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小時候喜歡項羽大了就開始喜歡劉邦了呢?

用戶68042581


引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霸王項羽不但是是詞人李清照的偶像也是我絕大多數人的偶像,年輕的我們想想著快意恩仇瀟瀟灑灑,覺得劉邦雖然最中獲得了勝利,也不過是小人得志。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生活閱歷的增加直接導致我們的思想開始發生改變,開始變的現實想要成功,所以覺得劉邦做的也沒什麼問題!那麼這兩位秦末爭霸的兩位統帥分別有什麼讓人喜愛的優點呢?

豪情壯志,老驥伏櫪

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都是有四方之志的人,兩人呢都看到國秦始皇出巡的場面。項羽和叔父說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劉邦看到則是長嘆:“大丈夫當如此!”有兩人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項羽是強調自己和他人做對比,而劉邦則是感嘆自己也應該建功立業。這兩個人的境界高下立判,所以說項羽的悲劇是註定的。

作為當時楚漢相爭兩大陣營的老大,兩人都是擁有雄心壯志的,這也是兩者可以在秦末起義總可以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面對當時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作為掌權者的兩位可以說都是當時的人中龍鳳,所以說兩人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三絕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霸王項羽,扼腕嘆息

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叔父項梁起事的時候,項羽勇氣可嘉按照叔父的意思以一敵百幫助項梁奪取會稽太守的位子。項羽可以說是在鉅鹿之戰中一戰成名,戰功赫赫,自封為西楚霸王。同時項羽在最艱難的時刻虞姬不離不棄,項羽備受感動之後寫下一首詩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這樣項羽的有情有義躍然紙上,被後世的人創作出一場霸王別姬的戲,流傳千古,這也是我們喜歡項羽的主要原因。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真人君子的形象,比如說在鴻門宴開始之前,亞父範曾建議在宴會上面殺掉劉邦以絕後患,但是項羽不恥做出這樣的事情,當然這在別人看來也是婦人之仁。彭城之戰中劉邦的50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銳所殲滅,項羽不但大獲全勝而且俘虜劉邦的父親。在之後的一次戰爭中項羽威逼劉邦投降不然就要殺了他的父親,劉邦不知恬恥的說道:“我們兩個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煮自己的父親,麻煩你也分我一杯羹。”項羽聽到這句話直接無語了,項羽只好作罷,如此可愛的人當然值得我們喜歡了。

高祖劉邦,慧眼識人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通過漢高祖劉邦自己的總結可以說很準確的描述出當屬楚漢之爭自己為什麼可以贏項羽的原因,劉邦本人雖然實力不是很好,但是劉邦慧眼識人,敢於放權,肚大能容。不像項羽因為自身的勢力很強而導致驕傲和自滿,劉邦願意將自己的權利給信任的臣子,而且可以很會的收買人心。

從鴻門宴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劉邦的社會閱歷是在是比項羽高太多了。項伯因為要報恩張良,但是被張良和劉邦兩個人直接忽悠上了賊船,最後還和劉邦攀上親戚。可以說劉邦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直接讓項伯願意為其效犬馬之勞而且是心甘情願,比如說在不久的鴻門宴之中項伯直接幫劉邦擋刀。同時關於讓項羽分自己父親的一杯羹其實是瞭解項羽不可能真正的將自己的父親殺掉的。

總結:

項羽和劉邦都有自己專屬的個人魅力,項羽代表的是感性,有情有義同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與我們小時候夢想的英雄是一模一樣。劉邦代表的是理性,實用主義慧眼識人最後功成名就,這與我們在職場中想要成為的人相類似。這兩種人格的轉變會隨著我們年齡以及生活閱歷的增加進行轉變,而絕大數的人都是從感性轉變為理性,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小時候喜歡項羽長大了之後喜歡劉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歡迎斧正!


