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孔老二”?

王昆立


是文革時期開展“批林批孔運動”時對孔子侮辱性的稱呼。

孔子,我們中華民族的聖人,怎麼可以任意侮辱?

當時根本不瞭解孔子學說的“群眾”畫漫畫,刷標語,寫大字報,肆意謾罵、侮辱孔子,“寫作小組”則歪曲歷史,說假話,寫“大批判”文章引導“群眾”,毫無根據地“聲討”“批判”孔子學說,把臆想、捏造的罪名強加給孔子和儒家。

那是一場荒唐透頂的運動,連文言文都不懂的“群眾”在那裡想當然地批判孔子和儒家,還把批孔和批林“結合”起來!

當然,這和五四運動中一些激進而又錯誤地把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結於儒學的知識分子有關。

儒學治國,宋朝集中了世界百分之七十五的財富,清朝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一。

儒學就是克己復禮,講究廉恥、道德和秩序,講究自覺剋制人性惡。

現在,在聯合國總部大廳,懸掛著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人際和國際交往的準則,可見孔子學說的正確與先進。

現在,孔子學院遍佈世界。

孔子學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

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截至2014年9月,中國國家漢辦已在全球123國合作開辦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

的全球品牌和平臺。


大悔憶智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名字源於文革奇文《孔老二罪惡的一生》,大家絕對想象不到作者是誰。

把孔子叫做孔老二,是一種蔑視的稱呼。

大家都知道,以往把孔子成為孔聖人。

至於老二老大之類,基本是對底層小市民的稱呼。在家族內部長輩對晚輩或同輩之間使用這樣簡化指稱方法,有親切感。



但用於一般性稱呼,含有蔑視、侮辱的意味。

而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前後娶過3個老婆。第一個妻子生了9個女兒,沒有兒子;第二個妻子倒是生了一個兒子,可惜天生殘疾;第三個妻子是他60多歲才娶的,生下了孔子。


所以,孔子是家中的老二,上面還有一個殘疾哥哥。

殘疾哥哥名伯尼,又稱孟皮,一條腿殘廢,懷疑是小兒麻痺。

而文革早在1967年就開始批孔,把孔子蔑稱為孔老二。

孔子成為封建文化的代名詞,被稱為迂腐、愚昧、反動、呆板、專制、下流。

批孔子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孔子的學說總體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維持階級分化。

而當時其實也是有階級的,也有分化,工資分為若干級別,農民、工人、軍人、幹部的待遇完全不同,相差還很大。

同時,幹部的孩子可以上學、從軍,普通工人的兒子只能下放到農村務農,農民兒子則連進城的機會都沒有。

1980年代後,此一稱呼迅速消亡。


搞笑的是,今天我們在世界各地建有孔子學院,孔子又被當做聖人了。


薩沙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名與字,都大有來歷。

古人的名一般都是父母取得,而字,是成年後朋友送的,通常與名互相照應,有內在聯繫。

傳說孔子母親懷孕時,曾去附近的丘尼山跪拜,希望能生個健康的兒子,果然心想事成,生個男孩,就是孔子。

母親給他取名“丘”。

為什麼字仲尼呢?

聽說過“伯仲叔季”嗎?

伯,指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

他在家排行老二,當然字仲尼,又叫孔老二了。

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腿瘸,殘疾,名孟皮。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老厲害了,力大無窮,是魯國著名的虎將。

他在娶孔子母親前,已經有一妻一妾。

妻子給他生的全是“小棉襖”,九個女兒,估計焐得叔梁紇都長痱子了。

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可惜是個殘疾。

這時候叔梁紇已經七十歲了,他又娶了魯國顏氏的姑娘顏徵在,生下了孔子。

司馬遷《史記》中說孔子的母親並不是他爸明媒正娶來的,他們偷情“野合”而生孔子。

不曉得什麼叫野合?在野外做了苟且之事?

誰信啊?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會看上一個長滿老年斑的糟老頭子?還和他野合?

孔子父母是老夫少妻組合,他媽媽才十八歲。

據說老夫少妻容易生高智商的孩子,比如孔子,比如民國時期文化名流胡適,他父親也比他媽大三四十歲呢。

孔子三歲喪父,也難怪,他爸都73了,還能不死嗎?古時候生產力低下,醫療水平差,人均壽命才三十多歲。

孔子的媽媽便帶著孔子回到了孃家,山東省曲阜市,那會兒是魯國首都,一線大城市。

顏徵在能吃苦耐勞,也非常重視對孔子的教育,送兒子去最好的學校,經常帶兒子訪名師,參加各種培訓班。

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終成一代聖賢。


夏月朗


“孔老二”這個稱呼,並不是在古代出現的,而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間出現、流行起來的。

