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按說在信息如此發達,義務教育也深度貫徹落實的今天,大家的知識水平應該還都挺高了的吧。可你大概不知道,95%的人都會認字,普遍的識字率卻只有5%。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我們可以看書、讀報甚至寫作,但並不“識”字,對於漢字過去以及本來意義根本一無所知。“認”是從陌生到熟悉,《說文解字》中說:“認,頓也。”言語遲鈍為認,學習的第一步通常都是這樣。“識”,則是習以為常,將熟悉的內容深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才是學習的第二步。《說文解字》中說:“識,常也,一曰知也。”知道常識,即為識。


而我們現在缺乏的恰恰就是常識。


先來問大家幾個問題(靈魂拷問)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閱讀逐漸碎片化,和身邊的人交流越來越不走心?


你有沒有覺得有時候自己的說的話別人不愛聽,懶得跟你溝通?


為什麼文案寫了三四遍老闆還是不通過?


為什麼會有直男自殺式回答?


為什麼你覺得女朋友生氣是在無理取鬧?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這所有的一切就在於,我們只是認“字”,而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們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了,以至於粗暴地對待身邊一切,與此同時我們自己也被生活給漠視了。


我們不應該只會認字,還要會識字。“識字”是為了知道一個字的歷史、來源,將其轉化為常識。只有認字、識字,這樣在應用上,水平自然就和其他人不一樣,拉開了差距。而將這些字用到生活中,才不受他人誘惑、不受外界迷惑,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要人云亦云,要知道事物的複雜性和好壞的轉化。


漢字會和我們的心靈發生關係,融入到我們的民族記憶中。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本,是我們精神性的故鄉,如果對漢字沒有相當程度的體認和感悟,就不會有精神上的“文化自信”,即使有,也不能“心安理得”,更遑論“吾心安處是吾鄉”。

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啟蒙界三大巨頭之一《千字文》

那可能您要問了,識字是不是很難啊?感覺是專家才會去研究的事情。


其實不是這樣。識字是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解放前這個是6到12歲的小孩子學習的知識。《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就是115年前,胡適、茅盾、竺可楨他們用到的啟蒙的識字教育。


那個時候,12歲之前就要認識3千個漢字,而且每個字都會給出說文解字的含義。


所以識字並不難。


我們今天要推薦的這套書,就是一本在《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訓詁學問來解讀《千字文》,帶領我們走向漢字的源頭的書。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部啟蒙著作一直延用至今,被後人俗稱為“三、百、千”。而其中《千字文》被認為是“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蒙學教材”,流傳至今已有1500多年。


《千字文》創作於南北朝的梁代,傳說是當時梁武帝蕭衍為了教諸王書法,所以就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又命周興嗣將其編成有內容的韻文,《千字文》就此誕生。傳聞周興嗣一夜成文,青絲俱白。


《千字文》全文共二百五十句,一千個漢字,單字不重複,四字可成句,兩組一韻,前後貫通,千字可成文,對仗工整,條理清晰,讀誦起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是一部濃縮的識字百科。因此,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之為“絕妙文章”。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千字文》不光能識字,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全面,可概要述為四部分:生我之前的天地先人、我生之後的做人準則、我生之後的社會面目、我如何為人處世。短短千字,將自然、生活、修養、道德、國家政事、理想抱負全都囊括其中。不僅如此,每句話,每個字中所蘊含的哲理和典故,更能引人深思。


看似簡單的《千字文》卻包含了如此多的內容,因此在人們看來,它並不是那麼好理解。但如果無法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和道理,那隻能說讀過《千字文》,不能說讀懂《千字文》。


現在市面上的《千字文》多為兒童、書法讀物。很少有一本老少皆宜,幫人們講解《千字文》,引領人們讀懂《千字文》的書。


而我們今天推薦的這本《赳赳說千字文》,就是一本在解讀《千字文》的同時講解了漢字的書。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各界名人傾情推薦: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現代版“說文解字”,帶你咬文嚼字

