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21雙眼睛如何“掃描”150萬幀CT片?

48歲的樊豔青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放射科主任。自金銀潭醫院列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定點醫院起,她帶領21人團隊,承擔起為所有入住醫院隔離病區的重症和危重患者拍CT片和X光片、填寫入院病情評估報告的任務。這段日子,21雙眼睛共盯了150萬幀CT片子。

根據最新版的診療方案,CT結果納入湖北臨床診斷標準。而在此之前,該院專家已經將CT報告作為病情評估的第一道關口。

樊豔青說,她目睹了各種肺部感染的患者,有的甚至成了“白肺”,要及時高效寫出病情報告,“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在肺部變化快,我們用眼睛來甄別,不能放過變化的一絲痕跡。”

精準守好診斷“第一關”

從CT機房裡走出來,樊豔青脫掉手套去洗手,用溼紙巾擦去額頭滲出的汗水,又擦了擦眼角,這才安心坐了下來,與記者面對面。

戰“疫”,21雙眼睛如何“掃描”150萬幀CT片?

▲ 正在工作中的樊豔青。(受訪者供圖)

“我也支持將CT結果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的標準。”樊豔青說,核酸檢測試劑盒是一種精準的確診手段,但由於每個人體徵不一樣,會呈現出假陰性的情況。比如,病毒已深入肺部,咽拭子檢測不一定明確,只能算是疑似患者。因此,患者的CT片結果具有更為直接的參考意義。“這次新冠肺炎,在肺部主要表現為外帶分佈,多葉段、磨玻璃間質性改變,肺部感染變化很快,兩三天就出現非常大的影像變化。我們甄別出來後,將這些變化捕捉到,寫進不同療程的報告裡,為病房醫生提供診斷參考依據。”樊豔青說,CT片具有早發現的優勢。雖然醫院裡都是轉診過來的患者,此前在首診醫院拍過片子,但由於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變化極快,他們必須重新評估病情,守好第一道關口,提供入院第一手證據,甄別出病毒感染的蛛絲馬跡,為治療打下基礎。

晝夜輪班,人歇機器不歇

金銀潭醫院放射科有21人,放射機房有2臺CT機,數臺移動胸片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這個團隊已經有30多天沒有休假了。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晝夜輪班,鎮守在CT機旁,為轉診過來的患者拍片子。更多的時候,他們穿上防護服,推著移動胸片機,衝向隔離病區的病房,在病床邊為不能移動的患者拍胸片。

戰“疫”,21雙眼睛如何“掃描”150萬幀CT片?

▲ 樊豔青與同事一起觀察患者的CT片。(受訪者供圖)

“這次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影像,最顯著的表現是肺部感染呈磨玻璃病變,重症患者的肺部出現一片白。”樊豔青說,每一張“白肺”片子,意味著一名患者掙扎在死亡的邊緣。她為患者感到難過和揪心,但“感染的人還在增加,我們沒有時間去流淚,必須爭分奪秒去看片子、寫報告、做診斷。”一邊說,樊豔青一邊偏過頭去,不讓自己失態。

在醫院的隔離病區裡,外地醫療救援隊的醫生和護士在一起工作,大家互相不認識,穿著防護服、帶著面罩彼此交流受到很大影響。“有時扯著嗓子喊,推著機器很累,出了病房一身汗。”抗擊疫情以來,金銀潭醫院進出的患者超過800人。每一名患者從入院的拍片評估、到查看進展、到治癒出院,少則拍兩次片子,多的得拍四次片子。每一張片子拍600至800幀,算下來,這個團隊的21雙眼睛,至少盯著看了約150萬幀片子。而這樣的工作還在持續。

不願看到同事在一線被感染

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線,不斷有醫護人員被病毒感染的消息傳出來。

樊豔青關注到了這個情況。1月上旬,她找到院長張定宇,提出要為全院職工做CT篩查。雖然與病魔戰鬥的時間很寶貴,醫護人員很難抽出時間,但張院長還是答應了樊豔青的請求。

“保護好自己才可以放心地救治患者。”樊豔青說,及時發現還可以阻斷進一步的感染。

戰“疫”,21雙眼睛如何“掃描”150萬幀CT片?

▲ 樊豔青同事在給重症患者拍片。(受訪者供圖)

果然,院裡篩查出一名醫護感染者。隨後,與這名感染人員接觸的同事被隔離起來。

金銀潭醫院有600多名職工。樊豔青帶著團隊加班加點,為一線醫生、護士安排錯峰拍片子。“不願看到同事們在一線受到感染,我們必須警惕。”樊豔青說。


- END -

長江日報記者:柯美學

通訊員:李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