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看的一本書叫什麼?可不可以推薦給我?最近很想看書~?

foreverXL


問對人咯,小皮老師不僅喜歡PPT,還喜歡看書咯。

最近剛看完的是《讓未來現在就來》


作者是從簡書闖出名堂的彭小六。

這本書的文筆還稍顯稚嫩,但是道理講得是OK的。

從一個IT男到現在的“斜槓”青年,他是作者、是企業IT主管、是時間管理達人、是閱讀高手等等。

他呢,之前是一週一本書,我之前是相當厭惡這種功利的閱讀手法的,所以我一直到今年才看這本書,這本書是2016年出版的。

實際上,快速閱讀,對於我們大部分人的好處是大於壞處的。

實際上有很多書的精華就是那麼20%,如果每一本書都精讀的話,實在耗費時間和精力。

在書中當然也介紹了一些之前沒聽過的概念,也算有一些啟迪,雖然都是別人書中都東西,但是我們以前並不知道。

① 黃金圈法則。黃金圈法則就是從三個問題開始入手,第一是:為什麼(內在動因);第二是:如何去做(選擇什麼工具、方法、策略);第三是:做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成果)。說白了就是在你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好,你為什麼去做這件事情,你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去做這件事情,知道這些之後你具體要做什麼事情。


② 書的四種分類。


③ 微出軌。微出軌就是適當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多接觸些和你日常不一樣的生活。覺得這句話說的也對,有時候我們一直做著一件同樣的事情,時間久了,難免會覺得疲倦,偶爾跳出自己的熟悉的範圍,做做不一樣的事情不失為一種釋放,練練書法,作作畫也是不錯。

還有一些比如他是如何早上4點起床的。正常人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實際上,如果你想早上4點鐘起床,那麼剛開始不要對自己那麼狠,因為平時你可能7點才起床,凡事都有一個過程,第一個星期可以6點半起床,堅持一個星期,第二個星期可以5點起,慢慢過渡。讓身體慢慢接受這個過程。Get到方法沒有?



當然還有很多東西,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去買來看看,雖然是2016年寫點東西,不過還是有點價值的。

今日話題——你最近在讀什麼書?方便推薦一下嗎?


PPT精選


由於快到年關了,天氣漸冷,工地上的工期又緊,最近確實沒有時間去靜下心來去看。

記得我今天上午,剛回答了悟空問答裡的一個問題,有那本書能讓你百讀不厭。這是一部很早的小說。

也許你去那個問題的回答中,能夠找到你所要的答案!

希望你看到了,能夠互相關注。那樣才能更好的加固你我之間的溝通!


寒冰12189齊魯


我2018年之前數年來尋看的書,就是社保勞保的政策書。所以,我向悟空問答題的現時工作的朋友們推薦,在社保局掛牌誕生執行的時代,我們都應是尊守此格律法規地個人需按規定交繳社保費的。我要推薦這個的理由就是要讓朋友加深知道,現在以是改革有利於勞動力自由流通的社保管理制度的社保局了,不要存想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勞動局)管理法規,就是公有企業的工人的工資收入是扣除勞動養老費,住房公積金費,醫療費…等等全額金費而存的。(現時代是要自己個人參與部份費金的繳交的,是不同規定了),但我不可理解的是我今時按社保規定以超可退休年齡了,(因我沒有任何補償地下崗,後原企業改換姓名後,不與我辦社保局的關係問題,現我14年計劃經濟勞動時代的勞動養老社保齡都沒名字記錄了。這個是給我生命的一個深坑了,這個心痛是草民難忘的,掙扎的!!!


