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5歲了,想讓她自己獨立睡覺,有什麼好的方法?

鄧哥愛打檯球


我家老大姐姐七歲了,都不獨立睡覺呢[捂臉]。

這個還是要看孩子具體情況,其實不需要跟風孩子幾歲獨立,每個孩子性格不同,行為模式,和獨立性也不一樣。

個人覺得還是要順其自然,順孩子天性,到一定年齡她自己會有需求。不然強行獨立,別留下什麼心裡陰影。

個人覺得。



張家二貨


一步步來,先讓她自己一個被窩;然後是自己睡小床但緊挨著大床。還有一個辦法,五歲了肯定已經上幼兒園了,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一下,小朋友要自己睡覺。兒子班裡有個男孩老纏著媽媽,老師在課上一說,回家就自己睡了。


不忘初心1975313


讓孩子自己獨立睡覺,方法還是很簡單的,我家兩個孩子(7歲,5歲)都已經實現,兩個孩子都是在3歲左右就開始獨立睡覺,過程卻完全不同。

在這篇回答裡我會分兩個部分來解答這個問題:

1. 自身經歷:讓孩子獨立睡覺所經歷的坑(個性的問題);

2. 讓孩子獨立睡覺的普遍方法(共性的問題);

讓孩子獨立睡覺所經歷的坑

如上所述,我家兩個孩子都是在3歲左右實現獨立睡覺,但過程完全不同。

女兒(7歲)是到了3歲才開始訓練獨立睡覺,而兒子(5歲)是從出月開始就進行讓他獨立睡覺。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女兒的過渡非常讓人難受,而兒子卻非常自然。

主要述說的是兒子那一部分:

  • 1. 孩子多大要讓他獨立睡覺?

這一點上各說紛紜,但我翻閱了很多資料後發現其實比較準確的一個標準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時候。

對於女兒來說,3歲前一直跟我們睡,這就讓她把睡覺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父母身上,到了要分離、獨立睡覺的時候她就難分難捨,走不出那個舒適區。

可實際上他應該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的床上(環境)、以及睡眠充足給她帶來的舒適感上。

在兒子的時候,我們在出月開始就安排他有獨立的床,他的寶寶床緊靠著我們的大床,媽媽睡在他的床旁邊。當然這會帶來一些麻煩,例如餵奶你就必須起床,不能用側臥式餵奶。

  • 2. 太早分床會讓孩子安全感不足?

有人說不陪孩子睡,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實際上並非如此。

對於嬰兒來說安全感來自於吃喝的及時滿足、拉撒的及時清理、餵奶時的情感互動...即他的生理需求被及時滿足,並且有充足的日常情感交流及陪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滿足他這些內容,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會有太大的缺失的。

另一個方面,則是哄睡。如果你一開始就習慣了在大床上給孩子奶睡、哄睡,那麼他自然會以此為自己的安全舒適區,我們是比較有意識的在嬰兒床上奶睡(女兒時期並非如此)。

  • 3. 孩子明確要跟大人睡怎麼辦?

有時候孩子會鬧,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他們會明確的希望跟父母睡。此時請滿足他,與他幾歲、是否具備充足安全感無關,多數時候他只是想撒撒嬌,另外還可能是害怕了、不舒服了。

比起讓他獨立,更重要的是先照料他的情緒。其中的原則是不主動要求,被動滿足。即不主動要求和孩子一起睡(即便要求也要去孩子的床上睡),其次是當孩子主要要求的時候,父母要被動滿足。

  • 4. 如何實現獨立睡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把寶寶床的距離和我們大床的距離拉遠,循序漸進,當然也要做好防護措施,包括床圍、蚊帳以及地面要鋪設一些軟性包裹物。

到了大約2~3歲的時候,就可以順利的實現分房了。這就進入了一個共性的問題。

讓孩子獨立睡覺的普遍方法(共性)

很多家長其實都是和我們照料女兒一般,到了一定年齡才讓孩子獨立睡覺;以及即便是如我家兒子的狀況早早就能獨立床睡覺,也需要做好一些分房的準備。分房和分床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一個概念。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

1. 營造期待感

其實孩子非常希望獨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從能自己走路開始就試圖獨立、試圖證明給父母看自己的強大,也有一定原因是孩子生而自戀,認為自己全能。