夏目愛看書


這個問題,只要是進入社會,在社會上有一定閱歷的人,幾乎都明白。項羽,人們心目的的大英雄,武技高超,做事光明磊落,沒那麼多的城府,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實在人。劉邦,武技遜色項羽,城府比項羽深,當時追隨他的人遠遠不及項羽!為什麼這樣?我就用大家都能清楚得事情來舉個列子。老王在一家企業工作了5年,人老實,手藝又好,為人正直,也從不早退,遲到!按照正常的邏輯,老闆,公司領導就喜歡這樣的人,應該提拔。結果不然,老王到現在,只是個部門經理!回過頭來看小王,進公司只有3年,經常早退,上班也經常遲到,現在確是區域總監!他們跟老闆,跟高管沒關係,為什麼能走這樣的差距,按照道理說,他們的位置互換才對!老王雖然實在,做事認真,但是跟小王比起來,不懂得應變,社交關係沒有小王那樣得應心手,所以在業績方面遠遠不如小王!老闆是喜歡實在人,但老闆最終注重的是業績,是給他帶來的利潤,不管怎麼樣,業績是最終的話語權!所以說,成熟的人,喜歡的是能劉邦那樣的頭腦那樣的城府,不是崇拜所謂的義氣,英雄主義!那些都是沒什麼多大意義沒有實用價值!名氣是重要,但都是過眼雲煙,能實用才是硬道理!


我的牧羊犬


導語:

劉邦作為漢王朝的始祖,卻有很多令人不齒的卑鄙行為。所以我們小時候看楚漢之爭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劉邦的無恥行為而痛恨他,相對也就更加喜歡項羽的耿直和勇敢。

可是伴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會發現,劉邦身上的勇氣,那才是很少有人可以擁有的。一般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根本就做不出劉邦的那些事情。

01劉邦勇於面對人性的醜陋,你們敢嗎?

一般人都會覺得,劉邦的種種行為是令人不齒的。我們現在看來,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比如說當年劉邦聚集了56萬大軍進攻彭城,打下彭城後,他以為高枕無憂了。

沒想到項羽3萬騎兵已經殺了過來,劉邦大軍潰不成軍,最終劉邦不得不逃命。夏侯嬰駕著馬車帶劉邦逃命,路上劉邦遇到了自己的一雙兒女。

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更名廢丘為槐裡。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祀之。興關內卒乘塞。---《史記》

夏侯嬰將孩子抱上馬車來,誰知道劉邦一腳一個,將這一雙兒女給踹下了馬車。劉邦的理由很簡單,他們倆上來增加馬車的負重,不利於逃命。

夏侯嬰把孩子再次抱上來,沒想到又被劉邦給踹下了馬車。劉邦的確是個狠角色,要不是夏侯嬰堅決要帶走孩子,可能後來就沒有漢惠帝劉盈的存在了。

  1. 當項羽抓了劉邦的老婆和父親時,劉邦並沒有任何投降的意思。項羽無奈之下,打算用大鍋把劉邦的家人都給煮了。
  2. 沒想到劉邦告訴項羽,自己當年跟項羽是結拜兄弟,現在項羽要煮了劉邦的父親,其實也就是煮了自己的父親。
  3. 劉邦本人對這件事一點意見都沒有,不過等到煮好了,記得要分一碗湯給他劉邦喝一喝。這一招實在是厲害,氣得項羽差點吐血,世上竟有如此無恥之人。

我們來看這兩件事,一件是對不起孩子,一件是對不起父母妻子。人這一生為的是什麼呢?無非是家人罷了。孝順父母,敬愛妻子,關愛孩子,這才是一個男人應該追求的目標。

可是劉邦偏偏就是對這些充耳不聞,他既不孝順父母,也不敬愛妻子,更加沒有關愛過自己的孩子。是你你做得出來嗎?你當然做不出來,如果你做得出來,可能你也會成就大業的。

02劉邦善於任用人才,慧眼識人的本領你有嗎?

