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功的模式能不能複製?

鵬友程


任何已經成功的模式都是無法複製的! 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合適的模式. 也許這是一句空話,但實際上他就是這樣的,任何模式都有利也有弊,但如何選擇去規避弊才能成功最大化.

我給你舉兩個例子吧.

1. 我一個朋友是開USB線材廠的,他想學華為搞全員持股加分紅,年初他就開員工大會,並宣佈了具體的措施. 結果一個月後,只是10%的人簽了入股書,到了今天7月份,這10%的人中有一半人要求退股,經分析發現,員工的認同度不高,因為做線材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激烈,員工們普遍認為沒有前途,他們只想打一份工. 結果他思考過後就夭折了這個計劃.

2. 我還有一個朋友是做無線耳機的,也搞全員持股,開始還很順利,但搞了一年,入股人並沒有分到什麼紅,到現在還在扯皮.

我以為對於華為模式你要研究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造擇,最初的制度設計還有行業這個很關鍵,商業模式也同等重要. 不要完全模仿別人的成功之路,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王道!





粵漂發哥


我的答案是華為模式可以被複制!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華為模式?華為從成立時的無名小卒,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被聯想壓制,再到04年幾乎被摩托羅拉收購,到如今5G通信領先全球被美國忌憚,可以說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之後才走到今天!讓華為走到今天的原因我認為很多,其中有三點很重要,敢於開拓、堅持不懈、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只要圍繞這三點不懈努力,複製華為模式只是時間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可能完成的事!




華為模式

第一,敢於開拓。任正非曾說過“目前的華為已經步入了無人區”,以前的華為可以是摸石頭過河,現在的華為是在開拓新的長河,沒有石頭,沒有河道,只靠自己開闢新的領域!所以我也堅信華為的成就不止如此,更偉大的盛世還未來臨!



第二,堅持不懈。華為建立的芯片和通信王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就拿芯片來說,2009年第一款手機處理器K3V1可以說是失敗的,採用的110nm工藝也遠落後於當時主流的65甚至45nm工藝,其剛一問世就意味著被淘汰!現如今2019年麒麟990已經成為世界最頂級的手機芯片,也是世界第一款集成5G基帶的Soc芯片,10年的不懈堅持造就了華為如今的盛世!



第三,基礎科學研究。中國的大部分企業都是拿來主義,他們所謂的研發很大部分停留在應用層面,將已有的理論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中,而忽視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這決定了這部分企業研發的產品將始終落後於重視基礎科學的企業!華為有15000人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他們每年將用掉30到50億美元研究出新的知識,另外有6萬人將這些知識轉換成產品!這使得華為擁有了深厚的科技知識底蘊,也是華為能有如此成功的關鍵!




華為模式可以被複制

一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可以很快,像抖音、拼多多等,一定程度上說背後的資本運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對於一個科技企業,真正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成功後的可持續也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這決定了科技企業必須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強大的企業信念,堅持不懈、敢於開拓!

我們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華為可以做到,有什麼理由說其他企業做不到!不管經歷多少年,堅持信念,做好基礎研究,成功就一定會出現!加油中國企業,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像華為一樣的公司湧現出來!


青武策君


按照目前的快經濟時代,可能一時無法複製;

華為也是時代的產物,受限於當時的互聯網、芯片等內容;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自建生態,

而這個生態付出的時間週期之長,投入的金錢成本之高是一般企業或者個人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市場的浮躁,已經沒有人會投錢或者有內心看著你這樣發展;

再則隨著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有些內容需要公司間、國家間等合作才能完成。

我們支持自研自救也支持共同發展進步;

華為這麼多年沉澱出來的狼性文化、狼性團隊已經強大的資本也是無法趕超的。

正如任老當時提到的,教育、科學、孩子才是未來,國家政策等內容也是必備條件等…


小溫技術匯


核心科技的研發能力與機海戰術都不是可以簡單複製的部分,核心科技的研發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技術積累,機海戰術則需要強大的資金能力、供應鏈管理和卓越的團隊管理以及出色的營銷和公關能力。


安相宇


相信很多人都認同一個觀點: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而這一點,在華為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彰顯得尤為突出。對於華為而言,企業文化不僅是海平面下的龐大冰山,更是需要引爆的精神 “原子彈”。

華為文化究竟是什麼?華為的成功,又與它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繫?