讓他們和父母分房分床睡,需要給他們營造一個分房的期待感,讓他體會到分房就是他自證獨立、自證能力的一個方式。

舉例:我們給女兒反覆講了很多次睡美人的故事,你知道的,小女生都喜歡公主王子,她的期待就是自己變成睡美人,同樣還有白雪公主的故事等等。這樣她就會對“自己睡”有一份思想上的期待感。

其次,要給孩子做好一些物質的準備。像我表姐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她就在分房的時候給孩子的房間重新裝修,並且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選擇:牆畫、燈(卡通)、書桌等等用品都是孩子自己挑的內容。

而我們沒那麼好的條件,給她帶來的就是她的被褥等等符合她的需求,牆面不能裝修那我們就給她貼上了一些動漫貼畫等等。這樣一來,也是在告訴她:這個地方屬於你,讓她有歸屬感。

2. 做好物理防禦

不得不說,讓孩子獨立睡的另一個麻煩就是孩子容易踢被子,容易感冒。所以做好一定的物理防禦非常重要,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裹被。就是那種像衣服似的可以穿上的防踢被,再配合空調就把問題解決。

第二個物理防禦,是尿床的問題。

睡前排洩是必須給孩子建立的睡眠規則,而如果孩子還太小不能自己起來夜尿,那麼你可以選擇尿片。

而我們選擇讓他尿床(在熱天進行),因為尿溼後她自己就會體會到不舒適,以及會覺得羞愧,反覆幾次她就不會再犯。全程沒有打罵、嘮叨,尿溼了就給她換床單、清理乾淨,提示她睡前排洩以及半夜尿急自己起來上廁所,大約兩三次她兩就沒再尿床了。

第三個物理防禦是小夜燈。

有些家長說小夜燈對孩子影響怎麼怎麼不好,比起小夜燈的不良影響,我更在意的是他們起來黑燈瞎火的時候受到驚嚇,或者是抹黑上廁所時撞牆受傷。

3. 堅定且平和的讓她自己睡

這是一個態度的問題,這個態度決定了你的孩子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自己獨立睡。

所謂堅定,就是不論如何都要求她要在自己的床、房間睡覺,堅持到底;所謂平和,就是不要對她的情緒和行為有負面的反饋,即便她抱著你的大腿耍賴,你也可以很溫和的抱起她說:“走,我們到你的床上睡”--你的責罵或者不耐煩,會讓她感到自己被嫌棄,進而行為更乖張。

4. 循序漸進的拉遠距離

不要試圖一下子就分離開獨立睡,這讓孩子很難受。你可以逐漸拉遠距離。述說我們家的方式:

從在床上(她的床)給她講故事,到坐到床頭、床沿;再到拿個凳子坐在床外一米距離、兩米距離...直到到門外。

5. 做好睡後準備

是的,孩子睡著後我們也需要做一些事情。準確來說,是第二天她醒來的時候。

你可以反覆引導她:自己睡是多麼舒服,讓她以此為榮。總之,你可以和她強調自己睡的安全感。

另外,在日常需要有意識的陪伴她,讓她明白即便讓她自己睡,父母還是很愛他(甚至更愛他)。


以上,就是我們家對於讓孩子獨立睡的一些心得和實踐經驗,如果你覺得本文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不妨轉發出去共享一番。


淅爸育兒記


自己睡覺,是孩子學會獨立的重要一步,也能讓父母輕鬆一些。可是,許多孩子習慣了和父母睡在一起,要自己單獨睡還真不容易。

  1.找出孩子不願意自己睡覺的原因。當夜幕降臨時,他會害怕什麼東西出現嗎?他是想以此獲得家長的關注嗎?是不是有你沒注意過的噪音影響他睡眠?是不是他的臥室太暗了?他是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床或者其他床上用品?發現問題後,及時找到對策,就能進行下面的步驟了。

  2.給孩子一些上床前的程序或者“儀式”。比如上床前,你可以給孩子洗個澡,給他講一個故事或唱一首歌。做這些事情可以讓他明白睡覺的時間到了,他們的思維就會習慣於此。

  3.給一些“保護”幫助他們度過黑夜。有些孩子如果知道有可以依賴的保護時,會表現得更好一些。比如,你可以給他一個大娃娃,作為他睡覺時的朋友,告訴他娃娃可以在晚上守護他。

  4.給臥室加盞小夜燈。有些孩子特別怕黑,不妨在他們的臥室裡多加一盞小夜燈。

  5.多點耐心。或許在開始的前幾夜,你的努力不會有成效。在孩子真正可以安心地獨自睡覺之前,要堅持之前的努力,千萬不要中斷。


全職二胎寶媽


1.如何順利分房睡?