榕容寅


《忠誠與背叛》--一本讓人陷入深深思索的正能量書

雨璐金蘭

最近,我在看《忠誠與背叛》,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紅巖。在國民黨監獄,被捕的共產黨人,是絕不玷汙信仰、寧死不屈,還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紅巖”的歷史書寫了忠誠與背叛。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讀讀《忠誠與背叛》很有教育意義。這本書有四個特點:

一是真實。本書作者何建明、厲華,採訪了很多親身經歷者或他們的後人,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有些資料是從白公館、渣滓洞歷史檔案中挖掘出來的。書中的人物都是真名真姓,故事情節也都有據可查,讀後覺得很真實。

二是生動。書中不管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角色,不管是忠誠黨的還是背叛黨的,工作生活細節都交代的非常清楚,人物內心描寫也很豐滿,故事性、精彩性、可讀性、震憾性都很強,很值得一讀。

三是深刻。真誠與背叛是每個共產黨人都會面對的選擇,革命年代比較直接,和平年代也有考驗。革命年代有的在敵人監獄和老虎凳面前,一打就招。和平時期也有黨員,在金錢和美女面前,一戰即潰。但更多的是象江竹筠、李青林等對黨忠誠的烈士和眾多象焦裕祿、孔繁森等優秀黨員。作者對兩類黨員進行了分析思考,他們提出的觀點和思想比較深刻。

四是可借鑑。紅巖烈士在獄中,用生命和鮮血給黨提出的建議,是對每個黨員的終身警醒。特別是“獄中八條”,強調的要防止領導黨員的腐化,注意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等,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作為一個共產黨人,讀讀這本書,就是給自己的一次最好洗禮和警示。


雨璐金蘭


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是《羅馬的命運》,是美國著名史學家、俄克拉何馬大學古典文學和文學教授凱爾·哈珀的著作,這本書被福布斯網站評為2017年最偉大的人類學和歷史學書籍之一。

01 《羅馬的命運》是對經典話題的重新解讀

從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城,到元老院制度、羅馬奇蹟,再到東西羅馬分裂,羅馬帝國的漫長曆史是千年來研究者們最熱衷探討的主題之一。
《羅馬的命運》以“羅馬是如何走向衰亡的”為主題,但凱爾·哈珀卻沒有按照傳統思路,從政治制度、蠻族入侵、羅馬人的奢靡生活等角度出發,而是選了兩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背景板因素”:氣候和瘟疫。

根據凱爾·哈珀的研究,在羅馬歷史上,總共經歷了3次大的瘟疫爆發,分別是:安東尼瘟疫、西普里安瘟疫和查士丁尼瘟疫,對於羅馬的人口數量、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在氣候方面,羅馬全盛時期正好與羅馬氣候最優期重合,之後到的羅馬過渡期、晚古小冰期,則逐漸將羅馬的氣候條件推向不利的邊緣,農業生產受到影響,也加速了瘟疫的傳播。

總的來說,凱爾·哈珀的核心觀點在於,羅馬的衰亡過程中,“人”的角色固然重要,而來自外界的自然因素同樣不容忽略。

02 多學科交叉論證,讓古羅馬變得更鮮活

凱爾·哈珀對於羅馬命運的研究,實際上是一個交叉學科研究的典範,其中融合了歷史學、氣候學、政治學、生物學、醫學、地理、軍事等諸多學科,而且結合了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科學成果,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論證。

在給出結論方面,凱爾·哈珀始終保持著一位研究者的嚴謹態度,對於學者有分歧的數據和觀點,如羅馬在瘟疫中人口數量下降情況等,會給出不同信源的參考數據。

雖說是一部專業領域的著作,但《羅馬的命運》很具可讀性。

書中用醫生蓋倫、天才演說家阿里斯蒂德斯等人的經歷,引導我們一覽古羅馬陷入瘟疫之中的境況,將羅馬的城市、軍隊與政治面貌悉數展現給我們。在凱爾·哈珀的筆下,古羅馬變得更有鮮活的生命力,而不止是故紙堆中的歷史遺蹟。

03 從羅馬衰亡到人與自然:作者的人文情懷

羅馬全盛期的出現,與自然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而這個不起眼的因素也為羅馬的衰亡埋下伏筆。
這讓我們也開始反思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的某些時刻,看似是人類改變了自然,但最終我們卻發現,人類自己也不過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已。

正如作者凱爾·哈珀所言:

羅馬的命運可以提醒我們,大自然是狡猾且反覆無常的。進化的強大力量可以在瞬間改變世界。驚奇和悖論就潛伏在進步的中心。

櫻汐筆談


最近看的書有兩本,一本是《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本是《曼德拉:風雨中抱緊自由》。前一本書是有關於效率工作的,後一本書是關於曼德拉的人生傳記的。

如果你對高效工作感興趣的話,那你可以看一看《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這本書一共講述了5種高效工作的策略。

第1種策略是意識到覺察點,它的作用在於讓我們意識到,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因為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習慣性地去自動完成一些事情,而這些按照習慣去完成的事情,有的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

第2種策略是管理好我們的心理能量。精神狀態的好壞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高效地完成一份工作,在這一部分它就告訴我們,如何讓我們的心理能量發揮到最大的價值,以及如何去緩解我們的疲憊。

第3種策略是如何讓自己更專注。首先呢,我們要把一些干擾我們的物品拿走,保證我們的注意力不被幹擾。同時,如果真的有走神的情況發生,那就發揮好走神的價值,讓它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創造性的問題。

第4種策略是關於飲食和運動。少食多餐能夠讓我們保持一個比較良好的精神狀態。在開始工作之前,適當地進行一些運動,可以讓我們的精神更加飽滿。

第5種策略是關於環境的。在咖啡館看書和在圖書館看書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為二者的環境不太一樣,後者的效果更好一些。如果我們想要保持高效工作的話,那麼對於環境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還是儘量要安靜一些。

上面就是一些關於《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的一些簡單內容。

如果你對人物傳記感興趣的話,那你可以讀一讀關於曼德拉的這本書:《曼德拉:風雨中抱緊自由》。在這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是曼德拉在獄中的經歷,因為它能夠讓我們反省自己對於苦難經歷的態度。

說起來之所以想讀曼德拉的傳記,也是由於《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因為書中在舉例子的時候提到了一段曼德拉的經歷。那就是曼德拉在獄中的時候,還在堅持每天運動,每天大概在牢房中跑步45分鐘左右。這樣的行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閱讀這些偉人的經歷,你會看到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這些態度也會讓你審視當下的自己,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在面對一些困難時,有點太“矯情”了。我們生存的環境並沒有他們那樣惡劣,但我們的態度卻沒有他們那樣堅韌。

這就是我最近在讀的一些書,希望能夠幫到你。




小潭的成長日記


這是我最近看過的,讓我非常有感悟,非常有收穫的一本書。《做事的常識》然後看完書之後,簡單的寫了一篇書評。你可以通過書評裡的內容去了解這本書的概況也或許能對你有一些幫助。

