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張院長,別人都離我遠遠的,您卻天天都來,就不怕我給你傳染嗎?”還在隔離觀察期的一名外地路過武漢的返鄉務工人員問道。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張金貴面對監測對象,不慌不忙的舉著電子溫度計,反覆核對完數據、確定沒有出現症狀後,這才放心的邊記錄邊回答:“有什麼害怕的裡? 我雖不是共產黨員,但我一直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我自己。在這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我必須衝在第一線。守護大家的健康安全是我的神聖職責”。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群眾口中說的張院長指的就是成縣鐔河鄉鐔河衛生院院長張金貴。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召喚”,在疫情發生的當天,是張金貴值班的最後一天,正準備休假的張金貴,接到通知第一時間立即啟動一級響應,及時組織全院職工專題學習縣委、縣政府和縣衛健局、鐔河鄉黨委、政府的的各項部署要求,立即調配全員職工和所有鄉村醫生,專題解讀學習了疫情防控知識,並制定完善了鐔河衛生院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主動請纓放棄假期的其他員工,在張金貴帶領下,背上藥箱、戴上口罩,拿著溫度計和《外出返鄉人員情況摸排表》,按照制定通過的預案內容,與鐔河鄉各村廣大黨員幹部一起深入所在區域,對轄區所有外出返鄉人員逐一開展了徹底的摸底排查,並對摸排出的外來人員往返途徑路線進行了詳細的登記建冊。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張金貴和他的戰友,在過去的這半月時間裡,每天的工作就是對外出務工回鄉的人員進行體溫監測,對新返鄉增加的人數進行數據補錄管理。為了確保數據的精準性,很晚才準備休息的他,總要把當日彙集監測的數據親自再過一遍,對登記的信息及時再整理一遍,這樣下來,往往都過了凌晨兩三點。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鐔河鄉為了阻斷疫情的輸入性感染,在把好“三門”的前提下,重要路段都設置了疫情防控監測點。為了有效保證疫情防護物資的正常運送和供應,面對交通臨時管制的局面,張金貴利用午休時間,開自己的私車、掏自己的腰包,頻繁往來於縣城與衛生院之間運送醫療保障物資,確保了設在重要區域上每個監測點的正常所需。

在疫情高發期的當下,作為最基層的鄉級衛生院,屬地管理、就近就醫的現象就顯得尤為突出。在有限的醫療條件下,張金貴時常叮嚀員工和堅守一線執勤的村醫,必須盡最大努力地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他常說,“只有保護自己,才能更好的保護別人!堅決杜絕我們自己成為隔離對象,變成為下一個傳染源!”。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當一名可疑發熱患者出現、需要篩查或做相應處置時,張金貴都是親自上陣,親力親為。處理完此類患者後,張金貴便隨即開始了每隔2小時左右隨訪一次病情變化的工作,直到患者病情平穩為止。這樣也就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當前基層衛生院日常接診工作的正常運行。

從年關開始,張金貴沒有回過一次家,他不分白天和黑夜,堅守一線,積極帶領全院職工、村醫投入到阻擊疫情的第一線。張金貴從一名普通的醫生到院長,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護鄉親們健康的赤心從未改變。張金貴為了看病救人,經常顧不上和家人團聚。他多年形成的這種勤勤懇懇,樂於奉獻的精神、忘我工作的品質,以及他對醫學專業技術的專研探索的積極態度,贏得了老百姓的一致信任和稱讚。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在鐔河鄉,許多和張金貴一樣的醫務人員,不畏艱險、奮戰在農村疫情防控一線。鐔河衛生院鐔壩分院職工何豔霞、王山村村醫馬亞飛、陽坪村村醫俞利霞、閆山村村醫鐔貴等,由於所處地理條件非常偏遠的限制,他們每天都要徒步數十公里的山路、排除很多困難來開展工作。

採訪結束時,筆者問張金貴,“等這場疫情過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張金貴沉思了許久,最後激動地說:“等這場該死的疫情結束,我最想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當一名共產黨員!”。

(通訊員:田興文 報道)


總監製:高峰 監製:劉 敏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人物 | 張金貴:我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