如何解釋華為的企業文化?

很多人都瞭解這樣一個觀點:企業的長期戰略本質上是圍繞怎麼成為行業領導者、怎麼作行業領導者展開的。如果你也認可華為的成就,那從這個角度出發,它便是最好的學習借鑑對象之一。

華為成立至今,已三十年有餘。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長期艱苦奮鬥,終於進入了世界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領先企業的行列。

過程中,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聚焦核心,不為其他利益誘惑所動。一邊引進西方的先進管理,一邊內化為華為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

但,大家真的瞭解,華為的企業文化究竟是什麼嗎?朱士堯,華為公司前黨委副書記,曾如此詳解過: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

無獨有偶,為了詳細論述人力資源管理和業務管理綱要,給廣大企業提供借鑑,華為甚至將內訓教材命名為《以奮鬥者為本》、《以客戶為中心》和《價值為綱》。

所謂的以客戶為中心,即是把為客戶服務當做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將客戶需求當做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故而客戶提出的需求必須快速響應,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將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幫助客戶獲得成功的前提下。

這就要求華為不能以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此外,還要學會將利潤分給產業鏈或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實現共贏。

而所謂的以奮鬥者為本,則是要求企業人力資源和幹部管理工作,圍繞奮鬥者群體去開展,因為奮鬥者才是企業真正的財富。

從客觀上來看,奮鬥者是為國家和人民而奮鬥的。而從主觀上,奮鬥者無需談什麼崇高的夢想,華為鼓勵員工為讓自己和家人過上體面生活而奮鬥。

為了保障在崗位上勤勤懇懇的員工,華為秉持著“不讓雷鋒吃虧”的理念,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來保駕護航。因為深知長久戰鬥是艱辛的,故而更加不能讓人吃虧,更要予以足夠的激勵,創造足夠的條件。

向奮鬥者傾斜,方能激發潛力。具體來看,華為是這樣做的:讓3個人拿4個人的錢,充分調動積極性,最終幹出5個人的成績。否則,激勵則毫無意義。

華為的成功可否複製?

也許有人會問,那麼多人模仿華為,為什麼卻始終無法做到像華為一樣成功呢?華為的模式和方法,是否真的有複製的價值?

其實,綜合來看,華為成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至於為什麼世上華為只此一家,那必是華為將創新做到了極致。

一、技術創新

營造創新文化,明確創新的驅動力。

長期的龐大的投入。

數據顯示,華為研發人員有7萬人。15年前,華為定下規矩,每年研發經費不得少於當年收入的10%。近15年,研發投入加起來更是達到了1500億。此時再來看華為為何而成功,因為投入和回報是正相關的。

強大的平臺。

創新,來源於高級知識分子的獨立腦力勞動。與此同時,切不可令強軍獨自奮戰,為優秀人才搭建強大的平臺,組建強大的團隊,才能更容易出成績。

先進的科研管理體制。

二、管理創新

對於廣大企業家而言,華為的管理創新,想必那是具有普遍意義和參考意義的。無論身在什麼行業,無論工作內容有何差別,企業的管理無非是圍繞著客戶和員工兩個群體。

華為總栽任正非對員工強調:“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對待客戶,他是這樣說的:“我們沒有商道,我們就是以客戶為中心,讓客戶高興,把錢給我。為客戶提供有效服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和價值評價的標尺,成就客戶就是成就我們自己。”

企業管理宗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

倘若不奮鬥,員工將無法解決自己的溫飽,企業將無法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家將無法維持企業的存續。

人生在世,豈能心存僥倖?有志者奮鬥無悔。除了奮鬥,我們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