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城市如何為企業“託底”?

“公司通知我們,一個月以後再去上班。”

張偉(化名)是上海一家規模較大的國際旅行社運營部負責人。大年初六,也就是原本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他接到公司上述通知。

放下手機,張偉感嘆:“這場疫情過後,旅遊業真有可能面臨洗牌了。”

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準備開年大幹一場的企業陷入困境,經營計劃被打亂,業務中斷所帶來的財務壓力劇增。

這個艱難的開年,怎樣才能渡過?

疫情当前,城市如何为企业“托底”?

連日來,為了給中小企業減負、降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地方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圍。

例如:北京出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成都出臺“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0條”、蘇州出臺“蘇惠十條”和“支持外貿企業穩定發展的十二條”……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思路和切入點上,各地都是相似的——就是圍繞兩條主線做文章:一條主線是解決“錢”的問題,一條主線是解決“工”的問題。

緩解現金流焦慮

旅遊業是本次疫情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

春節黃金週之前,各家旅行社都做了深度謀劃佈局,向酒店、景區、航空公司等供應商支付大量預付款。疫情發生給今年春節黃金週帶來“降維打擊”,這些預付款的回收,成了不小的難題。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下發通知,宣佈向旅行社暫退80%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支持旅行社積極應對當前經營困難。同時,上海日前出臺的“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28條措施”,也從多個維度關注解決公司現金流問題。

在張偉看來,在上海出臺的這“28條”中,對他們最有直接效果的是推遲調整社保繳費基數。按往年慣例,當年社保繳費基數均高於上一年度。企業財務壓力會隨著社保繳費基數調高而增加。“有的企業能貸款,有的不能,而推遲調整社保繳費基數這一條,是大家都能受益的。”

現金流焦慮,普遍存在於中小企業之中。解決現金流焦慮問題,也是各地方政府重中之重。

疫情当前,城市如何为企业“托底”?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現金流考驗著公司持續經營能力。作為上市公司“大戶”,深圳上市公司協會對深圳轄區近300家上市公司在抗疫期間所面臨的困難和訴求,以及意見和建議進行了徵集,並收到217家上市公司反饋。

反饋中,部分企業期望政府能夠根據企業延期復工造成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助、貼息、稅收減免、租金減免等;企業還期望,金融機構在當前非常時期對上市公司的到期貸款予以延期,貸款利息減免、延長授信有效期等;同時,幫助解決因疫情導致的臨時性資金週轉困難。

正因如此,在各城市出臺的中小微企業幫扶政策中,均通過加強融資支持、降低融資成本、減免緩繳稅費、減免場地租金等方式,降低小企業現金流壓力。

蘇州是出臺惠企紓困政策較早的城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蘇州版“惠十條”中,提出兩個確保,即確保2020年小微企業信貸餘額不低於2019年同期餘額、確保2020年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不高於2019年同期融資成本。

除在融資、租金成本上給企業減負外,成都還進一步降低企業用水用能方面的運營負擔。

在其出臺的“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0條政策措施”中,鼓勵水、電、氣、網絡等經營企業對困難企業緩收相關費用,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單位2020年2、3月份用氣用水價格,按現行政策90%結算。

廣州出臺十五條措施對扶持範圍予以擴大,扶持對象不僅有中小微企業,還包括全市105萬戶個體工商戶,涵蓋餐飲、商貿、交通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

怎樣開工是難題

當然,優惠政策只能解決企業短期內的經營困難。怎樣早日復工、開動生產,才是幫助企業真正走出困境的長遠之計。

“對於電商來說,發不了貨,就意味著錢不能到賬。錢到不了賬、現金流斷了,企業也就沒了。”對杭州空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尹寧來說,現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能早日復工,讓貨和錢都週轉起來。

尹寧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畫材電商,“許多畫室停課、學生回不來,本來在畫室買顏料的這群學生就會轉而到網上購買。”尹寧直言,由於現在企業還無法復工,許多訂單由於發不了貨,只好錯過。“有的同行能發貨的,這段時間賺大了。”

如何做到既“防控疫情”又“恢復生產”,是當前眾多城市所面臨的問題。

疫情当前,城市如何为企业“托底”?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城叔,這一問題的破題之道,在於找到 “防控”與“生產”間的最大公約數。

根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等平臺聯合發佈的《2020年春運出行預測報告》,2020年春節前全國人口遷出城市TOP10,分別是深圳、上海、北京、東莞、廣州、蘇州、成都、佛山、杭州和鄭州

。反過來說,這些城市的外來勞動力多、返程遷入人口多,尋找防疫與復工間平衡點的難度也是最大的。

實行復工備案制,是多座城市尋找上述“平衡點”的解決之道。

成都市經信局局長陳志勇透露,成都對工業企業復工是柔性管理。企業復工必須申請備案,要符合5個條件,比如沒有來自疫區的職工、能創造條件封閉管理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能落實好日常防控管控措施等。具備條件的企業,方可在當地行業主管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指導和確認下提出復工申請。

而深圳和杭州是人口流入大市,也是互聯網和大數據產業強市。平衡防疫與復工,也倒逼著兩座城市數字政務服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日,“i深圳”APP上線專門的復工指引板塊,板塊中設有各區(新區)關於企業疫情防控信息填報指引、防控服務等復工相關服務。企業辦事板塊則設有企業註冊、日常管理、企業查詢等實用高頻服務。在“7×24小時”中,企業都可以通過在線智能客服,諮詢復工相關問題。

而自2月8日起,杭州也開放線上復工審批申請。企業具備相應復工條件後,可在釘釘上申請復工。數據顯示,截至2月8日24時,杭州全市申請復工企業29814家,核准162家。

“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我們,所以我們服從大局安排。”尹寧坦言,下一步只能一方面努力讓企業具備復工條件,一方面自己也在想辦法如何抓緊發貨。

白明也建議,在當前環境下,企業應該抓緊調整自己的經營計劃和目標,特別是要注重保護好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利潤損失,無法挽回。尤其是對許多國際貿易企業,此次疫情讓他們損失了不少國際市場份額。但是,在當下關頭,企業要注意維護好自己在上下游渠道、客戶關係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白明直言,這才是企業能否在疫情結束後迅速恢復生產服務的關鍵。“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