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呢?

我行我素我自樂l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文章”,事實上,對於這個分類,很多都是我們美麗的錯誤而已。

比如詞就是在唐朝誕生的,宋朝的詩也是聞名遐邇,至於為什麼我們會以“唐詩宋詞”分別作為唐與宋的代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有關。

一、先秦啟蒙時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歌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綿延數千年依然令人神往。

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而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已經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可以配樂吟唱,偏向寫實。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其奠基人和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傳統。

二、漢代興起。

漢代樂府詩是代表,也是精華。“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誌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三、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四、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

初唐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

武則天專權時期,宋之問、沈佺期的詩歌成就較高,使絕句、律詩最終定形。

盛唐時期,詩歌極盛,田園詩、邊塞詩興起,田園詩以王維、孟浩然為最,邊塞詩以岑參、高適為佳。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

中唐詩歌有大曆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不僅僅有詩,唐朝中期詞定型。中晚唐時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五、宋元繁榮。

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等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中晚唐時詞定型,五代十國時詞大量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

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蘇軾詞作甚多,豪放瀟灑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婉約含蓄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柳永詞作以婉約為主,代表作品集《樂章集》。南宋時期,陸游、辛棄疾的詞境界很高,風格豪放。但大多數詞人作品以婉約為主,金國的代表詩詞作家為元好問,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其中“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為大眾熟知。

蒙元時期,曲興起,詩、詞作品不絕如縷。曲作者有白樸、馬致遠、張養浩等。

到此,我們既捋清了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也明白了為什麼唐朝是詩,宋朝是詞。


三尺冬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並不準確,唐朝並不只有詩,宋朝也不只有詞。事實上,詞就是在唐朝誕生的,宋朝的詩也非常出色。至於為什麼普遍都說唐詩宋詞,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但要完全說清楚的話,要花很大的篇幅講一講中國詩歌文學的發展歷程。

一、我國詩歌文學的源頭,《詩經》與《楚辭》

任何文學體裁都有一個起源和發展過程,我國古代詩歌成就輝煌,放在全世界的文學之林,也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存在,而我國詩歌之源流,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文學之源,主要收錄了我國西周時期到東周初年的詩歌,合計300餘篇,其作者幾乎全都無法考證,只有個別作品例外,而且也不能確定。

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即《國風》《大雅》《小雅》《商頌》《周頌》《魯頌》,其中《國風》主要採自全國各地民歌,比如《秦風》便是秦國一帶的詩,《大雅》《小雅》則主要為貴族祭祀、宴會等場合所作,《頌》則是之王室、諸侯祭祀宗廟的詩歌。

《詩經》中的詩歌,以四言為主,就是一句四個字,我們所熟知的詩經名句大多都是四言,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等不一而足。

《詩經》之後,乃有《楚辭》,若說《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那《楚辭》就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代表人物是屈原與宋玉,最為知名的作品當屬《離騷》。

二、五言之冠冕——《古詩十九首》

在《詩經》中,其實已有五言詩的萌芽,但一直到西漢,五言詩才開始發展壯大,相傳第一首成型的五言古詩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雖然這首詩實際上不大可能是虞姬寫的,疑為後人偽作,但五言詩成型於西漢是沒錯的,五言詩成熟的標誌便是《蘇武李陵贈答詩》的出現。

《蘇武李陵贈答詩》據傳是西漢時期李陵與蘇武兩人之間往來贈答的作品,亦有人懷疑只是託名,作者另有其人。但不管怎麼說,《蘇武李陵贈答詩》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同時代,還有一組比它們地位更高的詩,那就是《古詩十九首》。

南北朝時期,我國有兩本很著名的文學作品點評選集,分別是昭明太子蕭統組織編撰的《文選》與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前者注重作品收錄,後者注重點評。《古詩十九首》收錄在《昭明文選》之中,《文心雕龍》也對其推崇備至,稱其:“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可以說,《古詩十九首》是我國古體詩發展歷史中繼《詩經》與《楚辭》之後的又一個高峰。

