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團圓時分,有些人卻負重前行在抗擊疫情的“火線”上,只能隔著屏幕和家人“團圓”。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張凱和並肩作戰的妻子(圖由受訪者提供)

明年春節,回家看爸媽

“我會好好照顧自己,你也要做好防護,保重身體,我們一起努力!”2月8日,午休時間,聽到視頻裡妻子楊帆的回覆,張凱眼裡充滿愛意。

一個多月前,烏魯木齊縣公安局水西溝派出所民警張凱和烏魯木齊縣水務局工作人員楊帆步入婚姻殿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張凱帶著新婚妻子回家過年、拜訪親戚長輩的計劃。

大年三十,說服父母后,這對剛結婚的夫妻,共同奔赴疫情防控一線,成了並肩作戰的戰友。防控疫情要做的事很多,日常消毒、出入管控、排查登記、測量體溫、入戶走訪瞭解並解決轄區居民生活訴求……同在烏魯木齊縣,夫妻倆見面的機會少得可憐,只能隔著手機屏幕匆匆交代幾句。

“等疫情結束,我多抽空陪你。明年的春節,我們再一起回家看望爸媽。”掛斷視頻後,張凱和楊帆又各自繼續投入疫情防控戰鬥中…… (全媒體記者郭軍鴿)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隋京春與雙胞胎兒子視頻(圖由受訪者提供)

隔著屏幕的牽掛

“老爸,老媽給我們煮了湯圓,可好吃啦。”隔著手機屏幕,看著視頻中兩個雙胞胎兒子端著湯圓品味的模樣,隋京春眼眶溼潤了。

隋京春是市規劃局駐米東區古牧地鎮泰和社區工作隊副隊長。自2017年到工作隊,隋京春總是很忙,每月見兒子的次數屈指可數。

讓隋京春感到愧疚的是,面臨中考兩個兒子不在同一班級,三年多來,妻子只能參加一個兒子的家長會,他總是缺席另一個兒子的家長會。“眼下,疫情防控最重要,忙完這陣子,我就回去給你們做大盤雞吃。”說完,他掛斷視頻,又和隊友們給居民們去送菜。(全媒體記者江斌偉)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邢景新與父親視頻聊天(圖由受訪者提供)

疫情結束,好好照顧父親

這個元宵節,對市市場監管局辦公室副主任邢景新來說,既普通又特殊,普通的是,節日加班他早已習慣;特殊的是,今年父親生病住院,他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無法在父親病床前盡孝,他心裡愧疚。

邢景新每天奔波,微信步數都在兩萬步以上。兩天前,他還主動請纓加入單位的值班隊伍,吃住都在單位,只能擠出很短的時間跟父親、家人通個微信。

“每一位奮鬥在防疫一線的人都很辛苦,我們力所能及地做好後方輔助,連軸轉不算什麼。”邢景新說,這個節日,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全媒體記者王璇)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張雯和女兒視頻聊天(圖由受訪者提供)

與女兒視頻,忍不住落淚

2月8日一大早,張雯的手機多次響起,她知道那是還在成都的4歲女兒打來的。

張雯是水磨溝區水塔山片區清泉社區黨委書記,從大年三十至今,張雯所在的社區工作人員全員在崗,摸排登記、安頓返烏人員、為居家人員送生活必需品……

中午,張雯抽空接通了家人的視頻電話,“媽媽,我想你了,我剛吃完湯圓,你吃了沒?”聽到女兒奶聲奶氣的聲音,張雯忍不住哽咽了……

統計元宵、蔬菜數量,安排統一採購,下午給轄區居家人員、孤寡老人派送,手頭的活兒一個接一個,和女兒還沒說上兩句話,張雯就不得不掛斷電話。

“大家共同努力,團圓很快到來。”張雯說。(全媒體記者王磊)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田靜怡和母親視頻聊天(圖由受訪者提供)

