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有關中秋的詩詞嗎?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中秋佳節,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闔家團圓,一起賞月吃月餅一直都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穿越千年,來到宋朝。公元1076年,蘇軾還在山東密州任職,這年中秋,他無法和家人團圓,只能對月思念遠方的兄弟蘇轍。此時的蘇轍正在濟南任職,兩人相距甚遠,只能借月抒懷。大文豪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之後,心中思念之情倍加,即興寫下這首名垂千古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詞中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出了多少思親情懷啊!

王國維曾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而蘇軾的一詞中,不僅情景交融,還蘊含著自然之理。

中秋佳節,月下把酒問青天,這是人文之景;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是哲學之理;千里共月,兼懷子由,是思念之情。

景,情與理三者交融,寄情於理,寓情於景,完美地寫出了古往今來賞月詞中意境最高篇。

正如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所言: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蘇軾寫過此詞後,之後所寫的中秋詠月詞再也無法與之媲美了。第二年,他調往徐州任職,期間與弟弟蘇轍相聚一百多日,兩人飲酒賞月,又到了中秋節。弟弟效仿哥哥也作了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意境雖然不及蘇軾的,但第一句“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也成為膾炙人口的中秋詠月佳句。

幾十年後,繼東坡大江東去後,美芹悲黍辛棄疾誕生了。他也是一個愛好寫詞創作的豪放派大家,其名與蘇軾並稱“蘇辛”。

文人大多感情細膩,在中秋佳節,他因對現實不滿,觸景生情也寫出了一首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匹敵的詞作《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他借用屈原《天問》體賦,以九問來一反常規“人們待月”他送月。他從月落之景出發,引出一系列對明月的關懷與思索。

同為詠月之詞,也都是歡飲達旦的產物。

蘇軾從全月出發,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會意象,浪漫幻想與執著現實作了藝術上的統一,並以美好的祝願結尾。

辛棄疾則只取月落作為特寫鏡頭,不寫待月而送月,全從月落出發,妙筆生花。他自由運筆,隨手生髮,縱橫馳騁,大膽想象。並全從探索追問中構造意境,構造明月世界,不顧及社會人間,這正是此詩的絕妙之處。而詩中還隱隱約約中寄託了詞人極為深沉的隱晦的家國之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不過,辛棄疾一生中,留下的詞作有不少,還有一篇《一剪梅·中秋元月》是對去年中秋佳節詠月的續作之詞。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詩人通過與去年中秋今昔對比,一喜一憂,欲乘風問天,抒發內心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但是,中秋團圓佳節本應歡樂,讀此悲詞確實有點不應景。這也是辛棄疾的兩首中秋詠月之詞,為什麼難以超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來,中秋賞月,詠月一直都是文人觸景生情的靈感之源,除了宋詞中比較絕妙唯美的詠月詞,唐詩中關於詠月的句子也很美哦!

《中秋》

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扁擔圈生活


中秋,是一場排列千年的詩詞盛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在中華民族諸多的傳統節日裡,最具文化氣息的當數中秋。


聞一多先生說:“除了我們的今天外,還有兩三千年的昨天。”明月萬古如一,而人世間的流年則迭代更替,當時光微涼,月華如練,在這個月光籠罩的節日,吟詠踏歌的先賢詩人、文人騷客穿越浩瀚時空款款走來,綽約邂逅於同一輪明月之下,對月酌酒,酒酣賦詩、感懷歲月、詠歎流年……


在他們眼中的中秋是:一幅異彩紛呈的風俗畫,一曲望月懷遠的愛情歌,一首玉鉤欄下的霓裳曲,一段千古傳頌的兄弟情,一次闔家團圓的節日宴,一縷芬芳滿口的月餅香,一杯綿長甘美的桂花酒……一首首、一闋闋以中秋為主題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的經典詩詞浮現於眼前。或寄詩明月,或對月而舞,或歡慶團圓,或祈盼豐收,或遙寄相思,或詠歎離別……