三、漢樂府、建安風骨、齊梁宮體詩

與《蘇武李陵贈答詩》和《古詩十九首》同時出現的,還有《漢樂府》,最初《漢樂府》主要是採集民間歌謠和詩歌用來配樂演奏的,《漢樂府》中也有許多名篇,比如《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乃有三曹七子等人以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鑄就了建安風骨,繼承了《漢樂府》的寫實主義,掀起了我國古體詩的又一個高潮。

但魏晉以後,詩歌逐漸流於浮華,雖有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等大家,但也難阻擋玄言詩、求仙詩等大行其道,到南北朝時,更是形成了風格綺麗、蒼白無力的宮體詩,格調不高,成為詩歌史上的一種流毒。

不過,宮體詩對我國詩歌的發展也是有一定的貢獻的,其最大的貢獻在於發揚了“永明體”中對詩歌聲律的要求,對隋唐以後的格律詩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四、古典詩歌的最高峰——近體詩的出現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聲明一個概念,所謂的近體詩,並不是近代的詩歌,而是古詩的一種,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唐詩,都屬於近體詩。

大抵上來說,我國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便是隋唐以來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押韻與平仄,近體詩按每一句詩的字數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按句數分為絕句和律詩。

南朝沈約開始講究詩歌裡應該有聲律和對仗,這是近體詩形成的基礎,但一直到隋末,才開始有近體詩問世,隋朝末年的盧思道、薛道衡所作之詩已初具近體詩形態,比如這首《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這首詩已經可以算作是一首五言絕句了,但近體詩到這時依然沒有完全成型,一直要到唐朝初年的沈佺期和宋之問,才真正確定了近體詩的規範。比如這首沈佺期的《獨不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是一首非常成熟的七言律詩,可以說,近體詩自沈約開其發端,至沈佺期宋之問正式成型。那為什麼唐詩最為有名呢?原因也很簡單,近體詩誕生後,便被歷代文人奉為圭臬,有唐一代,在近體詩的創作上也可謂登峰造極,更為關鍵的是,唐以後的近體詩,都遠不如唐時輝煌,因此,唐詩便成了一個文化符號。

不過,除了近體詩之外,唐詩中也有許多極為優秀古體詩,比如李白,比如白居易等等,都寫過很多古體詩。李白寫過不少《古風》,寫過《蜀道難》,寫過《夢遊天姥吟留別》,白居易寫過《長恨歌》《琵琶行》等歌行體,寫過《賣炭翁》等新樂府,這些都不是近體詩。總之,唐詩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其不僅有登峰造極的近體詩,在古體詩上的成就也同樣出類拔萃。

五、從下里巴人到大雅之堂——詞的發展歷程

說完唐詩,再來說宋詞。實際上雖然宋詞比較有名,但詞並不是誕生於宋朝的,詞最早也是唐人開始寫的。相傳第一個寫詞的人就是李白,李白寫過一首《菩薩蠻》和一首《憶秦娥》,被譽為詞祖。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菩薩蠻》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憶秦娥》

有人懷疑這兩首詞並非李白所作,但詞誕生於唐代是肯定的,後世出土的《敦煌曲子詞》中的《雲謠集雜曲子》便夾雜著大量唐人寫的詞。

宋朝以前,詞的地位與詩相去甚遠,詩是高大尚的陽春白雪,詞則是低俗的下里巴人,有“豔科”之稱,意思就是主要寫一些豔情,因此亦有“詩言志、詞言情”之說。包括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李煜以及北宋初年的柳永、晏殊、歐陽修等在內,他們都寫詞,但也都只把詞視為“豔科”。

這種情況,直到蘇軾的出現,對詞的寫作內容、寫作方式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一洗唐以來詞的婉轉纏綿之態,開豪放一派,更是將詞提到了與詩同等的位置,破除了詩尊詞卑的傳統。可以說,詞至東坡,海納百川,格調始高,才有了宋詞的萬千氣象。


