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如何在疫情中真正幫助中小微企業?陳道富:不用“道德”標準和一刀切政策,堅持市場化原則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九)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经济战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小微企業能否平穩“過關”?隨著返工潮的來臨,一些企業已如期開工,但更多企業仍處於歇業狀態,缺少收入來源的情況下,租金、工資等固定成本壓力巨大。相當一部分原本資金儲備不足、處境艱難的小微企業甚至已處在生死邊緣。如何支持中小微企業熬過這場戰“疫”,是穩定經濟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前政策層面的主要考量之一。

如何在疫情中真正幫助中小微企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就這一問題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他認為,“局外人”式的精準預測和評估無助於事態良性發展。在保留必要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關鍵是讓經濟能“轉”起來,中小微企業能共度時艱,創造社會價值。看到微觀主體的困難,通過政策和具體行動,減少損失。

對於政策性救助,陳道富表示,各類政策優惠和支持,需著眼於實效,宜分行業出臺針對性政策。加快實施中小企業紓困和救助措施,可考慮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同時,還需要保持以下原則:短期和具有針對性的普惠、以企業自救為基礎、堅持市場化原則。

評估疫情影響不在於具體數值,關鍵是讓經濟能“轉”起來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可以預計的是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前的消費情況,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會帶來哪些影響?

陳道富:疫情對經濟的最終影響,取決於疫情應對和防控成效,也取決於我們的經濟應對。疫情導致了需求萎縮、轉移和推遲,影響了收入有多少、什麼時候實現,以及由誰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等,經濟的出清、轉型和集中會更猛烈。從目前來看,疫情發生在傳統春節,屬於消費旺季和生產淡季,發生了人員年前的大面積遷移,給企業復工帶來額外困難。從宏觀層面分析,消費在國民經濟中佔比較高,部分消費需求消失會對國民經濟增長帶來顯著影響,但當前國內企業產能利用率不高,如果疫情控制得當,對全年經濟的影響可能會由於後期的加班加點以及消費反彈等因素對沖。

但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大量中小微企業有較嚴重的“基礎病症”,處於生死邊緣和資金困難的“熬過”階段,需求短時間、超預期的轉移和波動,線上等新型消費模式的加速普及,容易出現集中破產退出風險。評估和預測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在於具體數值,要有助於更準確行動。“局外人”式的精準預測和評估無助於事態良性發展。在保留必要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關鍵是讓經濟能“轉”起來,中小微企業能共度時艱,創造社會價值。看到微觀主體的困難,通過政策和具體行動,減少損失,消除看到的困難,使預測“失真”。

防控疫情要充分發揮數字和虛擬世界的作用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對正常的經濟活動帶來了較大的衝擊,擾動了短期經濟秩序,當前已有一些應對特殊情況的政策,但其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評估。您認為從經濟層面可以在哪些方面發力應對疫情衝擊?

陳道富:從經濟層面應對疫情衝擊,可從“治亂”、“扶正”和“補不足”三方面著力,“治亂”指儘快消除因疫情應對和防控帶來的技術性、暫時性的混亂。疫情應對和防控採用了大量符合疫情防控科學的做法,但破壞了正常的經濟活動規則,需要各個部門儘快消除外部干預可能導致規則、技術和市場層面的混亂。

“扶正”指讓經濟“轉”起來,使經濟體有基本的“正氣”來源,企業有自我成長的條件。這是中小微企業可藉助的大勢,是最大的幫助。 “補不足”是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和部分地區度過難關,減少損失,增加收入,提高企業的存活率。現代經濟的關鍵是“合作”和“流動”,既可以是現實世界的接觸、合作和流動,也可以是虛擬世界的接觸、合作和流動。防控疫情需儘可能降低現實世界的接觸和流動,但不妨礙虛擬世界的接觸、合作和流動。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大量經濟活動在數字和虛擬世界展開,將現實物理世界的行動降到最低。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我們宜將重點放在與微觀主體一起,充分發揮數字和虛擬世界的作用,特別是與我國現有的科技公司合作,尋找更有效的經濟應對策略,共度時艱。

不用“道德”標準和一刀切政策要求中小微企業,要堅持市場化原則

證券時報記者: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遭受了較大沖擊,目前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已發佈了專門針對這類企業的幫扶政策,但能夠惠及的範圍仍較為有限,您認為救助中小微企業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著力?