充滿詩意的中秋節,讓傳統文化更顯厚重,畢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隻身一人時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家同祝時可以“團圓最相稱,盡飲至深更”。可以感慨盛景不常,對月幽思:“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可以酒後疏狂:“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興之所至,發而為詩,既助雅興,又為中秋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趣。


風月無邊天為誰春


1,李嶠一一中秋夜二首(其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如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圓月升上寒空,世人都說在任何地方看見的月亮都是相同的,但哪裡知道千里之外,就沒有疾風暴雨遮當住這圓月呢

這首詩以詠中秋月為題,說明世事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一定的哲理。一般都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這裡卻反用其意,構思新巧。

2,蘇軾一一中秋月。

幕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708),蘇軾時任徐州知州,與弟蘇轍(子由)中秋夜同賞月而作。前兩句寫景,薄暮時候的雲,因風吹散,明月溢出清寒的光輝,碧天銀漢,寂然無聲,明月轉升於天際,如晶瑩的玉盤。後兩句抒懷:有生以來,難得有今夜如此月色,人生幾見月當頭,多麼值得珍惜。不知眀年的中秋之夜,是否還有此明月,自己又能在何處觀賞到它呢?反映出因人生聚散無常,轉徙不定引發的無限感慨。


3,李樸一一中秋。

皓魄當天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問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本詩描寫的是中秋的皓月,首先寫中秋之夜,皓月臨空,圓如寶鏡:萬籟無聲,一片寂靜。次聯寫月亮平分秋色,照耀千里。第三聯從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而展開聯想,進一步烘托月明如晝的美景。最後一聯馳騁想象,表達了詩人登天界、遊銀河的浪漫理想。


4,樊增祥一一中秋夜無月。

亙古清光徹九州,今夜煙霧鎖瓊樓。莫愁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自古以來月光就照徹神州大地,今夜的煙霧繚繞樓臺不要怕煙霧遮住了山河風景,其實月下山河的影子更讓人愁思不斷。

中秋無月,本是詩人傷感之時。然詩人以無月適可不見河山形影,不致引發愁思,造想奇妙另闢蹊徑。


5,黃遵憲一一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無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見月四回明,歸舟已歷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節。泰西紀曆二千年,只作尋常數圓缺。舟師捧盤登舵摟,船與天漢同西流,。虯髯高歌碧眼醉,異方樂祗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夢中暫免供人役,沉沉千蟻趨黑甜,交臂橫肱睡狼藉。魚龍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鏡風無聲。一輪懸空一輪轉,徘徊獨作巡簷行。我隨船去月隨身,月不離我情倍親。汪洋東海不知幾萬裡,今夕之夕惟我與爾對影成三人。舉頭西指雲深處,下有人家億萬戶,幾家兒女怨別離,幾處樓臺作歌舞,悲歡離合雖不同,四億萬眾同秋中。豈知赤縣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東,獨有一客欹孤蓬。此客出門今十載,月光漸照鬢毛改,觀日曾到三神山,乘風竟渡大瀛海。舉頭只見故鄉月,月不同時地各別,即今吾家隔海遙相望,彼乍東昇此西沒。嗟我身世猶轉蓬,縱遊所至如鑿空。禹跡不到夏時改,我遊所歷殊未窮。九州腳底大球背,天湖置我於此中?異時汗漫安所抵,搔首我欲問蒼穹。倚欄不寐心憧憧,月影漸變朝霞紅,朦朧曉日生於東。

【說明】

詩的開頭十二句為第一段。先寫中秋夜色的優美:海波連天,朗月團圓,光照船尾,清輝四瀉。"登程見月四回明"是說舊曆八月十二離美,在船上呆了四天,行程已歷三千。接著筆鋒流轉,八月十五世界上到處都能看見圓月,但中秋卻不是各國共有的節日,歡美紀曆也有不同,對於月亮並無特殊感受,只不過數數圓缺而已。從"舟師捧盤"到"對影成三人"是第二段,筆鋒進入船內,描寫了三種人。舵手和醉酒的白種人都一筆帶過,重點是"下床客"。既刻劃了勞工酣睡時的形象,又對他們卑賤的地位,苦難的境遇表示了深切同情。同胞的受苦使人愁嘆,隨著夜靜更深,作者賞月的興致逐漸收斂,轉入一種深沉的思緒。對此佳節良宵詩人不能成寐,徘徊獨行,把月亮當成知心伴侶。第三段由"舉頭西指"到最後,都是抒寫複雜的心情。先是總論雲深月下,億萬人家苦樂辛甜,離合悲歡各有不同,然後說自己孤懸海外已有十載,由見月思鄉聯想到曾遊歷西方世界,浮想聯翩,心意不定,以致倚欄不眠,直到朝霞變紅,曉日東昇。