一場可怕的“大掃除”

從1966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一次徹底的“大掃除”,由許多年輕人負責此次行動,對國內的能看得見的東西,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洗。

其結果是,許多名人的墳墓被挖了,許多文物被毀了,一些文化的傳承斷絕了。這場大清洗不但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實惠,反倒讓中國在十年之間產生了超過兩億的文盲。

十年間,無數本應該努力學習的孩子,卻個個被一股怪風吹壞了腦子,把那些開創了新中國的前輩們打倒、把授業傳道的老師打倒。起初這場運動是要“破四舊”,但是這期間損毀了無數古物就不說了,很快破四舊從燒書變成了打倒孔孟之道。

於是,國學被說成“大毒草”,教師被定義為“臭老九”地位卑賤,儒學鼻祖孔子,被小毛孩們輕蔑地稱為“孔老二”。

這個稱呼很惡毒,為什麼說“老二”就惡毒了?很多人都說什麼排行老二之類的,這就算是侮辱了,其實這種說法根本就還是在粉飾。

“老二”之惡毒,根本就在於其指代男性器官的這層意思。可惜,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迴避,不敢直接指明當時的人有多麼惡毒,對儒學、對文化的鄙視有多麼嚴重。“孔老二”這個稱呼,從這個時候被髮明出來的,又在後來被許多蔑視文化、認為運氣、陰謀、害人就能換取地位和榮華的人傳揚,到了現在,這個稱呼對於很多人來說,說出這個稱呼,比呼吸還要容易。

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孔子在家確實排行老二

孔子的父親,血統高貴,但是到了他這一輩已經敗落,只是一個“士”的身份,比平頭百姓強不了多少。他的妻子一口氣給他生了9個女兒,小妾也不爭氣,生了兒子卻是一個殘廢。

後來又娶了顏徵在,終於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孔子。雖然兄長身體有問題,但是說到底人家確實是老大,只不過因為這個缺陷,不能繼承父親的財產。孔子既然排行第二,叫孔老二似乎也不無道理。

但是,古人對於稱謂極其講究,見了有身份的人要稱人家的官銜、爵位,沒有的也要稱其字,實在不知道姓氏、名字的,也要說長者、先生之類的,就連父母也不會胡亂叫。

孔子的字是“仲尼”,他的父母喊他的時候,應該就是喊這個。總之不管怎麼說,“二”這個字,在名字、稱呼裡面也基本看不到的,如果非要用,也會換成“仲”。所謂“叔仲伯季”,伯就是這個排行第二的意思。像題目中說到的這種稱呼,簡直就是對聖人的玷汙。

事實上,孔子歷代被奉為聖人,人們給他取的稱呼都極為講究,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會給他追風諡號,就連民國都送他“大成至聖先師”的稱號。別說是我國,就連國外的人都對他非常推崇,比如李約瑟就說他是“無冕皇帝”,而伏爾泰評價更高:我在中國找到了一位智者,我要精讀他的書籍,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做中國人的徒弟!

連外人都如此崇拜的聖人,卻被一群無知的人稱呼為“孔老二”,真是可悲。


小小嬴政


孔老二,是個比較詼諧幽默的叫法,非常接地氣,這麼一叫,聖人與凡人的距離就拉近了,彷彿孔子就是隔壁炸油條的老孔似的。

“孔老二,來兩根油條!”“好嘞!”



孔老二這個叫法,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他的確排行老二。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

叔梁紇沒有兒子命,大老婆給他一連串生了九個女兒,生到最後,叔梁紇臉都氣綠了,大罵道:“你這塊地咋回事啊?怎麼就種不出兒子來呢?”

大老婆反駁道:“地是好地,種子不行!”叔梁紇無言以對。



叔梁紇骨子裡極為重男輕女,沒兒子他頭都抬不起來,總感覺低人一等。

既然大老婆的不行,叔梁紇就朝小妾使勁,當時的叔梁紇都六十歲了,為了搏一個兒子,也是拼了這把老骨頭了!

結果,叔梁紇很給力,小妾真爭氣。小妾真的生了個兒子,注意!這個娃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哥哥,否則孔子怎麼會叫孔老二呢?

這個娃名叫孟皮,很頑皮的一個名字。不過,孟皮患有先天小兒麻痺症,到了三歲還站不起來。



叔梁紇老淚縱橫,跪倒於地,老天吶!你就不能賜給我一個健康的男寶寶嗎?

當空一聲炸雷,一個聲音悠悠傳來“老孔,Change and Try?”

換一個試試?

