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鬼故事很多,你認為最感人的是哪一篇?

隴右行思見聞錄


《聊齋-嬰寧》的故事有淨化濁世中人們心靈的感人之美。

故事寫的是書生王子服上元節踏青巧遇嬰寧,一見鍾情,遂致沉痾。表兄吳生為緩其疾,謊稱該女乃其姑表妹,並承諾為他們代為作筏。

久侯表兄不至,王子服親去尋訪,在群山中誤打誤撞,心上人終得相見,

結為伉儷。

這篇故事的感人之美在於:

一、環境描寫之美。

嬰寧姑娘所居之處,“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遙望谷底,“亂花叢中,隱隱有小裡落”。

嬰寧的家,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又啟一關,巨棚花架滿庭中。

山清水秀出麗人,花中仙子自然美,從側面映襯了嬰寧姑娘的美麗。“空翠爽肌”讓人如深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環境和人物的美,渾身通泰,如沐春風。

二、形象鮮明,性格突出。

嬰寧姑娘一出場,便出塵脫俗,青春靚麗,“有女郎攜婢,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

姑娘愛笑。母親讓她見客,未進屋先聞院內“隱有笑聲”,“婢推入,尤掩其口,笑不可遏”,遭母嗔叱,則“忍笑而立”。母聾打叉的復問,使她忍俊不禁地復笑而不可仰視,以袖掩口,出門,笑聲始縱。

嬰寧姑娘心地單純,充滿了陽光,她有微笑,有含笑,有忍俊不禁地大笑,她笑處嫣然,狂而不失其媚,家中的主僕老幼都願意和她在一起。

三、姑娘心地單純善良,像清風一樣純潔無瑕。

王子服拿出她在上元節遺棄的已經乾枯的梅花,表示對她的愛意。她說:“此大細事?待行時,折一捆送你”。當王子服說出要和她結為夫妻同衾共枕時,她俯思良久,說:“我不慣與生人睡”。母親問她在外邊那麼久,幹什麼了?她實話實說,說在園中與表兄共語,“大哥欲我共寢”,鬧得王子服臉色大窘,狼狽不堪。待責她時,她卻說:“揹他人,豈得背老母。且寢處亦常事,何諱之。”

嬰寧姑娘遠離汙濁的人世,生活在幽美的深山之中。她純真得可愛,人事間的一切事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何諱之”。

四、嬰寧姑娘乃狐母所生,鬼母所養。她即有美麗善良的一面,也有狡黠智慧的天性。鄰家惡少,覬覦她的美麗,常懷不規之心。它巧使靈法,變朽木為自身,嚴懲惡少,狠狠地打擊了社會上的邪惡之氣。

五、蒲松齡先生的語言功能,爐火純青,人物語言簡煉生動,廖廖數語,便生動地刻劃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如王子服初見嬰寧,被她的美貌吸引,“注目不移,竟忘顧忌。女過去數武,顧婢曰:‘個兒郎目光灼灼似賊!’遺花地上,笑語自去”。把王子服的痴迷神態和嬰寧姑娘的性格特徵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嬰寧》是鬼故事中的名篇,嬰寧純潔美麗的靚麗形象,如一沐春風,滌盪著人們濁世中的靈魂。





王兆林0309


鬼故事最感人的我認為應該是袁枚的小說《子不語》中的痴鬼戀妻。我曾經嘗試翻譯和改寫。




京城有個老媼,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她的眼睛無論白天黑夜都能看見鬼。經常向人提起一個痴情鬼,其情痴絕,讓人可憐,這個鬼所做的也令人感動,看到他就會心中忍不住痠痛。

這個鬼住在京西海淀黃莊,家境小康,死的時候才二十七八歲。死後百日,他的妻子邀請老媼和她相伴,老媼看見鬼坐在院子裡的丁香樹下痴痴地看著妻子,聽見妻子的哭聲和孩子的啼鬧他也默默地流淚。聽見兄嫂汙言穢語罵他妻子他就起來走到窗前側耳傾聽,儘管世間的陽氣旺盛,鬼不能靠近妻子,他的臉上流露出悽慘悲痛的神情。鬼對兄嫂怨恨,對妻子有著萬般關切和柔情。