由於是望月作歌,全詩都以月亮為中心即景抒情。但是作者沒有因襲古人中秋賞月的老套子,寫了在新時代生活產生的新思想,開闢了新意境。黃遵憲學習了李白、蘇軾的風格、筆法,卻又有發展和創造。他採用李白巜月下獨酌》中的成句,化用了蘇軾《水調歌頭.中秋》後半闕的某些思想,但銷融了李白、蘇軾那種孤獨,感傷情緒。詩人身為外交官,接觸了西方的科學文化,不僅把東西方晝夜不同,曆法有別,一一寫進詩內,而且站在圓形地球的一個位置上提出問題。這就屏棄了那些只會吟風弄月的舊文人的陳腔濫調,給詩歌注入了新血液,起到了開通民智,開創新風的進步作用。

這首七言歌行,揮灑如意,開闔自如,但卻始終圍繞月亮。極寫朗月清輝光射船尾,是為了映襯心情的歡快:描繪月隨人行對影三人,隱含著思鄉的惆悵,達到了情景交融,聲色俱佳的美麗境界。句式絕大部分為七言,也用九言,其中一句長達十三字,這是過去的歌行從未有的。由於句式的變化與感情的起落相一致,因而顯得新穎而和皆。

這首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明白曉暢,有的地方就是提煉過的口語。如"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月影漸變朝霞紅,朦朧曉日生於東"一頭一尾,用字平常,不事雕琢,卻富於表現力。


陳年往事1222


剛好發了一篇蒐集的帶中秋的詩,這裡放幾首。

紫陌炎氛歇,青蘋晚吹浮。亂竹搖疏影,縈池織細流。飄香曳舞袖,帶粉泛妝樓。不分君恩絕,紈扇曲中秋。——駱賓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 秋風》

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閉門寂無事,滿院生秋草。昨宵西窗夢,夢入荊南道。遠客歸去來,在家貧亦好。——戎昱《長安秋夕(一作中秋感懷)》



西樓見月似江城,脈脈悠悠倚檻情。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初驚桂子從天落,稍誤蘆花帶雪平。知稱玉人臨水見,可憐光彩有餘清。——戎昱《中秋夜登樓望月寄人》


鏡裡秋宵望,湖平月彩深。圓光珠入浦,浮照鵲驚林。澹動光還碎,嬋娟影不沉。遠時生岸曲,空處落波心。迥徹輪初滿,孤明魄未侵。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臨。——陳羽《中秋夜臨鏡湖望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大堤花裡錦江前,詩酒同遊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

久客未還鄉,中秋倍可傷。暮天飛旅雁,故國在衡陽。島外歸雲迥,林間墜葉黃。數宵千里夢,時見舊書堂。——朱慶餘《旅中秋月有懷》

三十六旬盈復缺,百年堪喜又堪傷。勸君莫惜登樓望,雲放嬋娟不久長。——薛瑩《中秋月》

塵裡兼塵外,鹹期此夕明。一年惟一度,長恐有云生。露洗微埃盡,光濡是物清。朗吟看正好,惆悵又西傾。——劉得仁《中秋》

月月勢皆圓,中秋朗最偏。萬方期一夕,到曉是經年。影蔽星芒盡,光分物狀全。惟應苦吟者,目斷向遙天。——許棠《中秋夜對月》

一歲幾盈虧,當軒重此期。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色靜雲歸早,光寒鶴睡遲。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籬。——裴說《中秋月》


