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是否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學者們有話說!【中國科訊】

哺乳動物是否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學者們有話說!【中國科訊】

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後,學界為了尋找該病毒的中間宿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為此,中國科訊對相關工作進行了簡要的彙編:

早在武漢病毒疫情爆發前,JCR二區刊物Viruses(ISSN:1999-4915)就在2019年10月發表了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與廣東省動物園聯合研究的一項工作,該研究在馬來穿山甲身上發現了仙台病毒和冠狀病毒,研究通過仙台病毒揭示了馬來穿山甲與人類分離株的親緣關係,並證明了冠狀病毒對馬來穿山甲傳播的可能性,這也間接指出了馬來穿山甲作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可能性。但該研究並未對冠狀病毒對馬來穿山甲的致病機理、傳播途徑以及是否存在傳染人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個月後,隨著上海復旦大學完成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測序工作後,學界對研究目光轉向了中間宿主的爭論上。

1月22日,JCR四區的刊物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SSN:1096-9017)發表了由北京大學和廣西中醫藥大學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認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密碼子使用偏好與蛇類似,因此該研究提出蛇會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但此研究一出,就受到學界的廣泛質疑,如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在1月23日回應稱“該文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蛇可以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作為宿主,除哺乳動物和鳥類外,不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其它宿主中存在BETA冠狀病毒”。與之觀點類似的還有科研自媒體“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刊文基本肯定了病毒傳遞只能在哺乳動物之間進行。然而也有學者肯定了這份研究的價值,認為病毒本身擁有跨種族直接傳播的可能性,並舉例1997年爆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完全可以不借助哺乳動物直接傳染給人。

1月23日,BioRxiv平臺發佈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天然宿主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5位確診病人身上成功提取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通過比對發現與SARS冠狀病毒序列的一致性有79.5%,與蝙蝠冠狀病毒序列的一致性高達96%,這直接證明了蝙蝠即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

1月24日,BioRxiv平臺發佈了北京大學工學院一篇階段性的工作成果,該研究發現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與SARS的傳染機制非常相似,並藉助這種機制比對了所有脊椎動物上的病毒傳染模式,最後發現水貂的病毒傳染模式與SARS傳染機制更加相似,因此提出了水貂與蝙蝠均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宿主的推論。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CDC)病毒所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檢測到33份含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併成功在陽性的環境下分離出病毒,但遺憾的是未能有效鎖定海鮮市場中的某種動物。與SARS時期果子狸的鎖定不同,由於信息披露不及時,導致本次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採集在售野生動物樣品的工作難度極大。而北京大學免疫學教授給出的最直接的建議就是不再交易野生動物、加強引導公眾不要再吃野生動物。

慶幸的是,雖然困難重重,但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研究還在繼續。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華南農大、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聯合軍事醫學院與廣東省動物園調查發現,從穿山甲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並推測穿山甲就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中介宿主。但華南農大並沒有直接回應穿山甲樣本的種類和來源,同時海外的一些學者隨後也提出了高度相似是基於整體基因測序還是某段基因組比對的疑問,而相關成果的發表物截止軟文發稿前也尚未找到。

總體上看,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探索是切斷病毒傳播源的關鍵途徑,但相關研究不僅需要對新冠狀病毒29410的核苷酸進行完整測序,還需要流行性學的調研支持以及真實、實際的臨床過程,所以此項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也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體科技工作者攻克這一難關的時間不會遙遠。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