蘇軾開其發端,後有陳亮、辛棄疾等發揚光大,李清照、陸游等大家亦各擅勝場,數百年間宋詞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原本唐詩已經發展到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已經沒了繼續提升的可能性,但宋人另闢蹊徑,開詞之萬千氣象,又建造了另一個高峰。因此,便有了唐詩宋詞的說法。

六、最後的流變——散曲與雜劇

宋朝以後,元人也別開生面,又把元曲推上了高峰,因此有了“唐詩宋詞元曲”的說法。元曲盛行於元朝,主要包括“雜劇”和“散曲”兩大類。

其實與宋詞類似,元曲並不是誕生於元朝,在南宋滅亡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雜劇是一種戲曲,往往篇幅很長、可以按劇本演出,比如《竇娥冤》《西廂記》這些,都屬於雜劇。而散曲則是一些比近體詩和宋詞都更靈活的小詩詞,比如《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屬於此類。

七、結語

其實雖然習慣上我們叫唐詩宋詞,但並不是說唐朝就沒有詞,宋朝就沒有詩,實際上詞正是誕生於唐代,宋人的詩歌成就雖比不得唐人,卻也不低。

總的來說,唐人的詩歌創作,尤其是近體詩的創作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唐以後歷朝歷代依然有許多傑出的詩人各領風騷,即便是到了現代,毛主席也還寫過不少近體詩。

宋詞亦是如此,詞誕生於唐,大興於宋,元明時沒落,清時一度復興。無論是詩、詞還是曲,都不是某個時代特有的東西,只是它們在某個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所以便有了唐詩宋詞的說法。


臥聞海棠


為什麼是“唐詩”、“宋詞”?這必須從“詩”和“詞”的起源、發展、巔峰說起。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詩”這個詞定義為:心志;孔子認為“詩”有四大作用:興、觀、群、怨。在中國古代和樂曲配套的稱作“歌”,不合音樂配合的稱為“詩”。

為何稱“唐詩”?

詩這種體裁的文學創作形式歷史久遠,在不同的朝代詩的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到了隋唐時期,唐朝的詩對以前“詩”的體裁進行了完善,唐朝的詩在三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作品豐富、佳作不斷,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唐朝的“詩”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而唐朝的詩人們也是輩出,有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狂賀知章,這些人在後世眼中成了神鬼仙佛,他們在“詩”的境界裡已經登峰造極。因此,後世對唐朝的詩最為推崇,稱“唐詩”。(詩人杜甫形象圖)

唐朝能夠讓“詩”這種體裁進行完善,並登峰造極是和唐朝有密切關係的。

一、政治開明,社會進步、國際化為“唐詩”打下了基礎。

唐朝自立國之後的一百多年間,政治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封建王朝的鼎盛階段,這些都為“詩”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

二、科舉考試必須考“詩”。

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考試製度,是王朝選拔人才的大變革,將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們逐漸打壓,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更具廣泛性、代表性。關鍵是唐朝的科舉制度中考試內容中有對“詩”的考察,這位“唐詩”發展集聚了大量的後備力量,出現很多好的詩作品,出現很多代表人物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三、唐朝社會變遷為詩人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作詩背景。

既然唐初中期為“詩”打下了基礎,讓“詩”發展壯大起來。“安史之亂”及其之後的“藩鎮割據”、王朝衰落為詩人的創作涉及的層面更加廣泛,唐朝的詩經歷了“喜怒哀樂”,豐富了詩的內容。

四、長時間的文化積累造就了唐朝的“詩”。

詩在唐朝達到頂峰也自然離不開長時間中國文化的積累,在唐朝體現為“詩”的穿鑿達到頂峰。

1705年,康熙下令編纂《全唐詩》,共收集48900多首詩作,計2200多家。

唐朝之後的文人作詩怎麼辦?

