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張飛,諸葛亮跟袁紹能統一天下嗎?

千山萬水215610010


我認為不能。如果按《三國演義》來說。各個勢力做比較,前期的袁紹,確實實力雄厚。可成功並不能是幾個人所決定的。袁紹集團的企業文化,著實是踏入一統大業上的最大絆腳石。荀令君荀彧曾表示,三國一統,得勢是最大的因素,成功不僅僅要依靠能人巧將的不斷開拓疆土,加強政治建設,更重要的,是統治者的管理文化以及形勢的判斷。袁紹雖河北一霸,可做事不夠堅決,老舊思想更是蔓延整個集團內部。且用人只隨自己本心,不太關照謀臣大將的真實實力,導致大量集團幹部心灰意冷,拖延集團發展進度。且袁紹本人貪心自大,致使了最後的失敗,曹操的進而崛起。三國時代與現在不同,統治者唯我獨尊,這不是幾個強者就能左右一代統治者思想的,就算真的關羽,張飛加入,雖然能提升袁紹軍隊的實力,可是再無敵的神將,也會被沒有作為的君主活活拖死,或許會比顏良文丑下場好著,但結局依舊一定。終歸被崛起的曹氏集團或殲滅,或俘虜。而諸葛亮的加入,並不會像在劉氏集團裡說話不用遮掩,領導者唯命是從,老舊派的袁氏集團,要的是尊重自我,所以諸葛亮的計劃,也會在此變成建議,沒有了功效,且袁紹集團內部謀士眾多,諸葛亮也不能一下子爭鋒奪利,所以其對袁氏集團的軍事政治貢獻,微乎其微。不能改變衰落,甚至覆滅的結果,只能拖延時間或許。所以無論是誰,都不能左右歷史的進程。連鎖反應,第一步,往往都是最後一步。






戰地記者KZA111


如果關羽、張飛、諸葛亮跟袁紹能統一天下嗎?答案是不能的。先來看看袁紹為人怎麼樣!

袁紹這個人雖不是很愚蠢但也算不上太聰明,愚蠢的人是做不到割據一方的霸主的。聰明的人更不會殺了田豐逼走許攸不重用張郃。《厚黑學》裡曾講到曹操、劉備、孫權皆是黑心之人故能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誰也奈何不了誰。曹操煮酒論英雄對劉備極其看重,完全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可見袁紹比起劉備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袁紹手下有四大謀士田豐、許攸、審配、沮授個個都是一等的謀士,許攸曾獻計讓袁紹分兵一方面對付曹操,一方面攻打許昌救出皇帝。(當時袁紹的兵馬可比曹操多好幾倍)可袁紹不聽他的話非要硬剛曹操,導致許攸離他而去,袁紹官渡之戰大敗!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四個謀士放在袁紹眼皮底下他都不會用,把諸葛亮給他他就會用了嗎?很顯然他依然不會用!

袁紹手下的大將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這五個人跟關羽張飛比是差了點,關羽的武力是不是吹出來的還待考證,張飛的武力那可是實打實的厲害!跟呂布交戰數次打的天昏地暗不分勝負。張郃有勇有謀卻不被重用,張飛關羽有勇有謀在蜀國被重用,到了袁紹那一樣會不被重用。

所以即使關羽、張飛、諸葛亮跟了袁紹,也只有被活活氣死的份,更別談統一天下了!






凌風錄


引言:

關羽、張飛、諸葛亮跟隨袁紹能否統一天下,那要看袁紹是否給他們三人放權。

袁紹為人遇事猶豫不決,好謀無斷。如果不放權給諸葛亮等人,那麼一切還會按照歷史的走線去發展,並不會改變什麼。

袁紹遇事猶疑

袁紹出身貴族家門顯赫,手裡能有這麼多的底盤和部隊大半的原因是沾了家族的光。在東漢末年袁紹並非默默無聞的小軍閥,袁紹的勢力曾是最強的,但是這樣的一直強大力量被袁紹的優柔寡斷。

官渡之戰是袁紹的沒落之戰,袁紹以曹操五倍的兵力對曹操圍而不攻。還兩次被曹操襲擊了糧草,導致軍心不穩以至大敗而歸。若是袁紹能果斷的出擊,那曹操必然失敗。曹操在官渡之戰最低谷期的時候兵力不足萬人,這樣的兵力曹操都能果斷出擊,袁紹有十萬大軍還那麼猶豫。

關羽、張飛、諸葛亮跟隨袁紹

袁紹雖然在當時強盛之極,手下謀士武將也不比任何勢力差。但是袁紹固話的老思想讓袁紹不懂得唯才是用,袁紹把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裡,很少放權給手下的能人。