①可以提前一段時間,告訴孩子要分房睡的事情,讓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期間可以和孩子一起,佈置他的房間,去購買他房間裡的陳設。讓孩子慢慢對分房睡產生期待。

②對於孩子來說,分房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孩子哭鬧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父母不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終止分房睡的計劃,這樣反反覆覆,對孩子和父母都是不利的。

③如果孩子要求,在睡前,到父母房間,和一家人躺在一起。這樣的要求應該是被允許的。但到了睡覺的時間,父母需要陪著孩子回到他的房間。

④睡前儀式:睡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講睡前故事、親吻孩子、互道晚安。睡前儀式可以讓孩子知道,即使分房睡了,爸爸媽媽依舊是愛他的,可以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2.分房睡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①孩子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安全感是醒著的時候建立的,一起睡覺並不能建立安全感。白天的良性互動,更有利於為孩子構建安全感。只要父母平時多關注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情感的反饋,就能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②孩子怕鬼怎麼辦?

父母可以儘量讓孩子避免接觸到鬼怪的信息。如果孩子害怕,可以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鬼,並且爸爸媽媽一直都在,會隨時保護她。

③孩子怕黑怎麼辦?

可以給孩子買一盞小夜燈,等孩子睡著了再關閉。或者將家裡的燈都打開,隨著孩子的習慣,再慢慢關閉臥室外的燈。

③擔心孩子半夜踢被子,受涼怎麼辦?

為孩子選擇連體睡衣和睡袋,可以有效的防止孩子踢被子。或者,可以通過空調,為孩子的臥室調整一個適宜的溫度。其實,孩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每個孩子的生存本能都是與生俱來的。孩子感到熱了,會踢開被子,感到冷了就會自己拉回被子。所以,父母不必太過擔心。

④孩子睡到半夜,又爬回父母房間,怎麼辦?

雖然半夜被吵醒,情緒會非常煩躁。但父母仍需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分房睡了,爸爸媽媽也是愛他的。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後,將他帶回自己的房間,並在他的房間陪伴他一會。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她只能睡在自己的房間裡。一定不可以在孩子哭鬧後,讓孩子回到父母的床上,這樣的反反覆覆,只會讓分房睡始終無法執行。

⑤孩子問,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一起睡,怎麼辦?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因為爸爸媽媽是夫妻,所以可以一起睡覺。等你長大,結了婚,也可以和你愛的人一起睡覺啦。



嫩芽YA


等孩子長到5歲以後,家長就應該跟孩子分房睡了。有些比較寵孩子的家長可能覺得這麼早讓孩子自己睡,孩子可能還不能照顧好自己,這些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以下轉自網絡:

1、 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房間

小溫馨喜歡榻榻米那邊的房間,因為這個裡面有她最喜歡的玩具。她主動要求分床睡的時候,也選擇要睡榻榻米那個房間。我們告訴她:“這個房間是屬於你自己的,你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溫馨一聽,感覺非常棒,她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地盤了。

2、 家長要捨得放手,信任自己的孩子

因為小溫馨從出生一直是和姥姥、爸爸媽媽睡覺的。原本姥姥還以為小溫馨的要求只是隨口說說,並不覺得小溫馨現在有這個能力可以單獨睡。包括我們也會擔心她會害怕孤獨、關掉燈之後會有黑暗恐懼心理適應不了。

她既然主動要求分房睡,那也用事實證明她內心已經有足夠的安全感。我們應該給與支持和信任。

3、 睡前媽媽陪伴一會兒,孩子更能適應

雖然這次小溫馨主動要求分房睡,但她還是會害怕、會有恐懼心理。她希望在睡前,媽媽能夠再身邊陪陪她,講講故事,聊聊天,讓她能夠放鬆的入睡。我覺得,剛開始分床睡,有媽媽陪著,孩子也更容易適應新的睡眠環境。

在孩子表現害怕和孤獨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嘲笑和諷刺,告訴她:媽媽小時候也害怕過,但只要內心勇敢就無所畏懼。陪伴了大約半小時,小溫馨很快就入睡了。

