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的2020年是啥樣的?

愛佯裝


科幻電影中的2020年,生活中交通工具是私人飛行器,手機是空中投影儀




精彩以記


1982年,改編自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

1987年科幻片《機器戰警》中,2020年,平凡無奇的警察墨菲,執行任務時被歹徒傷害。他被科學家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

1988年的《阿基拉》說,東京將於2020年舉辦奧運會

2000年的電影《火星任務》說,2020年,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成功。

2011年的電影《鐵甲鋼拳》:2020年已全面禁止人類拳擊,機器人代替人類上場比賽,繼續娛樂大眾。






茶撩人生


一個曾經存在於小學生科幻作文裡的年代突然到了眼前。

以前我們在作文本上寫,到了2020年,汽車在天上飛,人們住在玻璃罩著的房子裡,四季如春。

但是,當真實的2020年來臨時,我們遺憾地發現這些依然是“科幻”。

那麼,那些曾經享譽一時的科幻電影裡的“2020”,是否又實現了呢?

《銀翼殺手》,首先提起它,是因為它還有一個譯名《公元2020》,雖然電影中的故事是發生在2019年年底。 

當時,一家生產機器人的公司生產出了一種“複製人”——就是我們現在流行叫的AI。

在外形上,他們與人類完全無異,但體力遠勝於人類,因此,主要被人類用來探索外星球、開採資源等。

可他們也並不總是那麼聽話。在一個外星球殖民地,“複製人”們組織了一場血腥暴動。地球人當然不能忍,當即宣佈複製人為違法物,必須處死。

於是,專門獵殺複製人的銀翼殺手被派出。

這部電影上映於1982年,它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則出版於1968年。

而電影裡出現的許多場景,已經在今天得到驗證。

比如可視電話,電影裡的人站在一人高的大型的電話面前,對方出現在熒幕裡,相互通話。但現在的手機,其實厲害多了,不但體積更小,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視頻。

還有電影裡佔據了整棟摩天大廈的巨型LED燈箱。現在看來亦是尋常事了。

而比起《銀翼殺手》裡這些被悄悄印證的細枝末節,1987年上映的科幻片《機器戰警》與現實的重合就頗有點讓人驚奇。

這部電影的同樣發生在2020年。一名警察在執行任務時,與歹徒搏鬥受傷。好在他遇到了一位神奇的科學家,後者將它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從此戰鬥力爆表。

而現實生活中的2016年,英國一名機器人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科學家患上了漸凍症,大多數被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患者會在三年內死亡。但2019年年末,他公開宣佈已經將自己改造成完全的機器合成人,並稱其為彼得2.0。

除了人類自身的處境外,科幻片還會想象宇宙星辰。

2000年上映的《火星任務》中,時間同樣設定在了2020年。人類首次向火星進軍的載人太空飛行器遭遇了神秘的災難性事故,一支太空救援隊出發前往調查事故的原因。

而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時間設定在2029年,這一設定與原本現實中NASA(美國太空總署)登陸火星的時間表一致。

影片中,人類實現了首次火星登陸,宇航員馬克成為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幸運兒,卻因為一場沙塵暴與團隊成員失聯。惡劣的天氣讓救援隊無法及時找到他,他只能依靠個人的力量,在這個陌生的星球生存下來。而首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於是馬克就在火星上開啟了一個人的種土豆之旅。

現實世界裡,人類也從沒有停止對火星的探索。

2019年12月27日,NASA發佈聲明,稱“火星2020"探測車預計將於2020年7月升空,成為第五架登陸火星的探測車。而按照NASA公佈的計劃,人類將於2031年登陸火星。

不過,要說到真正的神預測,還是1988年上映的科幻動畫電影《阿基拉》。這部電影準確預言了2020年將在東京舉辦奧運會。

《阿基拉》裡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1988年,東京發生了大爆炸,31年後,新東京得以重建,而重建的目的就是為了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會。

當時的東京,看似光鮮亮麗,實際上在繁華之下,充斥的是各種醜惡,經濟蕭條、治安動盪,全市即將陷入空前的革命暴動。

有預測成功的,自然也就有預測失敗的。

《鐵甲鋼拳》裡,到了2020年,人類將全面禁止拳擊,由機器人代替人類上場比賽,為大眾提供娛樂。但眾所周知,在今天,拳擊依然是一項廣受熱愛的運動。

另一部短片《拉卡》裡則說,2020年,外星人將會統治地球,他們不僅奴役地球人,還肆意破壞地球,最終引起了地球人的反抗。

劉慈欣的《三體》裡也提到,2020年,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這為人類與外星生命進行博弈,增添了強有力的資本。