前面提到唐朝的詩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後世的文人如果作詩,必定“哭暈在廁所”了,不管如何做詩,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超越唐朝的詩作。必須進行體裁創新,另開一種局面,這樣才可以創作出好的文學作品來。

其實唐朝中期的時候,已經有好多文人感覺到創作出好多詩已經比較難了,很多詩人關注到其他體裁形式的創作之中來,“詞”已經開始出現了。譬如白居易創作的《憶江南》三首就是詞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中唐、晚唐時期已經開始了“詞”的創作了。

“詞”是一種和音樂相互配合的文學形式,就像現在的歌曲一樣。“詞”最早出現在隋朝,和“詞”相互配合的是音樂,一般稱作“燕樂”,又稱“宴樂”。這樣的詞和音樂原來流行於民間世俗和一些娛樂場所,登不上大雅之堂。隋唐時期的詞作品很多是辭藻華麗,因它是民間、宴會用的,出現的傑出作品也比較少,畢竟唐朝時期盛行作詩了。

畢竟是中晚唐時期白居易等人將詞引入主流,但不盛行,到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文人創作的詞就越來越多了,譬如南唐後主李煜就擅長做詞,經常為宴會作詞,配以音樂而欣賞。

詞是區別於詩的另外一種體裁,優待文人的昇華,到宋朝時期時文人對詞的創作更上一層樓,出現了眾多的作品,北南宋的文人將“詞”這一體裁發揮到淋漓盡致。(蘇軾的《望江南.春未老》書法)

《全宋詞》一共收錄了1300多家的作品,詞的數量達到了20000多首。後世人多推崇宋朝的“詞”,稱之為“宋詞”。其實宋朝的詩也是非常出名的,但與唐朝比起來就差得遠了!


穿越再現彼岸


中國詩歌文學大致走了這樣一條路線,即春秋時的《詩經》、戰國時的《楚辭》、漢朝的賦、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及當代百花爭豔的自由詩。其中,《詩經》與《楚辭》是詩的原頭,也就是說詩是由二者演化而來。而“詩”在字數、句數等方面擺脫了一定程度的束縛之下,“詞”就應運而生。

《詩經》由短句短詩組成,每句包含三到五個字,每首不過十幾句,極具簡單質樸。《楚辭》是長篇史詩,如滔滔江水,奔騰不息。後來的唐詩兼具二者的特徵,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短小精悍、字字珠璣,頗有《詩經》遺風;而白居易筆下,描寫帝王愛情故事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纏綿悱惻、悠長婉轉,又很有《楚辭》之韻。但是從《詩經》與《楚辭》到“詩”的演變並非一蹴而就,因為中間衍生出了另一種文學形式——賦。由於賦最盛興於西漢時期,所以又稱“漢賦”。

漢朝最會寫賦的人莫過於司馬相如,而最喜歡讀賦的卻是善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漢武大帝劉徹。據說當漢武帝第一次看到司馬相如大作《子虛賦》時就愛不釋手,苦恨與作者沒有生活在同一個年代。而當身邊的宦官告訴漢武帝說,司馬相如是他蜀郡同鄉而且就是當代人時,漢武帝喜出望外,馬上召司馬相如入京,並賜中級官職,供給筆墨紙(貴重的帛)硯,聘為御用文人。

後來,皇后陳阿嬌犯錯,被漢武帝幽禁於長門宮,阿嬌之母長公主劉嫖不惜花重金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希望用這首情書式的賦打動武帝那顆冰冷的心。結果,漢武帝只對《長門賦》讚不絕口,但隻字不提結髮之妻陳阿嬌。原來,司馬相如筆下那看似不押韻實則處處有韻的賦才是漢武帝高山流水之下遇到的知音。