天光雲影風


中秋//三首。

〈一〉

晧月當空照九州,

佳節團圓慶中秋。

天涯海角難相 聚,

佳音飛渡解離愁。

〈二〉

銀輝遍地月中天,

兒女千里把家還。

舉杯邀月齊相慶,

歡歌笑語話團圓。

〈三〉

兩地相思相聚難,

愁緒萬千依窗前。

兩心相知齊望月,

相思無限夢手牽。

丁酉年中秋日。高山小路。於麻城(時代廣場)。






高厚銀


億鄉

桂花無意墜香肩,步履輕盈飄衣漣。

此中不知何時月,尤億鄉夕照晚山。




月影 思鄉

誰惜月影庭前樹? 紛紛落落映眼簾。

清秋淒雨不知暖, 淅淅瀝瀝灑衣襟。




玉階漸遠月光碧, 金桂飄香樹影斜。

風露無聲知落雨, 素娥清冷散河中。




蘭亭,蟋蟀

三秋之半庭外雨, 月滿清階陌上田。

依欄借問花前樹, 促織切切不知言。




遙盼

中庭月明漸遠, 秋水伊人可期。

銀光片片無語, 細雨綿綿斷魂。




清桂

曉風池岸溼碧樹, 紛黃落葉伴清秋。

明月不知思鄉緒, 還照孤影在玉樓。





胤樸文學


中秋時的晚上,天氣涼爽,晴空萬里、皓月當空,千家萬戶團團圓圓,親人圍坐在一起,吃著月餅和水果,闔家歡樂,共同欣賞皎潔的明月。

中秋月圓,觸發人們無限的感想。

有人說月亮如明鏡似白玉盤。

有人把酒望月,對酒當歌,盡情狂歡。

有人把將花好月圓喻為美好生活的象徵。

有人望月思遠,佳節之夜倍加思念異地的親人。

若是觀賞海上升起的明月,別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境界,令人聯想到無限的時間與空間。

月圓人團圓,古往今來,無數詩篇吟詠了中秋明月。

這是唐朝詩人寫的一首絕句。

詩歌大意

中秋之夜,萬里無雲,人們共同觀看一輪明月從海邊升起。月光普照,公正無私地把光明遍灑人間,直到天的盡頭,不會只為一家人放光明。

唐人曹松寫的這首絕句,通過讚頌中秋夜月的光明磊落,表達了詩人嚮往一個公平社會的願望,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眾生平等的博愛思想。


樂說古詩


關於中秋節的唯美詩句有那些?你知道嗎?關於中秋節的唯美詩句有那些?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要來了,吃月餅賞月,此情此景,想不想吟詩一首呢?一首怎麼夠,來五首詩詞吧,下面五首詩詞學起來吧,你可以的!

1 《水調歌頭》

正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 《中秋月》

正文: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3 《十五夜望月》

正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溼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

4 《八月十五夜玩月》

正文: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譯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天空明淨;而秋色澄明,萬物清麗。滿天繁星的光彩都讓給月色佔了先,連金風玉露都透發出耀人的光芒。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恆久的!

5 《中秋》

正文: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譯文:一輪皓月從天邊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 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我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靈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後,遨遊太空。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喜歡的可以點點訂閱、關注和轉發,若有疑問敬請評論留言,謝謝大家!


酸甜就好


秋日湖景

戀視奇藝明鏡,

光射閃灼如星,

垂日優似月影,

月影!

月影!

好個白日夜景。

著衣柔軟如銀,

是誰輕舞嬌裙,

輕盈遠去旡音,

旡音!

無音!

秋波慢去待君。


張當草


問題:有什麼有關中秋的詩詞嗎?