陳道富:從中小微企業來看,疫情對其影響主要集中在:一是庫存積壓、過期和腐敗等帶來的損失和資金佔用;二是人工和房租等固定成本支出;三是需求超預期變化影響了收入;四是因復工和政策等障礙,影響了經營活動。“自助者天助之”,任何幫助應實現企業的自我成長。因此,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關鍵是恢復經濟運轉,“幫助”而非“代替”企業,協調並靈活解決企業面臨的真正的“不可抗力”困難,特別是不用“道德”標準和一刀切政策要求中小微企業。考慮到當前中小企業又同時面臨轉型和市場出清壓力,居民住房槓桿率處於高位,因而除臨時性救助措施外,還宜儘快實施中小企業發展和救助計劃。

1、儘快恢復物流系統和各類交易平臺。在強化防疫措施,減少人與人接觸的前提下,儘快恢復各類物流系統。這是實現物理世界連接的關鍵,也是經濟可以分散運轉的重要環節。同時,在特殊時期,需要強化信息間的溝通,交易平臺是最有效的互通有無渠道,可以儘可能降低損失的措施。這個過程宜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儘可能允許價格機制發揮作用,容忍價格的適當提高引發足夠激勵。

2、充分發揮各類線上平臺作用。這將有助發揮數字和虛擬世界的接觸、合作和流轉功能,將現實的各類資源能有效組合運用起來,創造收入減少損失。將中小企業甚至個人,尤其是隔離在家的人員調動起來,創造社會價值。

3、明確在經濟上將疫情作為不可抗力事件處置。如允許企業和房東、職工重新談判房租水平、繳納時限和工資,政府和國有企業作為主要房東的,應出臺政策進行必要的減免。出租車司機需繳納的份子錢應酌情減免。因政府要求隔離、封閉帶來的營業收入下降,應根據實際情況減免相應的租金、稅金等,並安排必要的補貼。因疫情帶來的技術性違約,可不作為“違約事件”,不繳納違約金不登入徵信系統等。發揮社會救助和救濟作用,加大對困難人員生活救助。

4、儘快推動人員有序返程和復工。根據企業面對的需求狀況、不同工種的緊要程度以及防疫隔離要求,安排人員有序返程和復工,使得社會和經濟運轉逐步進入“非春節”模式。

5、以市場化的方式組織中小微企業、民企參與應對疫情工作。需要政府支付的款項,一律現金即時支付,保證參與政府項目、疫情應對的中小企業及時獲得現金收入。特別是徵用、生產戰略性物質,除央企、國企外,需儘可能考慮特殊時期的生產成本,以相對市場化方式組織。

6、加快實施基於微觀主體自救和市場化基礎上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國家及各地已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支持,對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有積極作用。各類政策優惠和支持,需著眼於實效,宜分行業出臺針對性政策。加快實施中小企業紓困和救助措施,可考慮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同時,還需要保持以下原則:短期和具有針對性的普惠、以企業自救為基礎、堅持市場化原則。

證券時報記者:在幫扶中小微企業的各項措施中,保證流動性、補貼等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您認為金融系統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陳道富:金融按照“可得、有效和靈活”原則支持中小微企業。金融系統在宏觀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一是及時足額提供流動性,適當降低利率水平,穩定市場預期,避免市場因流動性、金融服務可能受疫情影響產生恐慌。保證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高效。要讓中小微企業在特殊時期仍“能”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和金融資源。對於國家的各項補貼、減免和支付能及時到賬落實,防控疫情的相關金融服務,應通過各種綠色通道實現高效可得。

二是及時針對疫情以及疫情防控要求帶來的企業運行特點和個人生活方式改變,多個部門統籌協調,及時調整常態下的金融管理規定和技術參數。

三是更為靈活地為受疫情影響、支持防控工作的個人、中小微企業提供日常金融服務、各類信貸支持和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保證中小微企業能儘早和靈活開工。

值得重視的是,中小銀行是我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供的主力軍,但目前自身面臨資本金不足、不良率上升、內部治理不完善等困難,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優惠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能力不足”。過度依賴行政力量和央行提供低成本資金,不僅杯水車薪,也有可能破壞市場機制。尤其疫情中也反映出用戶加速線上、移動端遷移的趨勢,中小銀行如果不能實現數字化,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獲客、服務、風控等,未來將會加速邊緣化,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會加速暴露。因此,當前可考慮鼓勵中小銀行在保持風險獨立性的前提下,積極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將資金及時輸送到需要救助的小微企業中去。當前需重新考慮“聯合貸款”和“助貸”模式,不宜一刀切否定,有必要儘快研究能實現風險有效控制、可發揮分工合作的合理“聯合貸款”和“助貸”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