關羽追隨袁紹,袁紹若是放權,關羽絕對可以為袁紹獨當一面。歷史對關羽的記載足矣說明一切。

而諸葛亮還需要搭夥張飛,這個兩個人搭夥也是不容小覷的。諸葛亮、張飛二人合力的效果會強於關羽,當然一些都需要袁紹放權給他們。

總結:袁紹的性格鑄就了他不能成就霸業,給他再好的謀士和武將,袁紹不會用也是浪費。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肯定不能,這是我的答案。回答一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先來了解一下袁紹。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空袁逢之子。眾所周知,袁氏四世三公,對袁紹集團勢力形成大有裨益。袁紹曾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討伐董卓,此後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統一河北,勢力達到巔峰。200年時官渡之戰大敗於曹操後,次年病逝,袁紹勢力土崩瓦解。

瞭解袁紹生平後,我們分析袁紹勢力失敗的原因,我認為袁紹之敗主要有四點,首先為未歷史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和軍事上失去了先機;其次不分主次,與公孫瓚糾纏幽州讓曹操做大做強;第三官渡之戰剛愎自用,不聽田豐、許攸謀劃,手下謀士不齊心,本來以強大實力耗都耗死曹操;第四袁紹三子一甥爭權,袁紹遲遲不變態,讓事態發展至不可控制。

下來我們再說給袁紹這三個人,關羽、張飛、諸葛亮。關羽,帥才也,足以鎮守一方,勝過袁紹手下所有將領,但致命的弱點是自大。這個弱點放在誰手下最終都得出事,參考鞠義—驕橫被殺。再說張飛,猛將也,衝鋒陷陣有餘,從劉備對其使用上也能看出來,這就是鎮守漢中的是魏延而不是張飛,且袁紹帳下猛將如雲,參考顏良、文丑—勇而無謀,張郃、高覽—遭受排擠;再說諸葛亮吧,大家不要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沒那麼神,其更大的優點是長餘內政,且袁紹手下謀士眾多,田豐、許攸、逢紀、審配,早期袁紹也是個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雄主,後期日漸驕橫,諸葛亮給袁紹估計也就是個搞內政的大臣。

總而言之,滾滾歷史不會因改變幾個人的歸屬而改變。袁紹不是曹操,御下之術還是差點,以上是我的觀點,謝謝。



醉觀歷史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袁紹的出身可謂相當優越,源自於東漢末年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袁氏家族有“四世三公”的美譽,而且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因此在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袁紹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強大軍閥。理論上說,統一天下的諸侯,非袁紹莫屬,此時曹操的力量遠不及他。

其實袁紹本人也很有膽略,最初跟隨何進反對宦官亂政,後來又與曹操等人,召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做為亂世的豪傑,袁紹不是一個等閒之輩。只是袁紹的弱點過於明顯,優柔寡斷,眼光短淺,沒有大的謀略,以至於在官渡之戰中,遭到了慘敗。從此一蹶不振,把一手好牌徹底打得稀爛。

即使袁紹有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的輔佐,也很難統一天下。現在詳細說明一下。

其一:袁紹優柔寡斷,很容易錯過難得的機遇。

當初漢獻帝落難的時候,曹操千里迢迢趕去接駕,而距離更近的袁紹卻無動於衷,白白錯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機會。謀臣許攸、沮授等人苦苦相勸,袁紹還是處於觀望狀態。後來曹操帶兵去徐州攻打劉備,許昌兵力空虛,袁紹竟然以小兒有病,不忍心離開為藉口,又一次錯失了打擊曹操的好機會。試想一下,即使諸葛亮去勸袁紹,也未必有用,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關羽、張飛還有諸葛亮等人,也不是天神下凡,面對袁紹這樣的主公,多半也是無可奈何的結局。

其二:袁紹很不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從而被別的諸侯佔盡先機。

在董卓禍亂朝綱的時候,袁紹作為討伐董卓的盟主,與兄弟袁術、曹操一起召集十八路諸侯進攻董卓。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由於袁紹與袁術兄弟倆胡亂作為,導致盟軍分崩離析,曹操、孫堅等人憤而離開,袁紹失去了號令群雄的絕佳時機。另外袁紹與袁術這對兄弟,也很不友好,互相看不上,以至於出現了兄弟相爭,極大地分散了袁氏家族的力量。

正因為袁紹不善於團結他人,才讓曹操、孫策等豪傑趁機而起,成了勢力強大的一方諸侯。等到袁紹準備消滅曹操、孫策等諸侯時,已經遲了,終於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得大敗。即使有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等人,也只不過是增加一些炮灰而已。

