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至德二年(757),安史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而同時被殺的,還有叛軍俘虜的數十位唐軍將領,大名鼎鼎的哥舒翰就在其中。

哥舒翰是突厥突騎施酋長哥舒部的後人,其祖父為正四品的東宮巡查官吏左清道率,而父親則是安西副都護。

而哥舒翰本人則憑藉父親的地位,年輕時混了個效谷府果毅(六品的軍官頭銜)。由於家中有錢,又有點俠義之氣,因此就之後長期住在長安,熱衷於鬥雞走狗之事。

就這樣一混混到40多歲,父親也去世了,哥舒翰既不想回老家安西,也仍然不務正業。直到有一天,被小小的長安縣尉給欺負了一下,哥舒翰這才發現自己在長安城原來什麼都不是。

哥舒翰決定開始奮發有為,獨自仗劍走河西,來到河西節度使王倕的軍中效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十餘年時間裡屢建功業

天寶十二年(753),哥舒翰已經身兼隴右河西兩鎮節度,先封涼國公、再進西平郡王。第二年,由於時任宰相楊國忠想拉攏哥舒翰,又給他加官太子太保,兼任御史大夫。此時的哥舒翰,可謂風光無限。

人常說盛極而衰,在位極人臣的哥舒翰身上也很快應驗。就在他獲進太子太保之後不久,奉召回京的哥舒翰在途中沐浴時,突然中風摔倒

哥舒翰本打算在京城閉門養病,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所效忠的唐王朝,也突然一下病勢沉重起來。而病因則來自與哥舒翰素來不睦的東北三鎮(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他舉兵造反了。

叛軍在幾乎不設防的河北河南勢如破竹,先下東都洛陽,再兵進潼關,直逼京城長安。玄宗先後令當世名將高仙芝、封長清臨時募集軍隊進行抵擋,勉強才守住潼關。高、封二人卻被扣上丟失東都之罪,被監軍宦官邊令誠處斬。天下齊冤,但卻木已成舟。

而此時身在長安養病,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卻成了唐玄宗幾乎唯一的統兵大將之選。身為河西、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從角色、使命上逃不開也躲不掉潼關之戰

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哥舒翰帶兵出征


【一】哥舒翰的軍功與出身,使其成為河西、隴右二鎮領袖,成為與安祿山並重的大將

唐代朝堂之上的黨爭,歷來為世人所熟知。從李林甫當政開始,朝廷之上就已經是非此即彼、非友即敵了,黨爭勢頭出現。到了唐憲宗時期,黨政逐漸發展到不可收拾,最為典型的就是“牛李黨爭”,成為拖垮唐王朝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不光是朝堂之上,在唐帝國北方邊境之上的那些藩鎮,也是講究出身、各有派系、利益集團的

天寶年間,基本上形成了東、中、西三個藩鎮集團,東部就是范陽、平盧二鎮(後來安祿山又佔據了河東)、安東都護府,中部就是朔方、河東二鎮(後來河東落入安祿山之手),西部則是河西、隴右二鎮以及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

各大藩鎮也逐漸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矩,非本鎮或本系藩鎮出身的將領,很難擔任節度使一類的高級指揮官,即便朝廷委任也往往不能服眾而難以發揮作用

箇中緣由,其實跟各大藩鎮軍隊中充斥的蕃人、胡人有很大關係,他們對唐王朝的認同往往並不在那個高高在上的朝廷或皇帝身上,而是在眼前那個跟他們一起出生入死、帶著他們建功立業的大將身上。外來者自然就很難得到認同,難以得到軍心,也就沒法帶隊伍。

以大名鼎鼎的王忠嗣為例,他先是在河東和朔方擔任節度使,熟悉邊事、很得各級士卒之心,威望極高。朝廷於是令王忠嗣再兼任河西、隴右兩鎮的節度使,但以王忠嗣之威望加上朝廷命令,也很難得到河西、隴右兩鎮士卒的擁護,史書說他“頗不習其物情”。一人身佩四鎮(河東、朔方、河西、隴右)的將印,也難以成為河西、隴右公認的領袖。

因此,王忠嗣因故被貶斥之後,長在安西、出身河西的哥舒翰,先任隴右節度使、再兼河西節度使,才能憑藉在河西、隴右的軍功攝服人心,成為西部二鎮的領袖人物

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緣邊各節度藩鎮


【二】“外重內輕”的軍事佈局之下,能夠反叛的是大藩鎮,能夠抵禦叛軍的也只能是大藩鎮

高宗武則天時代,府兵制逐步敗壞,邊境都督府的兵力只能通過招募士兵充實。都督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逐步由軍事兼管民政。唐睿宗時,又開始設立節度使。

開元末天寶初,唐玄宗在緣邊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實力稍次於節度使),稱為“天寶十節度”。根據《舊唐書》《通典》的記載,緣邊十節度擁有46萬多兵力、8萬多匹馬