“賦”興起於公元前二世紀,一直支配中國文壇,如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可謂神來之筆,空前絕後、無窮回味。公元六世紀後,賦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便是唐詩。唐詩的發展就是唐朝的一個縮影,中唐盛世,詩也達到了鼎盛,而唐朝衰落之後,唐詩還保持了二百餘年的巔峰。

唐詩的另類特點

世界上的任何文學作品都可以譯成其他文字,唯中國詩不可以。因為,中國詩的主詞是隱藏的,以一種若隱若現的狀態呈現,如果在翻譯時加上主詞的話,又就意境全無。即便取長補短、斷章取義、七拼八湊的譯出一首,就冰清玉潔的美女又化了濃妝一樣,反而失去了原有“清水芙蓉”般的美麗而得不償失。這就是即便有曠世奇才可以翻譯其他國家的詩,但面對唐詩時卻無從下手的原因。這就是讓我們自豪的漢字,所發揮的最高藝術。

唐詩的發展

《詩經》囊括下的作品可視作為詩的雛形,少則三字成句,多則四字為言。兩晉南北朝時,才有了五言,即由五個字組成一句的詩。第六世紀,隋王朝統一中國,才再進步為七言,完成詩的形式。七世紀末,經女皇武則天改革,詩正式被列為科舉考試中的主要科目,詩遂成為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程,得以如春花爭放般普及。唐王朝是一個偉大詩人輩出的時代,著名詩人不勝枚舉、千古流芳。

唐詩——以詩的輝煌時代而冠名

唐王朝,一直流傳到20世紀仍可考查的詩有48900餘首,詩人有2300餘人。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賤民階級的妓女奴婢,都有很成熟的作品。因此,由於詩在唐朝續寫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而其藝術水平無法被別的朝代超越,所以唐朝的詩,被稱作“唐詩”。唐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20世紀初期,歷經1300年之久,詩和知識分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凡是知識分子差不多都是詩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詩篇或詩集問世,只不過在唐詩前“自慚形穢”,實在難望其項背。既然無法突破,聰明的宋朝人峰迴路轉,將“詞”又推上了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並且如唐詩一樣賦予了一個時代特有的輝煌。

詞的誕生,唐詩與宋詞的轉變與區別

中國文學在第八,第九兩世紀唐王朝時代,以詩一枝獨秀、登峰造極,但是詩有先天的缺點,即字數句數和韻腳,限制太嚴。又由於方塊字文字運用困難,所以無法發展出像希臘《伊利亞特》那種海洋般的長篇鉅作。絕大多數的詩只能在四句八句話、字數五字或七字間轉圈徘徊,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至於如隔靴撓癢般不能表達更復雜的感情和做更復雜的敘述。同時因為音樂的普及,於是一種新的形式興起,最初稱之為“詩餘”、“長短句”,最終改名為習慣上單音節的“詞”。這便是詞的由來。

詞是詩的解放,無論在字數、句數還是韻腳,比詩的尺度更為寬廣,而且比詩更適合歌唱。所以每首詞都有一個固定的清新俊逸的名稱,以標出它的音樂性質。詩人只要選擇詞調之後,以既定的格式下筆,一首歌曲很快躍然紙上。不過詞的文學價值,要遠遠高於它預期中的音樂價值。因為,詞律所講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與清濁,所以我們判斷,在如此單調簡陋的基礎之上,不可能有複雜的高級音樂產生。這也是詞的後裔崑曲,只能贏得一些曲高和寡聽眾的原因。

宋詞的發展與輝煌

其實“詞”在中唐時期便出現於文壇之上,但是直到進入五代十國以致於北宋時期才生氣蓬勃,以壓倒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的姿態,造成詞的時代。宋王朝以詞聞名的有800餘人,有專輯出版的有200餘人。上有如李煜、趙佶之類的帝王;中有如蘇軾(曾任禮部尚書)、辛棄疾、史達祖(隨軍幕僚)之類的將相;下有如柳永“忍把浮名,換了低吟淺唱”的頹廢詩人。而且,他們從十世紀詞的興起到十三世詞的臻萃終章,依次代表了各自的時代。