不久有媒婆到鬼的家裡給他妻子說媒,鬼大驚,急忙起來在院子裡焦急地左右徘徊。後來聽到他妻子不答應這門婚事臉上才有喜色。可是鬼的兄嫂卻容不下他妻子,再次託媒婆提親。鬼緊跟著媒婆來往於兄嫂和他妻子的房間,臉上都是憂慮之情,焦灼萬分,惶惶不可終日。

送聘禮的那天鬼坐在丁香樹下眼睛直直地盯著妻子的房間,淚如雨下。從此他妻子每次外出鬼都緊緊地跟著,對他妻子的眷戀更深。

出嫁前一天晚上,他妻子在房裡整理自己的衣物和首飾。鬼不安地在房簷下來回走著,一會靠著柱子哭泣,一會低頭沉思。稍微聽見妻子的咳嗽聲就趴在縫隙處偷看。就這樣反反覆覆一直到天亮。

第二天傍晚新夫家打著火把前來迎娶,鬼躲避陽氣站在牆角,仍然翹首望著妻子。老媼扶著他妻子出門上轎,鬼遠遠地跟著迎親隊伍來到新夫家大門外。因為有門神,鬼進不去,就跪在大門外痛哭流涕,苦苦哀求。門神感動他的痴情,放他進入院中。鬼藏在牆角看見妻子和新夫舉行婚禮,行禮的時候鬼淚眼濛濛,用頭連連撞牆,像喝醉了一樣站立不穩。進入洞房,鬼悄悄地跟到窗前偷看,邊看邊痛哭,嗚咽聲慘不忍聞。到深夜還不肯離去,被中霤神驅趕,逃出新夫家。

回到自己的家,在妻子的房中戀戀不捨,睹物思人,默默地流淚。妻子出嫁後孩子留在家中,孩子想念母親啼哭,鬼在房中來回奔走,搓著兩手,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不久嫂子來到房中,對著啼哭的孩子就是一巴掌,鬼見狀立刻捶胸頓足,咬牙切齒恨恨地看著他嫂子。

老媼不忍心看見鬼這個樣子,急忙離開,再也沒有去過鬼的家。人去世靈魂依舊存在,也許靈魂就是鬼吧,人的靈魂只有二十一克重,但這二十一克承載的都是愛情、親情和一個做丈夫的責任。鬼的兄嫂無情,亦是人無情,人不如鬼,做人也就沒了意義。無論是聊齋還是各種志怪小說裡的鬼並非都是惡鬼,其實有一顆善良的心無論是人或鬼,都是最美的。原文出自《子不語》,西山白衣翻譯、改寫。歡迎關注公眾號默梅軒詩詞,更多唯美的鬼狐故事盡在其中。

中溜(霤)神司一家大小之事又陰佑家人。《禮記·郊特牲》中記載“家主中溜而國主社”。中溜以前也是作為重要祭祀的對象,但是現在似乎很少提及他。中溜神的職能與家宅土地非常類似,一家之中有人出生了,中溜神就會至東嶽領取文書,詳細記載此人的陽壽以及何時出生何時去世。當家中有人要去世,陰司來勾魂的時候,中溜神還會攔住它,仔細檢查符文,不準隨便進來。如果檢查得實,才會皺著眉頭慢慢的放進來收魂。是一位善良而又負責的家神。


默梅軒


一部《聊齋志異》談狐說鬼,刺貪刺虐,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光彩奇異的幻想世界。

其中,《連城》就是這樣一個追求愛情,重情重義,而感天動地的“鬼”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喬生,雲南晉寧人。他年輕有才學,又有著一身俠肝義膽,但家中卻非常貧困。有一個顧秀才與他關係非常好,顧秀才年紀輕輕就死了,喬生就經常接濟他的家人。本縣的知縣器重喬生的才華,不久卻意外去世了,家眷滯留在當地無人照料,喬生就傾其所有,奔波千里,將靈柩和家人送回知縣故鄉,此事雖然得到很多人稱讚,但喬生的經濟狀況就更窘迫了。