最近很煩躁,滿滿的挫敗感,原本上個月寫了兩篇書評,都被老師評為合格,嗯,何止是開心啊,簡直就是信心滿滿,覺得只要繼續努力,離優秀,也不算遠了,就繼續看第三本書寫書評,也寫完了,但是無意中上豆瓣看了別人寫的同一本書的書評,瞬間感覺跌入深淵,別人的書評對書的提煉和總結,精準簡練,而我洋洋灑灑也概括了書的內容,但是,對書的內容掌握,提煉概括,遠遠不如別人,讓我自己感覺就是,我寫的是一知半解後照搬別人的想法,豆瓣的那篇書評是吃透了書的內容後用自己的話行雲流水的傳遞,虧我還覺得自己閱讀能力,總結概括能力有所提升,自我感覺良好的書評,其實也就比流水帳好一點,被自己打擊的把書評交給老師的勇氣都沒了,原本計劃一週讀一本書,寫一篇書評,書看不進去,書評自然也寫不出來,心裡又挫敗又焦慮不安,我不停的問自己,我喜歡看書,我也想學更多技能,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我是不是就要這樣放棄?可是繼續下去真的好難,我要怎麼樣做,要努力多久才能達到那樣的閱讀水平,寫出一篇讓老師評價優秀的書評?就這樣挫敗,焦慮,渴望,不安,反反覆覆在心裡纏繞,雙手抱肩滿房間溜達看到臥室裡書架上擺滿的這幾個月斷斷續續買的老師推薦的很多書,這一本《做事的常識》就那麼被我取下來,因為這是老師給接替她崗位的新人推薦的書,我想那麼焦躁不如看看書吧。然後,一口氣一個多小時看完了書,差點錯過了接孩子的時間,走在路上,我腳步輕快,心情愉悅,如同一個叢林裡迷路的人幾經煎熬,終於找到出路。 《做事的常識》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從1.想的太多難以開始;2.困擾太多難以堅持;3.遇到挫折不願重複三個方向深層分析了人們常常不能達成目標的原因;第二個大部分則提出了便於達成目標的三個步驟:開始——堅持——-重複,並且每一部分都以12個小內容從自己多年的工作,做事的實際經驗和經歷出發詳細解讀了每一主題步驟,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同身受的發現自己曾遇到的,目前在經歷問題,同時提出最實際合理的整改建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更好成長,說它是我的人生之書有點誇張,但是它至少解決了我現在的焦慮和難題,不再止步不前,繼續開始嘗試和練習。 《做事的常識》這本書的作者小倉廣先生先後在人力資源情報公司和人事諮詢顧問公司任職,後來自主創業,以開發主管領導力並且提供企業獨特的諮詢顧問服務為主業,並且作者利用業餘時間著有多本著作,在我看來本書作者小倉廣先生是一名讓人佩服不已的資深“斜槓創業家”。 看了這本《做事的常識》,我想起老師曾經反覆提起的兩句話:一、很多人在說我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我想要過那樣的生活,其實只是在說我什麼都不想做就想擁有;二、我們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不是我一直在給自己擺出一個貌似努力的樣子,然後期望有了這個樣子,就能有如神來之筆寫出好文章?我羨慕別人讀書寫字,既學習了知識充實了自己,又寫出了好文章有了收入,一舉兩得嘛,可是,我有和他們一樣堅持過幾年嗎?我有和他們一樣反覆寫作,反覆修改,反覆對照和模仿別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嗎?不是為了擺個架子感動自己,而是真的想學,想提高自己。可是這世上貌似自嗨的人多過真心想努力的人,所以才有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這一說法吧。剖析完了自己就想來說一說,這一本《做事的常識》裡,是怎麼具體去達成自己的目標的。 開始 我們很多人都有許多想做的事,想實現的目標,但是常常我們在開始就把困難想的太多,導致自己害怕,不敢開始行動,久而久之就放棄了。作者在開始這個部分主要從1.細分計劃;2.重要工作提前策劃準備;3.學會自我激勵管理情緒;4.管理時間這四個方向詳細介紹了自己在開始做一件事時的許多經驗,作者介紹的這些內容,也是我在工作中深有感觸,並且也有深刻的教訓的部分:前段時間上級對我們單位第一階段驗收結束,提出很多需要整改的部分,我想著應該和之前做的差不多,前幾天也特別累,乾脆喘口氣再做,三天後我開始做,整理檔案才發現這次整改要求和之前改變了百分之七十,幾乎等於重做,即使馬不停蹄也需要至少一週,而在這時有通知說上級四天後要來複查整改情況,然後很不巧,三歲多的女兒初上託兒所,感染流感發燒要掛水,孩子爸更忙,當時真的快崩潰了,特別後悔,我這部分工作很重要,是單位的門面,如果複查出現問題,影響的是一個單位一百多人的實際利益。而我如果在最初幾天先熟悉流程和提前策劃,分解下需要做的工作,心裡有數,按計劃每天做一點也不至於這個時候左右為難焦頭爛額,而現在我只能白天陪孩子打針,下午抱著孩子理順工作思路,晚上孩子睡了,我加班工作,整整四天,最後感覺自己快虛脫了,總算馬馬虎虎趕上進度,然而,趕工的結果肯定不如精心準備,上級反饋不好,領導也責備,我自己也愧疚難過,因為一時偷懶和思慮不周,既沒有照顧好孩子,也沒做好工作,還把自己整得憔悴不堪。