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築牢“第一道防線”這名居委幹部把辦公室變成了“臥室”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歡)新冠肺炎的襲來,觸發了全國的“免疫系統”,為防感染,大家足不出戶,把病毒拒之門外。然而,虹橋街道長虹居委會書記陸衛卻走出家門, 忙碌在防疫最前線。因為牽掛社區裡的獨居老人,她把鋪蓋搬進了辦公室,24小時值守。從年初二返崗,到元宵節完成最後一輪巡查,陸衛已連軸轉了14天,用苦幹、巧幹、實幹為居民築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為了築牢“第一道防線”這名居委幹部把辦公室變成了“臥室”

圖說:由沙發拼成的床鋪代替了原先的行軍床,陸衛與居委主任一起探討工作。李銘珅 攝

辦公室成了“臨時臥室 ”

幾張沙發拼在一起,薄薄的夏被上蓋一層毛毯,簡易的“床”就這麼搭成了。昨天(8日)上午,記者走進陸衛的辦公室,她正忙著通知居民領取口罩預約購買的憑證。只見被子疊得整整齊齊摞在一旁,但沙發還沒來得及復原歸位。看見記者走進來,陸衛不好意思地說,“早上睜開眼就忙起來了,到現在都沒空收拾。”

辦公室裡為何搭出一張床?虹橋街道聯絡員成奕華解釋道,“陸書記連續14天都沒回過家了,她白天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晚上又一個人留下來值守。之前這裡放的是張行軍床,但陸書記腰椎不好,奔波勞累了好幾天,痛得實在吃不消,就把沙發拼在一起,湊活當床睡。”

原來,陸衛的家離居委會比較遠,“換乘兩次地鐵,單程需要花費50分鐘。”為了能讓其他幹部多休息會兒,她主動值起所有的夜班,把辦公室當成了“臨時臥室 ”。“我每天需要接觸大量的人群,考慮到孫子才14個月大,與其讓家人承擔被感染的風險,我不如把通勤時間節省下來,踏踏實實留在居委會里做好防疫工作。”

“阿姨儂口罩買過了伐?”

“這個方法蠻靈額,把出入證掛在胸口找起來方便多了”。

掐算著日子,小區裡有兩戶人家的隔離期限滿了,陸衛決定親自上門問候。一路上她遇到不少熟人,每走幾步就得停下來寒暄一番,還有一位住在3樓的老奶奶打開窗戶探出頭來問候,“書記你要注意休息啊,別太累了。”

“這是位獨居老人,年紀大了眼睛看不見,但聽到我的聲音就能辨認出來。”說到這裡,陸衛感慨道,居民們就像親人般噓寒問暖,自己早已把這裡當成家了。

居委幹部成了“快遞員”

“為了挨家挨戶上門登記,我們一口氣要爬6層樓,一共57棟樓,一天下來,大家的口罩都被蒸氣浸透了,嗓子也疼的說不出話來。”據瞭解,長虹小區目前共有1245戶居民,其中老人佔比近八成。

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上門排查只是陸衛工作的一小部分,她還“身兼數職”,成了“宣傳兵”“快遞員”“代購買手”。返滬人員登記、口罩預約購買、進出人員發放出入證等工作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居委幹部一共就8人,工作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在陸衛的手機裡,記者看到了一份“小菜清單”:大白菜2棵、嫩豆腐2盒、西紅柿4-5個…… “隔離的住戶不能出門,就把需要的物品列出來,我‘採購’好送過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天晚上,陸衛接到居民的求助來電。“外賣不能送上樓,她說家裡有個寶寶需要照看,實在走不開。”二話不說,陸衛就跑到小區門口幫對方拿外賣。“居民們有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居委會,他們打電話給我代表著信任,能幫則盡力去幫。”

每天睜開眼就得上崗,下班也沒個準點,日子雖然過得充實,但夜深人靜時,陸衛難免想念家人。“送外賣時看到住戶懷裡抱的小孩,我就想起了小孫子,他們差不多大。那晚我第一次體會了失眠的滋味,只能看著手機裡的合影寬慰自己,等疫情過去了,就可以回家帶寶寶出去玩了。”

為了築牢“第一道防線”這名居委幹部把辦公室變成了“臥室”

圖說:陸衛為居民講解小區出入證的重要性。李銘珅 攝

社區治理無捷徑

“日看晾曬,夜觀燈火。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探訪完隔離期滿的住戶,陸衛突然拋出了這個問題。

原來這是小區的90位樓組長和黨員志願者為了排摸返滬人員想出的妙招。陸衛告訴記者,“鄰居是租客的,居民一般會知道,如果白天看到衣服晾出來了,晚上發現燈亮起來了,就知道他已返滬,志願者立刻在微信群彙報,我們馬上登門瞭解情況,這樣可以做到排摸全覆蓋、不留任何遺漏。”

細節之處見真功。雖然陸衛去年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居民的一再挽留,使她堅守在崗位上任勞任怨。她總結出自己的工作心得: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的治理就和操持家務一樣,要考慮的都是些柴米油鹽的瑣碎小事,但小事做好並不容易,唯一的訣竅就是細心、耐心加真心。

晚上8點多,陸衛還在辦公室裡忙碌著,飯都沒顧得上吃一口。我問她,元宵節不回家嗎?

“不了,返程高潮在即,我明兒一早去巡查,晚上如果有什麼突發情況,留在這裡也好照應。”陸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