就這樣,叔梁紇換了一個年輕的姑娘,這個姑娘名叫顏徵在,這是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名字,因為她生下了聖人孔子。



沒有孔子,世界會怎樣?該咋樣咋樣!

當時叔梁紇六十六歲高齡了,行將就木了,顏徵在呢?還是十八歲的大姑娘,兩人相差了四十八歲,典型的古代版“爺孫戀”。

老牛肯嫩草,這在當時是禮法不容的,全村上下老少爺們反對聲此起彼伏,特別是老光棍劉老二,眼睛幾乎瞪出火來了,“憑啥你娶了仨,我一個沒有?”

憑啥?誰讓你沒車沒房沒鈔票呢!你劉老二,就算穿越到了現在,一樣娶不起媳婦!

叔梁紇鍥而不捨,上天既然已經給了他指示,他要繼續奮鬥。

叔梁紇把顏徵在拐到了尼山,當時正處寒冬臘月,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天兒異常寒冷,叔梁紇和顏徵在冒著生命的危險,在尼山上完成了“野合”。為了給中國生孔子,不要命的“幹活”。



多麼的悲壯,多麼的偉大,沒有這次“舉動”,世間不會有聖人孔子!

在這裡,必須要為他們這對夫妻點個贊!

第二年,孔老二呱呱落地,因為是在尼山出生的,所以孔子小名叫孔尼。


一半秋色


孔老二是文革期間對孔子的蔑稱,這段歷史凡是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當時有個“批林批孔”運動,大約是在1970年代初,當時我很小,記不清楚了,只記得看過一本名為《孔老二罪惡的一生》的小人書。”批林批孔“中的“林”指的就是林彪;“孔”則是指孔子。林彪和孔子究竟有什麼淵源?為什麼放在一起批鬥?不得而知。

孔子被稱為“孔老二”只有這一個時期,歷史上其他時候從來沒有這樣叫過。之所以將孔子稱作孔老二,我想大概是因為孔子排行第二的緣故。孔子名丘,字仲尼,熟悉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個“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孔子還有個哥哥,不太出名。這位孔老大字伯尼,又稱孟皮,腳部有殘疾,他的父親不喜歡他。孔子和哥哥都不是正室所生,特別是孔子,據說還是孔子父母”野合“所生,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民國年間那些事


孔老二這個名字,很明顯是在建國後的特殊時期,某些人在“批孔運動”中給孔子所起的蔑稱。


誰是孔老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長幼排行是“伯仲叔季”。孔子字仲尼,自然也就衍生出孔老二這個稱呼。

當然,孔子確實是次子,他父親叔梁紇在孔子前還有一個兒子叫孟皮,是為孔伯尼。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叔梁紇)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孔老二這個稱呼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孔子並不姓孔。按照先秦的姓氏法,孔子的姓為子,氏為孔。孔字來源於六世祖孔父嘉。

孔老二這個稱呼,帶有明顯的時代感。

在批孔運動中,孔子遭到抨擊。人們當然不會像過去那樣,尊稱他為“子”,而是起了個蔑稱:孔老二。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關於“孔老二”的作品。

例如,那篇著名的《孔老二罪惡的一生》,還有與此相關的連環畫,孔子從備受尊重的先師,變成了一個跳樑小醜。

總而言之,這個稱呼算是時代的產物吧。


HuiNanHistory


孔子被稱為“孔老二”是後來的事,是那個“火紅年代”對孔子的蔑稱,含有強烈的貶低、嘲弄的口氣。

在古代可沒人這樣稱呼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在古代被尊稱為“孔聖人”,一代至聖先師。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可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孔子為什麼不姓孔呢?

原來在春秋戰國之前,一個人的姓氏和現代的姓氏意思不一樣。

春秋戰國之前,“姓”最初代表一個人祖宗居住的地方,也可以視為氏族姓。“氏”則代表著家族分枝出來居住的地方。因此有“姓萬世不改,氏一代可易”的說法。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開國皇帝成湯,也稱商湯,子姓,名履,也就是說成湯姓“子”,其後代子孫孔子因此也姓“子”。



大約在戰國後期,姓和氏開始合併稱姓,所以孔子的後人在戰國之後才開始改姓孔。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子姓,名紇,字叔梁。魯國昌平陬(zou)邑(今山東省曲阜)人。

叔梁紇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號稱“萬人敵”,是魯國三虎將之一,官拜魯國大夫。

在沒有娶孔子母親之前,叔梁紇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為他生了九個女兒,人稱“九鳳”。

叔梁紇很想要個兒子來繼承他的爵位。無奈施氏只會生女兒,想再生兒子無奈年齡太大了。



這時叔梁紇納了一個小妾。還別說小妾很爭氣,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孟皮。隨著年齡的長大,叔梁紇和小妾發現孟皮是個瘸子。按照傳統繼承製,有殘疾的兒子不能承襲爵位。

怎麼辦呢?