而朝廷直接控制的中原地區,幾乎沒有駐軍。按照《唐會要》的說法,唐玄宗自以為天下承平、中原太平,只需要緣邊十節度去地域外寇,中原地區就修文教、廢武備、銷鋒鏑,“以弱天下豪傑”。以至於中原地區把武器、盔甲統統都收起來,而京城長安的六軍諸衛又都是些酒囊飯袋。

如此一來,“外重內輕”之勢形成。擁有實力、能起覬覦之心的,只能是十節度之中掌握重兵、有異心的節度使。另一方面,一旦反叛起來,朝廷也只能仰仗十節度之中有實力、有忠心的節度使

雖然號稱十節度,但由於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實力相差也很大。從藩鎮集團力量來看,哥舒翰統領的河西、隴右二鎮,14萬兵力、3萬匹馬。而安祿山所擁有的的東部三鎮(河東、范陽、平盧),則擁有16萬以上的兵力、3.45萬匹馬(范陽所蓄馬匹並非規定的6500匹,而是安祿山私下所蓄的15000匹)。孤單的朔方,實力也不俗,6萬多兵力、1.43萬匹馬。

總體上,哥舒翰的河西隴右,與安祿山的東部三鎮實力相當,這也預示了他必將成為安祿山接下來最重要的對手

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十節度兵力情況


【三】“安史之亂”的爆發,讓藩鎮集團臺下的利益之爭走向了戰場的兵戎相見,哥舒翰自然是抵擋安祿山的當然之選

天寶十四年十月,安祿山悍然反叛,齊集東部三鎮兵馬十幾萬一路南下,河北河南幾乎是不設防,安祿山輕輕鬆鬆就到了洛陽城下。

在當時“外重內輕”的軍事佈局之下,朝廷實際上無兵可派,要抵擋東部三鎮的安史叛軍,也只有寄希望於河西、隴右、朔方等藩鎮,“安史之亂”實際上就變成了藩鎮之間的較量,等於是把過去藩鎮集團的利益之爭推向了兵戎相見

但遠水一時半會救不了近火,玄宗只能讓到長安述職的安西都護封長清臨時募兵,前往洛陽抵擋,這樣的烏合之眾當然無法打贏久經戰陣的叛軍,東都洛陽陷落。

接著,玄宗又讓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再次臨時募集人馬,前往抵禦叛軍。在路上正好遇到敗退下來的封長清,二人決定退守潼關,拱衛京師。但玄宗皇帝卻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之言,將高仙芝、封長清軍前斬首。

由於自毀長城,此時朝廷更加面臨無兵無將的境地。玄宗只得在親征叛軍的詔書中,明確要求河西、隴右、朔方等藩鎮,除了少部分駐守當地各據點之外,都要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前趕到。

而領兵將領的選擇則,就只能是河西隴右朔方三鎮的節度使。從實力和資歷而言,哥舒翰都是當仁不讓。因此,儘管哥舒翰有病在身,玄宗還是選擇了哥舒翰

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哥舒翰


【四】對哥舒翰個人而言,本應是慨然出征,但囿於老病纏身,卻成了悲壯出師

從個人角度而言,哥舒翰本就與安祿山、安思順(王忠嗣之後的河東節度使)關係不睦,連玄宗皇帝都要出面來調解他們的關係。

天寶十一年冬,玄宗召三人來朝,並讓高力士出面組織宴會給他們創造機會。安祿山主動以三人的族類(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向哥舒翰套近乎,哥舒翰回以“野狐向窟嗥,不祥”,安祿山以為譏笑他是胡人而大罵哥舒翰是突厥人,在高力士的勸說下哥舒翰怏怏而去,結束了這一次不成功的調解。

從派系利益來說,哥舒翰的河西隴右在對抗吐蕃的過程中,幾乎可以說是一面鐵壁,讓吐蕃不能進半步,確保唐帝國西北邊境的安寧。但在玄宗皇帝眼中,遠不如成天喜歡殺良冒功的安祿山。安祿山動輒就能得到千萬賞賜,各種加官不斷。這怎麼能夠讓哥舒翰心中能夠公平,與安祿山關係不睦也在意料之中。

安祿山反叛,哥舒翰本應一馬當先,然而哥舒翰因為長期酒色傷身,在來京路上的土門軍沐浴時中風跌倒,以致半身不遂,在京城閉門養病。

接到玄宗的詔令,哥舒翰也曾幾次推辭,因為臥病不能治事終究是個很大的問題。但玄宗不同意,執意要哥舒翰掛帥出征。

哥舒翰無奈,只得應命。玄宗召見哥舒翰,拜為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帶著匆匆趕來會合的8萬河西隴右朔方各鎮兵前往潼關,去接受玄宗或者命運給他的安排。

談談哥舒翰(一):潼關之戰,統兵大將非哥舒翰莫屬嗎?

潼關


長在安西、出身河西,身兼隴右、河西節度的哥舒翰,因為出身也因為功績,成為河西隴右西部二鎮的領袖,註定成為安祿山一生的對手。在安祿山反叛那一刻,哥舒翰只要不死,或許在潼關、或許在洛陽,又或許在什麼地方,終歸會與安祿山之間有一仗要打。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通典》

《唐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