李煜雖不是中國唯一的帝王詩人,但他帝王裡寫詞最好的一位。他的一生冰火兩重天,前半生是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宮廷生涯,後半生家破國亡,尊嚴全無的他國俘虜。兩種絕對相反的生活,使他寫出無數動人心扉的好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詞發展到十三世紀,瓜熟蒂落,它集合了前人的精華,一字一句,一音一調,都有了仔細的斟酌。如中國畫壇上的工筆畫一樣,即無懈可又不為後人留下餘地。因此,如果文人墨客想要在文化歷史上留名,或是有所建樹的話,那麼他們就要另闢蹊徑去創造新的東西,並將這些成果發展到足可以撐起一個時代,所以唐朝之後是宋詞。以此類推,之後便有了元曲等。

綜上所述:之所以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因為這是文化發展的一個偶然或必然過程,他們印有時代烙印,是屬於各自時代特有的文化形式。因為時代在不停的發展,文化上必然會推陳出新。然而,這些文化雖可以一直被後世模仿,但無法被超越,包括之後的元曲、明清小說及當代的自由詩,除非再去開創另一種文化種類。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宋詞是唐詩文化脈絡的延續,從唐詩到宋詞必然有一個過程。

首先,唐詩的興起主要是因為唐代君主提倡 ,唐代是以詩取士, 於是詩歌一門, 成為文人得官幹祿的捷徑。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前代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兩晉的詩歌創作經驗上,發展起來的唐詩,能夠滿足人們表達情感的需要。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一個缺陷。

而詞呢?詞興起於唐末、五代,興盛於宋.詞發展到宋代。宋詞的興盛也有它本身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 至於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相比唐詩,詞的格式沒有那麼多的限制,更能滿足人們抒發情感的需求,所以繼唐詩之後,宋詞有很大的發展,但這樣的發展是建立在唐朝經濟與文化的繁榮之上的。

另一點,就是宋時市民階層的擴大,使得與社會經濟繁榮相適應的詞文化迅速地發展起來。詞的形式簡短, 以歌唱為特色的詞, 如同盛唐之詩,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發展.

我記得我的老師說過,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柳永,他屬於市民階層中的詞人。

就是從先秦開始,這詩歌藝術就不斷的為後人傳承與發展。也反映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



小丑說歷史


為什麼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呢?


首先,這個問題有語法問題。

考慮了一下,這個問題應該是這麼問:為什麼說唐詩宋詞,也就是為什麼詩和詞分別成為唐宋兩個朝代的文學代表?

唐詩宋詞的問題

這個說法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他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並提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概念,大家覺得挺有理,便廣泛使用了。甚至很多朋友就錯以為唐朝只有詩,而宋朝只有詞牌,元朝只有戲曲,到了明清就只有小說了。

這是很荒謬的理解。

是王國維的問題嗎?當然不是。王國維學問很深,他提出來的概念是對文學史做出了研究之後的簡略化提示,至於讀者如何理解,就得看讀者自身的功力。

只是大多數只知其然罷了。

有很多朋友就會批評我了:我們當然知道同時期還有其他文體,唐朝也有曲子詞,宋朝也有宋詩,元朝多的是詩詞,清朝還有納蘭性德,只不過這些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清朝的小說相比較其他的文體來說,是當時代的主流,創造了當時代的文化輝煌,在當時代地位崇高。所以才會有“唐詩宋詞”一說。

這麼說對不對?