當地史舉人家有個女兒,名字叫連城,知書達理,又善於刺繡。父親十分寵愛,便拿出連城繡的一幅“倦繡圖”,請年輕的學子題詩,想找一個有才學的女婿。

喬生做了一首詩。

慵鬟高髻綠婆娑,早向蘭窗繡碧荷;刺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蛾。

連城看到喬生的詩非常欣喜,便向她的父親誇讚。而史舉人卻因為喬生家貧而很嫌棄。連城便暗暗叫了一個老婆婆假作父命,贈予金銀接濟喬生。喬生感嘆:“連城真是我的知己!”


過了不久,史舉人將連城許給了一個大鹽商的兒子王化成。喬生感到絕望了,但仍日夜思念,不能自已。而連城更是因此憂鬱憤懣,一病不起,怎麼醫治也不見效果。這時,一個西域僧人來到史家,對史舉人說可以醫治連城的病,但需男子胸前一片肉,和著藥物服用,病方才能好。史舉人便跟鹽商之子王化成說了。王化成笑著拒絕說:“傻老頭,想挖我的心頭肉嗎?”

史舉人便對人說:“哪個男子能割自己胸前肉救連城,就把連城許配給他。”喬生聽說後來到史家,當著眾人取出一柄雪亮的匕首,在胸前割下一片肉給了那個西域僧人,鮮血頓時染滿了衣袍。僧人和好藥給連城服下,三日後,病就痊癒了。

等到史家要實踐諾言,將連城嫁給喬生時,鹽商王家得知後大怒,威脅要告官。史舉人懼怕王家的權勢,就請喬生到家裡來,設宴款待,拿出了一千兩銀子放在桌案上,說了自己背約的理由,想要用銀子來補償喬生。喬生憤而拒絕說:“我之所以割下自己心頭肉來救你的女兒,是憐惜知己,難道是賣肉嗎?”說完便拂袖而去。

連城知道了心中不忍,又請老婆婆去轉告勸慰喬生說:“以您的才華,一定不會久居人下,更何愁得不到佳人,我是個不祥之人,三年之內必死,何必爭我這短命之人呢?”

喬生說:“士為知己者死。我擔心的是連城不知我的心,如果真的懂我,就算是此生無緣,那又有何妨?”

老婆婆就代連城向喬生表白心跡。喬生說:“如果連城真的如你所說,就請她在與我相逢時,對我一笑,那我就死而無憾了!”

老婆婆回去後,過了幾天,喬生外出,正好碰見一個年輕女子。看見了喬生,她放慢了腳步,秋波流轉,嫣然一笑便匆匆離去。喬生便知,果然是連城,欣喜若狂。原來那天連城正好從叔叔家探親回來,遇見喬生,真是心有靈犀。

誰知好景不長,幾天後,鹽商王家又來史家訂立迎親的吉日,連城上次的病症再次發作,幾個月就病死了。喬生悲痛欲絕,前往史家弔唁之時,竟然哀痛過度當即死去了。


喬生只覺得自己輕飄飄走了出去,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但既不悲傷,也不害怕。他走出村去,還想見連城一面。遠遠望著有一條大道直通南北,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好像螞蟻一般,便混在中間跟著一起走。沒過多久,來到一座官衙,正看到他死去的朋友顧秀才。

顧秀才驚訝的問:“你為什麼會來這兒?”說著便抓著喬生的手要把他送回去。喬生嘆息說:“我的心事還沒了,怎能回去?”顧秀才說:“我在此地做主管文書的小吏,頗得上司信任,我一定會竭盡所能幫你。”喬生便對他說要去找連城。兩人曲折輾轉找尋了許久,才找到連城正和一位白衣女子坐在廊前的一個角落裡,淚眼朦朧,滿面愁容。