總之,袁紹的失敗並不是謀臣的無能,而是他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關羽、張飛和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在別的諸侯手下,未必會如此厲害。就像打王者榮耀一樣,帶一個太固執,能力又太差的隊友,很難取勝。


子正尋道


首先肯定一點是不能的,讓我們先看看袁紹的為人,

袁紹這個人好謀無決,見小利而忘命,幹大事而惜身。愛名利,從討伐董卓時,為了當盟主,不惜自己大量的錢和軍糧。而且獨斷專行,自大,不聽逆耳忠言,偏聽偏信,田豐的建言換來的是牢獄之災,聽信郭圖讒言殺掉田豐,執意讓高覽張合出兵導致被圍攻,最後投降,不懂得識人用人,郭嘉,許攸,趙雲都曾經投身袁紹帳下卻不得重用。反而是顏文兩位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深得信任。而且猶豫不決,膽小多疑,立繼承人的事情一直猶豫不決。

一個人品行不端,給他再好的資源有什麼用處呢,別說給他關羽,張飛,諸葛亮,就是臥龍鳳雛都在他賬下,五虎將,都給他,他都不一定能勝,


人生啊熬過去吧


劉關張,作為三國時蜀國的代表人物,似乎永不分家。但是是劉備成就了關羽張飛,還是關羽張飛成就了劉備,結論是劉備成全了張飛和關羽,如果關羽和張飛跟著袁紹能有這麼大的成就嗎?不能!

劉備比袁紹能容人,這是成就部下的核心能力。

先說張飛,張飛作戰最大的汙點就是守衛徐州的時候,把劉備唯一的根據地給弄丟了,這是多麼大的罪過。然而,劉備摸摸張飛的臉,說了句:“兄弟別難過,大不了我們重新開始。”換做袁紹方面的人,袁熙不為過吧。袁熙也是袁紹的兒子,雖然不是親兄弟,但總比劉備張飛的異性兄弟要近一點。袁熙丟了城池之後,袁紹大怒要殺他,不是眾將求情,估計性命都不保。你覺得張飛在袁紹根據地丟了烏巢,他會死嗎?

即便不會死,以後恐怕也沒有機會出場到第一線了,比如張合高覽。

再說關羽,關羽的汙點也很清楚,就是投降曹操。關羽投降曹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找劉備歸隊。劉備二話不說就收下了,恩寵如初,甚至把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給了關羽防守。換做曹操方面的人,曾經有個叫畢湛的人,投降了曹操的敵人,後來又歸順了曹操,曹操雖然沒有殺他,但也沒有在繼續重用。再有于禁戰敗投降,夏侯淵戰敗被殺等等,曹操也是沒一句好話。如果關羽在跟著曹操,投降別人後再回來,估計也會喪失原來的地位和評價,參考于禁和夏侯淵就是。

所以說,是劉備這個仁厚的君主成就了關羽和張飛。換做其他君主,只能為將而不是帥


古今歷史觀文


有能力的下屬必須要跟對領導才能發揮才幹,做出一番事業。關羽、張飛和諸葛亮,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和袁紹極其不兼容的地方,如果袁紹作為主公,他們三人自身的才能得不到發揮,更不用說統一天下。

關羽:出身草根,對士族傲慢

關羽出身於草根,深知民間疾苦,這就讓關羽對於底層百姓和士卒態度比較友善,而對上層的士大夫和貴族們則相當不友好。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的脾氣傲慢是出了名的,除了大哥劉備誰也不服。

而袁家是當時最強大的士族門閥,袁紹稱得上是士族階層的代言人,況且袁紹極其重視自己的面子,對於手下胸襟不夠寬廣,是容不下關羽這麼傲氣的下屬的。

推測:關羽如果跟著袁紹,可能如同鞠義一般,會有殺身之禍。

張飛:敬重士族,但出身不夠

張飛家是河北涿郡的大戶豪強,歷史上的張飛並不像演義中那麼莽撞,反而在書法和繪畫上頗有一定的實力。正因為是富戶出身,張飛對於士大夫階層比較尊重,這一點應該能讓張飛在袁紹手下安心做事。

可惜袁紹用人太過看重門第出身,他手下的文臣武將想要得到重用,要麼出身高門大族,要麼是海內名士。張飛出身雖然不算平民,但是和世家大族相比還差得很遠。

推測:張飛如果跟著袁紹,可能憑藉勇武獲得一定的職位,但得不到重用,無法獨領一軍。

諸葛亮:要求專用,難以實現

且不討論諸葛亮匡扶漢室的政治立場是否與袁紹一致,單說諸葛亮的個人抱負。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追求的是不僅僅是重用,而且是託付國家大事的專用。這一點在袁紹帳下幾乎不可能實現,文有田豐、沮授、審配、逢紀,武有顏良、文丑等,陣容鼎盛,加上袁紹“外寬內忌”,猜疑心比較重,就算麾下只有諸葛亮一人,也不會放心地向諸葛亮託付國家大事。