所以在孩子好多了以後,我認真的分析考慮我的工作流程,拆解細分了我的工作量,每天固定完成一定任務量,每晚睡覺前我會想想第二天的工作內容,把思路整理在筆記本上其實不那麼正規,就是簡單的打個草圖,便於第二天開展工作,當然孩子生病初愈會鬧,我因為領導的臉色也會難過,但是我告訴自己這是生活常態,工作上次沒做好,這次努力就好了,孩子不舒服鬧一鬧,我哄哄就好,我一定要盡到自己為人母,為人職工的責任,努力做好當下,給自己爭口氣,就這樣,努力了十幾天,圓滿的完成工作,上級評比分全縣中上,也算不錯。那一刻我覺得,我學到了! 堅持 在這一部分,讓我看了之後頻頻點頭的有這麼幾個方面,1.把你想實現的目標轉化成你的習慣;2.高效利用黃金時間作重要的事;3.遠離讓你分心的事或物;4.不要心急,持續有進度就好;5.讓身邊的人成為你的糾察隊;6.對自己賞罰分明;這簡直都是我在減肥和學習中都能完全用上的法寶,說起減肥,我產後三年無數次減肥,無數次失敗,之前還是身高165,體重67公斤的壯媽媽,每次減肥要麼是激進的改變飲食,要麼是激進的開始運動,但每次都堅持不了多久,後來有一個一直很瘦的朋友給我說,你幹嘛那麼辛苦,不運動,不捱餓也可以瘦啊,你看我一直在家做飯,少油鹽,多蔬菜,吃粗糧,肉也吃,週末也會出去吃大餐,也沒見我多胖啊,我才明白過來,能陪伴我們一輩子的不是苛刻激進的手段而是良好的習慣,所以我開始慢慢的早晨牛奶雞蛋麥片,中午自己炒菜加煮玉米,下午餓了泡個免煮銀耳,晚上回家要麼炒個素菜,要麼泡個麥片,想吃的零食也就吃幾口,週末帶著孩子出去吃自己想吃的但是不吃撐,家裡買很多水果,饞了就吃點,好像真的沒覺得痛苦,這段時間除了孩子生病那周,我基本上就這麼吃,瘦了八斤,哈哈,特有成就感。而且我開始健康飲食的時候給周圍朋友都說了,以後除了週末,別叫我出去吃飯,他們也很配合,甚至也有和我一起開始健康飲食的,我們互相監督們互相打氣,越來越覺得這樣吃飯很舒服。每瘦下來五斤我們就約定送自己一件衣服,嘿嘿,我們很期待第二件新衣服的到來。 開始習慣讀書寫字以後我就意識到,早晨的時間寶貴又高效,早晨人記憶力理解力最好,沒有干擾,能夠全身心的做重要的事。所以早晨6:30-8:30,我會手機靜音之後開始閱讀,記筆記,寫作,只要情緒穩定,也很高效。並且我現在的學習狀態,也不像以前那樣逼自己非要三天看完一本書,人真的很難用意志力長期堅持什麼事,一有壓力放棄的想法就會悄然出現,所以現在看書,泛讀兩遍之後,每天精讀兩章,讀完總結一下,白紙上畫個導圖,不需要很精緻,只要能概括看完的重點,捋順思路,為寫書評做準備,而且只在早晨做這個。兩章不算多,這樣能輕鬆的完成,第二天就會很自覺地繼續,每天都會有收穫,反而是太心急的話,更容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9:30-12:30這段時間為次重要時間,我會把列在本子上必須要今天上報的工作完成,下午再對付零碎的工作,因為基本上12:30之後我就開始覺得久坐著腰不舒服,眼睛也乾澀,肚子也開始餓,精力就不集中。其實這段時間,也會有干擾,很多工作安排都是在微信群,只要我登錄電腦微信就會不由自主的頻頻查看消息,但是隻要一這樣,我的工作思路就會被打斷,每次都需要時間調整思路重新開始,所以現在工作時間,我絕不登陸電腦微信和QQ,其實也就兩三個小時,如果真的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也會有人打電話的,所以儘量在重要的時間把干擾你進度的東西先拋開。 重複 經常會聽很多人說,當你堅持做一件事達到一萬小時,你就會成為這一行的專家,說起來容易,但是實施起來很有難度,並且大家對這個堅持一萬小時很有誤解。 這一萬個小時裡你會遇到失敗,打擊,會心灰意冷,會懷疑自己,也許不到一萬小時你就會放棄,而且這個一萬小時,並不是機械的重複,而是每一次努力後,要回頭看看自己的不足,甚至失敗以後,收起情緒,嚥下淚水努力站起來,看看自己為什麼失敗,看看和成功的人的差距,一步步的走下去,也有可能一萬小時裡你堅持的狼狽不堪,又或者一萬小時後你距離專家的水平還有差距,可是隻要堅持了,你肯定會有收穫,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這就是作者在這部分強調的內容:1.即使失敗多次,不放棄就不算輸;2.不因相同的理由失敗第二次,就是進步;3.做不到100分也要為自己喝彩;4.只要跑到終點,再狼狽都帥;5.別猶豫,做就對了! 前兩天聽作家趙星老師的課,她提到自己這十年,都是在下班後刻意練習寫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這個刻意練習,也不是自己悶頭寫就可以,而是認清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大量閱讀,打好基礎之後再不斷地寫,不斷比較,不斷改進,一個不斷髮現自己,充實自己,否定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未來還會有更多刺激,刺激之後我還得拿起自己的稿子,繼續改,繼續寫,即使現在寫的不那麼好,只要我能重複這個反思,修改的過程,會有一天,應該可以寫到優秀的程度。 無論是準備開始減肥還是學習一種新的技能,還是面對新的業務,或者重要複雜的工作,都要學會聰明的開始,巧妙的堅持,柔韌的重複,但是在自以為是的開始之前,最好,還是能夠借鑑下前輩的經驗,認真的看一看別人的經歷,也不要只是套用,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自己的,才能事半功倍,一本三十多塊的書能回報給你超值百倍的經驗,所以,這一本《做事的常識》你值得擁有。