人才不僅是春秋戰國的時候,各國諸侯所追求的資源,也是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和項羽所要爭取的資源。

很顯然,劉邦在這件事上,明顯要比項羽更勝一籌。劉邦身邊本身就跟隨了一幫勇敢的兄弟,比如蕭何、樊噲、周勃等等,這些人組成了劉邦最初的團體。

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之。用張良計,於是韓信、彭越皆往。---《史記》

後來在劉邦推翻秦王朝的道路上,劉邦又結識了張良,他立刻意識到張良是個千古人才。所以甘願用金銀財寶和土地,暫且跟韓王借調張良。

韓王看到得了這麼多好處,直接把張良送給了劉邦。這裡足以看得出,劉邦這個人對於人才,他是捨得下血本的。

  • 被項羽分封到了漢中以後,劉邦自己燒了棧道。這個時候不少官兵逃跑,劉邦自己也喪失了奪取天下的雄心。
  • 蕭何在這種情況下,將韓信介紹給了劉邦,並且表示,韓信一來就要當大將軍。劉邦立刻將韓信封為大將軍,並且表示,他不是相信韓信,而是相信蕭何。
  • 因為蕭何相信韓信,所以劉邦自然也就跟著對韓信充滿了好感。這種神邏輯使得劉邦又得到了一位重臣的幫助。

蕭何、韓信以及張良,這三位世上的頂尖人才,都成為了劉邦的屬下,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佩服劉邦呢?

劉邦在建國以後,甚至對大家表明自己的態度。他告訴大家,這三個人的才能,我是一個都比不上,但是為什麼只有我調動的了他們呢?因為我懂得慧眼識才,而你們不懂。

看人的本事,可不是多看幾本書就能學會的,這需要高超的智商,和若干年的生活經驗,才能積累起來,這一點項羽比劉邦真的差遠了。

03劉邦懂得捨得的真諦,你懂嗎?

劉邦是個真的懂得取捨,知道進退的人,一般人同樣還是做不到。當年陳平有一個計謀,可以離間項羽和手下重臣范增以及鍾離眜的感情,但是這件事要想辦成需要花大價錢。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鬱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咸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史記》

劉邦得知這個消息以後,不僅沒有阻攔,反而加價讓陳平把這件事給辦完美了。其實這就是取捨的道理。如果你在乎金錢,那麼就會失去這麼好的機會。

  1. 一般人都是愛惜金錢的,劉邦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劉邦知道孰輕孰重,如果范增能夠離開項羽,那麼他們集團獲勝的機會就能增加很多,這一筆買賣實在是太划算了。所以劉邦一定會願意花錢解決這些問題。
  2. 在奪取天下的路上,劉邦許諾各路大將,將來給他們封王封侯,後來也的確做到了。
    尤其是韓信,他只是要做一個代理齊王,可是劉邦直接將齊國送給了韓信,表示韓信今後就是齊王了。
  3. 劉邦明白,這幫人需要鼓勵打氣,才能夠努力為劉邦集團打拼。如果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得罪這些人才的話,那才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現在加封了將來可以想辦法撤掉,反正一定要先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才行。所以說劉邦明白什麼時候該往前走,什麼時候該後退幾步。

真正取捨起來,你一定是這也捨不得,那也想得到。到最後,肯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說取捨是一門真正的學問,劉邦算是無師自通的那種。

總結:對英雄的評判標準,我覺得應該要改一改。

項羽那種橫衝直撞的人,真的算英雄嗎?非戰不利,是天要亡我這種態度是英雄嗎?我看未必是英雄。

他連渡江重頭再來的決心都沒有,又怎麼能成為英雄呢?反觀劉邦,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的確不是最強的人,但是他可以將若干強人籠絡到自己身邊。

記得在城牆上被項羽射了一箭,劉邦裝作沒事兒人似的走出來表示沒射中。其實劉邦當時疼痛難耐,難道這還不是英雄所為嗎?

所以說,真正的英雄,一定是那種能屈能伸,上馬可以帶兵打仗,下馬可以下地種田的那種。而不是一直高高在上,顯得自己很了不起的那種人。


江湖小曉生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為什麼有的人小時候喜歡項羽大了就開始喜歡劉邦了呢?