連城見到喬生,非常驚喜,問喬生為何到了這兒。喬生說:“你死了,我怎會獨生?”連城流著淚說:“我這樣忘恩負義的人,不嫌棄也就罷了,為何還要為我殉情而死?如今我們今生已是無緣,只能來世再報。”

喬生對顧秀才說:“我寧願死不願意活,只請你幫忙查訪連城在哪裡轉世託生,我要跟她一起去。”顧秀才答應便離開了。

白衣女子問連城,這位書生是誰?連城便將喬生的事告訴她。女子聽了更加悲傷。連城告訴喬生說:“這位妹妹與我同姓,小名叫賓娘,是長沙史太守的女兒,一路與她過來,互相照應憐惜。”

喬生看那白衣女子,樣貌也十分惹人憐愛。這時,顧秀才回來,高興的對喬生祝賀說:“事情我已為你辦好了,馬上讓這位女子跟你一起還魂回到陽間,怎麼樣?”兩人都非常高興。正要拜別時,賓娘大哭說:“姐姐走了,我又能去何處呢?請姐姐可憐我救我,我便為姐姐當丫鬟也心甘情願!”

連城悽然,但卻沒有辦法,只能跟喬生商量。喬生又哀求顧秀才。顧秀才非常為難,十分堅決的說不行。喬生仍然堅持懇切的求顧秀才。顧秀才說:“我試試吧。”過了一頓飯功夫,顧秀才回來了說:“果然被我說中了,實在是不可能辦到啊!”

賓娘聽了,嬌聲哭泣起來,依偎在連城身邊,怕她馬上就走了,慘然無所適從。喬生和連城相對無言,看到賓娘憂愁悲哀的樣子,令人肝腸寸斷。

顧秀才憤然說:“你們帶上賓娘走吧!如果有什麼罪名,我拼了命承擔就是!”賓娘大喜便跟著喬生二人走了。等上了路,喬生又擔憂賓娘路遠沒人陪伴。賓娘說:“我想跟著你們去,不想回到家鄉。”喬生說:“你太傻了,不回去怎麼能活過來呢!等以後我們到了湖南,可別躲著我們才好啊!”正好,有兩個鬼婆拿著度牒去長沙辦差,喬生就請求她們帶賓娘一起,賓娘這才泣別而去。


兩人走到路上,連城卻越走越慢,走一里路就要休息一次,休息了十幾次,才回到家鄉。連城說:“等重生之後,我怕事情不順有反覆,請你先回魂重生,然後去我家把我的骸骨要過來,我在你家中復生,我的家人就再也無法反悔。”

喬生同意了,就帶著連城一起回到家中。連城全身無力的邁不開步,喬生便在門口等著她。連城說:“我到了這裡,四肢無力,六神無主,滿心憂慮我們的事情不成,一定要思慮周全,不然活過來之後又怎麼能得到自由?”喬生將連城帶入側廂房中。兩人待了一會,連城忽然一笑說:“你討厭我嗎?”喬生大驚問她為何這樣問。連城有些害羞的說:“我擔心我們的事如不能成,又一次辜負你,想先以此魂靈報答你。”喬生大喜,兩人便極盡纏綿歡愛。

又過了三天,兩人還是沒有出來,連城說:“常言道,醜媳婦總要見公婆,在此憂慮也非長久之計。”於是催喬生回去。喬生剛到了靈堂前,就忽然甦醒過來。家人十分驚異。喬生就派人去請史舉人帶著連城的遺體過來,說能夠使她復活。史舉人大喜,便按他說的做了。剛剛來到屋裡,就看見連城也醒過來了。連城對她父親說:“女兒已經委身於喬生了,沒有回去的理由了,如果不成,仍是一死!”

