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人為什麼經常用梧桐和芭蕉來抒發愁怨?

羈文


悲秋、傷春的是詩人常有的情結,因為秋天雖是收穫的季節,但也代表著由盛而衰的開始,而春天雖代表著勃勃生機,而由於寒意猶存,一片欣欣向榮的場面遲遲難以到來。

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影響下,梧桐、芭蕉因為其特殊的生長習慣,自然成為詩人們面對這秋風肅殺、春意難來的感情寄託。

知秋而落寄感傷的梧桐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可謂是秋天最早落葉的樹種,這就使梧桐與悲秋密切聯繫起來。梧桐樹本身就是高直挺拔的,其枝葉更是高聳雲端,給人一種距離感,在知秋就落葉的情況下,顯得凋零、淒涼,讓人覺得那種孤獨感鋪面而來,因此只會讓人覺得衰落、頹敗。

“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
“涼生秋早,正梧桐院落,風清月白。”


梧桐由於枝繁葉茂,當雨打在上面的時候聲音很大,特別是秋天夜深人靜的時候,雨滴落在梧桐樹葉上,不但雨聲格外刺耳,還讓人聯想到不斷飄落的梧桐葉,讓人思緒萬千,難以入睡。詩人們將梧桐寫入詩詞,來寄託自己愁緒。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中,在上片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悲傷主題下,用黃昏下的雨打梧桐,讓人心聲煩意的結尾,將詞人內心的憂愁表露無疑。

難以舒展帶憂愁的芭蕉

芭蕉因葉大、舒展的特色,而被文人喜愛種植,作為觀賞植物。芭蕉春天開放,但由於懼怕寒冷,在早春時候,芭蕉葉是捲曲的,這讓詩人們看來,芭蕉看似是因為憂愁、肩負太多的壓力而難以舒展開來,有著其葉捲縮越深,憂愁越深的認同。

未展芭蕉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在唐代詩人錢珝的這首詩中,詩人開始將捲縮的芭蕉比作冷燭、綠蠟,接著延伸到將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害怕春寒而遲遲未開。在後兩句將芭蕉比作未展開的書札,而少女的情愫都隱藏在裡面,時刻希望春風早日到來。

芭蕉除了因生長特性早春難以舒展開來,被譽為憂愁過的代名詞外。因為秋日時蕉葉舒展,在秋雨中和梧桐一樣,因為雨滴劈劈啪啪的敲擊,產生纏綿淒涼的秋愁。

長相思
雲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 夜長人奈何?

在李煜的這首詞中,在上片中寫女子的造型,在秋夜裡還穿著薄薄衣衫,下片中用秋風秋雨寫出環境寒冷,而女子似乎有心事,恍然不覺,此時雨落芭蕉的響聲,連綿不絕,讓女主人的憂愁無處化解,只能嘆息道長夜漫漫,何處化解。


小依說說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中國古代詩人之所以用梧桐和芭蕉來抒發愁怨,從源頭上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講求“比”、“興”手法的運用,朱熹《詩集傳》曰:

“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文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因為彼物和此物有著類似的特點,所以二者才有互相烘托的意境。

古人又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自然的發展規律也是人類的發展規律,自然事物的榮枯對應者人類事物的興衰,而人的社會屬性又會對自然之物加之以投射。於是在特定的語境中,自然事物“梧桐”、“芭蕉”就變成了一種象徵,變成了一種文化的載體。

從本體上來說,梧桐在秋天是最早落葉的,據記載南宋市情風物的著名筆記《夢粱錄》所記,梧桐在宋代宮廷裡專門用來報秋。《廣群芳譜•木譜六桐》也有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在蕭瑟與孤寂的秋天,風吹葉落,雨滴梧桐,秋雨悽悽,秋風習習,對於古代的文人騷客來說,真是觸目成愁。到了後世,梧桐成了文人墨客筆下孤獨憂愁和離情別緒的意象。