前言

關於中秋的詩詞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最為著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曾經評價: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說得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其他人的中秋詩詞確實遜色一點。不過也有很多佳作其實多數人呢並沒有認真讀過。

老街在這裡介紹幾首其他詩人的作品,順便也錄入幾首自己中秋詞。

一、水調歌頭 癸丑中秋(宋·葉夢得) 

河漢下平野,香霧卷西風。倚空千嶂橫起,銀闕正當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誰和,何事偶君同。莫恨歲華晚,容易感梧桐。攬清影,君試與,問天公。遙知玉斧初斫,重到廣寒宮。付與孤光千里,不遣微雲點綴,為我洗長空。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葉夢得(1077年-1148年8月17日), 是南北宋詞風轉變中的重要詞人,老街寫過一篇《觀宋填詞70 讀南宋葉夢得詞 領略雄放、婉麗、曠達三種詞風之區別》。

這首詞是其曠達之詞: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注意第三、四句的斷句:倚空千嶂橫起,銀闕正當中。六五結構。

二、水調歌頭 《中秋飲南樓呈範宣撫》(宋·王質) 

細數十年夢,十處過中秋。今年清夢,還在黃鶴舊樓頭。老子箇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錦倚空浮。帶秦煙,縈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笑,笑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把酒問清影,肯去伴滄洲。

讀這些詞時,不要去注意作者是誰。僅僅從詞作本身來欣賞,感覺一下別樣的中秋詞。

王質(1001~1045)是宰相王旦之侄。少年時拜西昆體代表人物楊億為師。

這首詞的中心句是:空敝黑貂裘。典故出自《戰國策》卷三〈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三、水調歌頭 癸卯中秋作(宋·劉克莊)

老年有奇事,天放兩中秋。使君飛榭千尺,縹緲見麟洲。景物東徐城上,歲月北征詩裡,圓缺幾時休。俯仰慨今昔,惟酒可澆愁。風露高,河漢澹,素光流。賈胡野老相慶,四海十分收。競看姮娥金鏡,爭信仙人玉斧,費了一番修。衰晚筆無力,誰伴賦黃樓。

劉克莊(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 ),是南宋豪放一派 ,在南宋後期號稱一代文宗。

對於宋人來說,月圓人不圓,國土淪喪始終不能收回,“四海十分收”永遠是個夢想。

四、水調歌頭 中秋(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樽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米芾(1051-1107),著名的書法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的這首詞超逸曠達,您喜歡嗎?

五、水調歌頭 和董彌大中秋(宋·朱敦儒)  

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金風玉露相間,別做一般清。是處簾櫳爭卷,誰家管絃不動,樂世足歡情。莫指關山路,空使翠蛾顰。水精盤,鱸魚膾,點新橙。鵝黃酒暖,纖手傳杯任頻斟。須惜曉參橫後,直到來年今夕,十二數虧盈。未必來年看,得似此回明。

朱敦儒(1081-1159),名句有: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北宋時屢招不仕,南宋時與秦檜有往來,略損名節。這首中秋詞看,應該是歌席上的唱和之作。

六、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 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蘇轍與之偕行。中秋節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 中秋過後,蘇轍又要轉道赴南都 , 臨別前寫下此詞。

七、水調歌頭 桂林中秋(宋·張孝祥) 

今夕復何夕,此地過中秋。賞心亭上喚客,追憶去年遊。千里江山如畫,萬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頭。玉界擁銀闕,珠箔卷瓊鉤。馭風去,忽吹到,嶺邊州。去年明月依舊,還照我登樓。樓下水明沙靜,樓外參橫斗轉,搔首思悠悠。老子興不淺,聊復此淹留。

老街最喜歡他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不過這首中秋詞也很精彩。

上闋追憶去年的中秋,下闋寫眼前貶謫“桂林”的瀟灑,雖然仕途暫時不順,卻依然“老子興不淺”,很像蘇軾這種樂天派。

結束語

看來宋人很喜歡用水調歌頭來詠中秋, 您喜歡哪一首呢?

老街曾經次韻米芾,也作過一首《水調歌頭·中秋》:

檻外楚江水,萬里向東流。誰將橫空雁字,椽筆抹高秋。拋卻江郎才調,攬得坡公颯爽,風月入金甌。放眼雲山闊,浩蕩解千愁。黃鶴去,鯨鯢渺,盡悠悠。仲宣眷眷,今古北望不勝幽。何似青蓮居士,歌舞花間對影 ,杯酒釋沉浮。且拜姮娥轉 ,與我下南樓。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也試試寫一首自己的中秋詞。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