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詩歌與古詩哪個重要?

用戶9785539270429


詩歌是現代文學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它能及時,高度凝練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反映出時代的特色,更為重要的是它能鼓舞人心,振奮人心,激勵人心,真正意義上成為時代的號角。而其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說是詩就是詩,譜上曲子就是歌,所以稱為詩歌。

古體詩分為七絕,五絕,五律,七律,還有長篇敘事詩。後來又出現了詞,各種格式的,各種明目的詞牌層出不窮,而且還留下了不少優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好作品。我們把古詩詞統統稱之為古詩,這並不為過。

從藝術規格和藝術造詣方面說,唐詩宋詞,這就是時代的符號。古詩在唐朝達到了巔峰,而詞則在宋代達到了頂峰,這些東西都應該劃歸為古詩詞的範疇。

你非得要分出個高低來,我覺得委實不易。詩歌應該是新時代的產物,而沒有古詩的寫作技巧,沒有古詩的博大精深,沒有古詩的靈活睿智,我們又怎麼可能產出出現代詩歌呢?

你說是詩歌重要還是古詩重要?我覺得這個問題誰也不好回答,我只能說各有千秋,各有所長,另外就是現代詩歌是從古詩詞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你說誰更為重要?

我覺得它們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古詩詞應為本,也就是根本,也叫母體,而現代詩歌應該是子體,它們的關係也不僅僅就這麼簡單。反正一句話,沒有古詩詞,就沒有現代詩歌。而所謂的早起詩歌就是勞動人民的傑作,那時候的作品唯有《詩經》才是最早流傳下來的作品,那個時候詩就是詩,歌就是詩。只有到了唐朝,才出現了樂府詩,這種詩其實就是現代的歌詞。

詩歌和古詩都重要,這是我的看法,此觀點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鄭州梁國彥


要我說,題主問的問題過大,又模糊,誰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詩歌與古詩是一對母概念與子概念的關係,即詩歌中包括了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即古詩。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各自起了不同的作用。

古詩主要以文言文為主。有嚴格的格式和韻律,講究平仄,含蓄,凝鍊。古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因為文人們的不懈努力,湧現出無數詩人及美文佳作,如屈原的巜離騷》《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李清照、關漢卿、龔自珍……他們嘔心瀝血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現代詩是以白話文為主,不拘格式韻律的詩歌樣式。它形式自由,意涵豐富,不拘一格,自由活潑,門坎低,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相對於古詩,現代詩歌是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一次文化革命的產物,對於傳播中華文化、普及新思想起著翻天覆地的革命的作用。郭沫若的《女神》,藏克家的《老馬》,艾青的《大堰河》都是經典之作。記得有一首抗日短詩大致是:昨天我去打鬼子/回來時/刺刀上挑著一顆頭顱/看一一/這就是鬼子的一一/下場!

這就我對詩歌與古詩的見解,願以此討教於方家網友們。謝謝。


伏牛山人25


你認為詩歌與古詩哪個重要?

一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都重要!古詩在自己產生的當時階段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同時,現代詩歌也一樣。

二是從繼承與發展的的角度講:古詩比現代詩重要。我國有五千歷史燦爛文化,古詩作為母體時刻影響著詩歌的發展的。

三是從社會核心價值觀上講:運用那個體裁宣傳革命道理,那個就重要。例如:毛主席寫的都是古詩詞,每一首在中國革命歷上都有痕跡。你說重要還?



王延秋590


詩歌是個大類,古詩是詩歌的一部分。

最早的詩歌是古體詩,後來發展格律詩,也就是律詩和絕句。

古詩是源頭,現代詩是繼承和發展了古詩而形成的新體裁。

因為古詩與現代詩構成了詩歌,且前者又是詩歌的源頭,所以不能說孰輕孰重。


時空艙


我的理解,詩歌是可以演唱的詩詞,不管是現代詩或古詩,能演唱的就是詩歌!而且能根據情節完整的表達整個故事的演繹,或一首歌曲的表達!比如,流傳下來的牡丹亭,西廂記等全篇唱詞,都是很精彩的優秀的詩詞!如現代越劇編劇徐進打造的紅樓夢全篇唱詞,感動了全國多少人!這何尚不是優秀的詞作。而古詩,我認為格律詩和古風詩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格律詩講究平仄對仗,一般人很難撐握,學起來難度大,但幾千年下來,撐起了詩詞的大半江山,出了好多大家,名家,其作品也留傳至今,到今天也熠熠生輝!不可否認,格律詩,是中國詩詞的陽春白雪,其地位是無可動搖的!而古風詩,雖不講平仄,但意境,韻腳也很講究,要會,容易,要精,難度也是高不可攀!寫好了,也是精品!