小時候喜歡項羽,因為項羽滿足小時我們對英雄的想象;而劉邦,則是符合長大的我對成功人士的想象。


1、小時候的英雄形象

例如我,小的時候,我的偶像就是打敗天下無敵手的英雄形象,例如項羽,又例如,興唐傳裡面的李元霸。

項羽身強體壯,力能舉鼎,也就是傳說中的大力士。

鉅鹿之戰,幾乎是憑藉著自己一己之力,大破強秦。想想都覺得很熱血,恨不得自己就是西楚霸王,在戰場上大殺四方,威風無敵。

和劉邦數次作戰,那一次不是打得劉邦灰頭土臉的,就是最後一戰,不敵自刎而死。

而劉邦,真是不能打。就這一個理由,就足夠讓我唾棄他了。就算多麼不能打,起碼你的得像劉備,還會弄下雙股劍,裝一下B,是不是?但是劉邦除了砍白蛇,還和誰打了,殺一條國家保護動物有啥好驕傲的,你還不知道那白蛇是不是珍稀的保護動物呢?小的時候感覺這傢伙就是就是一廢物。


2、成年的對於成功看法的變化

長大之後,在社會里面滾了幾圈,發現劉邦的成功就是草根逆襲的典範,相比項羽而言,劉邦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劉邦出身不好,連個名字都沒有,叫什麼劉季,就是排行老三的劉三。這和我們普羅大眾真的沒有什麼區別。

劉邦未發跡的時候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一個傢伙。甚至,他老爸都嫌棄這傢伙不幹活,他喜歡喝酒喜歡美女,還老跟那些不三不四的傢伙遊蕩。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村中的一些懶漢無賴,這樣一想真是親切。項羽就不一樣了,人家是官三代富二代,可望而不可即。

你看劉邦這個人為什麼能成功?風雲際會,碰到這樣的時機是一個因素,正如雷教主所說的在風口之上,豬都能飛上天。既然一群豬上天了,那就要看哪個豬能夠撐得久,沒有那麼快摔下來了。結果,撐到最後的就是劉邦。

劉邦能夠成功,最重要的能用人,敢用人。我認為他自己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是最為經典的: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總結:綜上所述,小時候喜歡項羽,因為項羽滿足小時我們對英雄的想象;而劉邦,則是符合長大的我對成功人士的想象。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劉邦項羽都是英雄

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劉項爭雄四年多,最後的結果是以劉邦奪得天下項羽自殺而結局,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評說。我還是認為前面提到的那句“俗話”說得很好。試想,劉項之爭就算是再進行五年、十年,也終會有個結局,這個結局不可能是兩人相安無事,握手言和,稱兄道弟,它應該是以其中的一方勝利和一方的“傷”為結局的。因此,我認為另一名俗話在這裡更能派上用場,那就是“莫以成敗論英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然而這此逐鹿英雄中只有“劉、項”二人最後是一爭天下的主角,所以說劉邦、項羽都是英雄。

說他們都是英雄,也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項羽能爭貫戰,劉邦善於用人。

二、項羽力大無窮,劉邦工於心計。

三、項羽疾惡如仇,劉邦寬濟天下。

從人品的弱點上講,劉邦本身無具身本事,又無信且無賴。項羽義氣用事,殘暴不仁。或說從人品上講項羽比劉邦更夠朋友,而劉邦比項羽更具理智。

項羽能戰,常以能戰自居,每戰必躬親,而弱於用賢。劉邦不能文、不能武,所以他把自己的研究課題放在了“怎樣用人”上,項羽是個軍事家,他以能戰為能事。劉邦是個政治家,他以馭人之道為能事。

兩個人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但劉邦更容易得民心。

歷史是不可假設的。

我們說這個話題時有一個問題不可忽略啊!

那就是劉邦比項羽大了二十多數,血氣方剛是項羽的年齡特點,面老奸巨猾是劉邦的年齡特點啊!假使項羽再有十年的歷煉時間,也許會有不同的結局。

無能的劉邦打敗了拔山蓋世的項羽,了不起!

年輕的項羽能與老奸巨猾的劉邦一絕天下,了不起!