“母女兵”堅守互掛念

“今天中午吃抓飯、銀耳元宵湯……”“伙食不錯啊,我這炒麵味道也挺好。”中午,南航新疆分公司客艙部乘務長田靜怡和媽媽通過視頻,曬起了午飯,讓精河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媽媽放下了心。

幾天前,田靜怡主動申請參加集中待飛,一直要到2月底才能回家。遠在精河的媽媽總擔心她吃不好、穿不暖,但自己也同樣堅守在崗位上,只能通過電話,叮囑女兒照顧好自己。

“只能在吃飯時視頻一小會兒,其餘時間工作忙,我也找不到她。”田靜怡說,很擔心媽媽會不會太累,會不會有接觸風險,但媽媽總讓自己放心。(全媒體記者李凱)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元宵節當天,李轉轉和丈夫視頻聊天(圖由受訪者提供)

隔著屏幕,相望兩依依

“各位親朋好友,我們原定的婚禮暫時取消,在這裡說聲抱歉。”26歲的李轉轉春節期間發了一條這樣的微信朋友圈。

家在甘肅的李轉轉是天麓花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原本已回甘肅準備婚禮的她,看到單位通報新冠肺炎疫情後,當即決定推遲婚禮,回到工作崗位。

“丫頭,能請個假嗎?我請帖發了,席也定了?”

“爸,我們醫護人員都回去了,我必須趕回去。”李轉轉安撫父親。

最終得到父母和丈夫的支持後,李轉轉回到烏魯木齊。因是外地返烏人員,李轉轉主動在宿舍進行醫學觀察14天,但她絲毫沒有耽誤工作:統計上報各種報表,對轄區返烏人員建立檔案……

元宵節當天,李轉轉在電話裡對丈夫說:“親愛的,我沒事!安心等著,等疫情結束,我們就結婚!” (全媒體記者唐紅 梅通訊員杜冬玲)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張紅霞和其丈夫(圖由受訪者提供)

期待早日與你團圓

2月8日9時,從單位食堂盛了一碗湯圓,綠城廣場住宅物業服務中心員工張紅霞回到了宿舍,像往常一樣打開手機視頻通話。

“媳婦,今天感覺怎麼樣,身體還好吧!”對面傳來老公熟悉的聲音,“過段時間我再去產檢,昨天電話諮詢了醫生,都還好。”

28歲的張紅霞是烏魯木齊一名物業工作人員,丈夫魯軍徵是阜康市一名警察。從大年三十開始,兩人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已有半個月沒見面。

張紅霞已懷孕三個多月,她說家人都很掛念自己的身體,每天早中晚丈夫都會和自己視頻,“看,我吃得好睡得好,長胖了吧!下次見面,你就看到了。” (全媒體記者王媛媛)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劉曉炎和妻子同心戰“疫”(圖由受訪者提供)

“戰疫”勝利後,好好再團聚

2月8日凌晨1時40分,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烏魯木齊機務段烏運轉車間火車司機劉曉炎駕駛一趟貨運列車,前往吐魯番。當日16時54分,他再次出乘,駕駛貨運列車從吐魯番返回烏魯木齊西站。

劉曉炎的妻子沈思源是新疆軍區總醫院的一名醫生,疫情防控期間,同為共產黨員,兩人都主動請戰,各自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同心戰“疫”。他們剛滿3 歲的孩子,則交由父母照顧。元宵節當天,駕駛火車的劉曉炎,在上車前給沈思源發了條微信送去祝福。劉曉炎說,待到戰“疫”結束,全家再團聚。(全媒體記者王豔紅)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蔣曉和女朋友各自堅守崗位(圖由受訪者提供)

一起守望一座城

忙完上午的工作,蔣曉回單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視頻,見到了原計劃2月2日領證的女朋友唐靜。“元宵節了,想看看她。”