估計此時叔梁紇也對小妾失去了信心,眼看自己快70歲的人了,仍然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這時叔梁紇相中了顏氏小女兒顏徵在,於是託人上門求親,想娶顏徵在為妻。誰知顏徵在爽快了答應了,這一年她17歲。



一個70歲的老頭娶一個17歲的小姑娘為妻,這在古代也是不被祝福的婚姻。二人沒辦結婚儀式,就偷偷在尼丘上野合了,第二年生下了孔子。

孔子因尼丘山得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在古代,兄弟排行是用“伯、仲、叔、季”來排列次序的。也就是說,長子用“伯”字,次子用“仲”字,三子用“叔”字,四子用“季”字。由此孔子行二用“仲”字,

按照這個次序排列,孔子的哥哥應該叫“伯皮”才對,怎麼叫“孟皮”呢?



原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覺得“伯皮”和“包皮”發音相似,於是用“孟”字代替了“伯”字。在古代,“伯”和“孟”的意思一樣,都是最長、最大的意思。比如孟姜女,說的就是姜家的大女兒。



綜上所述,因為孔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後來人戲稱孔子為“孔老二,孔老大自然是孔子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


秉燭讀春秋


方圓論壇觀點

孔老二實際上指的就是孔子。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整個儒學都是不被社會接受的。當時認為儒家就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化身。雖然理是這麼個理,但當時那個特殊時代做的也確實有些不妥。當時不僅僅孔子被戲稱為“孔老二”。就連讀書人知識分子都被戲稱為“臭老九”。雖然稱呼很不妥,但是這些稱謂也不是那個時代獨創的。而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歷史傳承的。


臭老九這個詞彙起源於元朝時期,但當時並沒有太廣的流傳開始。臭老九這個詞真正的為人所熟知還是在那個“特殊時期”。元朝時期有了所謂的“三教九流”的說法。而讀書人則被列為“九流之中。而且當時元朝把所有職業劃分為十個等級。在鄭思肖的《鐵函心史·大義略敘》有詳細記載,所謂十等就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而儒生位列九等。從這個原因來看當時就有了讀書人是臭老九的說法。


而在那個“特殊時期”也把壞人劃分了九個級別。也就是“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而走私派之後就是讀書人,當時讀書人被人誤解所以就在老九前加了一個臭字,這就是所謂臭老九的來歷。也正是由此臭老九之名才“名揚天下”。


而孔子的孔老二說法的由來實際上也並不是侮辱。因為孔子本身行二。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最早和他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但沒有剩下一個兒子。後來叔梁紇的小妾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孟皮。但很可惜孟皮是個天生的瘸子根本不適合繼承叔梁紇的家世紇地位。所以叔梁紇又娶了魯國顏氏的姑娘為妾,最後在年近七十的時候生下了一個正常的孩子。這孩子就是孔子。所以說孔老二之名實際上並沒有羞辱別人的意思。



但在那個打倒一切的特殊年代。為了搞臭打垮儒學,原本再正常不過的孔家老二之名變成了羞辱人的說法。但實際上那個特殊年代的所謂“孔老二”的稱呼就是一種單純的辱罵他人鄙視他人的說法。和他的字面意思實際上沒有根本的關係。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孟仲季,用來表示三個孩子的排序,也用來表示一個季度中三個月份的排位。我們常常會看到孟冬月,指農曆十月。季春月,就是農曆三月。仲秋,中秋,指八月。仲是排序第二。

他們說得名於尼丘山,我覺得沒問題。那麼我散佈一個謠言或者猜想,尼與妮都是指女性。仲尼大概就是現在的話叫二妹,農村是有這種習俗的,老來得子,挺難得的一般會取女孩子的名字。而孔子因出生後,額頭比一般人高,就像頭上有個丘。孔丘約等於現在還有很多人叫,大頭,擂頭,麻臉,駝子一樣,孔擂頭。

中國有各地都愛用老大,老二,老三等來稱呼。胡老四,王老七等等隨處可見。用人的外形來作大名的多得是。

歷代君王,取得天下之後,就會重提孔子,因其思想有助維持統治,安定。將孔子尊為聖人,而取得人民信服的依據。孔子當然不可能叫孔二妹,更不可能叫孔擂頭,有傷風雅。

新中國叫他孔老二,體現了階層鬥爭中人民的覺醒,同時也反映了他們的無知。

為什麼要叫孔子孔老二,就是人們無知的認為孔子就和咱們一樣平等,不是聖人,是普通人。就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