所以,他們都是英雄。


安之若素ytt


中年油膩。

中年現實。

少時熱血,意氣風發,認定單純的才能是本,個人勇氣是魂。所以項羽是偶像。


等歷盡半生,多少奮鬥化為泡影,回顧前塵,才明白多少不得已,多少付出錯了方向…

正如絕大多數不愛從眾、不喜歡熱鬧、只盲目信任自己“寫作天份”的自媒體人一樣,開始以為自己唯一拿得出手的才能,單打獨鬥會迎來喝采。

誰知現實告訴你,你一個人的性情寫作只是自嗨,如今的世道不一定需要你寫得如何,但看你有沒有號召力,能不能造勢——包括製造熱點、帶領團隊。

所以後來你理解了劉邦,已是中年。

你中年才理解劉邦,其實有點晚。


錢多多讀文史


多數人對項羽的直觀瞭解是從熟悉的影視劇中得知的,尤其是霸王別姬,西楚霸王可是如雷貫耳的人物。喜歡他是因為志向高遠。看見秦始皇巡遊的豪華排場,就立志要取而代之。而且項羽一生打過很多的勝仗。有兩個出名的勝仗來說說。

  • 鉅鹿之戰: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率五六萬人,與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項羽率軍渡河後,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所有的營帳,只帶三天的糧食,表達了必勝的信念。沒有了退路之後,軍隊士氣振奮,經過激戰終於戰勝了秦軍,經此一戰奠定了項羽的地位。項羽驍勇善戰,確實是有真本事的將領。

  • 彭城之戰:楚漢戰爭中,項羽以3萬之師打敗56萬漢軍,是項羽指揮的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對於劉邦,好多史書的評價就是一個流氓,混混。

劉邦娶呂后的事挺有趣。呂公和沛縣的縣令是好友。所以很多人便上門拜訪,套近乎。劉邦也去湊熱鬧。當時由蕭何接待客人,他宣佈了規定: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坐。可是劉邦一個錢都沒給,但是他對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親自出來迎接劉邦,請他到上席入座。吃霸王餐還吃得這麼囂張仗義,好多人是不敢的。

鴻門宴上那一幕,也體現了劉邦君臣都是戲精。項伯出來搞事情,樊噲又胡攪蠻纏,說似是而非的道理。項羽什麼眼神,竟然錯看劉邦,小瞧劉邦。

由此可知,驕傲使人落後,項羽不聽范增的勸告,錯失殺死劉邦的大好機會。而劉邦卻能屈能伸,在劣勢時,姿態能做得有多低就有多低。

劉邦成功後卻殺韓信等功臣,狡兔死,走狗烹。而項羽在讓劉邦老婆,老父做人質時,都沒有殺掉他們。

對項羽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吧。年輕的時候都喜歡鮮衣怒馬,可是遭生活的嘲笑以後,人還是該低頭時就低頭。還是要像劉邦一樣,多動動腦子吧。


史小生


這兩個歷史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我們每個人在年少時時期多少都會有些輕狂,講義氣,覺得做人就應如項羽一般,既有英雄氣蓋,又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力,還有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單純愛情的憧憬,對朋友十分講義氣,重情重義。但是當我們走入社會的時候,發現這套根本不切實際,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人際交往十分複雜,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漸漸退去了青春的稚嫩,我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只能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發展趨勢。然而,劉邦性格上平易近人,豁達大度,與人相處更加好相處,沒有高傲,自滿的一面,這正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行走最基本的準則之一。再加上劉邦為人處事極其圓滑,懂世故,知人事,讓他在與不同圈子的人接觸時,會說不同的話,更會辦事。讓他交到了許多文臣武將,從而為自己的帝國添磚加瓦,最重要是劉邦有大格局,不管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哪怕是對手,只要劉邦信任此人,他就會接納他,並且知人善用,同時,最會拉攏人心,他的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他就給什麼。而且做事情夠果斷,不會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但是,項羽做事太多疑,連范增他都不信任,一個離間計就讓他與范增分離,不再用范增,最重要是他性格弱點,做事太過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鴻門宴》中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了劉邦,但是,項羽猶豫不決,最後讓劉邦逃了,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劉邦得天下!所以,劉邦的人物性格適合我們在職場,社會上去交際,應酬,做事。學到了,就會像劉邦一樣有所成就!