史舉人回去派了丫鬟婢女來服侍女兒。鹽商王家聽說了,又去官府告史家。官員得了賄賂,將連城判給王家。喬生悲憤欲絕,但又無可奈何。連城到了王家,不吃也不喝,只求速死。屋裡沒人就在房樑上吊。被救下後,身體氣息越來越虛弱,眼看就不活了。王家這才害怕起來,將連城送回史家。史家就把連城送回給喬生。王家知道了,再也無法而終於作罷了。

連城病好之後,每天都思念賓娘,想派人去打探賓孃的消息,卻總因為路途遙遠而不成。有一天,家人來報說:“門前來了好多車馬。”連城夫婦出去一看,賓娘已經來到院子裡了,三人相見之後悲喜交加。原來賓孃的父親史太守親自來把女兒送過來了。太守對喬生說:“我的女兒全靠你死而復生,因此立誓不另嫁他人,如今只好聽從她的意願。”喬生便按禮節叩謝。史舉人也到了,還跟史太守敘了同宗,從此成為通家之好。


北溟四海


文學作品中的鬼故事,要麼獵奇,要麼恐怖,真正感人的還真不算多。《聊齋志異》裡的鬼故事很多,寫得也特別好,但如果論感人,我覺得還是以《牡丹亭》為最。

杜麗娘從小受父母嚴格管教,內心的壓抑感很嚴重。一日,她同丫鬟去後花園遊園。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看著滿眼春色,杜麗娘內心的惆悵感反而更加濃烈了。

杜麗娘回房休息,竟然在夢中見到一俊美書生,二人一見鍾情,在夢裡私定終身。

之後,因為這個夢,杜麗娘相思之情難解,竟一病不起,及至香魂飄散。

後來,書生柳夢梅路遇此地,在太湖石下發現了杜麗娘的畫像,就把它掛在了屋中觀賞。他看那畫像像是活了一般,沒想到杜麗娘的魂魄竟然真就出來了,並與他相會。原來,這柳夢梅就是杜麗娘夢中鍾情之人。

最後,經過一番努力,杜麗娘得以復活重生,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個故事很不可思議,甚至還讓人覺得很扯,但就是如此,也才把愛情中的那種痴,那種迷表現得淋漓盡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試問世間還有比《牡丹亭》更感人的愛情鬼故事嗎?也難怪會有戲子在唱《牡丹亭》時,因為太過用情,哀絕而死於臺上的傳聞了。


感人故事會1220


鬼故事中我認為最感人的是《聊齋志異》卷七里的《宦娘》。 鬼故事一般以氣氛陰暗詭異見長,而地點又往往設在荒涼曠野之地,悽惻蕭索,令人不寒而慄。但《宦娘》講的卻是一則人間的故事,充滿人的氣息。故事情調又十分雅緻,如高山流水之清新雅韻,而情至深處,又溫暖人心,如沐春風如逢知己。

這是個充滿懸念的故事,到最後才見謎底,讀者似乎在看一篇懸疑小說。


故事開頭是男主人公世家子弟溫如春在古寺從道人學琴,琴藝精良。歸途傍晚,遇上暴雨,找了一村落宅子借宿。遇見主人家的女郎,“年十七八,貌類神仙。舉首見客,驚而走入。”完全一個待字閨中的美麗女子,並無異樣。溫如春一見傾心,但其老母卻執意拒絕求婚。溫如春心情沮喪,“危坐鼓琴,以消永夜。”

歸家後,溫如春以琴曲清越,打動一官宦小姐葛良工。溫如春求親,良工之父葛公見溫家式微,不許。一日,葛公經過女兒房門,發現地上一紙,撿起來一看卻是一首纏綿悱惻的情詩,心惡之。恰巧有世家公子來求婚,葛公見其儀容秀美,大悅。但公子離去後,卻發現座位下有隻女鞋。葛公厭其輕薄,遂絕之。葛公家有稀有品種綠菊,由良工看護。卻不料,溫如春家的菊園裡也出現了綠菊。葛公懷疑是良工給的。他隨眾人跑去溫家看稀奇後,又在溫如春案頭髮現了同樣的一首情詩。葛公疑心二人私下有約,又知此事不好張揚,只好將女兒良工嫁給溫如春。溫如春善琴,葛良工善箏,二人互為知音,終成姻緣,卻不知幸運之由來。

