不高興,中國是個崇尚孝文化的名族故而就留下了這樣一個習俗[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