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區教育系統一名普通幹部的“十二時辰”

[摘要] “暖氣片上熱了一些中藥,這是我配的,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大家等會趁熱喝了……”2月7日上午8點多,在雁塔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熊新峰給同事們送來一些袋裝中藥後,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也是他最近連續上班的第17天。

雁塔區教育系統一名普通幹部的“十二時辰”


  華商網訊 “暖氣片上熱了一些中藥,這是我配的,有一定清熱解毒的作用,大家等會趁熱喝了……”2月7日上午8點多,在雁塔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熊新峰給同事們送來一些袋裝中藥後,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也是他最近連續上班的第17天。

  熊新峰是雁塔區中小學生保健所的一名保健醫生,曾參與過“非典”期間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在應對重大疫情方面有一定的經驗。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他被緊急抽調到了雁塔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負責疫情監測、預警、信息收集、風險評估等工作。

  

<center>雁塔區教育系統一名普通幹部的“十二時辰”/<center>


  1月23日,也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九,在接到單位通知的第一時間,他就敏銳地預判到,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態勢不容樂觀,很可能比SARS更難對付,接下來肯定會逐步升溫。用他的話來說:“這病毒,就是蔫狗、病狗,沒有徵兆的,就咬了人,麻纏著呢!”他連夜趕回長安老家,安頓了老母親,就立即返回單位。

  兩天後,雁塔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指揮中心正式成立。

  這十幾天,熊新峰吃住都在指揮中心,期間僅匆匆回家拿過兩次換洗衣服。由於基層單位數據統計,牽扯到醫學範疇的內容,而填報人員也並不一定都是專職校醫,需要就有關醫學名詞、統計口徑、注意事項等,通過電話、微信、QQ等逐校逐項進行解釋說明。教育系統共有3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看護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每天一個單位上報數據多達近50項,因此上報數據常常會出現一些小差錯,這也需要疫情監測組一一有針對性地去溝通確認。

  

<center>雁塔區教育系統一名普通幹部的“十二時辰”/<center>


  12:00多了,熊新峰和他的同事們還在忙碌著。一早上,他打了不下100個電話,微信記錄更是不計其數。他的微信好友一共有787人,其中60%以上都是基層學校數據填報人員。因為手機用了好幾年了,最近通話多,信息量太大,經常出現卡屏死機需要重啟的狀況。

  12:40左右,忙了一上午的熊新峰,匆匆扒了幾口飯,藉機又給指揮中心的其他同事普及防控知識,為那些連日作戰腰痠背痛人按摩、貼膏藥,提醒年輕的同事適量加衣、小心感冒。作為一名保健醫生,他總是習慣性關心幫助身邊人的健康。

  13:30左右,熊新峰半躺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打了個盹兒。在這期間,他不斷地被各種諮詢電話吵醒,又不厭其煩地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解答、指導。最近十多天來,這個半舊的小沙發已成為了他的床。

  

<center>雁塔區教育系統一名普通幹部的“十二時辰”/<center>


  14:00,他又開始繼續工作。“居家隔離與醫學隔離怎麼區分?”“有無前期症狀如何判定?”“沒有接觸史,但有外出史,又有前期症狀的病例如何填寫?”……辦公室裡,電話鈴聲、手機鈴聲一直不斷,一下午的時間過得飛快。

  18:00多了,他的聲音已經非常嘶啞,但工作仍在繼續。

  20:00,夜幕降臨,辦公室內依然燈火通明。各校的數據陸續上報、確認完了,熊新峰和他的同事們顧不上吃飯和休息,又開始進行數據分析,與前幾日的數據進行詳細比對。突然,手機鈴聲響起,一學校稱,有1名學生隨家人從外地返回西安,已經在出租車上。他急忙溝通確認並記下學生及家人乘坐的車牌號、居住小區等相關信息,一掛電話,便迅速聯繫區指揮中心進行緊急處置。

  22:00,熊新峰抽空給高三的女兒打了一個電話,囑咐女兒要抓緊時間複習,勞逸結合。電話那頭傳來女兒的聲音:“爸爸,你照顧好自己,不要操心家,家裡有我呢!”緊繃了一天的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經常有人發現,凌晨2:00多了,熊新峰還在接打電話或發微信,解答、指導基層單位的疑問。有時,實在困得實在撐不住了,就在沙發上窩一會兒。

  自從這場疫情爆發以來,熊新峰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這樣度過。

  熊新峰,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很多很多。

  “十二時辰”,計量的不僅是時間,更是一種堅守,一份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