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服務悄然興起 無人零售能否續寫新篇?

“無接觸”服務悄然興起 無人零售能否續寫新篇?

《科創板日報》(上海,米婭)訊,連日來疫情牽動人心,而各種“無接觸”服務也悄然興起。


伴隨著代表“中國速度”的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一家無人超市也正式營業。這家特殊的超市沒有店員、沒有收銀員,買完東西掃碼即走。據悉,該超市主要是由湖北中百倉儲和阿里巴巴旗下淘鮮達團隊合力搭建,整個過程只用了不到5小時。


而就在今年1月初,瑞幸發佈智能無人零售戰略,高調進軍無人零售領域。瑞幸表示,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兩種終端機,將覆蓋辦公室、校園、機場、車站、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和社區等場所,與現有門店互相補充。


除無人零售外,無接觸配送服務也陸續上線。美團外賣率先在武漢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後,肯德基、麥當勞、喜茶、奈雪的茶等餐飲企業也相繼推出無接觸配送方案,盒馬、餓了麼等配送平臺也上線了無接觸配送服務。通過騎手和用戶約定,將商品放到指定位置,減少面對面接觸,保障用戶和騎手在收餐環節的安全。


實際上,無人零售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早在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後,“無人零售”作為其背景下的子概念,迅速得到行業與資金追捧。亞馬遜Amazon GO,阿里巴巴淘咖啡,京東無人店都是互聯網巨頭在無人零售行業的嘗試。隨後傳統零售行業也進入了無人零售行業,如天虹商場Well Go,娃哈哈無人便利店,居然之家EAT BOX都是代表。


據統計,僅2017年,全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超200家,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無人零售領域有近130家融資,融資規模超過40億,成為新零售賽道中當之無愧的“吸金王”。


但是目前無人零售在場景和成本方面面臨諸多瓶頸,大面積推廣困難重重。由於入局者眾多、運維成本、安全監管等多重因素,部分無人零售機也面臨閒置、無人問津等問題。無人零售為了省去人的成本,處處都在增加成本。經過2年洗牌,剩下的玩家已然不多。


然而,無人零售這一概念依然被給予希望。中泰證券認為,未來隨著5G技術的成熟,無人零售的場景可以實現更加貼近消費者、更加靈活可控。此外在管理難度上也會縮小,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廣證恆生也認為,數據、算法、技術等方面具備較深積累的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零售行業,將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無人零售的降本提效。隨著人工智能的識別準確度和精度的不斷提升,將提升B端經營質效,賦能新零售。


特殊時期下“無接觸”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或許會促使創業者和投資人重新認識“無人零售”。無人零售是否會續寫新的篇章,有待進一步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