推測:諸葛亮如果跟著袁紹,個人才華得不到發揮,極有可能棄袁紹而去。

總結,關羽、張飛、諸葛亮三人無論從個人性格與抱負,還是家世背景,都與袁紹有著極大的不兼容,如果跟著袁紹,袁紹也做不到知人善任,更不用說統一天下。


歷史步行街


小編認為,關羽,張飛和諸葛亮,跟著袁紹也不能統一天下。袁紹的失敗,與其個人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袁紹出生在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其家族有著“四世三公”之稱,可謂是權傾天下。袁紹繼承家底後,兵多糧廣,文有田豐、沮授、審配等,武有顏良、文丑、張郃等。這些文臣武將,個個都是有能力,有本領之人。

自董卓造孽以來,各路諸侯聯合討伐,並推薦袁紹為盟主。聯合軍的力量比董卓的要強大很多,消滅董卓並非難事。但是袁紹根本不會統領這些人馬,導致人心渙散,不思進取,導致聯軍失敗。

特別是“官渡之戰”,袁紹盡起冀、幽、並、青四大州之兵,合計十一餘萬,糧食充足。而曹操只有區區兩萬兵馬,糧食短缺。可以說,袁紹方面佔據著巨大的優勢。

然而,袁紹不起用良才,不採納良謀。武將張郃、高覽等人,不被重要;田豐、沮授等謀士要麼獲罪,要麼被貶。偏偏用嗜酒如命的淳于瓊來守糧食重地烏巢,導致烏巢被燒,糧食損失殆盡。如此一來,搞得人心惶惶,眾叛親離,怎能不敗?

就算是關羽、張飛和諸葛亮在袁紹麾下效力,不會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的他,仍然不會重用關羽和張飛之勇,也不會用諸葛亮之謀。對於有利戰機,袁紹只會白白流失。

所以說,關羽、張飛、諸葛亮跟袁紹也不會統一天下。








小視角歷史


我們先分析一下袁紹這個人,袁紹,字本初,祖上四世三公,家境實力雄厚,家世顯赫優越,用現在的話說,十足的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於一身,其實又何止是二代,總之是富貴人家的子弟,這一類人往往很少關注民間疾苦,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往往需要滿足很多自私的慾望,從而導致自己思考問題簡單膚淺,而袁紹很好的將這些弊端發揚光大,更是加上自己優柔寡斷,好大喜功,為將不能跨馬定乾坤,為帥不能穩坐軍中帳,為君更不能識人知善任,如此的君主又怎麼能夠一統天下。

現在我們再來看關羽,張飛,諸葛亮。

關羽,字雲長,手握一口青龍偃月刀傲世群雄,這一生只敬重一人,那就是哥哥劉備,但也不是因為劉備的地位,而是那一對兄弟恩情的情義和仁義。後世流傳的關羽除了武功以外更重要也是義氣二字。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夠臣服於袁紹帳下,況且當初十八路諸侯起義之時,袁紹第一次見關羽就不屑一顧,瞧不起看家門的關羽,又何談知人善任,收服關羽呢,退一萬步講,即使關羽來到袁紹帳下,以袁紹的主公智慧也難以施展關羽的將帥才能,所以一個有眼不識泰山,一個傲世群雄如草芥,是根本不可能聯手定江山的。

張飛,不用我多說了吧,同樣的身份低微,同樣的脾氣秉性,同樣的視義氣如生死,同樣的和二哥關羽如此的相像,僅此而已,只會成為戰場上的敵人,不會成為帳下的臣民。

諸葛亮,終於說到諸葛亮了,諸葛孔明,號稱臥龍先生,每自比管仲樂毅,歷史證明,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未出茅廬便已看清天下形勢,袁紹之流已不在諸葛主要攻擊範圍內。一生為劉備的仁義治國奉獻,直至油盡燈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一位無雙國士,又怎麼會侍奉一位目光短淺,庸碌無為的主公呢,袁紹一生連一個許攸,一個田豐都不能讓其安度一生,都不能知人善任,鬼才郭嘉都要離棄他投奔曹操,他又怎麼能安頓好諸葛亮呢?

所以,歸根結底,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那段歷史背景下,有的只會是擇主而棲,擇臣共事,彼此選擇最合適的君臣去實現自己一生的抱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