新婚深夜,書房裡的琴,卻無人自鳴。葛良工取來孃家的銅鏡一照,溫如春才發現是先前的村中女郎。一連串謎底這才揭開:原來這女郎是趙太守家死了百年的女兒宦娘,因身為鬼魂,拒絕了求婚。但為報答溫當初的青睞,所以實施了情詩、女鞋、溫家綠菊等巧計,助二人成就姻緣。又心喜琴箏,仰慕溫如春的琴藝,特來學琴。這樣,宦娘、溫如春、葛良工三人成了藝友與知音。

宦娘琴藝精熟後,杳然飄去,只留下小像一幅,供二人懷念。

《金瓶梅》作者就潘金蓮與武大郎極不匹配的婚姻發出感慨:“買金的偏就撞不上賣金的。”溫如春與葛良工二人雖可互為知音,但若無宦孃的無私幫助,“買金、賣金”也只能隔河相望,喟嘆而已。作者借用鬼之神力,才能成就知己之姻緣,可知世上圓滿姻緣原本稀少。宦娘學而既成,亦不叨擾,飄然而去,餘始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深意。


季蘭雜記


《聊齋志異·俠女》中女性的悲苦與鬥爭

在男權為上的時代,“俠義”多禁錮於武藝高強,救危助貧,劫富濟貧的男子隱士形象,如韓非在《五蠹》中就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司馬遷對遊俠更是談論之深:“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危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著名俠士非荊軻莫屬。但是,受封建思想影響,女子成“俠”在歷史上文學作品中寥寥無幾,著墨不多,尤其是鬼魅之女俠。蒲松齡少負異才有“靈氣”,年少時就愛”五夜挑燈,恆以一斗酒佐讀。”讀《遊俠傳》(《聊齋文集·卷四·題吳木欣〈班馬論〉》),故而,其筆下之鬼很多有著“俠”的氣魄。如商三官乘仇人慶壽之時,尋隙將其殺死,為父報仇。

一、《俠女》故事

《俠女》是蒲松齡筆下為數不多的帶有定性色彩的故事。文中主人公豔若朝陽卻冷若冰霜,她與耳聾的母親居住在“博於材藝,而家綦貧”的顧生家對面,家境貧困,生活艱辛。為感謝顧生母子的照顧,俠女常到顧生家操持家務,然而始終拒婚。一日,兩人交歡,仍對顧生不理不睬。其美貌引來顧生的孌童———白狐所化輕佻少年的無禮糾纏,她氣憤之至,白狐身首異處。在母親逝世,為顧生誕下一子後,俠女手刃仇人,告知顧生事情的緣由,原來她父親被誣陷致死,申冤無門,她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來報仇,但顧忌年邁多病的老母親,所以她選擇忍耐。為報顧生母子的接濟之恩,她決定為家貧娶不起妻的顧生延續血脈。最後此女飄然逝去,她的兒子中了進士,侍奉祖母終老,將俠女的報恩落實於地。

二、敘事詮釋

俠女故事並不新奇曲折,但蒲松齡稱其為俠,多少夾裹著“報仇雪恨”這種俗套的認知。其實現今讀來,《俠女》雖有宣揚只重視夫妻之實而不重夫妻之名的前衛婚姻觀,但實際上更多展現了古代社會女子對封建禮教的和婚姻制度的認同,也反映出社會黑暗與女子悲苦的一生,唯有通過反制度的抗爭才能獲得心理的釋放和超然的解脫。

1.俠女中的“孝”為行為主導的核心意識。無論是俠女照顧老母親,為父報仇,還是其長大成人的兒子侍奉祖母,俠女都將中國傳統美德“孝”表達的淋漓盡致。就包括與顧生生子,也是看到他貧不能婚,為之“延一線之續”,是為顧生解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後顧之憂。為了孝,俠女與不顧自己的貞節,這與俠士們不顧及自己的利益而專為他人著想的特點相一致。當然也不是說她完全不潔身自好,當白狐變化的少年在顧生與俠女幽會時闖入,以恥笑的口吻說“我來觀貞潔人耳”時,俠女“眉豎頰紅,默不一語”也是有所顧慮的。

2.女性生活的摧殘。在男權傳統社會製造出的道德框架內,男權意識至上,往往會剝奪女性形象自身的生命。女性總是被降低為男權意識的犧牲品和帶有象徵意味的道德符號。她們迴避自己的情感和慾望,她們為了男人世界爭取家庭“生活”的權力,她們為了男性犧牲奉獻自己的身體和青春,她們覺地、自律地以男性角度審視、體察自己,作為女兒、作為妻子、作為母親,女性角色更多地是作為一種責任,而無個體價值的體現和自我的展露。好悲哀啊!婚姻裡,家庭裡,女性是那麼弱小,卻又那麼強大。她們需要付出一生的幸福和極大的努力才能在男權的社會里謀求生存。俠女文尾時的離開,更像是一個女性生命的完美落幕,因為她完成了自己作為女性所要肩負的使命。

3.報仇是女性社會抗爭的極端手段,卻也是最理想獲得解放的手段。西方文學中歷久彌存的一個報仇的故事是古希臘神話中美狄亞的“復仇”。美狄亞是古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曾背叛家庭去幫助並追隨伊阿宋,但丈夫另有新歡,為此美狄亞親手殺死兩個兒子以報復丈夫。與美狄亞怨恨婚姻的不忠不同,俠女的報仇來自對社會黑暗的挑戰。她的父親被冤枉,作為女性的她當無法通過正當渠道為父請命時,唯有采取最為極端的方式獲得身體和心理的解放。在充滿血腥的、剝削的、壓榨的封建社會,百姓即為蚍蜉,即為螞蟻,即為魚肉。若要取得社會地位唯有入仕當官,可一女子又如何出人頭地,血洗家恥?也許通過報仇是最好的方法。當然,不同的社會體制有不同的解決社會問題和矛盾的方法,今天我們作為法治社會,絕不可將自認為的“俠士報仇”作為伸冤的途徑,以免害人害已,鑄成大錯。

(連環畫:上海人美版聊齋之《女俠》)

三、蒲松齡的文本情懷

閱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種樂趣。他的筆下有善惡忠奸,有男歡女愛,有世態炎涼,也有俠骨柔情。一部《聊齋》看似鬼怪故事集,實則是一本反映現實,觀照人生,反思制度,尋找美好的古典現實主義文本。很顯然,單就《俠女》而言,蒲松齡並不像一般人們以往理解的那樣讚美俠女,其實俠女違背禮法的手段使蒲松齡感到不悅,讀完故事,心理總有一種遺憾,一種異樣之味,究其原因,蒲松齡亦在矛盾中掙扎吧,既要衝破道德的樊籠,又要彰顯個人氣節。正如大家所知,《聊齋》是個自成體系的藝術作品,也是古代名著中最容易以小見大的著作。離開全部故事架構,孤立地談及某篇,比如《嬰寧》《判官》,很容易觸單擺浮擱、東面而向不見西牆之弊,何況不少篇章有著內在潛在淵源,需要靜心研讀,不斷挖掘、發現故事間的聯繫,探求每一個人物代表的社會標籤。

品《聊齋》,讀鬼怪,我們在欣賞的是虛幻的,帶有理想的人世間。期待我們一起跨越幾百年,感受蒲松齡的靈異世界。


珞珈暢談


提起鬼故事,必說《聊齋》;提起《聊齋》,必說《小倩》。

其實當年是先看了張國榮先生的《倩女幽魂》再去看的小說,一直有這個追本溯源的習慣,果然沒叫人失望。

電影就不說了,難以複製的經典。但是若沒有蒲松齡《小倩》的故事模型,怕是不會有《倩女幽魂》這部電影,也不會有那樣驚豔的張國榮和王祖賢。《小倩》讓人感動之一,就是為電影提供了素菜,創造了經典。

《小倩》中寧採臣算是蒲松齡作品中難得的君子。

將睡去,覺有人至寢所,急起審顧,則北院女子也。驚問之,女笑曰:“月夜不寐,願修燕好。”寧正容曰:“卿防物議,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恥道喪。”女雲:“夜無知者。”寧又咄之。女逡巡若復有詞。寧叱:“速去!不然,當呼南捨生知。”

大部分的鬼故事中,男子都是來者不拒,感覺像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套了一個鬼故事的外衣,讀來總覺尷尬。寧採臣的信義剛直故事中小倩和燕生都有提及,這才是一個書生該有的樣子。即使是對頗有好感的小倩,寧採臣也是待之以禮,這樣的君子讓人感動。

到了二更以後,小倩還坐在書房裡不走,寧採臣催她,她傷心地說:“我是外地來的孤魂,特別害怕到荒墓裡去。”寧採臣說:“這裡沒有別的床,而且兄妹之間,也應該避嫌。”

大部分鬼故事中窮書生遇到了一個投懷送抱的美女都是抵抗不了的,讓人不得不懷疑聖賢書到底教了他們什麼。這樣抵抗不了誘惑的書生即使當了官,能使好官嗎?所以《小倩》的寧採臣不但維護了愛情應該有的尊嚴,也維護了書生的氣節。

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源於寧採臣的信義剛直。

大部分的鬼故事中,因為人鬼殊途也好,猜忌也好,流言蜚語也好,悲劇不在少數。《小倩》中,寧採臣潔身自好,小倩賢惠溫順,最終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也成為了當地有名望的人。

鬼故事並不是一定要驚世駭俗或者恐怖駭人,像《小倩》就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溫馨故事。故事中的道理即使是用在戀愛和婚姻經驗中同樣適用。人活一輩子,決定其高度的還是品行。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偶得之


平時不看鬼故事,看題想到的是巴爾扎克的《驢皮記》和《改邪歸正的梅莫特》。

都是與魔鬼交易的故事。

我們經常說,“如果怎麼怎麼樣,我寧可少活多少年”這樣的話,這在《驢皮記》裡實現了!然後,最大的悲劇出現了:所有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代價是失去了青春年華、並且眼看著生命在一圈一圈地萎縮。最後,只剩下了唯一願望:不要再有願望!“事事如意”,居然成了最大的詛咒!

我們在幻想中都曾希望自己無所不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在《改邪歸正的梅莫特》裡,同樣通過與魔鬼的交易做到了。但是,無所不能帶來的不是幸福,只有空虛:佔有了一切,等於失去了一切——能隨心所欲地吃盡天下任何美食時,美食消失了,全都味同嚼蠟了!當你擁有天下所有美女的時候,美女也不存在了,當可以長生不死的時候,卻是一天都不想活了!

魔鬼,其實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鄭光赫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一起看電視》是一篇非常感人的鬼故事。

這篇文章源自《故事會》,期數為2006年11月(下);發佈時間為2006年11月7日;作者是譚金金。

故事從一個獨居的貨車司機購買二手電視機講起:從夜半出現怪異的幻覺,到鄰居講出滿屋子的人;從看警匪片時聽到一聲沒有來頭的驚叫,到上廁所時桌上的酒杯酒瓶莫名其妙地摔碎。

直到司機的朋友提及一場慘烈的車禍,隱藏在那臺電視機背後的神秘真相才漸漸變得明朗起來。百感交集的司機不但沒有將電視機扔掉,反而用自己那感恩的淚水告慰了三十七位充滿善意的亡靈。

(文章可以在“我愛故事網”進行查看,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抽點時間閱讀一下這則感人的故事。)


鳶尾洲國學志


比較感人的是《喻世明言》第十六卷寫的“範巨卿雞黍死生交”故事

範巨卿與好友張元伯在一年前約好重陽節來張元伯家拜會。但是,範巨卿一年間忙於養家餬口,忘了重陽之約,等到想起,已是早晨。心想:“如果我不能按時赴約,那兄弟會怎麼看我呢?吃飯赴約的事尚且不能遵守,何況是以後辦大事呢?我聽古人說,人不能日行千里,鬼魂卻能日行千里。於是自刎而死,魂駕陰風,特來赴雞黍之約!”

雖是鬼故事,但是巨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