總的來說,詩歌(包括現代詩)和古詩都是祖國文化的瑰寶。都是需要我們學習和傳承的!重要的,要寫得好,寫得精彩。


命運天註定22


詩歌裡面包括古詩嗎。這個問題問的很離奇,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吧,對不對的充個數。

詩歌是歌詞、不合樂的現代詩、散文詩、與古代律詩、古體歌行、古風、雜言詩、古詞、古曲等所有具有音樂美、建築美、意境美的文體的一個統稱。

各有各的用途,不能說誰重要誰不重要。

歌詞是押韻和合樂的,現代詞人寫的歌詞也都有一定規律,不安規律寫,唱不出來。這種類型的詩歌必須合乎音樂。你不按照樂聲規律寫,恐怕無人會唱的出來。當詞人不合格啊,砸了飯碗,可不是在論壇挨幾句罵了啊。

至於自由詩,也有它的用途啊。可以不押韻,不格律,分行分節奏就行田間的《假如我們不去打仗》就是這種類型。雖然和傳統不同,但他振聾發聵,這就是好詩。

與之相反,某文聯主席的一首辱罵疫區群眾的詩,雖然炫耀不少文采。又是伊朗戰機又是九頭鳥的。立意不正,用在了冷漠齷齪的地方,就很難說是一首好詩了。

自由詩嗎,喜歡就好隨意就成,只要不反動不歧視,都好都好。

古體詩嗎,以前帖子囉嗦許多,還因為一些留言招致許多掛著文聯詩人名號的所謂詩人威脅。板敢光明正大說,只敢在私信裡威脅刪除評論。就不多嘴了。反正,現在吃一塹長一智,自從遇到一些惱羞成怒的玻璃心名號大的所謂文聯詩人的威脅,他們寫的不管古體詩還是現代詩,我都不看了。那就是碰瓷店,發表了,是為了叫人叫好的哪怕他掛羊頭賣狗肉。

許多作者本身重視的東西,其實往往不那麼重要。少了誰地球都在轉。

自己認為重要,就當寶貝自己護著,別人隨意就好,隨意就好。詩人嗎,本來就是孤芳自賞的嗎。


若羿文學屋


詩歌與古詩哪個重要?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是新詩與古詩哪個更好吧。我認為都很好。

第一,我國的古詩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更是出現了許多精品佳作,並形成了近體詩的創作規律,比如格律韻律意境等。許多作品流傳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我國的詩詞繁榮與傳承有巨大影響,必須繼承和發場。

第二,我國現代的新詩是在白話文改革後又借鑑古詩和外國詩歌的模式發展而形成的。也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因為古詩當時是文言文,現在推行了白話文,許多詞語和語法都有改變,所以完全按古詩的模式也不能適應。新詩也有許多優勢,比如不像古詩那樣嚴格要求格式,可以更多地適用現代語言,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也更好地受到青年人的喜歡。

第三,對待古詩和新詩要融會貫通,傳承發展。新詩要學習古詩中的一些精華,比如韻律和意境。沒有傳承就沒有發展,要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以便使新詩能更好地繁榮和發展。

總的說來,古詩有古詩的精華,新詩有新詩優勢。二者傳承借鑑,才能更好地繁榮我國的詩歌發展。


用戶無成


當今詩歌,勢如潮水。而古體詩詞,只能說是對文化的一段延續。要想看到精典的作品極少。這就說明,多少有些衰退。根據社會科學的發展,不論現代詩還是古律詩詞,最終走向白話文體。摳字眼,有時意不答題,晦澀,反而影響詩的本質。就現在的古律詩者而言,有人顧弄玄虛,達不到老少皆孺的效應。而唐代李白的詩,讀來爽口。“白日依山盡…,”,,,,,等等。


不因物語493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這個定義,無論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準。

而古詩,望文生義,就是古代的詩歌啊。外國詩歌我們不說,我們只討論中國的詩歌和古詩。

中國詩歌包括現代詩和古詩詞。

現代詩是以白話文為基礎的感物抒情言志、不拘格式韻律的詩歌體裁。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分為近代詩和當代詩,是以民國時期現代詩初創、各種嘗試和當代正在進行中的詩歌創作來區分的。

古詩則是以文言文為基礎的詩歌體裁。相對於現代詩而言,有格式、韻律各個方面的限制,在感情表達上則比較含蓄,講究“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甚至發展出獨特的意在言外、意在詩外的中國傳統感情表達方式。

而古詩詞又細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詞牌。其中古體詩是指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各種形式的詩歌創作,又統稱為“古風”。近體詩是和古體詩相區別的,就是唐以後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詩體,分為律絕、律詩和排律三種格式。古體詩、近體詩兩種形式一直在中國傳統詩壇齊頭並進、共同發展,雖然在是否遵守平仄格律上觀念不同,但相互之間並沒有衝突。

平仄格律的誕生對古體詩長短句帶來衝擊,產生律古,到後來的詞牌,就完全是格律體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古詩和詩歌的意思是否一樣?

當然不一樣。詩歌包含了古詩,所以沒辦反類比,要比也只能在中國詩歌中,對比現代詩和古詩。

至於這兩者的不同,上面講得很詳細了,就是文言文和白話的區別。


華夏曆史永流傳


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對待:

1:古有古味,七絕五言,千古傳唱。也許有人覺得,壓韻最好,否則背叛人文;

2:新詩畫面,更符合當今詩風,但都規納為傳承。

至於誰更好,就看你喜歡怎樣的口味!

當然,今人就是今人,今人的文風,古人早已看不到;今人創的風格,是在古人之上,推陳出新,按照邏輯推理,今人的白話詩,應該更符合社會風氣。

若問誰更甚,當取長補短,表達今人,適合今人的文風文意。

詩文沒有界線,只要有人喜歡,就是文者達到的心願。不過,古人早已仙逝,今人正踐行。那麼,問題來了:想學古詩,就寫,想寫現代詩,就寫,好的誰都不會拒絕。回答完畢,酌情而論,自行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