但現實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到底會不會來侵佔地球?我們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這個事情應該在2020年是不會發生的了。

科幻探索的是未來,實際上聚焦的是當下。

我們的科技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並沒有隨之變得越來越好,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種種問題層出不窮。

在科幻電影裡,這些問題總會迎來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雖然裡面會有人的貪念,人的慾望,人的殘暴……但最終,人總會突然溫暖起來,突然記起自己向善的一面。

於是光明戰神黑暗,將美好帶回人間。











小平2020


曾經席捲中國票房的《環太平洋》和阿湯哥主演的《明日邊緣》,都將時間線設定在了這個年代。前者的2020年,地球被從海底冒出的怪獸佔領,後者的2020年,則被外星人侵佔。

2011年上映的《鐵甲鋼拳》,就大膽地暢想了僅僅9年後的2020年——拳擊手休·傑克曼失業了,因為法律禁止人類拳擊,各種機器人取而代之,走上了擂臺。考慮到動力骨骼發展的程度,以及拳擊也是機器試圖取代的“高危職業”之一,這個“預言”或許並不離譜。

1995年上映、由基努·裡維斯主演的《捍衛機密》則把時間線定為2021年。屆時,人類只要戴上一個“頭盔”,無需說話就可以直接利用人腦運輸資料——如今,腦電波識別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假以時日,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史前行星之旅》中就計劃,2020年人類會殖民月球,下一個殖民地是金星。當然,近年來,火星才是更炙手可熱的移民對象。





陳小周


如果說每一部歷史都是折射了現實的“當代史”,那麼經常為我們勾勒未來的科幻片,可能就是未來現實的漸近線。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度過了很多科幻電影中的“未來”,而我們發現,電影總會比現實更加天馬行空一些——

1997年8月29日,《終結者》中天網擁有自我意識的日子,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則還沒能享受到互聯網的便利。

2001年,人類雖然已經習慣了探索太空,但不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冬眠”技術都沒有像《2001:太空漫遊》裡那樣成為現實。

2015年,我們仍沒有造出《回到未來》中的時光機,但已經開始有人研發飛行汽車了。

2019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某一天會被機器人取代,不過像《銀翼殺手》裡那樣人機傻傻分不清的情況,則有些多慮了。

當然,人類也沒有在2012年經歷世界末日。

現在,我們“安安穩穩”地走入到了2020年代。而這個年代,電影也早就為你畫了圖景。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2011年上映的《鐵甲鋼拳》,就大膽地暢想了僅僅9年後的2020年——拳擊手休·傑克曼失業了,因為法律禁止人類拳擊,各種機器人取而代之,走上了擂臺。考慮到動力骨骼發展的程度,以及拳擊也是機器試圖取代的“高危職業”之一,這個“預言”或許並不離譜。

1995年上映、由基努·裡維斯主演的《捍衛機密》則把時間線定為2021年。屆時,人類只要戴上一個“頭盔”,無需說話就可以直接利用人腦運輸資料——如今,腦電波識別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假以時日,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而背景也是2020年代的《她》,已經被無數人拿來“影射現實”:雖然還沒到愛上AI的地步,但有多少人已經每天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了?

電影中的2020年代,似乎並不美好。

曾經席捲中國票房的《環太平洋》和阿湯哥主演的《明日邊緣》,都將時間線設定在了這個年代。前者的2020年,地球被從海底冒出的怪獸佔領,後者的2020年,則被外星人侵佔。

《環太平洋》

《明日邊緣》

在僅僅兩年半前拍攝的恐怖短片《拉卡》中,2020年,人類更成為了外星人奴役的“低等動物”,不僅要與蟑螂爭食,更是會被外星人捉來當繁衍工具。地球更是變得慘不忍睹,比如埃菲爾鐵塔,就覆滿了外星人的蛹。

2016年上映的《人類之子》的故事則發生在2027年,而這一年,因為多年低生育率,所有人類都喪失了生育能力,19年來,都沒有一個新生兒誕生,人類面臨著作為一個物種整體的死亡危機。

當然,也有電影為地球做好了打算:比如早在1965年《史前行星之旅》中就計劃,2020年人類會殖民月球,下一個殖民地是金星。當然,近年來,火星才是更炙手可熱的移民對象。在《火星救援》中,人類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

