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歷史文化?

雨者隱隱


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方向。 在這種主流文化中,傳統文化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 傳統文化的優劣對一個國家和國民的行為規律和精神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及其複雜性。 中國有數千年以上的傳統文化。 每經過一個王朝,新的內容就會增加。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與糟粕共存,精髓與糟粕常常可以在不同視角下相互轉換。

關於中西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思想自由。 文化只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迅速推進人類社會進步,迅速發展科學技術。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大統一,注重單一總的來說,學習和吸收中國傳統文化關係到中國在現代化社會過程中的思想方向,關係到中國以怎樣的姿態面向未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闔家歡樂


正能量小話筒


這個問題未免問的有些太大,中國歷史淵源留長,從哪個方面都不足以概括中國歷史的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你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地方,從古至今中國歷史文化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有喜歡研究的方向,這就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最肯定的地方。

我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作為世界為一從古至今延續至今的文明,這樣偉大的成就我們可以從多方面看待。

不論你是從文化屬性的角度研究,還是從英雄事蹟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各種方面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五千年的歷史延續,這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自豪。同時歷史的教訓也是值得我們沒跟珍貴的財富。


少年曆史觀


首先,澄清一個概念“歷史文化”,是專指歷史上出現的“文化”?還是“歷史”加“文化”?祖先歷經的過去,我們只能借鑑和欣賞,無法改變,不多做評論,但對沿傳下來的文化,發表一下自身的看法:

《尚書.大禹謨》中載,舜禪讓時告誡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也是“中華十六字心法”,大致翻譯是這樣的,“人心變化莫測,而求道的心是要入微,使你的心和道的心合一,不改變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把執中正之道而行”,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和根本思想,後來各朝各代,百家爭鳴,而都不出這個大的範疇,相信未來在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文化,也不會偏離這個根基。

學古不是復古,也不是一味兒的易古,而是古為今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華大地上,每個人都如此做,哪怕你是最微末的一粒塵,或許也會大放光明!


歸數齋術數


文化的本質,就是一個民族在處理事情時思維的根本方式。從經世致用的角度來講,中華文化的基本特點有兩個。

1、對社會頂層和基礎的重視,以及對社會中層組織者的輕視。

中國古代社會等級的劃分是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我們極度的重視讀書人和農民,讀書人就是官僚,是社會大方向的制定者,他們是社會的頂層。農民就是社會基礎經濟物質的生產者,他們是社會的基礎。而商人和工人居在中間,他們跟著社會的大方向走,但卻又是社會基礎經濟物質的組織者。

對官僚的重視,導致了社會精英全部向政府靠攏,因此湧現出一大批極其傑出的政治家。他們把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的更合理,極大加強了對社會生活的管控,讓中國的社會在大部分時間內,都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這就給農業生產,也就是社會的基礎經濟物質生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對農業的重視,讓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爆發了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中國古代的農業水準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並且以此養活了極其龐大的人口數量。而龐大的人口數量和豐厚的經濟實力,又讓國家在抵禦外侵或對外擴張時,有了雄厚的資本。

但對社會的中層組織者的輕視,也就是對商業的輕視,讓古代的中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第一對商人的各種限制,導致了發達農業生產出的基礎經濟作物,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換。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優勢不能進行互補,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資源的浪費。

而且在國家進行對外征戰,或者對內進行大規模民生工程時。國家用政府的力量,直接對底層的農民或農作物進行組織和調配。因為國家缺少合理的中間組織結構,所以每次對農民和農作物的徵調,花費的成本極高。比如漢朝北伐匈奴時,由中央直接調集地方的戰馬和糧食支持軍隊前進,結果幾場仗打下來,戰馬損失十之八九,糧食更是消耗了幾十年的積蓄。

2、在做人方面極其講究中庸。

中庸的含義不是碌碌無為,也不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它是指做事不要極端的好,也不要極端的壞,而是應該在好壞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並在這個平衡的狀態下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一個人得罪了你,你心裡想讓他死,但你又不要把他往死裡整,也不要一點不計較的大方原諒他。你應該給他一點教訓,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一點損失就和你拼命,他反而會變得怕你,不會再敢為難你。但教訓過後要表現你的大度,讓他知道你不會再跟他計較。這樣他既怕了你,又會對你的手下留情心存感激。

所以其實中庸的本質就是,凡事不追求100%的效果,用最低的成本達到目的,即使目的也是打了折扣的也無所謂,只要達到目的的概率比較大就行了。

與中庸相對的就是極端,凡事要麼最好要麼最壞。

比如還是一個人得罪了你,你把他整的永世不得翻身。如果目的達到了,那他永遠都不可能再和你做對,你的心情會非常舒暢。但如果一旦目的沒有達到呢?等他緩過氣來,他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和你死磕。這樣你就有可能萬劫不復。

所以極端要麼就是一種徹底的成功,要麼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他對於自己要實行的目的,達到了一種100%的效果,但成功的概率卻小了很多。

中庸的代表者是中國人,極端的代表者是日本人。中國人靠著中庸,用40年的時間穩步的走到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而日本人靠著極端,卻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泡沫中,一損俱損


北疆之城


擲步中國歷史文化,體會之,琢磨之,道是“廣袤浩瀚”,卻也“清湯淡水” —— 改朝換代頻仍,固步自封無盡,進步意蘊了無。

孤立地、靜止地看待歲月長河經流不息,並無太多實際意義。反之,科學地、辨證地看待朝廷週而復始,看待時代輪轉不前,必當會有進步價值。畢竟,歷史是用來借鑑的,而不是用來炫耀的。

農耕文明的致命弱點,不止於“小富即安”,還在於“感恩戴德”!不相信“文明規律”,只迷信“蒼天有眼”!

自家的“歷史遺存”錙珠必較,而他家的文化遺蹟則棄若弁髦 ——

請問,同為文明神聖,為何態度迥異?

請問,天下同理之心,為何中華悖逆?

故而,看中國歷史文化,不能遊離人類文明進步的亦步亦趨!


聞魯生


中國歷史十分厚重,幾千年文脈不曾間斷。我們常為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驕傲!在世界文明史中,僅僅剩下我們中國有如此綿長如此豐富如此完美的歷史文化。但是,厚重的歷史文化,讓我們的後代不堪負重。從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路走來,有多少歷史知識需要學習的!現在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果我們都陷入古老的歷史文化中,我們還能前進嗎?毛澤東主席曾經講教育改革時指出,如果我們從茹毛飲血時講起,那麼學生什麼時候才能學到新知識?因此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好事,也是阻礙我們接受新思想的壁壘。


手機用戶52761414156


中國歷史就是一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過程。


無聊看電腦


毛主席回,答的非常好,三皇五帝神勝事,,,,,,,,。。


何士波1


中華文底蘊深厚,豐富廣博,奇芭匯萃,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最輝煌的篇章!當然不能全盤肯定,其中也太可糟粕,我們必須採用毛澤東主席告戒的態度一一“古為今用"剃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的方法繼承古代文化,利用古代文學為現實服務!


關有85296


這問題有點大,簡單說,中國歷史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和各種瘟疫,至今五千多年,其它文明古國卻滅亡消滅,沒有了消失後的歷史。比如:四大文明古國僅存中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中國人口的數量始終世界第一,中國的人口數量為什麼會世界第一呢?靠的就是中國的中醫藥文化,保證了人口的繁衍,保證了人口的健康,保證了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從而,中國的歷史永遠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