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

如果你的孩子正好趕上了這次疫情,如果你想趁機教會孩子什麼,我想除了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效力外,不如讓孩子真正的去感受這份精神的信仰。

正直與善良,責任與擔當,這些正能量的字眼或許說出來無足輕重,但是卻是一個民族能夠延續的希望。

李文亮走了。

2月7日凌晨,武漢中心醫院發佈公告確認,李文亮醫生於凌晨2點58分搶救無效死亡。


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從宣佈心臟停止跳動到用上ECOM(人工膜肺),奇蹟最終沒有發生。

作為最早的疫情預警人,最初進入公眾視野的原因是因為“造謠”。

當他終於擺脫“造謠者”的標籤時,卻已經躺在了ICU。

然而即便這樣,他也並沒有因為被誤解而放棄醫生的使命。

有人翻出了李文亮1月31日發的微博,當時已經住進ICU的他,說自己一定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出院,重返一線站崗。


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有人問及他病好以後的計劃,他回覆的也是上一線。

“疫情還在擴散,我不想當逃兵”。

我想這一切,除了醫生的職業操守外,更多的是一個平凡人的堅守。

他跟大部分的男人一樣,想帶著心愛的妻子一起去旅行;

他也像眾多追劇的粉絲,期待著《慶餘年》第二部的更新;

他是個新手爸爸,也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煩惱焦慮。

沒錯,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可是卻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撕開了暗夜裡的一絲明亮,為更多的普通人,帶來了希望與光明。

事實上,目前有千千萬萬的和李文亮一樣的人,正在一線努力的戰鬥著。

在他們在前面衝鋒陷陣的時刻,很多人也在奉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用自己的善良與正直,時刻在提醒著那些一線的戰士:你們的堅守絕不會被辜負。

愛與責任,不分年齡

防疫防的是病毒而不是愛和人。

這場戰役的勝利,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不分年齡、不分職業。

昨天,一則“小女孩捐贈小黃鴨”上了微博熱搜。

點進去才知道,一個10歲的小女孩,把自己存放在小黃鴨存錢罐裡面的所有零花錢都捐到了派出所。

在存錢罐裡,還有一張紙條寫著“武漢加油”。

捐款成功後,小女孩蹦蹦跳跳的離開了派出所。

這並不是這段時間第一個捐款的小孩子。

在疫情剛開始不久,湖北嘉魚的一個8歲小男孩,就捐出了自己6年來所有的壓歲錢,共計3萬元。

小男孩的爸爸告訴他:我們都是武漢的,此時應該出點力。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愛與責任,彰顯著一個民族背後新生的力量。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肆無忌憚的給病毒當著幫兇,甚至藉著疫情的勢頭頻頻作祟趁機發國難財的小人。

在口罩資源緊缺的條件下,一些藥房坐地起價賣出幾百元高價;藉著市民恐慌的心理哄抬菜價,一棵白菜動輒大幾十元,更有甚者意圖回收廢棄口罩從中牟利。

就如作者水木君說:在疫情這面鏡子中,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勇敢與怯懦,絕望與希望,都在這場疾病的折射下,悉數登場。

前線的戰士在戰鬥,有的人恨自己幫不上忙,有的人卻在變著法的想著怎麼託後腿。

在任何時候,愛與責任都不曾區分年齡與職業,而在於人性的善惡,一場戰役的勝利絕不僅僅時醫護人員的衝鋒陷陣,人民的力量更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走向。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希望所有人都能夠站在統一戰線,即便你不能做到捨身奉獻,但至少能夠做到安守本分。

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承擔著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

善良正直、延續希望

17年前的非典,90後是被國家保護的那一代,17年後的新冠肺炎,換90後來保護這個國家。

面對疫情,多少剛畢業的孩子們義無反顧的上了戰場。

穿上防護服,帶上防護設備後彼此分不清誰是誰,這些90後的孩子們像上學的時候一樣,在防護服背後寫上自己的名字,病房外的戰友也在防護服上寫下對夥伴的支持與鼓勵。

當這批年輕的戰士奔赴前線時,不僅僅是社會責任的接力,更是民族希望的延續。

經歷過非典的特殊時期,更懂如今疫情的險峻。

受過祖國的庇護,如今更懂傳承的意義。

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為了穿防護服方便剪去長髮的90後女護士

年輕人的擔當,離不開前輩們的帶領,更離不開從小接受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引導。

有人說,一個有擔當的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是個有責任心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在這個時代中逆流而上,那一定和本身的家庭教育有關係。

不由想起前兩天上過微博熱搜的一個女孩。

16歲女孩陳琪方的媽媽和外公都是醫護工作者,處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當她得知上了年紀的外公同樣奮戰在一線時,她給患者們寫了一封信說:我把我的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們了,他們能頂起家裡的一片天,那麼他們同樣能夠頂住患者們的一片天。

這封信是在為患者們加油打氣,但同樣也是小姑娘在給自己打氣,當念出這封信的時候,小女孩已經紅了眼眶。


李文亮醫生去世:希望那些溫暖與平凡,不會辜負吹哨人的夢想

那是她最親的家人,她只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平安歸來。

疫情過後,請把家人完好的歸還給她。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爭中,很多孩子親眼見證了父母的使命與擔當。

一個8歲小男孩,父母都是醫護人員,當父母奮戰在抗疫一線時,小男孩只能自己去超市買所需用品,日常生活也只能自己打理。

在這場戰役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建築,交通,電力,公安,各行各業的人,都在為此次的疫情堅守著自己的職責。

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他們每個人的付出,都會被下一代銘記在心。

正是有一代代人的付出與犧牲,才會有一代代的傳承與希望。

這份傳承不僅僅是知識,職業,技能,更是一份精神,一份信仰,亦或是一份擔當。

齊心協力,共抗疫情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微博上剛發了一則消息:醫療界四大天團會師武漢。

如眾多網友所說,這就像打牌的時候亮出了王炸。

這是發起總攻的信號,同時也代表著這場戰役,進入了最重要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除了將希望寄託在那些醫護人員和藥物科研工作者的身上外,我們能夠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流密集場所,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的檢查和詢問,不隱瞞,不漏報。

上海傳染病權威專家說: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能 把病毒悶死。

你現在在家,不是在隔離,而是在戰鬥。

是的,在這場戰役裡,每個人都是戰士。

唯有盡己所能,才能不辜負如李文亮一般的醫護工作者不分晝夜的奮鬥和勞碌。

17年前的非典結束後,鍾南山院士曾說過一段話:

為何SARS會突如其來?

我們的星球是怎麼了?

我們如何完善自身,實現自我超越?

病毒在進化,我們的科研和醫療技術也在進步,但希望在這場戰役中,我們除了損失外,更能有所得,有所獲。

希望在短暫的黑暗中,我們終將迎來曙光。

而這場戰爭中的善良和正義,終將不會被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