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核武器計劃覆滅記(下)

具體到核運載工具,臺灣選擇“彈載”與“機載”雙管齊下。所謂“彈載”,就是彈道導彈與核彈頭的“結合”,早在1966年,“中科院”火箭研究所買到一套二戰納粹德國V-2導彈技術資料,“中科院”還特地派了幾位專家到聯邦德國(西德)實地瞭解,推進本土導彈計劃。當時“中科院”的辦公處桃園龍潭非常荒僻,“中科院”工作人員下班後在住地只能看電視解悶,巧合的是,當時臺灣電視臺正播放李小龍的連續劇《青蜂俠》,“中科院”上下靈機一動,將參照德國V-2研製導彈的計劃稱為“青蜂計劃”。可是大量經費花出去,“青蜂計劃”卻沒能結出果實。1981年,在唐君鉑的支持下,“中科院”聯合了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提出三項龐大的計劃,分別被命名為“天馬”、“天弓”和“鷹揚”,“天馬計劃”其實是發展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兼作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天弓”則是發展地空導彈,目標是超越美國的“愛國者”PAC-1,“鷹揚”是戰機研發項目,目的是研製出與美國F-16性能相近的自制戰機。經過一番折衝,已是“總統”的蔣經國拒絕了唐君鉑“三足鼎立”的立項建議,把1 700億元新臺幣的巨資集中於“天弓”和“鷹揚”,“天馬”則“再做研究”。其結果就是1986年“天弓”1地空導彈問世;“鷹揚計劃”則製造出IDF“經國”號戰鬥機。臺灣學者認為,蔣經國之所以把“天馬計劃”壓下來,因為他預計“兩彈結合”的難度更大,短期內難有收穫,倒不如考慮相對熟悉的機載模式。

1986年10月10日,臺灣在松山機場進行防務科技展,“經國”號戰機首度亮相,機翼下掛著臺灣自制的空空格鬥導彈,殊不知這款戰機還藏匿著一項特殊使命——攜帶核航彈襲擊大陸。張憲義透露,美國為了限制“經國”號戰機的威力,只允許對臺供應中等推力發動機,武器掛載能力只有2.5噸左右,但“中科院”並不死心,他們利用早年瞭解的美製MK.7核航彈的原理,提出小型核航彈方案,“我們考慮仿效‘神風特攻隊’做法,將小型化原子彈裝在‘經國’號戰機副油箱的位置上。要知道,通過攜帶副油箱,‘經國’號戰機才有足夠的燃料完成飛行任務,只是一旦改裝副油箱後,戰機自帶燃料最多隻能飛個單程,深入大陸800多千米,執行完原子彈投擲任務後就回不來了”。所謂的“神風特攻隊”做法,是指以沒有結婚、沒有家人的志願飛行員,事先不知道要載運核武器,只知道有一項任務是單程的,飛出去很可能再也回不來的情況下執行任務。張憲義表示:“正因為我們有這種企圖心,美國知道臺灣已經踩到‘紅線’,以後便決定攤牌。”究竟什麼是紅線?張憲義的解釋是“臺灣能夠在三至六個月就可以製成核彈,且能投到指定的敵方目標”,若要細講,還包括儲存武器級核材料超過製造核彈頭所需的“臨界值”(如武器級鈈約為10千克,鈾約20千克)。

臺灣核武器計劃覆滅記(下)


美國“犁庭掃穴”

1987年,臺灣核能研究所突然違反1976年向美國的承諾,開始修建代號“014”的核燃料再處理室,核武器幾近“大功告成”。殊不知“天有不測風雲”,1988年1月8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的妻子洪美鳳攜三個子女赴日本觀光,並對外宣稱於12日返臺。同一天,借調給“原子能委員會”的上校軍官張憲義向所裡請假,說是11日要去參加臺軍年度例行的“自強會議”,為期五天,沒成想他在9日晚上持新加坡護照直奔高雄小港機場,搭機離臺,先到日本與妻兒會面,然後一同轉赴美國。11日“自強會議”召開,張憲義缺席,軍方以為他回核能所辦事,核能所卻以為他在軍隊開會,而未追問,加上當時正值蔣經國逝世,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喪”上,也就疏忽了張憲義的失蹤。直到17日“國喪”結束,張憲義逾期未回核能所工作,臺灣安全單位警覺有異,發現張的妻兒在12日並未返臺,才知道事態嚴重。

1月18日,臺灣“國防部”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迅速查出張憲義人已在美國,並證實所使用的“新加坡護照”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的。這時,臺灣才發出通緝令,逮捕張憲義。張憲義到美國後,在中情局安排下與即將赴臺公幹的美國在臺協會理事(AIT)丁大衛會面,和盤托出臺灣核武器開發全部秘密。丁大衛來臺後,於1月20日與“參謀總長”郝柏村會見,他轉達了美國政府的強烈要求,即核研所必須徹底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的設施,反應堆須提取重水、不得再投入使用,並希望美臺就核能和平用途進行合作。郝柏村則表示原則同意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器有關設施,並將此事報告“新總統”李登輝。23日,丁大衛面見李登輝,並將里根總統的親筆信交給他,雙方最後敲定拆除臺灣核武器設施一事,丁大衛任務完成。在美國最後通牒威脅下,臺灣被迫接受美方所有條件,包括核研所“真正”改隸“原子能委員會”下,與“中科院”斷絕關係,重水反應堆停用,其運轉媒質重水全部被美方取走,拆除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堆,並將“中科院”的重要數據和全部工作日誌全部複印後帶走,臺灣製造核武器宣告瓦解。

直到今天,人們仍無法知道美國究竟是如何策反張憲義,只是揣測他在美國留學時就被收買,成為“情報暗樁”。臺灣《自由時報》記者羅添斌分析張憲義一方面為了個人和家庭的前途,一方面接受中情局的要求,才是叛逃的主因。由於美國早把臺灣視為必須監控核開發的敏感地區,在蔣介石生前開始發展核武器的時候,尚且得到美國的暗助或默許,後來在蔣經國主政的時候(因美國與中國大陸交好)才改變政策,也公開做了“不製造”的宣示,可是誰知道臺灣會不會私下偷偷繼續研發?所以要佈線蒐集情報。至於張憲義本人,他對自己行為的理解是:“說我是間諜,要看怎麼解釋。如果是出賣國家,像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讓國家滅亡的那種間諜,那我絕不同意,那不是我。的確,我曾提供美國相關的消息,但我是為了臺灣的老百姓,而且我也深信我這麼做是有助於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