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除了給休閒娛樂業帶來挑戰外,也對快遞、外賣配送等觸達服務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作為生活服務場景的最後一環,這種服務方式大大增加了人與人的接觸機會,增加了病毒傳染的可能性。


前幾天,深圳還曝出外賣員被確診的消息,這讓以外賣為食的眾人毛骨悚然,若是減少接觸也能拿到貨物無疑會安全很多。


這不禁讓人想到各大公司醞釀多年的無人配送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會迎來大顯身手的機會嗎?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醞釀多年的無人配送


對於很多在異地打拼的人來說,不管是外賣還是生鮮,都直接在網上搞定,可以說完美響應了在家隔離的號召。


根據蘇寧小店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北京蘇鮮生線上蔬菜、水果的單日訂單同比增長了200%,蘇寧小店菜場線上訂單環比增長245%。


原本的線下購物需求被轉移到線下,春節期間的外賣需求不減反增。


可以說,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配送員們,成為了這場疫情大戰的中流砥柱。


為了避免傳染,美團、阿里等先後開通了“無接觸配送”,即配送員和用戶約定將商品放到物業中心、公司前臺、門衛值班室等指定位置,減少配送員與用戶的直接接觸。


雖然“無接觸配送”在目前情況下可謂是一種又可行又妥協的方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隱患。


無接觸,始終沒有無人來得更加安全。因此,借用蘇寧金融研究院預測的一句話,此次疫情可能是無人配送加速發展的契機。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其實,對於無人配送概念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來了。


2016年,亞馬遜曾演示過快遞無人機Prime Air的試飛配送過程,無人機通過導航定位系統檢測著陸區域,再將包裹投下。


不只是國外巨頭,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們也在著手於無人配送技術。


比如美團、京東等都先後表示過正在無人配送產品的測試運營,讓服務機器人送快遞和外賣…….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再說回現在,在這次對抗疫情的戰鬥中,也出現了無人配送機器人的身影。


比如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兩臺無人駕駛機器人。它們在醫院中承擔著送藥、送餐、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大大降低了醫護工作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這些不知疲倦,不分晝夜,不懼病毒的機器人,無疑給醫院省去了不小的工作壓力,據報道,還有4名配送機器人也在日前趕赴武漢。


同時,京東也在2月2號表示,他們的物流已經開始部署無人配送服務,無疑會讓普通人更放心地拿快遞。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還有技術難點需要突破


雖然如今無人配送迎來一次機會,但領域內還存在著兩個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就是技術上的侷限。無人配送使用的是自動駕駛技術,但這項技術始終不成熟。


另一方面,就是商業成本的問題。


無人配送機器的研發成本和配送成本都遠遠高於人力成本。


美團的無人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曾透露過,美團小型無人車成本約為10萬元,中型無人車成本約為20萬元,機器的配送成本平均下來,每單要達到7~8元才能持平。


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聘用普通配送員要便宜得多。


無人配送技術醞釀多年,疫情之後會獲得機會嗎?


不過,技術總是不斷進步的,只要市場能夠給予無人配送服務實踐的機會。


過去,大家都更願意接受有人服務,不過在經歷了此次疫情後,眾人對無人服務的接受程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今後,無人配送在技術和成本上有所突破時,人們的接受度也高,無疑會迎來一場商業大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