還是不正確。

我們要通讀詩詞史,才會清楚明白。宋詩的地位在當時是絕對高於宋詞的,在以後的所有年代裡,詩詞的地位都高於戲曲、小說,直到今天。

實際上王國維是什麼意思呢?王國維是從文體本身的發展高潮階段來進行區別劃分的。

詩源於上古,成熟於《詩經》,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的鋪墊,通過初唐盛唐格律的成型,在唐朝達到了頂峰。

記住,是格律使得詩達到了頂峰。

很多朋友喜歡說格律限制了詩的發展,讓詩走入了死亡。其實沒有格律,詩會死得更快。

格律是將詩的一種格式固化,成為上層文學,從某種意上來說,其實是延續了古詩的壽命。宋詩在格律之後,走入說理的境界、孤清高潔,在文學地位上遠遠超出詞牌這種俗豔文體,直到蘇軾、辛棄疾出來,詞牌才漸漸有了些地位,但是還是無法和詩並肩。

而對於詞牌本身而言,在唐初發於民間“曲子詞”,經過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馮延巳、李煜這些詞人的準備,已經浸潤了婉轉、豔麗的底色。

有了前期詞人的創作和豐富,詞牌在宋朝迎來了柳永,蘇軾,周邦彥三巨頭,他們對詞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和豐富整理。

柳永豐富了詞調,發明長調慢詞,豐富了寫作格式;蘇軾開拓了詞的內容,萬事萬物皆可入詞,徹底打翻了高級文人鄙視詞牌的俗見,讓詞牌終於登上大雅之堂;周邦彥對詞牌格律的精研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詞風上,集前人之大成,且避開前人之缺點,同時也形成自己迴環曲折的藝術手法。

再加上辛棄疾,李清照,黃庭堅,秦觀,張元幹,吳文英,姜夔等等優秀詞人的大放異彩,終於造就了宋詞的輝煌,詞牌創作達到頂峰。

正因為詩在唐朝達到頂峰,所以我們稱“唐詩”。而詞牌在宋朝達到頂峰,所以我們稱“宋詞”。

所以說,王國維本身的說法沒有問題,只是我們很多人道聽途說,沒有他那麼高深的學問,自己又對詩詞史不瞭解,就容易誤會這些話的意思。

即便看到這裡,還是會有很多人說,這有什麼打緊?反正我就是這麼理解的,也沒什麼問題啊。

確實沒什麼問題,你自己都沒有弄清楚的想法,別人自然也不能要求指責。沒有求知的心,講再多也是白講。

晚清第一詞人

附帶說一句,王國維還說過“納蘭性德是晚清第一詞人”,不知道被多少人引用過。他們都是納蘭性德的鐵粉,在大學問家王國維這裡找到了證據支持,便自以為自己的愛好就真的是官方認證了。

王國維何止說過納蘭性德是晚清第一詞人,他甚至說過“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看看,又誤會了吧?

不是說納蘭詞不好,而是第一人還真算不上。是不是王國維的表敘有問題?和“唐詩宋詞”一樣,他說的是他的意思,我們理解是我們的意思。

是我們自己太淺薄。

學問家說這些話是有背景的,而我們喜歡把背景忽略,直接用大而化之的話來代表一切。實際上詞牌的風格早在北宋蘇軾出來,就已經劃分出豪放、婉約的派別,在南宋婉約派繼續發展,又分出清空的風格,超出了婉約。在體式上強化格律,出現了格律派。在表達上,更加雅化,越來越凸顯了高級文人化的特點。

詞的地位不斷提升,同時風格流派不斷產生。而納蘭詞則屬於經典婉約派。在這一派裡,說他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並不為過。

為什麼?因為別人都不再沉溺在這種婉約風格里了,別的流派在向外發展,不斷創新,不斷改變,只有納蘭沒有變化,那自然在這個流派裡,是第一人了。

納蘭詞風格柔弱,情感低沉,長於思考,不善形象。 如果我們多讀讀清代的陳維崧、朱彝尊、厲鶚、文廷式、王鵬運,就會發現納蘭詞不過如此。

為什麼納蘭詞在當代非常流行?因為詩詞文化的衰落。好的詩詞,我們讀得太少。而納蘭詞和如今流行的小情調特別搭。

很多人又會說了,我就是喜歡他的詞優美、傷感。

沒有問題。就好像你要認為“唐詩宋詞”就是因為這些文體就是當時第一一樣,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不要因為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體”、“納蘭是晚清第一詞人”,就錯誤地讓王國維的看法來為你自己的幼稚觀點代言。