4、 不要急於和孩子分房睡,而選擇哄騙

在睡覺前我就和小溫馨溝通過:“媽媽會等著睡著,再離開。”小溫馨會調皮的說:“那如果我一直睡不著,一直睜著眼睛,你是不是就一直陪著我啊。”我笑了笑,說:“當然啊,你沒睡著之前媽媽不會走的。”

我們和孩子應允的每一件事,孩子都會去驗證,並且確認父母是否可以信任,是否是疼愛自己的。很多父母急於和孩子分開睡而哄騙,明明說好不走,一直陪著,最終卻出爾反爾,而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也不再信任父母。

小美說:

心理學研究表明,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而恰好這時,孩子的獨立意識也在形成,這個階段和孩子分房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長特點。

這次分房睡讓我挺意外的,沒想到小溫馨成長的這麼快,也表現的這麼好。我覺得在和孩子分床睡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很多。

首先父母要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孩子。試著和孩子溝通,讓她知道:小朋友長大了都要學著自己睡。小溫馨也告訴我,班級裡有2個小朋友也已經和爸爸媽媽分開睡了,她也想試著自己睡。

這個季節是讓孩子分房睡的最好時機,不冷不熱,不像冬天會擔心孩子生病著涼。

分房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一堂課。對她的性格和心理成長都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父母讓孩子瞭解到分床睡,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用感覺不安、害怕和焦慮。

剛開始分房睡時,孩子總歸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媽媽要適當的陪著,並且要多點耐心和鼓勵。不要孩子一哭鬧就心軟,放棄讓孩子單獨睡的想法。

我覺得任何事,都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意願和節奏。讓孩子慢慢來,不要逼迫和威脅。尤其是當孩子做出決定想要獨立的時候,父母更應該給予她信任和支持,幫助她去完成這個艱難的過程。

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從父母的一次次放手開始。看著小溫馨的進步,尤其是面對孤獨害怕不放棄,最終堅持到勝利的那一刻,心裡非常欣慰和驕傲。


愛生活的阿澄


3—5歲是培養獨睡最佳年齡

外國的家庭教育提倡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剛出生就把仍在襁褓中的寶寶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這時大多是“同屋不同床”。等寶寶長到3歲左右,再和寶寶分屋而睡,即真正意義上的“獨睡”。而在我們中國,剛有了小寶寶,往往先將他們放在爸媽的大床上,以便哭鬧時能夠及時照應。爸媽的理由是:寶寶太小時,如果不和爸媽一起睡,就不和爸媽“親”,即心理學所說的良好“依戀關係”的形成。其實,只要掌握寶寶的睡眠規律,並對寶寶的行為表現予以科學的回應,即使不同床睡,也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

為什麼要讓寶寶獨睡

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爸媽效仿國外的做法,採用經由“獨床”再到“獨睡”的方式。至於在哪個具體的年齡讓寶寶獨睡一屋,則依各個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在3到5歲之間。

培養獨立性

獨睡有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防止寶寶長大後對爸媽過度依賴。寶寶一個人睡覺時間久了,會逐漸把他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和爸媽分開的個體。而他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可以在沒有爸媽協助的情況下,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跟自己玩耍,和自己說說話之類的。這樣,當他以後長大了,感到孤獨寂寞時,小時候個人獨處的這些經歷會幫助他更快地適應周圍的環境。

利於促進家庭關係

寶寶獨睡有利於夫妻間的感情交流。本來在有了寶寶以後,家庭的重心就都轉移到了寶寶身上,平時的生活起居、談論的話題好多都是和寶寶有關的,夫妻間的相互關心比起以前少了許多。到了晚上,還要哄著寶寶入睡,遇到難纏的小孩,要哄好長時間,等寶寶困了的時候,自己也睏倦不已。天天如此,勢必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

讓寶寶呼吸到更多新鮮空氣

獨睡有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因為夾在兩個大人中間的寶寶就如同生活在夾縫中,爸媽呼吸的是上層新鮮的空氣,而留給中間寶寶的,更多是爸媽呼出的空氣。沒有新鮮、充足的空氣,寶寶如何能健康成長呢?

要漸進慢慢養成小孩的獨睡習慣!