驍驍樂——書海共行


最近我重讀的一本書是《遇見未知的自己》,推薦給渴望看書,想必也渴望成長的你。


01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這本書是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籍,在當年掀起了一股熱潮。這本書非常暢銷,銷售量達上百萬冊。


作者張德芬也從這本書開始,轉向為探索心理成長。書中的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讓我認識到,當外界不符合你預期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內心出現了某些偏差,外界的動盪是你自身的反應。


當一切反求諸己的時候,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02 這本書的看點

作為身心靈作品,這部書以小說的形式寫就,讓人手不釋卷。在追隨主人公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


其實,多年前我就已經讀過這本書,當時雖然感覺寫得不錯,但更多的把它當成了心靈雞湯類的作品。直到今年我由於寫說書稿的原因,重新讀了這本書,才感受到書中的精華。


這並非是一本雞湯類的作品,而是提供了具體的,實用性非常強的探尋自我之路的途徑。從身體、情緒、觀念等等入手,改變自我,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再版後又增加了一些內容,添加了張德芬這幾年來全新的領悟,由此可見,自我成長之路並無止境。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希望自我成長,那就讀讀這本書,和作者,和我,一起成長吧。歡迎分享你的領悟。


炎小寧讀書


最近在看《顛覆者:周鴻禕自傳》,強烈推薦大家查看學習。

01

為什麼這本書值得讀?

很多名人、企業家,他們從來都不寫書,市面上賣的書都不是他們自己寫的。比如馬雲爸爸的書,他自己都說,凡是帶馬雲的書,都不是他自己寫的。

但這本《顛覆者:周鴻禕自傳》,作者卻是周鴻禕自己,奇虎360的當家人,人送外號“紅衣大炮”,被譽為互聯網的“鬥士”。
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除了上面這個之外,還一點。他的成功歷程,非常值得我們普通人去借鑑和學習。
如果你牛逼到和馬雲一樣,有超凡的眼界和戰略,那也可以,但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而周鴻禕,兩次創業失敗,後來去了方正公司呆了幾年,學習了正規的公司管理經驗,此後的創業,才走上了正軌。

02

這本書有哪些地方值得看?