因為王國維的話不僅僅是這個意思。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唐詩宋詞”一語,是唐詩與宋詞的並稱,唐詩與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唐詩。體裁分類:古體詩、律詩、絕句。

代表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王維、孟浩然等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

宋詞。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它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它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體裁分類:小令、中調、長調。

代表人物: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晏殊

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裡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王松林


1、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

2、事實上,從中唐開始,唐詩就有向日後的宋詩演變的趨勢。而宋詩的許多特徵,都可在杜甫、韓愈的詩中找到濫觴。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唐詩與宋詩,本是一脈相承的。

3、宋詩同樣自具特色。文學史上提到宋詩,有時是作為宋代詩歌的簡稱,有時則指某種與唐詩相對的詩歌風格。宋代詩歌依時間先後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發展時期。雖然其成就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擴展資料:

宋詩特點:

一、“以文為詩”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

二、理趣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

三、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

1、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

2、“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


文叔文玩


這個問題非常大。我的淺見略說如下:

泛指的詩歌是時代的反映,引領群倫,所以我說,詩為諸藝之魂。唐詩宋詞的區別明顯,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各種傳統文化的成就,詩歌最高,其中又以唐詩最高。

詩和詞的表現力不同,詩宏大,詞纖小。詩,出現了一千多年,一直關注社會、朝廷、百姓、新動向。詞和格律詩幾乎同時成熟,但詞出現之初就是為小群體服務,格調低下。即使出現豪放派,也沒能改變這個狀況。

唐朝疆域廣闊,國力強盛,社會活躍,民族融合,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是詩歌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宋朝相對收縮。

格律成熟。

作者群,宋主要來自科舉,唐以及之前的主要代表世家門閥。唐詩敢諷刺皇帝。宋的最高統治者沒有類似門閥的約束,可使作者動輒得咎。這是宋詞的成就高於宋詩,少觸社會問題,迴避尖銳矛盾,多寫內心、事理,也是後代詩歌漸漸沉淪的原因。

宋後,格律基本沒有改革和進步,造成當今作詩的困境。(古今文字的含義、聲韻天壤之別,也嚴重製約作詩。)

宋後,詩壇沒有新思想、新觀念的加持,內容陳舊沒落,是作者群長期受到打壓、沒有堅定信念和支撐基礎、淪為皇權附庸的結果。宋後的詩歌為何少有人讀?風花雪月、才子佳人之類,要不怨天尤人、自娛自樂的,啟發不足嘛。

自《詩經》橫空出世,思想界、藝術界與社會互相推動,時代明顯進步。經過千年錘鍊,詩歌創作手法興比賦過渡為起承轉合,合理、精巧,最為極致,實難再有創新、突破。

詩歌創作,四個方面十分重要:聲律、文字技巧、結構(起承轉合)、志(詩言志的志)。志是重中之重。宋詞較唐詩退步,是志弱化的體現。

如果滿分為100,我給出四個方面的分數分別是:10、10、20、60。詩歌只要圓滿體現高大上的志(不是歌頌),一樣能比肩歷史上最優秀的詩篇。


詩為諸藝之魂tt


一提到唐宋時期的文學成就,都會想到唐詩宋詞。

一, 中國的詩起源於先秦, 盛於唐。唐朝是詩創作發展的顛峰時代,己達到了後人無法超越的水平,所以,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


二,中國的詞始於唐,盛於宋。宋朝只所以能成為詞的時代,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豐富的物質生活,使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二是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們也投其主子所好,個個成為了詞人,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三是,受上層的影響,宋詞在民間也受到推崇。在一個全社會喜歡詞的文化氛圍中,使宋詞佳篇迭出,影響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