而芭蕉也總是喚起人們的愁苦心緒,在古代文人的筆下,芭蕉總是和雨相伴而來,雨打芭蕉,打去風流,只剩悽苦,於是芭蕉夜雨也成了文人筆下各種難言愁緒的載體。

孤獨寂寞之梧桐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南唐末代國君李煜李煜兵敗降宋,被囚汴京時所作,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感情真摯,形象生動,被稱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詞中鉤月、寂寞梧桐、鎖清秋幾個意象描繪出了詞人清秋夜晚所見之景。特別是其中的梧桐,茂密的梧桐樹葉已被薄涼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光禿禿的枝丫和零落的幾片殘葉在秋風中嘆息,即便這寂寞的梧桐和悽清的秋色讓人傷感,但也被“鎖”在這深院中無人顧及,詞人更是暗喻自己孤寂落魄,思念故鄉的愁緒。

離情愁緒之梧桐 |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梧桐也多用來表達離情愁緒之苦,比較著名的當屬唐代著名詩人、詞人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兩句是這首詩的神來之筆,閨中思念不歸人的女子,漫漫長夜,輾轉難眠。三更夜雨,滴落梧桐,一聲又一聲,梧桐樹葉承受不住這麼多雨水,滑落邊緣,又一滴又一滴,砸向那無人眷顧的石階,沒完沒了,直到天明。

文中通過對梧桐、雨水、空階等意象的描述,將閨中怨婦的離情愁緒蔓延開來,穿越時間,穿越空間,給人無限的想象力,回味無窮。

相思不盡之芭蕉 |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芭蕉也多用來表達相思之愁,比較著名的如鄭板橋的《詠芭蕉》: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芭蕉葉子總是那麼多情,一片葉子才舒展開後底下又有新的葉子生長,舒展不盡,而詩人賦予芭蕉的思念之情也綿延不絕。前句寫芭蕉的繾綣多情,引人相思惆悵,後句寫風吹雨打芭蕉葉,聲聲作響,砰砰不停,更讓人愁緒滿滿,秋思頓生。

在歷史的長河裡,梧桐和芭蕉的詩句數不勝數,文人墨客賦予梧桐和芭蕉不同的情感色彩。穿越歷史的迷霧,透過他們清冷的詩句,還原了詩人們當時的心境,讓我們有幸體會到他們的愁緒,帶領我們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歷史時空。


深沉的海


梧桐和芭蕉是中國古代詩詞裡常見的意象,而且大部分詩人喜歡用這兩種植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愁怨。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將究梧桐和芭蕉分開討論,來解釋原因。

第一,梧桐代表愁怨的原因:

1,由其形貌決定:

我們知道梧桐屬落葉大喬木,樹幹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它具有茂盛的生命力,因而使其枝繁葉茂,同時樹葉也大於一般樹木。所以當它秋天到時,梧桐葉飄落,空蕩蕩一番空間只有蕭蕭林立的枝幹和落葉隨著冷風吹起又落下,漂泊難定,這蕭瑟的場景讓詩人的心中愁苦一下子湧了出來。比如宋.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原詩如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2,梧桐常與秋雨為伴:

我們知道秋天本來就代表荒涼,在這個時候再下一場雨,讓人感覺更加淒涼,而雨下的梧桐更是成為詩人們愁怨的代表。比如宋.李清照的《聲聲慢》裡的幾句詩如下: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小結:由上可知,梧桐代表愁怨是因為其枝葉繁茂到秋天時,葉落枝空給人一種蕭瑟的場景,同時它還與秋雨為伴,使人心中的愁怨一下子湧現出來。

第二,芭蕉代表愁怨的原因:

1,同樣由其形貌決定: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米多,不分技,叢生,薰葉大而寬,效卷。而它半捲曲的葉子,好像人受委屈低下頭不開心時的樣子,所以往往是愁苦心情的象徵,比如唐.張說的《戲題草樹》裡的“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

2,雨打芭蕉:

因為芭蕉在古代庭院當中是最常見的植物,再加上它的葉片寬大 ,在雨夜中雨打芭蕉的聲音特別能引起人的愁腸百結,所以時間長了就成為了寄託愁苦心情的象徵。比如宋.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小結:由上可知,芭蕉代表愁怨是因為其葉捲曲,像人不開心的樣子,再加上葉片寬大,雨打在上面能引起人的愁苦情節。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梧桐和芭蕉代表愁怨的原因,可以說是一方面由其本身形貌可以給人愁怨的感覺,另一方面是和雨相結合,引起人的愁怨情節。


許家那個人


古代詩人常用梧桐和芭蕉來抒發愁怨之情,其實是有選擇性的。為什麼說具有選擇性?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梧桐和芭蕉這兩種的植物。

【梧桐的文化】:

首先梧桐屬於觀賞植物的一種。其形態,樹葉猶如一把大傘,親近人類。其果實桐籽,經過焚燒加工可以製成鹼水;寬大的樹葉長滿樹枝,極為茂盛,又是遮陽蔽蔭的好幫手;據先秦文獻《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běng)悽悽,雍雍喈喈。”描述梧桐樹枝繁葉茂,鳳凰鳴叫揚揚。眾所周知,鳳凰是吉祥之物,這裡把梧桐與鳳凰放在一起寫梧桐樹枝繁葉茂,可以理解為梧桐也是吉祥之物,繁茂的枝葉寓意繁榮昌盛。所以並沒有體現出愁怨之意。

那麼對梧桐樹語意為愁怨之意的情況那只有在它繁盛的對立面:秋天的梧桐樹。

秋天,梧桐樹泛黃的落葉隨風徐徐飄落,只剩下光禿禿的軀幹,周圍的環境也是悽悽涼涼,沒有一點生機。這種氣氛不免令人感到孤獨寂寞冷。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梧桐樹體現出來的是孤寂,可以延伸至思鄉,思念之情,故愁怨氣息也隨之散發開來。古人用梧桐樹來描寫思念愁的情感的詩句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品嚐。

【芭蕉的文化】

這裡先說明一下芭蕉與香蕉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芭蕉的樹幹筆直高達,枝葉也很寬大,夏天做個臨時扇子絕對風大涼快。

芭蕉樹高大經粗,一定範圍內只有三三兩兩棵樹顯得孤獨;若是碰上雨天,急雨打芭蕉的沉悶聲令本就寂寞煩悶的心情更為沉重,憂愁之心,油然而生。

來看看我們唐朝的李煜學霸寫的一句詞:“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當代的詞人方文山先生在《青花瓷》裡也用芭蕉把愁慌悶的情緒表達的淋離盡致:“簾窗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裡,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總結一下,1,這兩種植物比較常見,2,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特性及環境因素給自己印上了憂傷,孤寂,愁怨的標籤。




斌心劍


梧桐

都是宋玉惹得禍!

宋玉寫了一篇巔峰級別的美文—《九辯》,從此開啟了三千多年的“文人悲秋”模式。在這篇美文裡,宋玉羅列了許多意象來表述秋天的悲傷被後人延續使用。比如高遠的天空,寥寥的流水,漠然的蟬聲、飛去的鴻雁、異鄉的遊子,這裡面就有梧桐,原句為“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宋玉的師父屈原在他的《離騷》中有一句“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這裡面的蒼梧就是舜帝的墳墓所在。在中國文史上,上古先秦的每一個詞彙都會變成典故,於是這個蒼梧也變成了典故,成了流放之意。比如曹植《盤石篇》“南極蒼梧野。遊眄窮九江。”瘐信《擬詠懷》“鼎湖去無返。蒼梧悲不從。”

《易緯》中說梧桐的屬性“桐枝濡毳,而又空中,難成易傷,須成氣而後華”。

在魏晉南北朝的詩中,“梧桐”就已經帶有“悲傷”之屬性了。比如鮑照“紫蘭花已歇。青梧葉方稀。”比如謝朓《秋夜講解詩》“風振蕉薘裂。霜下梧楸傷。”

在宋朝之後,說到詩歌藝術,必然是唐詩,李杜元白等。然而在初盛或盛唐,說到詩人,只能是魏背南北朝鮑照、陸機、陶淵、謝朓、庾信等那些大伽,,我們在李白杜甫詩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名字。比如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代詩人孟浩然有一殘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世人莫不激賞,或許從哪時開始,梧桐和秋雨便牽扯在了一起。