鹽城宋寶寶


孩子怕獨居多半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對父母及家人的依戀,二是因為害怕孤單、黑暗等。

孩子怕獨居怎麼辦?家長應做好幾方面工作:

1、平時,父母特別是母親要減少對孩子的摟抱、撫摸等過於親暱的舉動,多用鼓勵的口吻,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信心。要引導孩子有選擇地看電流、電視片,避免孩子因產生恐懼而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裡。

2、緩慢過渡,逐步提高。突然分床,孩子會覺得不適應而反對。開始時,媽媽可以坐在小床邊看看書,打打毛線,陪著孩子,讓他有安全感;把小床緊靠大床,彼此看得見、摸得著;在孩子的枕頭邊放個他心愛的玩具,對孩子也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要及時表揚鼓勵,予以強化,待孩子習慣後,再進行下一步的訓練,逐步過渡到讓孩子分被窩、分床獨居。

3、有目的地帶孩子去別人家串門,給他打一個榜樣。家長可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前詢問別人的孩子跟誰睡,並作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再領孩子參觀一下小床,誇幾句小床柔軟、漂亮。這時候,孩子會因羨慕而產生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床的願望,並且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而家長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個小床。這種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成人的建議。

讓孩子獨居、會單獨睡覺,是父母的職責,它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利於他們的心理發展,在平時父母要注意對孩子多進行訓練。


隴中淼淼


首先找出孩子不願意自己睡覺的原因。當夜幕降臨時,他會害怕什麼東西出現嗎?他是想以此獲得家長的關注嗎?是不是有你沒注意過的噪音影響他睡眠?是不是他的臥室太暗了?他是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床或者其他床上用品?發現問題後,及時找到對策,就能進行下面的步驟了。
1.給孩子一些上床前的程序或者“儀式”。比如上床前,你可以給孩子洗個澡,給他講一個故事或唱一首歌。做這些事情可以讓他明白睡覺的時間到了,他們的思維就會習慣於此。
2.給一些“保護”幫助他們度過黑夜。有些孩子如果知道有可以依賴的保護時,會表現得更好一些。比如,你可以給他一個大娃娃,作為他睡覺時的朋友,告訴他娃娃可以在晚上守護他。
3.給臥室加盞小夜燈。有些孩子特別怕黑,不妨在他們的臥室裡多加一盞小夜燈。
4.多點耐心。或許在開始的前幾夜,你的努力不會有成效。在孩子真正可以安心地獨自睡覺之前,要堅持之前的努力,千萬不要中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0f000533d37a9489e4\

依帕爾古麗


不是孩子不想獨立睡覺!!

首先,成人要知道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需要穩定、平和、安心的環境的,這很重要。

其次,家長可以給孩子認真規劃一個相對獨立的房間或空間(甚至是局部獨立),一張乾淨的小桌子,一把小椅子,一個小書櫃,一盞明亮的檯燈,當然還有一張小床,一切要親切、整潔、明亮,然後請孩子自己佈置擺放他的玩具、工具、書本等,成人不要干預,默默的觀察,只在孩子有疑問時給予引導,這樣孩子自我意識構築的獨立空間就形成了。

然後,家長不能急於當晚就要求孩子獨立就寢在自己的房間。在接下來的一週或三週裡,要讓孩子更多的時間習慣於待在自己的房間或空間裡完成“工作”、閱讀、午睡、積木、娛樂等活動,開始母親要多陪伴,後來可以逐漸減少陪伴的時間,孩子會主動的自我感知環境,並在精神和心裡上感覺空間的安全與親近,慢慢的形成自我獨立的精神意識,這是孩子的天賦,是與生俱來的。

家長起初在孩子獨立睡覺時要耐心陪伴,直到寶寶安心的睡著。二至三週後,母親在睡前講個小故事時要提個小要求:“講完故事自己睡。”,起初孩子還會不肯讓媽媽在自己睡著前走開,媽媽要有耐心再陪伴10分鐘,一次、二次週而復始,再陪伴5分鐘、3分鐘…,然後深深的親吻孩子,為她關燈睡覺。

孩子在生命之初,他們就會自然地親近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的精神得到發展的人。 我們都知道,孩子渴望成人的陪伴,而且他們千方百計想成為成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用餐,或只是和家人一起在火爐旁取暖,睡覺,孩子也會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必須全力支持孩子親近的願望,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創造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孩子安心並充分的休息,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孩子為了內在的建構,更需要一個穩定、平和、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