《火星救援》

或許是因為電影創作者們都把2020年代當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年份,從沒考慮過彼時的觀眾真的要進入那一天,所以想象力總是不設上限。事實上,有的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原著設定在2021年的《人類之子》,在拍攝時把背景推遲到了2027年;原著設定在2029年的《攻殼機動隊》,影視化時也把時間線延遲到了2040年。

但無論想象怎麼馳騁,也終有跟不上現實的情況。

比如賈樟柯2015年拍的《山河故人》,他幻想的2025年,就顯得過於保守了。

而現在看來,93年的黑白默片《大都會》已近乎“神還原”了百年後的世界:到處是摩天大樓,汽車、軌道、飛行器在城市森林間穿梭。但“地下世界”的工人們卻如工蜂一樣日夜操勞。資本家的兒子在體驗過工人生活後驚呼:十個小時的工時永無止境啊!——他可曾想到,百年後的996?

當然,無論2020年代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近未來的世界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不管當下和未來會不會善待我們,我們總要善待自己。






君論八卦


想起1月1號那天,鬼使神差,重看了《銀翼殺手》。

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公元2020》。

去年11月,很多朋友都在發電影中這個時間截圖,感慨活著活著,就真活到了科幻的年份。

明明覺得,還很遙遠啊,怎麼忽然自己就身處其中了。

這就是科幻電影帶來的不真實感吧:

2020年,世界應該處於過渡發達後的頹唐,汽車在半高空飛來飛去,複製人都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哲學命題;

《銀翼殺手》(1982)

2020年,怪獸應該動不動就來騷擾一番,人類建成超大機甲站隊,守衛家園,向每個來犯之敵匯出巨大的鐵拳;

《環太平洋》(2013)

稍微現實點的2020年,也至少應該有一位半人半機甲的超級警察,除暴安良的同時,也為自己是人還是機器而痛苦糾結;

《機械戰警》(1987)

2020年,對兩個肉身打架厭倦的人類,應該開始迷上機器人拳擊,在更具觀賞性的搏鬥中忘掉一切現實的煩惱;

最現實的2020,探索宇宙之路總該有點收穫,人類已經登上火星,並且來一場跌宕起伏的火星救援。

《鐵甲鋼拳》(2011)

《火星救援》(2015)

以上,是我們在科幻電影中幻想過的2020年。

就像無數個平行宇宙,這些想象出來的現實,最終當然毫無懸念地與我們擦肩而過。

幻想終究是幻想,但當幻想的那一刻真的到來或即將到來,你敢說自己的感情就沒點微妙的波動?

最真實的,09年看《2012》,結合那時瑪雅預言世界末日的滿城風雨,對於三年後到底會怎樣,人心惶惶。

無數人在11年那個跨年之夜或是恐懼、或是好奇的等待末日來臨,甚至有不少深信不疑的,想在世界毀滅前放縱一下自己,搶劫商店,襲擊路人,放火燒自家房子,在火堆前徹夜的狂歡。

結果,當然什麼都沒發生,生活一切照舊。

這是科幻電影的魅力,也是想象力的魅力。站在2020的開頭,我們不妨來好好聊聊:

當科幻和我們的真實生活產生了交集,那種感覺,其實還挺美妙。

我們是過去的未來





文娛逗樂


2020年踏著人們的祝福走來了,它曾經聽起來是一個異常遙遠的年份。

這一年,《史前星球之旅》中人類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銀翼殺手》中汽車已能夠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穿梭飛行;《捍衛機密》中人類只要戴上一個“頭盔”,無需說話就可以直接利用人腦運輸資料;《機器戰警》中被科學家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守衛著城市的和平;《終結者》中人類打造的機器人甚至開始統治世界。

在科幻世界裡,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世界並沒有變得像科幻電影裡一樣變得賽博朋克,車還是不能在空中行駛,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愛人,“腦聯網”沒有出現,也沒法隨便買張機票飛去火星……沒想到的事情太多了。

將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與現實一一對照,科幻片中當時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但又與現實相隔不遠。探測太空,追求新能源,完善人工智能,人機交互,以及向內探究自身,發展生命科學、腦科學,無一都是近百年來人類科學與科幻的共同目標。

或許未來的迷人之處正在於此:難以預料,卻始終值得期待。

前往2020

離 2020 越近,一部電影就越被人反覆提起——1982 年上映的科幻史詩,賽博朋克的開篇之作《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講述的正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故事,男主是一位偵探,被指派了一樁複製人殺人案,對於他來說,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調查這樣的事件了,另一邊,城市中肆意殺人的則是泰瑞爾公司研發的“複製人”,他們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從外太空的飛船叛逃來到地球。