《詩經》裡有一首名作叫《卷阿》,裡面說“梧桐生矣,於彼高崗”,《尚書》裡也說“嶧陽孤桐”,而且這個梧桐是用來做琴的,琴者,不平之鳴也。

但憑心而論,還是以《九辯》做為梧桐悲傷屬性是最好的,其它的要麼是音樂,要麼是鳳凰,均是其它含義,不做贅述。

芭蕉

最美莫過於呂本中詩句“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芭蕉由於葉子寬大,從前只是覆蓋之物,比如《列中》中的以蕉葉覆蓋鹿。(蕉鹿)

古代人買不起紙,便種蕉代紙。比如有名的懷素大師,如果非要和秋天聯繫起來,前文提到的謝朓《秋夜講解詩》“風振蕉薘裂。霜下梧楸傷。” 可為淵源之一,在那個秋天的晚上,這一首唐代詩人必背的名詩之中,出現了芭蕉。

那麼,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芭蕉在詩裡出現的如此之晚?

是因為地域關係,小可認為,因為芭蕉是嶺南植物,當時嶺南地區還不算是文明開化之地,屬於“南州”,“南夷”、芭蕉也不是常規物種,屬於“異物”,記載的文史資料好像也是從南北朝開始的,唐代才有王維畫作“雪中芭蕉”傳世。

芭蕉與秋愁有關,應當是南北朝之後的事情。中國的區域延伸到南方,文人也陸續在南方發展,所以有此詩文傳世。比如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雨聯繫在一起,如果論時間先後,好像是白居易為先,《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岑參《尋陽七郎》“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黃。”馮延巳《憶春娥》“滴滴,窗下芭蕉燈下客。”

細心查一下,與蕉有關的詩句,李白沒有,杜甫沒有,王維沒有(但有畫)。但從白居易之後,芭蕉詩突然多了起來。隋朝沒有,漢魏沒有,離騷沒有,詩經沒有。

由此可以反向論證,唐朝之前文化的輔射範圍。


亦有所思


古典詩文中大部分詞句中提到的“梧”、“桐”,均指梧桐,其葉秋季變黃。所以梧桐的意象很多與秋有關。(梧桐也與鳳凰、琴、相思等意象有關,如《詩經》中有句:“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這裡說梧桐和雨的關係,暫不拓展)。

五代·李中《新秋有感》中有:“門巷涼秋至,高梧一葉驚。”;

宋·司馬光《梧桐》中有:“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

元·鄭允端《梧桐》中有:“梧桐葉上秋先到,索索蕭蕭向樹鳴。”

……

梧桐因其遇秋落葉的屬性,被詩人賦予秋的涵義。

芭蕉:在古詩中,芭蕉常常代表孤獨憂愁,尤其是別離的憂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有:“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可見,芭蕉和梧桐都是可以引起詩人愁緒的意象。

三 芭蕉、梧桐和雨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桃花迎接春天,梧桐葉落昭示秋天已至;

劉媛在《長門怨》中有:“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表達了愁苦的心情;

當然,最耳熟能詳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把獨居的愁苦難耐表現的無比悽切。

元·張可久《清江引·秋懷》中有:“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宋·歐陽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中有:“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宋·吳文英《唐多令·惜別》中更是嘆息:“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綜上,芭蕉、梧桐和雨湊在一起,時常表達孤單寂寞冷,或者離愁別緒冷,或者兩地相思冷,總之是這種愁苦的思緒。

另外,梧桐高大挺拔,代表了陽剛之美,慨然之悲壯;芭蕉千姿百態,代表了柔順之美,風擺雨打之悲涼!