《赳赳說千字文》由著名媒體人、作家,喜馬拉雅“赳赳說字”主講人胡赳赳老師所著。它以《千字文》為範本,從字的字根延展開來,講述《千字文》中一千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從字根意義上,重新梳理、解釋、印證漢字的流變,把字中包含的學問、智慧說清楚,讓人們藉由《千字文》進一步瞭解傳統文化。


《赳赳說千字文》系列書圍繞考據(科學)、義理(哲學)和辭章(美學)三個重要角度解字,著重體現出文字中所蘊含的中華精神與智慧。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考據就是科學,考證一個字的來源和變遷,沒有定論的,作者會給出各種合理的假說。


義理就是哲學,對一個字的字義,其中蘊藏的巨大信息量和智慧,生髮為形而上的探討,這其中就有傳統文化的內涵。


辭章可看作是美學,講述古人在詩詞典章中,是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個字、並帶給我們審美上的旨趣的。


如“弔民伐罪,周發殷湯”中的“民”字,我們所認知的“民”,指代廣大老百姓。就好比現在的“人民”“公民”,都指地位平等且具有相同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在甲骨文的寫法中,“民”上面是“目”,表示眼睛;下面是個十字一樣的戈。所以甲骨文的“民”的字形有點像拿著利器去刺眼睛的意思。而專家考證,“民”最初的本義是把人的眼睛刺瞎,使他變為喪失人身自由,沒有權利,低人一等的奴隸。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知道了一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還不夠,還要懂得它是如何應用,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又是如何正確地反映我們的社會的,這也是瞭解字的一部分。


依舊是“民”字,到了後來,金文中把甲骨文“目”的中間的瞳仁去掉了,變成了一個空空的形狀,更加形象地表現了古代的“民”,即由戰俘變成的奴隸是無瞳的瞎子,“民”字在古代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剝削。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後來,“民”這個概念發展出了抽象的“人民”概念,現在我們常說“為人民服務”“人民當家做主”,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了“民”的人數最多,團結起來的力量也最強大,不再是可以隨意控制和剝削的下等人。


最後“民”的本義消失了,不再代指奴隸和戰俘,而指代廣大老百姓的時候,其本義就用流氓的“氓”字來表示了。“氓”是在“民”的左邊加上“亡”,表示戰俘和奴隸;而“民”的意思變成了共鳴,變成了社會的一份子。從“民”字的演變,我們就能看出歷史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如此看來,《千字文》中的每句話都能反映出當時生活或社會中的現象,也能映射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其中每個字都蘊藏著它特有的深度和意義。因此,只有知道《千字文》中一千個字的本義,掌握字裡的乾坤和智慧,從而明瞭做人的準則和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樣才算讀懂了《千字文》,才算是識字,才能應用好漢字,才能和別人拉開差距。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並不!


《赳赳說千字文》可不僅僅是帶我們“識字”而已,基於我們對字義的理解,作者還會教我們“習文”。在每一章的結尾,作者赳赳都會將本章所講的那句韻文總結解釋,整套書看下來,能夠讓我們對《千字文》的內容和涵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赳赳說千字文1》:孩子與家長的識字百科,要識就識那些受益一生的字

《赳赳說千字文1》從《千字文》的第一個字講到第120個字,也就是《千字文》中關於“生我之前的天地先人”的部分。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這裡的“天地先人”指的是自然現象與歷史祖先,我們古代常說“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字就完美體現了中國民眾的終極關懷所在。


因此在《千字文》中,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是一個對仗,天地對宇宙,玄黃對洪荒,這是古人寫文章的一種方式。對仗能夠讓漢字、漢語特別地鏗鏘有力,產生對照和整齊的美感。這句話是說創世之初,天和地呈現的顏色分別是黑色和黃色的,整個宇宙在時間和空間的開端呈現出一片洪水汪洋的感覺(當然,這是我們先人的一種想像)。


這句話不僅運用了對仗,還運用了典故(所謂用典就是借用古代的文獻或者論述來完成自己的表達)。“天地玄黃”最初來自於《易經》,意思是天地未分,玄黃交雜,無法分辨的樣子。