在電影中,比人類強大數倍的“複製人”被製造出來,寵物皆為機器,警車自帶飛行模式,星球移民成為日常。

《終結者》影片故事同樣設定在2020年前後,屆時,天下已由機器人掌控, 機器人想完全佔有這個世界,甚至把人類趕盡殺絕。

另一部“賽博朋克”名著,日本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同樣被眾多科幻迷奉為經典。在攻殼機動隊的故事中,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除了大腦之外,人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由功能更多更強的機器取代,更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大腦改裝為具有互聯網功能的電子腦。

在這部“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作品中,作者展示了一個人體與機器完美結合的想象世界。而這個想象世界與現實的距離,至今仍然難以判定。

除了機器越來越強大,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被打造出來,進入到2020時代之後,人類將不再囿於地球的限制,積極探索太空,登陸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可以算是20世紀科幻作家的另一個共識。

美國科幻電影《史前星球之旅》在1965年上映,這部電影的時間場景正是設置在2020年,屆時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隨後一組人類宇航員旅行了數千萬公里登陸金星探險,並且在金星的表面發現了眾多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包括已經在地球上滅絕的恐龍。

在科幻小說《火星三部曲》中,隨著人類在21世紀20年代開啟的一次殖民火星的太空航行,主人公約翰·布恩成為了第一個登陸火星的英雄人物。而人類登陸火星的最終目的是在火星建立人類的定居點,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1997年,雜誌《連線》也曾做過相似的預測:即大約在2020年前後,人類可以登上火星一探究竟。

1957年,美國著名科技雜誌《大眾機械》審慎提出:“21世紀20年代初期,美國的道路會變成氣動管道。”

1959年,美國郵政局局長高興地提出:“未來我們用火箭送信。幾個小時內,信件就可以從紐約到達加利福利亞。”

短片《拉卡》甚至描繪,在並不遙遠的2020年,外星人統治了地球。他們不僅奴役地球人,還肆意破壞生態環境。電影《火星任務》所設想的外星人與人類的關係相對友好,外星人通過 DNA 信息確認了人類是他們的傳承,接納了主角一行。

空中汽車、人工智能、火星移民、與外星人打交道……這些上世紀90年代經典科幻電影對2020年的暢想,雖然汽車還是不能上天入地,我們不能穿越時空隧道,不能去火星冒險,也不能到月球旅遊,空氣和汙水也不是僅靠一個吸管就能轉化潔淨。

來到2020

雖然設想的空中汽車沒有實現,但是高鐵、無人駕駛發展得迅猛;《終結者》中擁有意識的“天網”尚未出現,但人工智能已無形中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複製人”尚未被造出,但克隆羊、克隆猴已經成功誕生;人類大腦尚且不可能被改造成“電子腦”,腦機接口產品卻已經應用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移民火星尚未實現,但商業航天加速發展,大小衛星已經遍佈地球四周。

來到2020,當年有很多幻想與憧憬,也多多少少實現了一些。

機器像肢體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的科幻場景有沒有可能成為現實?面對這個問題,《攻殼機動隊》動畫電影的導演押井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我覺得這已經是現實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機……我也有,現在只不過是把手機放進大腦裡的問題。不管是在衣兜裡還是大腦裡,反正你離了它就活不了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人類必須去適應科技……它也許只是在你的衣兜裡,但那實際上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了。”

智能手機確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畢竟還不屬於人體的一部分,也沒有與人體結合。實際上《攻殼機動隊》展示出了人體與機器相結合的無限可能。

智能假肢,電子腦,腦機接口,多年來,這些與人類大腦相關的研究一直是熱門領域。

在2019年的一次網上直播中,馬斯克展示了其初創公司Neuralink開發的腦機接口設備。通過數十根連接大腦的細線收集信號,一些癱瘓病人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在電腦屏幕上。

腦機接口創業公司BrainCo的產品BrainRobotics智能假手,融合深度學習算法+腦機接口,讓好萊塢大片的鏡頭變得不再遙遠。

像電影《頭號玩家》中所展現的利用意念操控進入“綠洲”,實際上就是腦機接口+VR技術,在人腦與計算機等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連接通路,通過對於腦電信息的分析解讀,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相應的動作,這就是用“意念”操控物體的基本原理。