至少從我的角度,我很推薦看他在方正公司“蟄伏”的時光。前期自己創業失敗,因為不懂得很多企業運營方面的知識。
做企業不只是靠“技術”,你還得懂“管理、營銷、人財物”。所以,在你自己不具備這個能力之前,先到相應的公司去學習、歷練。
同時,我還推薦看他的“微創新”理念。他帶領團隊,開發出360殺毒套餐,打開了互聯網安全領域的大門,不是一夜暴富、靈感爆棚,而是比前人,多做一點點微創新。

也就是說,今天的你,比昨天的自己,稍微進步一點點,1%的水平,堅持下去,就能成功。

做人如此,做企業,更是如此。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利用業餘時間,堅持自我成長。

在下千城


不知道你想看什麼方面的書,我分享近半年看過兩次的書給你。在我看來,只有好書值得重複閱讀,而且是常讀常新。


一、文學領域,推薦餘華的《第七天》

餘華是我喜歡的當代作家之一,大家可能非常熟悉他的《活著》,但其實他還有挺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許三觀賣血記》,還有這本《第七天》。


他驚訝地向我轉過身來,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詢問。我對他說,走過去吧,那裡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死而平等。 他問:“那是什麼地方?” 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死亡是我們都害怕的話題,但是隻有餘華可以將死亡寫得如何美麗而神聖,如果完全沉浸在他筆下的世界,真的容易著了他的道,原來死後的世界可以永生,最美的地方是“死無葬身之地”。身體死亡之後的世界,人心卻是越加和善。


死變成了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我想身患重症的人如果看到這本書,內心也許會平和很多,反而沒有那麼多焦慮和恐懼,對身體的恢復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傳統文化領域,推薦《華杉講透論語》

我想很多人像我之前一樣,想找到一本既準確又具有現代視角的論語解讀,那麼我推薦這本。

這本書超厚,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被它壯實的身軀給嚇到了,其實它內心還是挺好懂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門外漢,是國內比較有名的營銷策劃人,我之前是抱著試試的態度來看看他的笑話,但拿到書後對他是肅然起敬,驚覺他有如此高的儒學造詣。


這本書很好懂,這是因為華杉用幾十年時間熟讀了論語數十本經典解讀,融匯貫通了劉寶楠、朱熹、王陽明、張居正、曾國藩等歷代儒學大師對《論語》原意的不同解釋。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回到孔子教學的現場,儘可能地還原孔子的原意,讓我們真正讀懂論語。


所以想讀懂論語,看這本就挺好。


三、心理學領域,推薦《自卑與超越》

看一本好不好,可以看他紅的時間,就像明星一樣,紅極一時的,靠的是運氣或者是旁門左道,但是像劉德華這樣紅一輩子的,靠的就是他本身的水平和魅力。


這本書發行80多年,至今光輝不減,是所有心理學專業人員和愛好者繞不過的一本書。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無論一個人看上去是多麼優秀,他們的自卑與惶恐和別人實質上都無兩樣。”


自卑就像水,既可載舟也可覆舟,關鍵在於我們這個掌舵人怎麼利用。我們可以像阿德勒本人一樣,超越自卑、成就更卓越的自己,找尋生命的本真意義。


四、溝通協作領域,推薦《非暴力溝通》。


生活中到處都是暴力溝通。


比如你平時工作忙,經常出去應酬到很晚,而你踏進家門,你老婆就很生氣地說:“你天天就這麼忙嗎?每天一身酒氣,誰知道你是真的去工作還是出去鬼混了!”你本來就很累了,聽她這麼一說,氣不打一處來,於是你們倆開始不斷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語言的暴力會讓我們變得冷漠、自私、仇視,破壞人際關係,而非暴力溝通,就像一個溫柔但堅定的女子,傳遞愛與關注,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書中提到了觀察—感受—需要——期望的溝通方式,操作起來非常簡單,也許,下一次對話,我們就會改變很多。


讀書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這和旅遊是一樣的,當我們沉浸在一本的世界,就相當於我們開始遊歷了,這其中的感受和收穫,是別人無法竊取的。


讀書也是一件特有意義的事,因為就像胡適所說:“書本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就是在接受珍貴的遺產。”



—作者—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