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公元1367年,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已經統一江南。他隨即發佈了推翻元朝統治的命令,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大軍25萬餘人馬,北進中原。朱元璋親自部署了作戰計劃,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號召百姓一起反元。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朱元璋劇照截圖

八月,明軍逼近元朝大都。元順帝和元朝的皇親國戚、文武大臣們見大勢已去紛紛逃離大都。從此,丟失了四百多年的幽雲十六州被明朝收回,並結束了元朝對中原的統治。雖然元朝結束了中原的統治,但它的殘餘勢力依然對明朝有著很大的軍事威脅,並兩次企圖奪回大都復辟。朱元璋鑑於北宋燕山一帶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統一蒙古地區,以確保邊疆的穩定。先後進行了八次針對北元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北伐

公元1370年,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鄧愈為李文忠副將,湯和為馮勝副將,分兵兩道進攻北元。以大將軍徐達為一道率領主力大敗擴廓帖木兒,以左副將軍李文忠為一道深入沙漠追擊元主。兩路大軍皆獲大勝,使北元的殘餘勢力受到沉重的打擊。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徐達劇照截圖

第二次北伐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又稱為嶺北之戰。雖然第一次北伐重創了北元,並把元昭宗和西北陝甘一方的擴廓帖木兒趕到了和林以北地區,但北元勢力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又開始侵擾明朝邊境。朱元璋採納了徐達主攻北元首都和林的意見。於公元1372年開始第二次北伐。

朱元璋兵分中、東、西三路各五萬兵馬進行合擊。大將軍徐達率中路軍急攻和林誘使北元軍隊南下以便殲滅。左副將軍李文忠率東路軍經應昌府攻和林,在北元軍南下攻中路軍時包抄其後方。右副將軍馮勝則率領西路軍攻打甘肅一帶,用疑兵之計誘使北元軍分散兵力。由於三路大軍沒有按照戰前預訂的計劃配合。導致孤軍深入的中路軍和東路軍死傷慘重。三路大軍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第二次北征以失敗而告終。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大明軍隊截圖

第三次北伐

公元1380年,朱元璋開始了第三次的北征。由於北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上萬人在和林屯紮,有南侵的動向。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大軍進攻北元。沐英急行軍七晝夜,渡黃河,經寧夏翻過賀蘭山,在距離脫火赤軍營50裡的地方分兵四路,從各個方向乘夜進行合圍攻襲。脫火赤、愛足等遭突然襲擊,未經激烈抵抗就被明軍俘虜南下。

第四次北伐

公元1381年,由於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侵擾明朝邊境。朱元璋再次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以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以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分東西兩路大軍出塞北征。東路軍以傅友德為先鋒,在灰山擊敗北元軍,並俘虜北元平章別裡不花、太史文通等。西路軍以沐英為先鋒攻取高州、嵩州、全寧,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明軍大獲全勝。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大明軍隊截圖

第五次北伐

由於北元太尉納哈出擁有數十萬部將,佔據著松花江以北地區,對明朝邊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與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率領20萬大明軍隊北上征討納哈出。同時又派已投降明朝的原納哈出部將乃剌吾北上勸降。第五次北伐就此開始。納哈出在明軍的軟硬兼施下投降。此次北伐的勝利,使遼東納入了明朝的版圖之內。

第六次北伐

公元1387年,朱元璋任命永昌侯藍玉為徵虜大將軍,延安侯唐勝宗左副將軍、武定侯郭英為右副將軍,都督僉事耿忠、孫恪為左右參將,率軍15萬人馬第六次北征。在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的所在地時,明軍發動突襲。脫古思帖木兒逃脫後被部將所殺,並迫使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北元的王室貴族投降,同時俘獲了大量的物質。使北元的根基被動搖,明軍大捷。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藍玉劇照截圖

第七次北伐

公元1390年,朱元璋展開了對北元殘餘勢力的第七次軍事行動。此次的北伐之戰主要指揮官為晉王朱岡和燕王朱棣。前將軍為潁國公傅友德,左右副將軍為南雄侯趙庸和懷遠侯曹興。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為左右參將。王弼率山西兵聽晉王節制,其餘均受燕王朱棣節制。朱棣率軍直搗北元乃兒不花營地,迫其投降。第七次北伐勝利。

第八次北伐

公元1396年,北元軍隊在明朝邊境大寧衛一帶活動。此時的朱元璋已是古稀之年。他發佈了第八次的北伐命令。由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率領大軍前往大寧,在徹徹兒山殲滅北元軍。在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朱棣再次大敗北元軍勝利而歸。

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八次軍事行動

燕王朱棣劇照截圖

小結

<strong>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經歷數次的北征作戰。減輕了明朝邊疆的危機。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方勢力對明朝的統治威脅。使明朝建立後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