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兒子脾氣太倔強了怎麼辦,一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哭?

賣彩票的小朱


說說兒子脾氣犟的事!

首先不要讓孩子隨意的發脾氣,平時家長沒有注意,就養成了發脾氣的壞習慣,或者在地上打滾

孩子哭就冷處理,讓他哭,你在邊上看著他就可以,只要安全,他想怎麼哭就怎麼哭,哭夠了,自然就不哭了,他自己覺得我哭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後面,自然就不哭了

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趕緊去哄,抱,這些都是造就孩子變本加厲的砝碼,就冷處理


aa1250837n


我家小子正好滿五歲,我和他爸爸每天要上班到很晚才回家,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所以也就上班的地方住,兒子就跟著爺爺奶奶,老人都很疼愛他處處遷就他,一點不遷就他就會打奶奶,然後生氣睡在地上不起來還大聲哭,這怎麼能行,慣成這樣還得了,一段時間我不在家,回到家了連媽媽都敢打,當然,你跟他好好說講道理他可聽不進,還會越哄越來勁,所以我的辦法是:把我的戒尺拿出來把屁股打兩下然後用表情嚇唬他,哭也沒用,讓他哭個夠不管他,等他哭完他會過來找我,再來跟他講道理,要讓他知道想用哭鬧來得到滿足那是不可能的,……反正我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兒子管下來的,(關鍵是管孩子的時候老人不能干涉,要不然適得其反)因為大寶小時候爺爺奶奶總是護著為教育問題搞得一家人都很不愉快。


經典寶貝1加1


小孩子愛哭,不是什麼天性,是大人造成的!在嬰幼兒期,小孩不舒服,比如熱了、餓了、病了,大人不懂是咋回事,不知道怎麼解決,就任由其啼哭。而愚蠢的人卻自我安慰說是小孩愛哭是天性!如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不舒服就哭的習慣。有一點必須明白:愛哭、常哭的小孩子,智商會弱於不哭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子,愛哭的結果,長大了之後大多還會性格懦弱,而女孩子則會嬌氣軟弱。所以,嬰幼兒期就要儘量避免小孩子哭,如果哭了就要儘快找到問題所在,解決了,就不哭了。而長大一些之後,能聽懂大人的說話時,如果哭,就要想法制止。如果是男孩,就給他說,愛哭的不是男子漢,男子漢是不哭的!如果是女孩,就給她說,哭起來很難看的,會變醜的!這樣基本上就會停止哭了。遇到很橫的,撒潑打滾的,則要狠下心來,在屁股上狠打幾巴掌,無論男孩女孩,堅決不允許撒潑打滾!打怕了,就不敢了。小時候捨不得打,長大了就教不回來了!介於兩三歲之間不太能聽懂大人說話的,哭的時候,拿面鏡子對著她叫她自己看哭的樣子,一會就不哭了……


2020牧羊人


現在我的孩子也是正處於這個愛哭的階段,喜歡哭是孩子的通性,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發生很多變化,他接觸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孩子單純所以記憶力特別好,敏感性也特別高,所以出現你說的一不順心就哭鬧,很正常的,因為他的意識裡,現在做的很多事,大人都是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碰,而且大人還會傳遞給他嚴肅不悅的心情,會讓他覺得不愛他了,沒安全感了,不像以前更小的時候隨心所欲而且大人全部遷就,這就是孩子的敏感性,為了到達目的或者引起注意他們大多基本一致的選擇哭鬧來得到他內心的安慰,如果你願意以暴制暴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情緒更無法控制,因為他們還小,高興不高興的立馬顯示出來沒一點偽裝,如果你選擇跟他一起面對不順心的事,首先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滿足他們的要求來安撫好他們的情緒,然後再去耐心的教導這事不能做或者不應該這樣做,我曾經看過一遍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文章,對於3到6歲的孩子我想他們在情緒穩定的時候能接受你的一些好的教導,心情好的時候效果更佳,因為孩子都是聰明的,看你怎麼引導與教育。


二feng鳳


與4-7歲的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當孩子難過的時候

- 允許孩子難過,每個人都需要宣洩悲傷的通道,不要因為孩子情緒激動而生氣;

- 允許孩子哭泣,哭泣是悲痛的一個步驟,會有助於孩子的恢復。不要期待孩子任何時候都勇敢堅強;

- 同情孩子,讓他知道你也會有難過的‍‍時候,傾聽孩子的心聲;

- 鼓勵‍‍孩子用語言或圖畫來表達情感,做好一些特殊的心理準備,比如孩子會出現一些行為上的退步;

- 關鍵是讓孩子明白悲傷和表達悲傷都是正常的,而且任何時候你都會幫助他。

培養良好的社交習慣

-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所以你要先做好社交的示範;

- 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隱私,先要解釋什麼叫隱私,為什麼要尊重隱私;

- 教會孩子如何道歉,但不要強迫他們不真誠的道歉;

- 讓孩子知道抱怨無法讓你明白他的需要,教會他如何正確地表達,在他停止抱怨的時候對他表示感謝;

- 遊戲當中要學會保護別的孩子,不專橫。

最重要的原則

- 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和孩子的溝通;

-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聽話?

- 真正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你不會忽略父母這份最重要的工作,願意為之學習和改變;

-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一歲,三歲,十四歲,還是二十歲。






女人說nvsays


有時雖然父母抑制住焦躁的心情,用溫和的語氣勸說,但孩子還是怎麼都不聽🙉甚至大哭大鬧,讓大人忍不住抓狂。

事情要分區別對待:

孩子一本正經的道理

五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冬天天氣冷,媽媽想讓孩子穿長褲,但孩子覺得長褲小便麻煩,且不方便玩耍,就是要穿短褲,才不管會不會著涼感冒。這就是孩子的道理。

孩子任性的要求

有些時候孩子會提出一些任性的要求。比如孩子想買和別人家一樣的玩具,或者商場裡的新玩具,但其實幾天前已經買有新玩具了。但是孩子卻無論如何也不同意,哭鬧,甚至在地上滾來滾去不走。

瞭解孩子任性的背後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對於孩子的“小大人”道理,不能一笑置之,或者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全盤否定。這樣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疏遠,性格孤僻。父母需要耐心開導,傾聽孩子的心聲,順著他的想法,去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孩子討論,最終讓孩子明白你是為他好的。

對於孩子的任性要求。當下應該不予理睬,並將孩子迅速帶離現場,避免大哭大鬧被人圍觀造成難堪。而且,不能為了哄而騙孩子,例如過幾天會給他買之類,這樣一旦不能履行諾言,會讓孩子對大人產生偏見甚至仇恨。過後,需要耐心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瞭解到自己之前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並且需要檢討自己,是否以前過於嬌慣孩子了,或者爺爺奶奶太溺愛孩子了,才造成現在的局面。

孩子的要求滿足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要求要拒絕?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斟酌來決定。孩子發脾氣,大人就一定不要再發脾氣了,更不能因為孩子,父母在一旁爭吵,不僅影響家庭合睦,還會給孩子造成陰影。


萌萌小豬寶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的地位越來越高,大人打不得罵不得,說道理說不通,還動不動就哭。 其實哭是孩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合理的宣洩情緒也是有必要的。孩子愛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天生敏感愛哭。第二,語言表達能力不夠。第三,哭是獲取的手段。第四,經常被父母忽略。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強制孩子停止哭泣,並在第一時間安慰孩子,幫他平復情緒。教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給孩子貼上敏感、脆弱、好哭的標籤,尤其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愛哭。等孩子哭完了,再跟他講道理。要讓孩子明白哭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說出來。


寶媽小柚子


喜歡哭是孩子的通性,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發生很多變化,他接觸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孩子單純所以記憶力特別好,敏感性也特別高,所以出現你說的一不順心就哭鬧,很正常的,因為他的意識裡,現在做的很多事,大人都是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碰,而且大人還會傳遞給他嚴肅不悅的心情,會讓他覺得不愛他了,沒安全感了,不像以前更小的時候隨心所欲而且大人全部遷就,這就是孩子的敏感性,為了到達目的或者引起注意他們大多基本一致的選擇哭鬧來得到他內心的安慰,如果你願意以暴制暴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情緒更無法控制,因為他們還小,高興不高興的立馬顯示出來沒一點偽裝,如果你選擇跟他一起面對不順心的事,首先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滿足他們的要求來安撫好他們的情緒,然後再去耐心的教導這事不能做或者不應該這樣做,我曾經看過一遍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文章,對於3到6歲的孩子我想他們在情緒穩定的時候能接受你的一些好的教導,心情好的時候效果更佳,因為孩子都是聰明的,看你怎麼引導與教育。我的兒子現在兩歲了有時候也是特別喜歡哭鬧,我經常勸我老婆的是:他現在才兩歲聽不進去也聽不懂,只要不做危險的事情,我們多點關注他,視線時刻不離開他或者讓他在我們視線下玩耍,不會出什麼事的,大人辛苦點還不是為了孩子,我覺得值得。我還跟我老婆說了教育孩子從3到6歲比較好,因為他會清楚說話了,意識也清晰多了,這時候我們還是以:先跟他在一個角度去面對錯誤的事情,讓他知道你跟他站一隊,然後他信賴你了,你再跟他談這件事情哪裡錯,怎麼做更好,一次沒懂,平時類似的情況下多試幾次,慢慢的他就明白了,這樣他長大了,道理也懂了很多了,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教育孩子我一直堅信四個字:先勸再導!等我兒子到三歲時我就打算這樣做,希望對你有幫助![祈禱]


影視一角的觸動


等他情緒穩定後,再與他心靜氣合地交流讓他在意識中知道是不對可以用一些童話故事之類。在他哭鬧地時候也許你會感到心煩,但絕對不要對他吼叫之類,孩子的心情會更加急躁。他的脾氣很大,但是你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來源,對症下藥。孩子其實很可愛,只是有時鬧一下小脾氣,不要太急他還要小。記住和爸爸媽媽的溝通最重要。


鑫想事事成


現代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也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樂自由;

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時,卻極少與父母擁抱、遊戲和談話的機會;

除此之外,受到批評、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很大。

一般當孩子面臨壓力時,行為表現為愛說假話、愛打人,故意損壞東西;情緒上愛哭、不講理,因為害怕而粘著大人,夜驚等。

在孩子語言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不能說清楚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又因為他們的知識與處事經驗不足,處理問題能力太差,不能自己解除壓力。所以父母要學會時刻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父母認為很小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件大事。

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