利用腦機接口技術的智能假肢通過採集、處理人體肌肉運動產生的表面肌電信號來實現假手的動作控制。任何一個人,只要把外置電極貼在肢體肌肉上,將肌肉信號錄入後臺系統,都可以控制假肢做出動作。

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對腦信號的獲取還不夠精確,但已經能夠實現用“意念”控制大腦。

在更為現實的層面,正在進入2020年代的人類有理由期待更加自動化的生活。雲計算,機器人,智能製造,大數據……這些已經被實際應用的技術將越來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經過前幾年技術上的發展和落地上的持續探索之後,人工智能技術恰恰在今年迎來了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從安防到金融,從工廠到街邊店鋪,從智能音箱到各式各樣刷臉支付,刷臉安檢。

人臉識別公司博雲視覺創始人兼CEO陳杰認為,“人臉識別做到現在應該是從技術上非常靠譜。”從技術成熟度上來說,10年前是不靠譜的,但在這一年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臉識別的能力已經超過人的能力。

美劇《疑犯追蹤》裡用於識別有殺人傾向的危險分子的人工智能機器,無時無刻不在捕捉著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行動軌跡,且該機器只要掃一眼就能識別出每個人的身份、職業乃至人際關係等一切信息,並能根據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信息關聯來預測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

“一眼看穿一切”正在成為可能。

一位人臉識別技術開發人員告訴CV智識,《疑犯追蹤》裡通過一張臉就能看穿個人所有的數據這種情況在當下仍是技術上無法達到的,要實現也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但這是他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也是行業內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鴻溝與橋樑

對比之下,真實的2020年,在科技發展進度上,是遠遠落後於過去科幻作品想象的2020年的。

上個世紀很多科幻小說都過於樂觀,甚至有些天馬行空。有些科幻作品甚至預言2000年人類都已經登陸火星甚至更遠了,但直到現在,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理想派才開始認真準備登陸火星。

那時科幻小說對技術的樂觀是有理由的。

兩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的生產力大大增加,最近一百年創造的知識和財富遠超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這讓人類有了從未有過的雄心壯志。

二戰後,人類更是拉開探索太空的大幕,短短几十年間陸續向太空發射了成千上萬的各類設備——衛星、登月艙、空間站及各種探測器,猶如技術爆炸。這讓人們以為後續的太空技術發展只會更快,不會減緩。

但當時的太空技術是有瓶頸的,而且由於涉及到基礎科學,研發攻關時間很長,這些瓶頸至今沒有太大的突破。

現實的情況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人類科技的爆發點與科幻作品預測的發展路線是迥然不同的——人類科技轉向以互聯網、信息化、消費電子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科技發展道路上來。

如果以太空探索為代表的科技發展水平來衡量,2020年的人類科技確實要“落後”於人們的預期。但如果以消費類互聯網及電子產品為代表的科技發展水平來衡量,2020年的人類科技則符合甚至超出之前的預期。

在大腦中植入芯片或許不會成為流行潮流,能夠進行信息傳輸的腦聯網也未必會出現,但對於大腦的深入研究和模擬將有助於治療困擾著數十億人的腦部疾病,讓癱瘓病人能夠享受更加便捷的人生。

動畫片或是科幻電影中的機械戰甲或許也不會成為現實,但是具有更強動力和保護功能的“外骨骼”卻能夠讓從事礦工之類特殊工作的人員在更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工作,越來越多可穿戴的人體增強設備也將增強人的感知能力,幫助人做出更好的決定。

以太空探索為代表的科技發展雖然“高大上”,但畢竟與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即便有埃隆馬斯克這樣的理想派大力推進,與幾十億人的現實“剛需”也難以相比,而更加“貼地氣”的消費力科技則仍然是發展的主流。

結語

谷歌神經科學家亞當·瑪布爾斯通(Adam Marblestone)評價馬斯克說,Neuralink的設備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就像是一個裝備良好的登山隊,準備攀登喜馬拉雅山。而他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架直升飛機——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突破。

可人類科學低垂的果實真的被摘完了嗎?