蔣曉是烏魯木齊晚報社(烏魯木齊晚報集團)的一名攝影記者,女朋友唐靜是經開區(頭屯河區)中亞北路片區的一名工作人員。

搶現場、拍人物、抓特寫……面對疫情,蔣曉選擇堅守崗位,奔赴第一現場,用鏡頭記錄防疫足跡、一線堅守、各族群眾齊心防控、這座城市的溫暖和感動;唐靜則是把家搬到了辦公室,核對、記錄各項數據並上報。(全媒體記者郭軍鴿)

見“屏”如面 等你團圓——烏魯木齊防疫一線工作者的元宵節

通過視頻,馬銳和妻子聊起了家常(圖由受訪者提供)

她的聲音,我的力量

達坂城區西溝鄉水磨村村民馬銳和妻子原本打算2月4日舉辦婚禮,因為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推遲了婚禮。這個元宵節,因為值夜班,馬銳又回不了家了……

“媳婦,你和爸媽煮元宵了嗎?”通過視頻電話,馬銳和妻子聊起了家常,又一個節日不能陪在妻子身邊,馬銳有些愧疚。

匆匆吃過晚飯,馬銳披上大衣往檢查點走去,視頻那頭,妻子叮囑他戴好口罩,穿厚點,等他回家。

“她的話,就是我戰鬥的動力。”馬銳說。(全媒體記者賈夢妍)

真情不爭朝夕 靜待春暖花開

老一輩說,過了十五這一年才算真正過完。複雜的情緒裡,你我都在默唸,請重啟2020!我們從來沒有如此迫切地期待春暖花開。

今年的元宵節與往年不同,人們不能面對面相互問候,看著有些冷清的大街,距離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身體健康!”是這個冬天最真切的問候;“我想你了!”是這個春天最溫暖的掛念。

網絡送祝福,見面只隔屏。隔離病毒,但愛和希望都不曾離開。懷念歸懷念,想念歸想念,我們仍需熬一熬,畢竟生命重於一切,為了你與家人的健康。

立春剛過,萬物復甦,一些人居家蟄伏多日,有了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感覺疫情離我們很遠,產生了疫情沒什麼大礙的錯覺,朋友聚會,打牌娛樂,這都是麻煩製造者。

以前講“元宵不鬧不像年”,看花燈、猜燈謎、踩高蹺、耍龍燈、吃元宵等,如今讓大家好懷念。

眼下,這場事關生死的戰“疫”仍在進行,還沒有達到鍾南山等專家所說的拐點。所以,繼續“宅”在家裡,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國家、對社會,對阻擊疫情所做出的最大貢獻。

可以理解,在家待久了,感覺要憋瘋了,“宅”不下去了,想出去透透氣。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那些仍戰鬥在防控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他們或許就是你的或他人的兒子或女兒、妻子或丈夫。

為了阻擊疫情,他們主動放棄了春節假期,離開家庭,在親人的牽掛中,義無反顧地踏上戰場,不分晝夜地登記、排查,只為確保首府平安,大家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任性,就讓他們千辛萬苦的努力付諸東流!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用像醫護人員那樣堅守戰場,衝鋒陷陣;也不用像人民警察那樣堅守崗位,護佑安寧;也不用像社區幹部和志願者那樣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徹夜排查。

也許和他們相比,大家所做的努力微乎其微,但是,“宅”在家裡至少可以阻擋疫情傳播的速度和範圍,為贏得阻擊疫情的決定性勝利提供堅強而有力的保障。

疫情跳躍的數字時刻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大家的心情從最初的懵懂、恐慌,到現在的沉著、冷靜,相信大家都能繼續“宅”在家裡,做到不出門就是為防控疫情幫忙,不出門就是為防控疫情奉獻!

我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元宵節,用微信祝福,用電話問候,用真情守護。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待到山花爛漫時,讓我們走出家門,彼此摘下口罩,露出微笑,用力擁抱,期待下一次最放鬆的團聚!(全媒體記者趙楓 郭軍鴿)


分享到:


相關文章: