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詩詞必須“兩句三年得”嗎?有靈感乍現隨心偶成的美詩詞分享嗎?

俏漁妹海鮮


這是比較誇張的說,當然詩詞的創作需要積累,當你的文學積累多了,自然就能出口成章,妙語連妹。

初唐王勃一首即興之作《滕王閣序》公認為千古一絕。劉禹錫的即興發揮《西塞山懷古》也很經典。所以好的詩詞不一定是“兩句三年得”,而是厚積薄發。

我也分享一首自己短時間內創作的七絕《海仔湖遊記》,這首詩曾在2019年中國散文網中外詩歌大賽被評“一等獎”,希望與大家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小兵奇談


感謝題主出題!大家好,我是蘇州誠簡,一名文化領域愛好者。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好的詩句不必“兩句三年得”。

“兩句三年得”指的是詩句改之又改,以求精益求精。一來這要求詩句本身具有修改提升的空間,二來這大都是錦上添花的概念,對於大部分詩句而言,實際中並不會再對原詩句產生很大的作用和優化。現實中,對於絕大多數的詩句來說,只需憑藉靈感略加修改足以!

另外,在我看來,在眾多古今詩詞之中,有很多非常好的詩,都是憑藉一時的靈感創作出來的。這些詩富含意境,同樣也極具生動靈活,也能非常好的抒發作者創作的情感。比如宋代詩人蘇麟的《斷句》一詩:

《斷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易為春。

這首詩就短短的兩句,藉以自然現象來表達自己因巡檢在外而未能得到上級(范仲淹)提官的鬱悶情懷。整詩生動活潑,意趣橫生,是作者靈感的結果,同時也突破了傳統四句詩詞的常規體現,可謂是千古絕唱中的經典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絕句好詩都是憑藉一時靈感創作出來的,後期也並沒有進行太多的修改。再者,我認為靈感乍現隨心偶成的詩句更加具有靈魂,也更能抒發創作當時的心情。倘若修改過多,也很可能會失去詩詞原有的韻味。鑑於此,我也嘗試著靈感乍現,作詩一首如下:

《作詩.簡》

遇花而畫花更畫,

欲詩而詩難成詩。

不如李白三巡酒,

提筆落墨更勝詩。

大意:畫家在作畫的時候,經常以花入境,這樣作出來的花畫更加生動而更富有意境。而詩人如果為了作詩而作詩,那這樣作出來的詩反而會丟失了詩本該有具有的靈魂,哪怕詩人為此絞盡腦汁,也遠不如李白酒醉過後的隨意之作。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感謝閱讀!祝閱讀愉快!


我本無心爭天下


《犯得著如張若虛,一生只寫一首春江花月夜嗎,看我寫幾句同學偶成》

一,別亦難

四十年來各一方,紅顏老去秋草黃。

今宵同學重聚首,惟願相去不相忘。

二,五言句

青青梅子豔,幽幽宿鳥還。

無端日老去,白首不勝簪。

三,摸魚兒

問秋風:春歸何去?相逢且飲樽酒。少年嫋嫋天涯處,長記白馬煙柳。難回首,憶熱水河畔,同學去後,東風依舊。問山間姚花,誰人能記,桃還認人否?

君且聽,人人曾剪春韭,放學戲嬉時候。常記新村梨花,打溼春衫半袖。枉凝眉,看白髮今番,已似人人有。嘆一笑過往,春盡秋來,此會幾時又?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個形容詞,不是必然性。李白寫《蜀道難》,如果他不出生在四川江油,哪怕三十年思考也得不到,吟不出來。為何呢?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道吧,江油就是鄧艾偷渡陰平,翻越大巴山,奇兵進擊成都,滅亡蜀國經過的地方。諸葛亮預見過了,曾在江油險要處設置了哨卡,不過兵太少,又長期沒有狼煙警報,就大意了。我兩次走過大巴山和秦嶺,體驗過那些山的雄渾和崢獰。所以我才敢說,詩詞創作光靠書齋裡搖頭晃腦吟誦,是絕然寫不好的,需要見聞,需要生活。李自從小生活在四川那些大山裡,就只有他才能把蜀道寫得那樣:(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灬…曾有戲言說,川人,不出夔門是耗子(號子),出了夔關是蛟龍。夔門既夔州,亦即巴東的白帝城。意思是說,川人歷來很厲害,可是走不出那大山,也就只會喊喊號子,後來就有人把人家在川江岸上拉縴的口號,引伸成一句耗子罵人的話。不過剛好詮釋了,川人再厲害,出不了那大山,等於像耗子一樣,只能呆在洞裡,何談出息。所以大家讀了一千多年李白的詩,都知道他的號叫青蓮居士,卻從不叫他的號,一直稱他的名字李白?那是因為川陝交界處有一大山,名為太白山。從漢中入四川有兩個方向,左邊為大巴山,又名米倉山,進四川巴中,南江縣,右首走留垻縣(張良隱居的地方),過太白,太白縣就有秦嶺最高的山脈叫太白山,我第二次從漢中走寶雞入陽平關進川,就是走的古陳倉道。過了留壩縣就是太白縣。太白山之高,叫山前桃花山後雪。李白所以狂,就是一仗劍出遊,他就立志要把自己做成巴山秦嶺山脈一樣高的人,因此他走一路噐張一路,除了幾個數得出來的朋友,他在朝在野都是沒有幾個朋友的。不信就以他那首大作為例《蜀道難》:長長短短的句子,誇張得再誇張不過的形容詞,到底可符合什麼樣的絕句,古風,格律,平仄?放到現在,不被批評家們噴死才怪。可是狂夫李白不管這一套,他就這樣想了,也是這樣寫的,於是他那不拘格詩的作品,就成了獨一無二。後世的批評家們讀了,覺得雖然沒有詩歌要求的那樣句式,整齊,押韻,格律,甚至於平平仄仄仄仄平,不過既然流傳下來了,只好閉嘴!乃至於今日頭條上,一看到大批評家們耍嘴皮子釋意詩歌創作要這樣那樣的規矩,我就老悄悄地發笑,為什麼這些人不去點評一下李白,只敢把今天的一些爰寫個詩詞的小白們按在地上摩搓一一?

說到此,回到本題,題主問:有靈感偶成的美詩詞可分享嗎?我不妨賽一下我隨手寫的一首《摸魚兒》,是我妻子與她少女時代的同學們搞同學會時,妻子考我的。我們夫婦曾在一個絕密性質的國防單位工作。這麼說吧,中國第一顆原子,氫彈,中子彈的核原料,就是從我現在的總經理辦公樓屁股底下采出來的。六十年代全民大辦原子能,我們單位來的幹部,都是公安部,五兵團的中高級領導幹部自願下降級別到基地任職,師級降為團級,團級降為副處。所以他們那些子女,就都成了我妻子的同學,雖然生在大山溝裡,可都女生們長得漂亮且能歌善曲,男生們有理想有正氣。我則十幾年在共青團裡擔任一把手,幾十年後她們一聚會,自然要讓我即興寫篇東西助興。我就寫了上面這件東東,看看它像不像一首詩或詞。而假使符合標準的東西要兩句三年得,頭條的日更就沒辦法做了,粉絲們也一定會把對我的關注扔到大西洋裡去,誰有功夫忍耐得了我的一吟雙淚流呢!是不是?











李老根2017


好的詩詞必須“兩句三年得”這句話並不正確,但有點道理(有的詩表達要適時間可作)。首先分別來論一下,再作一首詩論證!

一,首先論“兩句三年得”有點道理。

有點道理就在於,有的詩要求等待時間來作。如要總結一場發生大事而作一首詩,那肯定要等到事態結束,有結果來作詩總結更合理,更好表達此時的情感,肯定能作出一首好詩。

論時間,這個時間或超過三年,甚至等更長時間來作詩,這隻能是以事的時間而定來作詩,並非作詩過程時間,這個時間的存在就是稱為總結而作詩。

舉例一一詩句在下:

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臨刑前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清。

②毛澤東在井岡山反圍剿勝利後作西江月《井岡山》詩句。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導敵軍宵遁。

二,再來論“兩句三年得”並不正確。

並不正確在於,人生走上社會就是人生舞臺,每時每刻都在表演,臺詞就是感受出來的情感,這個情感可以形成詩詞。隨時,隨地,隨意都可以作詩表達。

同時,本人還人認為,“詩歌”也是詩的一種表現形式,通俗易懂,很適應文化層次不同的人欣賞,很合乎現在人用白話文作詩,更容易表達人的思想情感。

舉例一一詩句在下:

①《走四方》歌曲,表達打工之路感想詩句。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

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

看斜陽落下去又回來,

地不老天不荒歲月長。

②《瀟灑走一回》歌曲,表達人生情感詩句。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

紅塵滾滾痴知情深,聚散終有時。

留半清醒留半醉,至少夢裡有你追隨,

歲月不知人間多少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綜上所述,好的詩詞必須“兩句三年得”不能一概而論,是要根據作詩目的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來確論,時間長短更不說明是否好詩,而是作者的文化水平和作詩風格有關。

為此,隨意作詩一首來總結。請賞!

好詩兩句三年得?

此時未作詩無獲。

詩詞有意在風格,

別具一格人品德。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簡單來說,文學創作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 文學素養的積累
  2. 日常事物的觀察

回到問題,好的詩詞必須“兩句三年得”,我認為三年得的意義就在於積累和觀察,好的文學語言必須建立在踏實的語言基礎和生活基礎上;優秀的表達必須建立在真實,感動的生活基礎之上,藝術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有真實,細膩的體驗,才能將各種的感受和體會通過我們的大腦進行轉化和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們轉化的武器或者說工具就是優秀的文學素養的積累,我們所學會的字、詞、句、文章就是我們轉化的磚瓦,我們所學習的優秀的文學創作者的文章創作過程的方法、理論就是我們轉化的工具;

因此,兩句三年得,並不是說好的文學作品要沉澱三年才能出現,而是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必須要基於長時間細膩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文學素養積累,才能在日常的文學創作過程中信手拈來

通過沉澱和思考,遇到驚豔歲月的感動,溫柔時光的漣漪我們就能用口吐蓮花的方式去表達,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概括和總結,這才是靈感乍現,隨心偶成的基礎;

最後,想分享下自己覺得是靈感乍現的表達:

南風溢,粉牆脈脈初含淚

歲月挽起她高高的髮髻,未曾向我的滿目瘡痍低眉


雲銷雨霽L


好的詩詞是靈感觸動意境,留名千古的好詩詞都是作者靈魂感觸一氣呵成的傑作。《兩句三年得》是一種形容詞句,表現作者是用心構造,精益求精一種執著精神。詩詞的精髓是見景生情,體現在崇高的意境中。



劍膽柔情明月心


兩年三句得,無疑說明了作者的的精心雕琢,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佳句難得,需用盡心力。

好的詩詞可流傳後世千百年,又怎會不耐兩年的琢磨,賈島的這種苦吟精神實際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方乾的“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 捻斷數莖須”皆從賈島詩中演化而來。

但好的詩詞就必須兩句三年得嗎?當然不是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蘇軾。蘇軾就是典型的天賦型選手,很多即興所作都是靈感咋現,落筆卻遊刃有餘,他對文字的把控力簡直一流,每每都讓人扶手拍案稱絕。

例如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路上遇到了大雨,同行的人都只覺得狼狽,唯有蘇軾在風雨中生出詩意,做出這首詞。篇幅雖短,但曠達超脫之情立於紙上。不畏懼不頹廢,泰然處之,吟詠自若。

亦或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即使因罪而貶,心中愁緒無盡,但當蘇軾看到壯麗的赤壁(鼻)磯,一時感慨量多,寫下此詞。莊中含諧,直中有曲,讓人不僅為蘇軾的氣魄與藝術力量而歎服。

又或是《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恣意狂浪,天縱之才。


LANYIN


我不這樣認為,沉下來創作,創作更好的詩篇,這沒有錯。靈感往往是瞬間,抓住也很重要,好的詩篇也會來,也不反對“好句三年得”。發一首昨天寫的小詩:

今晚,我們相約

今晚,相約

為你點一盞燈

照亮去天堂的路

今晚,相約

為你吹哨

吹醒沉睡的靈魂

今晚,天空下起雨

光,穿越雨霧霾

劃亮整個宇際

今晚,哨音

從你吹的地方響起

似一場春雷,滾滾

今晚,在遙遠的長江東方

為陌生又熟悉的你

點燈,吹哨

2020.2.7



竹子青青721


《春秋歲月》

初春月夜夢花開,

輕風推窗闖心懷。

人體舒服精神爽,

感覺美好從頭來。





聖恆標


好的詩詞必須“兩句三年得”這句話我是不贊成的,寫作完全靠靈感,如果沒有靈感,你就是想十年而想不出來。比如清代詩人袁牧寫的《所見》,他看到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所表現的情景即興寫出這首詩。下面看一下他寫的這首詩。

《所見》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另外,當代偉人毛澤東在一九五零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毛澤東步其韻奉和,寫出《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所以說,好的詩詞並不須考慮多久,是靠天賦、靠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