2019,新技術一如既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腦科學研究的持續突破,腦機接口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人造肉的火爆,死亡豬大腦被複活,科學家實現用“人造子宮”培育羊羔,猴子的夢境被AI解讀……

“第三旋臂邊緣,一顆藍色行星上,碳基生物正在慶祝:他們所在的行星,又在該恆星系裡,完成了一次公轉。”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2019或許是普通的一年,卻決不是無關緊要的一年。若干年後,當人類回首往事,那時的一切都已在今日埋下了伏筆。

附:預言2020年的部分著名科幻電影


大智如娛


記得小時候寫的作文都是幻想2020的。

1.有傳送門,人門一下子就可以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2.有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傲遊。

3.可以去月球上生活。

4.不用去學校,在家裡通過視頻學習。(因為肺炎,這個已經實現了。)

5.生活在一個機器人普遍的時代,每個人家裡都會有機器人。機器人代替了人們的一切勞動。(貌似這樣社會就會面臨很嚴重的失業問題。)

6.人們出行都是開飛機。(不知道天上會不會堵機。)

想像都是美好的,這些重任就交給理科生們了,你們加油。


穆碩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電影裡面是如何幻想2020年的。

《史前星球之旅》是一部1965年的美國科幻電影,是改編自蘇聯科幻電影《星球塔》中的羅傑·科曼的兩個版本之一。故事講述在2020年,月球已被殖民。在旅行了200,000,000英里之後,第一批人降落在金星上,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個史前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乘員受到各種怪物,植物等的攻擊。

《火星任務》是一部2000年的美國科幻電影。故事講述2020年人類首次的載人火星探測計劃突然遭遇神秘的事故,一支救援隊出發前往救援、調查事故....

《火龍帝國》是一部2002年的美國科幻災難電影。故事講述了,21世紀初,在英國倫敦地鐵的施工工地,地鐵施工驚醒了沉睡的火龍,現場所有人很快被火龍殺死。二十年後,地球已再度被上百萬條火龍佔據,人類近乎絕跡。男主角去尋找並消滅龍族的首領——雄龍。成功殺死了雄龍。人類勝利!電影《環太平洋》故事講述了,2013年,太平洋深處出現一個稱為“裂縫”的平行宇宙傳送門,為一大群稱作“怪獸”的外星巨獸對地球進行了侵略。2020年人類機甲部隊與外星怪物展開了決戰....

美國電影《鐵甲鋼拳》講述了2020年,由於人類拳擊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暴力的渴望,機器人拳擊因此出現。

《明日邊緣》是一部於201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電影。故事講述了2020年外星生物襲擊地球,男主角獲得重生一天的能力,最終戰勝外星生物。《未來警察》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香港科幻警匪片。故事講述了2080年,中國科學家馬博士運用太陽能解決了世界能源緊缺問題,因此導致部分油商重大損失,他們恨馬入骨。於是派遣技術升級後的改造人卡龍及斐娜利用時空穿梭機回到2020年,欲殺害當時只有12歲之少年馬博士。

日本動畫電影《亞基拉》1988年上映。故事講述了1988年7月,日本東京發生爆炸,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2019年,日本飽受政治腐敗和犯罪的困擾,重建的“新東京”更是動亂嚴重,故事包含了2020年場景如奧運會。


大俠包子鋪


1982,《銀翼殺手》

在那裡,2020年人類已經進入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社會,隨處可見飛行汽車在林立的高樓中穿梭。

電影裡1人高的可視電話。2020年,我們用體積更小、信息技術更便捷的智能手機實現了。

佔據了整棟大樓的巨型LED燈箱。2020年看來亦是尋常事了。

1987,《機器戰警》-

電影中的2020年,一名執行任務受傷的警察,遇到了一位神奇科學家,被改造成了半人半機器人的“鐵甲威龍”,從此戰鬥力爆表。

而現實生活中的2016年,英國一名機器人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科學家患上了漸凍症,大多數被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患者會在三年內死亡。但2019年年末,他公開宣佈已經將自己改造成完全的機器合成人,並稱其為彼得2.0。

2000,《火星任務》-

電影裡,人類在2020年成功登陸火星,在這裡發現了億萬年前外星人留下的痕跡……

而現實中,NASA 下一代火星車已完成地面試驗拿到 " 駕照 ",它被取名為“火星2020”。預計將於2020年7月升空,成為第五架登陸火星的探測車。而按照NASA公佈的計劃,人類將於2031年登陸火星。

- 2004,《我,機器人》-

電影里人類和機器人住在一起,商業機器人開始從事家庭保姆等職業。而電影中的機器人桑尼,已經明顯產生了人類的情感。

現實中,各種掃地機器人、機器人服務員、機器人廚師……已然真實存在。

該片的原著作者阿西莫夫,在其中提出了久負盛名的“機器人三定律”,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在科幻作品中。

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

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