帶著夢想奔跑的青春


我覺得是因為項羽更加符合我們小時候心目中那個理想型的英雄,在戰場上往來廝殺如摧枯拉朽、能力超高、霸氣十足、絕不屈服,忠肝義膽,這樣的英雄讓很多人對其膜拜。項羽就像是每個男孩小時候的夢想一樣,憑一己之力將大秦的基業連根拔起,霸氣十足,坑殺秦軍二十萬,火燒阿房宮,為父報仇,

每個男孩小時候如果你問他長大想成為劉邦那樣的人還是項羽那樣的人,我想每個人都會說項羽。

再說說為什麼長大了都喜歡劉邦呢 ,先來分析下劉邦性格特點。

劉邦無恥,卑鄙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是劉邦身上的勇氣,那才是很少有人可以擁有的。一般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根本就做不出劉邦的那些事情。

試問如果是你,你能做出以下這些事情嗎

比如說當年劉邦聚集了56萬大軍進攻彭城,打下彭城後,他以為高枕無憂了。

沒想到項羽3萬騎兵已經殺了過來,劉邦大軍潰不成軍,最終劉邦不得不逃命。夏侯嬰駕著馬車帶劉邦逃命,路上劉邦遇到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夏侯嬰將孩子抱上馬車來,誰知道劉邦一腳一個,將這一雙兒女給踹下了馬車。劉邦的理由很簡單,他們倆上來增加馬車的負重,不利於逃命。夏侯嬰把孩子再次抱上來,沒想到又被劉邦給踹下了馬車。

當項羽抓了劉邦的老婆和父親時,劉邦並沒有任何投降的意思。項羽無奈之下,打算用大鍋把劉邦的家人都給煮了。

沒想到劉邦告訴項羽,自己當年跟項羽是結拜兄弟,現在項羽要煮了劉邦的父親,其實也就是煮了自己的父親,這一招實在是厲害,氣得項羽差點吐血,世上竟有如此無恥之人。

在項羽要煮了劉邦父親這件事上就能充分體現劉邦聰明,因為他知道項羽不會這麼做,知道項羽是個重情義不會亂殺無辜的人,所以他知道項羽不會這麼做。

再說說劉邦慧眼識人,劉邦身邊本身就跟隨了一幫勇敢的兄弟,比如蕭何、樊噲、周勃這些都是人才。 後來在劉邦推翻秦王朝的道路上,劉邦又結識了張良,他立刻意識到張良是個千古人才。所以甘願用金銀財寶和土地,暫且跟韓王借調張良。後來蕭何將韓信介紹給了劉邦,並且表示,韓信一來就要當大將軍。劉邦立刻將韓信封為大將軍,並且表示,他不是相信韓信,而是相信蕭何

因為蕭何相信韓信,所以劉邦自然也就跟著對韓信充滿了好感。這種神邏輯使得劉邦又得到了一位重臣的幫助。蕭何、韓信以及張良,這三位世上的頂尖人才,都成為了劉邦的屬下,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佩服劉邦呢?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他的確不是最強的人,但是他可以將若干強人籠絡到自己身邊。

這就是為什麼人長大了就喜歡劉邦的原因,為達目的不惜一切代價,懂的利用身邊的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

  • 關於我們為什麼小時候喜歡項羽這件事情,還是要從我們第一次瞭解項羽開始。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烏江自刎”這個故事中瞭解到項羽的,這篇故事中主要描寫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以及他和虞姬的悽美的愛情。

  • 英雄和愛情,都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美好的兩件事物,正如《論語》開篇所講:“人之處,性本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情結,夢想著我們這一生也要像項羽一樣做一個蓋世英雄。豪氣的度過這一生,然後伴一知己,度過一生。

人到中年方知“英雄氣短”

  • 但當我們度過,年少氣盛的那段歲月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也不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去發展。這個世界是成王敗寇的,沒有人會去關心你經歷過什麼,也沒有人去關心你所謂的“道義”。大家只關心你的結果。就像劉邦一樣,他雖在“鴻門宴”上苟且過,但那又如何呢。也不影響他後來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呀。


  • 縱觀劉邦的為人處世,他的圓滑世故,甚至被後人稱之為“流氓,地痞”,用盡一切陰謀,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從對項羽的喜歡,到對劉邦的崇拜,是我們慢慢看清現實的一個過程

  •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中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或許我們不是不喜歡項羽了,而是把那份英雄主義深深的埋葬在了內心的某一個角落,等待著某一個人的喚醒。

  • 無論我們是喜歡項羽,還是喜歡劉邦。願我們歸來半生仍是少年。

項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