“宇宙洪荒”則來自楊雄的一篇文章,裡面用的是“洪荒之世”。


以上是書中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一句的總釋。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可以說,《千字文》的前120字就完整講述了古人對於天地誕生、自然萬物的看法,而從“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開始,講述的是人類神話傳說中我們祖先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不僅適合成人,也適合孩子閱讀。


不少老師和家長將《千字文》作為孩子學習漢字的啟蒙讀物。但僅僅背誦《千字文》,知道一個字怎麼寫、怎麼念,未免枯燥又不容易理解,結合《赳赳說千字文》,讓孩子在識字之初,瞭解每個漢字的本義及其演變過程,讓孩子對文字學紮下根來,更好地親近國學,對《千字文》有進一步的瞭解,還可以幫助孩子瞭解大自然的基本規律、為人文歷史的學習打下深厚基礎。

《赳赳說千字文2》:“識”字更學做人,那些課本里沒有告訴你的事

《赳赳說千字文2》所能講述的《千字文》第121個字講到第224個字,共104字,不僅教大家掌握每一個字裡的乾坤和智慧,更讓大家明瞭做人的準則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比如本書中的我最喜歡的那句“空谷傳聲,虛堂習聽”,字面的意思是在空曠的山谷中,呼喊的聲音可以傳得很遠;在寬敞的廳堂裡,說話的聲音可以非常清晰。其隱藏的意義是:你應該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保持謙虛,只有保持謙虛才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虛堂習聽”的意思也是如此,你只有在空曠的屋裡,才可以聽到響亮的聲音。所以,“空谷傳聲,虛堂習聽”,實際上是在闡釋一個人如何才能保持謙和、謙遜、謙虛的狀態。


古人善用比喻,而《千字文》中多得是以景喻情、以物喻我的寫作手法,對孩子而言,觀看這類文學造詣高超、思想態度端正的文章是一種美、正面的薰陶,成人則能從中參考為人處事的準則,給自己立下更高的目標,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胡赳赳何許人也:人生識字憂患始,我們要不要這個憂患?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歷任《新週刊》首席記者、主筆、副主編、總主筆,前後十二年;他出版有隨筆集、評論集、詩集等多種著作,現為多家機構文化顧問。2017年任紐約聖約翰大學亞洲研究所訪問學者,將漢字文化傳播到北美地區。


▲家學淵源,曾祖父為民國新儒家代表性人物熊十力學生、馬一浮隨侍弟子,伴傳奇式的“復性書院”始終達十年之久。


▲主持修復出版了“百年語文第一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使之重現天日。


不過,《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內容較為淺顯,如果對文字的脈絡和見解產生興趣,則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挑選歷代的字書來讀,對大部分人而言的確是苦不堪言的事。於是《赳赳說千字文》就把文字流變的梳理工作承接下來了。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與市面上其他解字書的串講形式不同,《赳赳說千字文》按照《千字文》的順序,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逐字講解。從每個字的本義講起,到其演變過程中的衍生義,再到現如今的引申義,一一為你講解。同時,將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生活哲理與廣泛影響,給現代人生活、工作以啟示,幫助現代人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和難題,從中悟出人生大智慧。讓人們在社會中不會上當受騙,不會變成無意識的烏合之眾。


對於漢字,胡赳赳老師曾發出過一個來自靈魂的拷問:“人生憂患識字始。我們要不要這個憂患?”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們身處憂患而不自知,豈不是更可悲嗎?唯有“識”字,才不會變成集體的無意識者,我們或許無法選擇一個安樂的人生,但至少我們可以決定怎樣走過憂患的人生。


今日推薦

《赳赳說千字文》

(套裝共2冊)


95%的人都會認字,沒想到仍是“文盲”?


胡赳赳,紫圖出品 / 著


與市場上其他解字的書不同,本書不僅講解了每個字的誕生、演變,更從考據(科學)、義理(哲學)、辭章(美學)三個重要角度來說字,著重體現出“一字一智慧,字裡有乾坤”對生命的偉大影響,“要想人生不迷茫,你只需掌握《赳赳說千字文》中的一千個字的來處和去處就夠了”《赳赳說千字文》,堪稱是一部成人和孩子都能開卷有益的識字百科。


每天一起讀點書,

爭取不要成文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