馬到船頭直


因為梧桐和芭蕉在詩詞中作為特定的意象存在,可達,託物言志,借物傳情之妙。

例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在這裡將梧桐的高大與庭院的深遠秋天的肅殺連接在一起,更凸顯出詩次人此時的心境處境之幽涼。

在詩人眼裡,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例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把作者對於時光易逝的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




念染星痕


古典詩文中大部分詞句中提到的“梧”、“桐”,均指梧桐,其葉秋季變黃。所以梧桐的意象很多與秋有關。(梧桐也與鳳凰、琴、相思等意象有關,如《詩經》中有句:“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這裡說梧桐和雨的關係,暫不拓展)。

五代·李中《新秋有感》中有:“門巷涼秋至,高梧一葉驚。”;

宋·司馬光《梧桐》中有:“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

元·鄭允端《梧桐》中有:“梧桐葉上秋先到,索索蕭蕭向樹鳴。”

……

梧桐因其遇秋落葉的屬性,被詩人賦予秋的涵義。

芭蕉:在古詩中,芭蕉常常代表孤獨憂愁,尤其是別離的憂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有:“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可見,芭蕉和梧桐都是可以引起詩人愁緒的意象。

芭蕉、梧桐和雨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桃花迎接春天,梧桐葉落昭示秋天已至;

劉媛在《長門怨》中有:“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表達了愁苦的心情;

當然,最耳熟能詳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把獨居的愁苦難耐表現的無比悽切。

元·張可久《清江引·秋懷》中有:“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

宋·歐陽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中有:“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宋·吳文英《唐多令·惜別》中更是嘆息:“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綜上,芭蕉、梧桐和雨湊在一起,時常表達孤單寂寞冷,或者離愁別緒冷,或者兩地相思冷,總之是這種愁苦的思緒。


宇宙閃電少女


梧桐之於中國古人,不同於一般樹木。

《莊子·逍遙遊》中描述一隻高逸的鳥鵷雛飛向南方,“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志行高潔,絕非那猥瑣的鴟可比。這神鳥所棲息之處就是梧桐。故在中國古人看來,梧桐象徵著高逸、高潔的人格。同樣,藝術與文學是相通的,崔子忠曾畫《雲林洗桐圖》,在其畫中的題跋所云:“古之人潔身及物,不受飛塵,爰及草木,今人何獨不然,治其身,潔其瀚,濯以精,一介何憂聖賢,聖賢宜一無兩道也。……吾謂倪之潔依稀一斑耳。自好不染,世之人被其清風,曰君子嘉爾,端與斯人共永也。”而此節氣並非常人盡有,更多時候是孤獨的。從其生長特點而言,梧桐落葉較早,古語有言:“梧桐一落葉,天下盡知秋。”悲秋的情愫加之梧桐,便讓古代詩人將其作為愁怨的象徵物了。

芭蕉抒發愁怨,則更多和雨、冷相關。

它因葉片寬大,雨打其上,聲音淒厲哀長。故暗含傷感。

芭蕉不耐寒,佛家常指代其人生短暫。故古代詩人結合仕途、家事、國事而表達愁怨。


遊小遊lx


1.梧桐:這個意象象徵高潔美好品格,象徵忠貞愛情,同時又寄託孤獨憂愁的情感。

主要是因為一到秋天,雨滴梧桐,風吹落葉,一派悽清悲涼的景象,於是梧桐就成了愁怨的意象。

例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位亡國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裡的落魄相。

又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描寫南渡後詞人晚年寡居的淒涼與愁苦。

2.芭蕉: 此意象常與憂愁、悽苦的心境相連。芭蕉經常被用以喻指自己的愁思

一因為芭蕉葉半蜷,好像人受委屈低下頭不開心時的樣子,往往是愁苦心情的象徵;二因為芭蕉青綠時,往往是梅雨季節,春去夏來,雨打芭蕉,滴滴噠噠,給人愁苦之感。

舉兩例說明。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寫女子不得與情人相會的愁思,幽怨。

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無情的時光已催紅了櫻桃,染綠了芭蕉,更是把青春韶華人生拋在後頭,使人惆悵,心頭泛起更重的憂愁。

自然界,梧桐葉落,芭蕉雨愁,容易引人愁思。詩人們靈心善感,多愁善感,由物及人,觸景生情,他們筆下的梧桐芭蕉等代表愁苦,成了愁怨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